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教學策略

文言文的教學策略

新課標明確指出,文言文教學應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使學生“了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從而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要想充分落實新課標的這一精神,筆者認為文言文教學應在了解學生學習現狀、把握教材教法、洞悉高考命題趨勢等方面下足功夫。

一、教材現狀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只是對字、詞、句不厭其煩地講解,課堂氣氛肯定會單調枯燥又沉悶。這種沉悶既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又挫傷了教師授課的熱情。講台上教師從頭講到尾,非常辛苦,學生卻不大領情,師生之間鮮有互動。筆者在與學生課後的交流中,較多學生坦言對文言文毫無興趣,對他們而言,學習文言文,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是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如此現狀實令人擔憂。

再者,通過對《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人教版)1~5冊的審視,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確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就編排順序而言,編者的本意是按照年代的順序,讓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發展概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了解,這本無可厚非。但事實上,編者忽略了另一個問題——學生的認知心理。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應是一個由易到難的過程,而完全按照時間順序編排文言文則難以顧及這一點。其次,就體裁和內容而言,文體很全面,“論”“傳”“記”等應有盡有;內容很豐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所不包,卻嚴肅有餘,親切不足。對於高中生,故事情節性較強的文言文應該更容易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先秦諸子選讀》(選修)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要求都比較高,很難想像學生能夠摒除浮躁,用心傾聽兩千多年前智者的聲音。

在這種兩難的尷尬境況之中開展文言文教學,猶如戴著鐐銬跳舞,實屬不易。那么文言文教學究竟路在何方呢?有沒有比較好的教學策略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解決。

二、應對策略

1、注重誦讀,加強積累

誦讀是千百年來人們從學習文言文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文言文教學中,指導學生誦讀並形成習慣,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進而在課文注釋的幫助下,讀懂文意、讀出感情,達到讀熟、讀懂、讀通的地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果能熟讀成誦,即使學生暫時不能體會文中之味,隨著知識能力的日積月累,終會反覆“咀嚼”,慢慢“消化”。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儲備。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積累實詞的一詞多義、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詞類活用現象及文言特殊句式等。文言文有著詞約意豐的特點,往往一個詞有多種義項,並且義項之間差異較大。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勤積累,夯實文言基礎知識,使他們提高語文素養,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2、轉變觀念,強調拓展。

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學文言文能力時,教師要敢於放手,筆者在講授《鴻門宴》時,讓學生自學文言文知識點,然後用多媒體播放課件,讓他們了解課文的內容情節,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課後布置學生編寫課本劇並進行表演,以促進對文意的理解。此舉也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走近高考,備戰高考

學生經過三年系統的學習,最終還是要面對高考,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善於將平時的'文言文教學與高考文言考查有效連結起來,讓學生了解高考試題選材內容、命題特點,這樣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學習效率。

縱觀近幾年安徽卷文言材料,選文內容多遵循“文以載道”的原則,所選文體有人物傳記,也有遊記文類的散文,總體來看,選文閱讀障礙較少,題型相對固定:第4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第5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第6題考查對文本的鑑賞分析,第7題是文言翻譯。

教師應引導學生重點掌握《教學大綱》規定的120個文言實詞及《考試大綱》規定的18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在夯實基礎的同時,教師要教會學生必要的解題技巧,要整體把握文意,以人物傳記為例,一般來說,會具備以下層次:首先,簡要介紹人物的姓名、字號、籍貫、官職等;其次,選取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特點的典型片斷連綴成文;最後,介紹享年,有的還加以評論。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實詞推斷技巧,虛詞辨析方法以及具體的翻譯技巧等,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述種種亦不能盡顯文言教學之道,古往今來,教無定法,正如新課標提出的要求: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薰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民族,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文言文的學習和教學,依然任重而道遠。

但是,只要我們牢記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振聾發聵的話語“教育,這首先是人學”;秉承於漪老師所提倡的“引導人,教育人,關懷人”的宗旨,引時代活水,澆灌積澱深厚的文言文土壤,我們的文言文學習和教學,就會煥發出新的生機。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文言文的教學策略0
文言文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