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湯斌傳》原文及翻譯

清史稿

原文:

湯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末流賊陷睢州,母趙殉節死,事具《明史列女傳》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順治二年,奉父還里。
九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授國史院檢計。萬議修明史,斌應詔言“宋史修於元至正,而不諱文天祥、謝枋得之忠;元史修於明洪武,而亦著丁好禮、巴顏布哈之義,順浩元、二年間,前明諸臣有抗節不屈、臨危致命者,不可概以叛書。宜命纂修諸臣勿事瞻顧.”下所司,大學士馮銓、金之俊謂斌獎逆,擬目嚴飭,世祖特召至南苑慰諭之。時府道多缺員。上以用人方亟,當得文行兼優者,以學問為經濟,選翰林官。得黃志遴等凡十人。
斌念父老,以病乞休。丁父憂,服闋,聞容城孫奇逢講學夏峰,負笈往從。康熙十七年,詔舉博學鴻儒,尚書魏象樞、副都御史金鋐以斌薦,試一等,授翰林院侍講,與修明史。
二十六年五月,不雨,靈台郎董漢臣上書指斥時事,語侵執政.下廷議,明珠惶懼,將引罪.大學士王熙獨日:“市兒妄語,立斬之,事畢矣,”斌後至,國柱以告,斌曰:“漢臣應詔言事無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輩當自省。”上卒免漢臣罪.明珠、國柱恚,摘其語上聞,並摭斌在蘇時文告語,曰“愛民有心,救民無術”,以為謗訕.傳旨詰問,斌惟自陳資性愚昧,愆過叢集,乞賜嚴加處分,左都御史璙丹、王鴻緒等又連疏劾斌.會斌先薦候補道耿介為少詹事,同輔太子,介以老疾乞休。詹事尹泰等劾介僥倖求去,且及斌妄薦,議奪斌官。國柱宣言上將隸斌旗籍,斌適扶病入朝,道路相傳,聞者皆泣下。江南人客都下者,特擊登聞鼓訟冤,繼知無其事,乃散。
斌既師奇逢,習宋諸儒書,嘗言:“滯事物以窮理,沉溺跡象,既支離而無本:離事物而致知,隳聰黜明,亦虛空而鮮實.”其教人,以為必先明義之界,謹誡偽之關,為真經學、真道學;否則講論、踐履析為二事,世道何賴?斌篤守程、朱,亦不薄王守仁,身體力行,不尚講論,所詣深粹.著有洛學編、潛庵語錄雍正中,入賢良祠,乾隆元年,諡文正。道光三年,從祀孔子廟。
(節選自《清史稿》,有刪節)

譯文/翻譯:

湯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朝末年,農民軍攻陷睢州,其母趙氏為保全志節而死,事情記載於《明史•列女傳》。父親湯契祖為避戰亂,帶著湯斌到了浙江衢州。順治二年,湯斌侍奉父親回到家鄉。
順治九年,湯斌考中進士,被選作庶吉士,又被任命為國史院檢討。當時正討論編修《明史》,湯斌根據皇上的詔書進言說:“《宋史》在元朝至正年間修撰,卻不避諱文天祥、謝枋得的忠誠;《元史》在明朝洪武年間修撰,而同樣記載丁好禮、巴顏布哈的節義。順治元年、二年間,以前明朝的臣子中有為保全志節而寧死不屈、臨危獻身的人,不能一概以叛逆來記載。應該命令各修撰大臣不要瞻前顧後,顧慮太多。”皇上將此議下到明史館,大學士馮銓、金之俊認為湯斌獎勵叛逆,代皇上起草聖旨嚴厲訓斥,世祖卻特意召湯斌到南苑安慰他。當時,很多府道缺少官員。皇上認為當前急於用人,應當選拔學問、品行兼優的人,並以學問作為經世濟民管理國家的標準,選拔翰林院的官員。後選到黃志遴等共十人。
湯斌考慮父親年老,以有病為由請求辭官休假。(後父死,)為父守喪;守喪期滿,聽說容城人孫奇逢在夏峰講學,便背著書箱前去跟隨他學習。康熙十七年,皇帝下詔開博學鴻儒科取士,尚書魏象樞、副都御史金鋐推薦湯斌,湯斌考試得一等,被授予翰林院侍講,參與編修《明史》。
二十六年五月,天不下雨,欽天監靈台郎董漢臣上疏指責這是由於時事所造成的,語言觸及當權者。此疏下到廷臣議論,明珠很恐慌,要自承罪責。只有大學士王熙一人表示:“市井小人胡言亂語,應立即斬首,事情可以完結。” 湯斌後來也到了朝廷,余國柱將這一情況告訴了他,湯斌說:“董漢臣根據詔旨議論朝政,沒有處死的理由。大臣們不講而小臣卻敢講,我們應該自省。”皇上最終免了董漢臣的罪。明珠和國柱怨恨,摘錄湯斌的一些言論上報,並找出湯斌在蘇州發布文告中的話“愛民有心,救民無術”,認為是在誹謗朝廷。皇上傳旨責問,湯斌只是自己表示天資愚昧,過錯很多,請求嚴加處分。左都御史璙丹、王鴻緒等人又接連上疏彈劾湯斌。恰巧湯斌先前推薦候補道耿介為少詹事,一同輔導太子,耿介以年老多病請求辭官,詹事尹泰彈劾耿介是有目的地請求辭官,並且提到湯斌胡亂推薦,建議革去湯斌的官職。國柱傳言說,皇上將要讓湯斌隸屬於八旗戶籍,正好湯斌帶病入朝,精神不振,於是人們在路上互相談論(傳言越傳越廣),聽到的人都哭泣落淚。住在京師的江南人,要擊登聞鼓為湯斌訴冤,後來知道沒有那么回事,才散去。
湯斌以孫奇逢為師以後,學習宋代諸儒的書。他曾說:“對事物要窮究其中的道理,如果囿於事物表象而不悟,對事物的了解既支離破碎又不得其本質;如果離開具體事物而又求了解它,實際上是毀掉了自己的視聽,同樣是虛妄不實的。”他教育人,認為必須先弄清義和利的界限,慎重對待誠與偽的關係,研究真正的經學、真正的道學;否則將講論和實踐分離成兩件事,社會風氣又憑藉什麼(變好)呢?湯斌忠實恪守程、朱之學,同時也不菲薄王守仁。辦事身體力行,不崇尚空論,造詣精深。著作有《洛學編》《潛庵語錄》。雍正時,其牌位準入賢良祠。乾隆元年,獲贈諡號為“文正”。道光三年,附祀於孔子廟。
《清史稿·湯斌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清史稿·湯斌傳》原文及翻譯0
《清史稿·湯斌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