《南史·劉義慶》原文及翻譯

南史

原文:

義慶幼為武帝所知,年十三襲封南郡公。永初元年,襲封臨川王。元嘉中為丹陽尹。有百姓黃初妻趙殺子婦遇赦,應避孫仇。義慶議以為“周禮父母之仇,避之海外,蓋以莫大之冤,理不可奪。至於骨肉相殘,當求之法外。禮有過失之宥,律無仇祖之文。況趙之縱暴,本由於酒,論心即實,事盡荒耄。豈得以荒耄之王母,等行路之深仇,宜共天同域,無虧孝道”。六年,加尚書左僕射。八年,太白犯左執法,義慶懼有災禍,乞外鎮。文帝詔諭之,以為“玄象茫昧,左執法嘗有變,王光祿至今平安。日蝕三朝①,天下之至忌,晉孝武初有此異。彼庸主耳,猶竟無他”。義慶固求解僕射,乃許之。
九年,出為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加都督。荊州居上流之重,資實兵甲居朝廷之半,故武帝諸子遍居之。義慶以宗室令美,故特有此授。性謙虛,始至及去鎮,迎送物並不受。十二年,普使內外群臣舉士,義慶表舉前臨沮令新野庾實、前征奉朝請武陵龔祈、處士南陽師覺授。義慶留心撫物,州統內官長親老不隨在官舍者,一年聽三吏餉家。先是,王弘為江州,亦有此制。在州八年,為西土所安。撰《徐州先賢傳》十卷奏上之。又擬班固《典引》為《典敘》,以述皇代之美。
改授江州,又遷南兗州刺史,並帶都督。尋即本號加開府儀同三司。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文辭雖不多,足為宗室之表。歷任無浮淫之過,唯晚節奉沙門頗致費損。少善騎乘,及長,不復跨馬。招聚才學之士,遠近必至。太尉袁淑文冠當時,義慶在江州請為衛軍諮議。其餘吳郡陸展、東海何長瑜、鮑照等,並有辭章之美,引為佐吏國臣。所著《世說》十卷,撰《集林》二百卷,並行於世。文帝每與義慶書,常加意斟酌。
鮑照字明遠,東海人,文辭贍逸。嘗為古樂府,文甚遒麗。元嘉中,河濟俱清,當時以為美瑞。照為《河清頌》,其序甚工。照始嘗謁義慶未見知,欲貢詩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慧型,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於是奏詩,義慶奇之。賜帛二十匹,尋擢為國侍郎,甚見知賞。遷秣陵令。文帝以為中書舍人。上好為文章,自謂人莫能及,照悟其旨,為文章多鄙言累句。鹹謂照才盡,實不然也。臨海王子頊為荊州,照為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子頊敗,為亂兵所殺。
義慶在廣陵有疾而白虹貫城野麕入府心甚惡之因陳求還文帝許解州以本號還朝。二十一年,薨於都下,追贈司空,謚曰康王。
(節選自《南史·劉義慶》)
(注釋)①三朝:正月初一

譯文/翻譯:

