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的文言文教學
新課改下的文言文教學
[相關背景]
1、“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這是《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教學目標的規定。所以文本知識的教學應該也必須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這與新課改並不衝突,關鍵的是如何使學生更好的掌握。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的目標轉變之一就是課程實施方式的轉變,即改變過於強調灌輸式教學、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並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文言文教學也應該突出這種轉變。
3、文言文經過千百年時間淘洗而流傳至今,是詩文中的極品,表現在這些作品中的先哲們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正是學生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所以這些精華佳作,不能不讀;而鑒於因文言文距離我們的生活較遙遠而產生的字詞句難以理解的特點,又不能完全放給學生自己來讀。選擇什麼樣的授課方式自然就成了教師要思考的.重點。
因此,結合新課改的能力要求與文言文教學目標,我們一線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轉變傳統的字句串講這種單一的教授文言文的方式,使教學方式生動起來,多變起來,真正做到使學生由厭學到願學到樂學,養成良好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關於文言文教學的一些做法。
[文本教讀]
文本是學生積累知識的基礎,也是培養能力、發散思維的途徑,處理好文本是語文學科的基本任務。文言文更是如此。所以我們要教而有法,又要教無定法。
1、以讀促學
讀是訓練學生養成文言語感的有效之途。因此在課堂上,不妨讓學生多讀,以各種形式各種目的讀。一讀,自由默念通讀。這種讀法多用於預讀、自我感知文句的階段。要讓學生自認識生字生語,運用注釋自解文句大意,在邊默讀、邊解難字難句中,整體感知課文大概內容,同時列出疑難之點,準備發問解疑。二讀,個別大聲朗讀。這是在學生課前默念通讀的基礎上,“依照對於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讀下去,用連貫與間歇表示出句子的組織與前句和後句的分界來”。教師就此正音,幫助學生斷句。三讀,結合課xia6*注釋邊讀邊譯。注意動手圈畫出重點字句以及不明白的地方。這次讀應該是精讀,也是充分調動學生自學能力的時候。這三讀之後,學生就剛才自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互相討論,然後再當堂提問,師生共同解決。這種方法雖然用時稍多,但對學生實際掌握知識很有益處。以讀促學可以放在教讀一篇課文的前一階段進行,學生更容易掌握。
2、以查促學
教師的檢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可能這種熱情會迫於一種無形的自我“壓力”,可我們毋庸懷疑,這種壓力應該是一種積極的壓力,因為這是學生的不服輸的精神、自我實現的願望在起作用。利用他們這種心理,我就採取了讓學生“爬黑板翻譯”的方式。課前我準備好幾張卡片,上寫一到兩句包含重要知識點的句子,找幾個同學“抽籤”翻譯。他們爬黑板前,教師要留出他們自讀的時間,依然是有問題先提出來,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大了許多。而且看的也更細一些,並且對重點語句的敏感度也增加了不少。到前面翻譯的同學因為都是有備而來,所以情況比較不錯,當然也有疏忽大意的時候。比如在翻譯《餚之戰》倒數第二段中“及諸河,則在舟中矣”這句話時,有個同學就譯成了“到了諸河,他們已經在船上了”。引得下面的同學捧腹大笑。很顯然,這位同學對“及”“諸”二字沒理解透徹,這樣一來,也能讓他對自己的錯誤印象深刻,同時我也趁機講了這兩個字的意思,並提醒他們自學翻譯時注意抓住前後文的語境。把檢查放在學習中而不是學習後,這種方式使學生的幹勁足了,並且能夠當堂掌握所學內容,也避免了往常“乾聽”的壞習慣。以查促學可以放在教授一篇課文的後一階段進行。
[拓展延伸]
文言文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文本上,學會字詞句是基礎,學會品位、鑑賞文言文才是更高能力的要求。所以文本教讀之後,適當地對文章內容作些美的挖掘,這樣會更能激發學生對課文思想內涵的認識,同時也使教學文言文的課堂充盈著一種審美愉悅。
1、談古論今
常言道:“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對於文言文這種古人說的“古語”,我們大可今人今看,也讓學生自由說說他們學完文章後的感想。比如學完《師說》後,就讓他們說說文中所講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鑑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學生也能說出個一二來。給學生的思維一個自由發展的平台,我們也能發現他們在古今對照中碰撞出來的思想的火花。這樣的課堂,深度有了,寬度也有了。學生在無形中也學會了用現代觀念去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這也正是文言文教學目標所規定的。
2、識人論世
文學批評有句術語叫知人論世,意思就是學習文學作品,必須先了解這部作品及其作者的時代背景。這是說的在學習作品前。那在文本學習之後,我們可以化用一下這句話,做一做“識人論世”的工作。很多文言文都涉及到典型的人物形象,比如飄淪憔悴的琵琶女、深謀遠慮的戰略家諸葛亮、思度弘遠的伐交高手魯肅、機智愛國的鄭國商人弦高……這些形象都以他們超凡的人格魅力在文言文的國度里散發著強烈的光芒。教師讓學生鑑賞這些形象,寫寫對他們的認識,可以使他們更好的認識那個時代,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在繁密的古文字中蘊藏的古今人類共有的情感。
3、以古論古
歷史上的某個典故、某個人物有時不只出現在一篇作品中,稍加留心,便會發現在其它作品中也能覓到他們的蹤跡。比如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的《鴻門宴》一文,就著重刻畫了項羽和劉邦的形象,而以項羽最為典型,也最有爭議。於是我就蒐集了不少有關項羽的材料,像項羽的《垓下歌》、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的《烏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毛6*澤6*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等詩詞,跟學生一起品讀、分析,這樣既使學生全面認識了項羽,也使他們領悟了詩詞的魅力,還積累了寫作素材,可謂一舉多得。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