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釋之》文言文閱讀

《張釋之》文言文閱讀

張釋之

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也。中郎將袁盎知其賢,乃請徙釋之謁者僕射。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論,令今可行也。”於是釋之言秦漢之間事,秦所以失,漢所以興者。文帝稱善

從行。上登虎圈?①,問上林尉禽獸簿,十餘問,尉左右視,盡不能對,虎圈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簿甚悉。文帝曰:“吏不當如此邪!尉無賴!”詔釋之拜嗇夫為上林令。釋之前曰:“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靡,爭口辯?②,亡其實。”文帝曰:“善。”乃止頃之,太子與梁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③,於是釋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門。遂劾不下公門,不敬。薄太后聞之,使使承詔赦太子、梁王,然後得入。文帝由是奇釋之,拜為中大夫。從行至霸陵?④。上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槨,用絮陳漆其間,豈可動哉!”左右皆曰:“善。”釋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雖錮南山猶有隙;使其中亡可欲,雖亡石槨,又何有戚焉?”文帝稱善。拜釋之為廷尉

上行出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乘輿馬驚。於是,使騎捕之屬廷尉。釋之治問。曰:“聞蹕?⑤,匿橋下。久,以為行過。”釋之奏曰:“此人犯蹕,當罰金。”上怒曰:“此人親驚吾馬,固不敗我乎?而廷尉乃當之罰金!”釋之曰:“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民安所錯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當是也。”其後,人有盜高廟座前玉環,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盜宗廟服御物者為奏,當棄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盜先帝器,吾屬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廟意也。”釋之免冠頓首謝曰:“法如是足也。今盜宗廟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長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與太后言之,乃許廷尉當

文帝崩,景帝立,釋之恐。稱疾欲免去,懼大誅;欲見謝?⑥,則未知何如。卒見謝,景帝不過也。釋之事景帝歲余,年老病卒太史公曰:張季之言長者,守法不阿意。《語》曰:“不知其人,視其友。”張季之所稱誦,可著廊廟。《書》曰:“不偏不黨,王道蕩蕩;不黨不偏,王道便便。”張季近之矣

註:①虎圈:養虎的牢檻。②口辯:能言善辯。③司馬門:漢代宮廷的外門。當時的宮衛條令規定:出入司馬門必須下車,違者“罰金四兩”。④霸陵:漢文帝為自己修造的陵墓。⑤聞蹕:聽到警蹕的傳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⑥見謝:見帝而謝罪。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乃請徙釋之謁者僕射 徙:遷徙,貶職?

B.因前言便宜事 便宜:廉價?

C.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當:判決?

D.卒見謝,景帝不過 不過:不原諒?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

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

B. 是法不信於民也?

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

C .人亡道,乃盜先帝器?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 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張釋之“依法辦事”的一組是( )

①言秦漢之間事,秦所以失,漢所以興者

②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靡

③釋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門

④於是,使騎捕之屬廷尉

⑤釋之奏曰:“此人犯蹕,當罰金。”?

⑥假令愚民取長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張釋之秉公執法,堅持原則,他認為,即使是皇上、太子也不能不守法。

B.張釋之正直,不阿諛奉承。在霸陵,左右都迎合文帝的意思,而張釋之敢於說直話

C.在處理“驚輿馬”和“盜玉環”兩件事時,開始文帝認為張釋之處罰過輕。經張釋之的堅持,文帝最終同意了他的意見

D.景帝還是太子時,張釋之彈劾過他“不下公門,不敬”,後來景帝當了皇帝,張釋之因恐懼而生了疾病,過了一年多就病死了

5.聯繫全文,下列對“太史公”評論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司馬遷認為張釋之守法不阿,他的言論有長者的風範

B.司馬遷認為張釋之的言論,實在值得在朝廷上傳頌

C.司馬遷用《論語》中的話表明他和張釋之是好朋友

D.司馬遷認為用《尚書》中的一段話來評價張釋之,十分貼切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尉左右視,盡不能對

譯文:

(2)使其中亡可欲,雖亡石槨,又何戚焉??

譯文: _______

【參考答案】?

1.C(A.徙:提拔;B.便宜:便利適宜;D.不過:沒有責怪。)?

2.A(憑著,介詞;B.“被”,介詞/“在”,介詞;C.“竟然”,副詞/“是”,表判斷;D.“將”,副詞/“且說”,連詞。)?

3.D(①並無法律依據;②張釋之的擔心;④文帝的行為。)?