劉義慶幼年時受武帝賞識,十三歲時襲封南郡公。永初元年,襲封臨川王。元嘉年間(424~453)擔任丹陽尹。有一個老百姓黃初,他的妻子趙氏殺死了兒娘婦,遇到赦免,但依法應迴避孫子的仇視。劉義慶的意見認為“接照周朝的禮法,關係到父母的仇恨,要到海外避開,因為那是最大的冤仇,按理說不能剝奪其子女復仇的權利。至予家庭成員互相殘害,應在法律之外尋求解決辦法。禮法上有對於過失的寬大,法律上無仇視祖輩的條文。況且趙氏發生暴行,根本原因是在於醉酒,推論人心對照實況,事情完全是荒唐的。怎能把荒唐的老祖母,等同於一般的大仇人?應該共戴一天、同處一地,不要損害孝道。”元嘉六年(429)擔任尚書左僕射。元嘉八年,太白星侵犯了左執法星,劉義慶害怕會有災禍,請求離開朝廷去鎮守地方。文帝下詔書對他進行開導,認為:“天象幽暗不明,左執法星曾經有過變化,可是王光祿至今平安無事。正月初一日蝕,是天下最大的忌諱,晉孝武帝初年有這種異象。他不過是一個庸碌的君主罷了,最終也沒有什麼別的災禍。”劉義慶堅持請求解除僕射之職,才最後批准了他。
元嘉九年(432),出朝擔任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加任都督。荊州占據著上游這一重要地位,物資兵甲占朝廷的一半,所以武帝的各位兒子普遍都在那裡任過職,劉義慶因為是宗室的美才,所以特別授予了這一職務。他性情謙虛,剛剛到任和最後離任而去,歡迎和歡送的財物一律不收。元嘉十二年,普遍地讓朝內外的臣僚們舉薦人材,劉義慶上表推薦前臨沮縣令新野人庾實、前征奉朝請武陵人襲祈、無官人士南陽人師覺授,劉義慶注意安撫人心,州轄以內官長的雙親和老人沒有跟隨住在官舍中的,一年之中允許三次由官給家裡贈送東西。在此以前,王弘治理江州也有這種規定。劉義慶在荊州呆了八年,奠定了西部地區的安定局面。他寫成了《徐州先賢傳》十上奏給朝廷。又模仿班固的《典引》寫成了《典敘》,用以敘述當朝的美政。
後來改換任江州刺史,又調任南兗州刺史,都兼任都督職務。不久又在原來官號上加封開府儀同三司。他性情簡約樸素,嗜好和欲望很少,愛好文章義理,文章辭賦雖然不多,但是足可以作為宗室的表率。他在歷次任職期間都沒有浮華淫逸的過失;只是晚年供養僧徒耗費頗大。他少年時代就善於騎馬,長大以後不再跨馬,招聚有才學的士人,不論遠近一定設法請到。太尉袁淑的文章在當時最為傑出,義慶在江州時請他為衛軍咨議。其他像吳郡的陸展、東海的何長瑜、鮑照等,都有美妙的辭章,他都引為輔佐官吏和國家大臣。他所著的《世說》十卷,撰寫的《集林》二百卷,一起在世上流傳。文帝每次給義慶寫信,常常都是用心斟酌。
鮑照字明遠,東海郡人,詩文豐富而俊逸。曾作古樂府詩,文辭很剛健美麗。元嘉年間,黃河和濟水都清了,當時認為是美好的預兆。鮑照寫《河清頌》,序文寫得非常精巧見功力。鮑照原來曾經拜訪劉義慶而未被了解,想獻詩言志,有人勸阻他說:“您地位還低,不可輕慢大王。”鮑照勃然大怒說:“千百年來,有很多淹沒不聞名的英雄人才奇特之人,怎么能夠數的過來呢?大丈夫豈能就這樣埋沒自己的智慧能力,使幽蘭和愛好不分,整天碌碌無為,跟燕雀相隨呢?”於是獻詩。劉義慶覺得此人不同凡響,賜帛二十匹,不久選拔為國侍郎,很受賞識,遷任秣陵縣令,文帝又用它做中書舍人,皇上喜歡寫文章,自己認為別人沒有趕得上的。鮑照傾悟了他的心意,寫出文章來,便故意多用些淺薄、重複的詞句。當時人們認為鮑照才華已盡,其實並不是這樣。臨海王子頊任荊州刺史,鮑照任前軍參軍,掌書記。子頊敗亡時,鮑照被亂兵殺死。
劉義慶在廣陵生了病,又看到有白虹貫城,野獐進入王府中,他心裡十分厭惡這種事,便上書請求回京,文帝準許他解除州上的職務,以原來的官號還朝。元嘉二十一年(440),在京城逝世,追贈為司空,諡號為康王。
《南史·劉義慶》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南史·劉義慶》原文及翻譯0
《南史·劉義慶》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