4.D(不是因恐懼而生的`病。)

5.C?

6.(1)上林尉東張西望,都不能回答

(2)如果其中沒有別人想得到的東西,即使沒有石槨,又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參考譯文】?

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中郎將袁盎知道他很有才能,就奏請提拔張釋之做了謁者僕射的官。張釋之朝見後,上前進獻一些方便適宜的計策。文帝說:“不要高談闊論,只要現在行得通就可以了。”於是張釋之就談秦朝和漢朝的事情,分析了秦朝失去天下以及漢朝能奪取天下的原因。文帝稱好。

一次,隨從文帝出行。文帝登上養虎的圍欄,向上林尉詢問各種禽獸的情況,一共問了十幾個問題,上林尉左顧右看,都回答不出來,養虎的工人在旁邊代上林尉回答得很詳細。文帝說:“官吏難道不應該如此嗎!上林尉是個沒有才能的人!”下詔讓張釋之授予養虎的工人上林令的官職。張釋之上前說:“現在陛下因為養虎工人的能言善辯而過多地提拔他,我擔心天下的人會爭著效仿,只注重會說話,而不注重做實事。”文帝說:“說得對。”就沒有實施了。

不久,太子與梁王同坐一輛車上朝,經過司馬門時沒有下車,於是張釋之追上去阻止太子和梁王,不讓他們進入殿門。並以在司馬門不下馬不敬的罪名彈劾他們。薄太后聽說這件事情後,派使者拿著詔書赦免了太子和梁王,他們才得以進入殿門。文帝因此覺得張釋之是個了不起的人,就授予他中大夫的官職。有一次,跟隨文帝出行到霸陵。文帝對大臣們說:“啊,用北山的石頭做外棺,把麻和絲絮切斷鋪在石縫裡,然後用漆汁粘好,這樣別人動得了嗎?左右的人都說“好”!張釋之說:“如果它中間有可以讓人產生貪慾的東西,即使用銅汁把南山澆鑄起來,別人也還能有縫隙進去;如果它中間沒有可以讓人產生貪慾的東西,即使沒有石棺,也不用擔心。”文帝稱好。授予張釋之廷尉的官職。

一次文帝出行經過中渭橋,有個人從橋下跑出來,使文帝馬車的馬受到了驚嚇。張釋之審問他。那人回答說:“聽到警蹕的聲音,就躲到橋下去了。過了很久,以為皇上已經走了。”張釋之回奏文帝說:“這個人沒有遵守警蹕而犯法,應當判他罰金。”文帝發怒說:“這個人驚嚇了我的馬,難道不是有意要傷害我嗎?可是你卻只判處他罰金!”張釋之說:“法律是皇上和天下人應共同遵守的,這件事按法律應當如此;改變法律並加重處罰,這會讓老百姓對法律產生不信任感,將來老百姓也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希望陛下仔細考慮。”文帝過了很久才說:“你的判決是正確的。”

後來有人偷盜高祖廟裡神座前的玉環,被抓住了。文帝很生氣,交給張釋之處理。張釋之按盜竊宗廟供用器物的有關律法上報,判決這個人在街上當眾處死。文帝大怒說:“這個人沒有道德,竟敢偷盜先帝廟裡的東西,我交給你處理的原因,是想殺了他全家,而你卻按法律判決上報,這不能體現我對宗廟敬奉的誠意。”張釋之脫去帽子,跪在地上謝罪說:“按法律這樣處理就夠了。現在盜竊宗廟的器物就殺他全家,如果這個人盜挖了長陵的墓地,陛下又將怎樣處罰他呢?”文帝向太后稟報了這件事,後來才同意了張釋之的判決。

文帝死後,景帝繼位。張釋之很害怕景帝治他的罪,想稱病辭職,又怕惹怒景帝而被殺;想見景帝主動謝罪,又怕景帝不原諒他。最終還是去見了景帝並謝罪,景帝沒有怪罪他。張釋之侍奉景帝一年多,後因年老生病而死了。

太史公說:張釋之的話有長者的風範,他遵守法律,不阿諛奉承。《論語》上說:“不了解這個人,了解他的朋友就夠了。”張釋之的言論可以作為朝廷上的典範。《尚書》說:“不有所偏私,不袒護同黨,君王的道路才會平坦;不袒護同黨,不有所偏私,君王的道路才會通達。”張釋之差不多做到了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張釋之》文言文閱讀0
《張釋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