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中文言文教學論文
淺談國中文言文教學論文
國中語文課本中的課文以我國現代作品為主,但古代作品也占一定比例。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現代漢語的源頭。學好文言文是繼承民族優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學好語文的需要。怎樣讓學生讀懂文言文,喜歡文言文,這是語文教師時常感到頭疼的事。如果教師能為學生找到一條學習文言文的捷徑,就能使其順利通過文言文這一關,並能領略到古代文化的精髓。
一、要重視興趣喚起參與熱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到: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在心理上對學習活動產生愛好、追求和嚮往的傾向,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好之樂之,方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學為樂,欲罷不能。要想讓十幾歲的學生對之乎者也感興趣,沒有靈活應變的辦法難以奏效。所以我本著讓學生參與的原則,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教法。如,教學《工之僑獻琴》時,由學生髮揮想像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那么這課語言簡潔,道理深刻的特點就不用多費口舌了;教學《岳陽樓記》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幅幅迷人的自然風光圖,並配以優美的音樂,給圖畫配上精當的解說,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巧妙配合,把學生領入了如詩如畫的風景中。如此,學生大都表現得熱情高漲,學習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這樣,學生對文言文不再望而生畏,而是興趣橫生。
文言文雖然難學,但它畢竟是漢語的一種書面語,它的許多基本辭彙及基本的語法特點,至今仍在支撐著現代漢語的'大廈,許多有生命力的東西,仍然活躍在現代漢語中,若在講解中適時予以點撥,學生必然感興趣、難忘。譬如成語,大多是從古代走到現代的,它包含著豐富的古代漢語知識。講到詞類活用時,可列舉莫名其妙的名,名詞作動詞用;提到古今異義現象時,成語赴湯蹈火中的湯,古義為熱水,今義為菜湯.特別是貢川方言就是永安話,而永安話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許多上古時代的用語現在仍然在用。如跑說走;鍋說鼎;筷子說箸;不知道為安達地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學生並不陌生,在上課時經教師一點撥,學生倍感新鮮、親切,就有了參與學習的熱情。
二、要重視語感的培養與訓練
作為語文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的語感培養與訓練。文言文的語言表達形式與白話文不同,與口頭語言也有不小的差距。而國中學生除了課本外幾乎沒有其他語言環境,感性知識少,語感欠缺。而要讓學生領略古人表達與今人類似的思想感情而運用的比今人要精美凝練的語言形式,我認為熟讀背誦是捷徑.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多讀,在讀中疑、讀中悟、讀中品、讀中誦。具體做法是:
1.加強形式多樣的讀。有教師範讀,有全班讀,有個別讀,有分角色讀,也有男女比賽著讀。通過多種形式,讓他們熟悉課文。
2.鼓勵學生品讀精彩語句。教材所選文言文不乏精彩之處,讓學生圈畫、反覆地朗讀,不但有助於學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更有助於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強誦讀。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對文言文的誦讀更是如此。背誦是學生學文言文的任務之一。語文新課標也提到:評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於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能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佳句,不但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底蘊,體驗培養語感,而且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遺產的熱情。
三、要重視學生動手、學會積累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知識的積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礎。有計畫地進行積累,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古漢語的語言材料和知識,而且能轉化為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水平。所以在誦讀的基礎上,從初一開始要求學生準備一本筆記本,建立文言文知識庫,有計畫、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整理。每課要求掌握的實詞、虛詞,人人必須整理,但對每課的整理積累,不能局限於該篇,而應回顧、翻查以前學過的意義和用法,並隨著新課的學習去豐富。例如,在教《陋室銘》這課時,講到何陋之有?這句中的之字用法,複習了前面的之字的五種用法:(1)代詞:他、它、這件事;(2)動詞:去、往;(3)結構助詞:的;(4)主謂之間,不譯;(5)句尾湊足音節,無意義。然後再講這句中之的用法是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最後歸納之字有六種用法。這樣這個例子起到了線的作用,把我們學過的知識串起來,學生也體會了學會積累帶來的極大益處。
四、要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權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可是在教學中教師總怕學生這也不知,那也不懂,因而對一篇文言文,從字、詞的理解,到句子的翻譯,再到思想內容的概括無所不講,學生成了盛裝知識的容器,學生在被動中接受老師的所謂知識的傳播。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講解、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其實,對文言文的教學同樣可放手讓學生去學,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縱觀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注釋詳盡,學生完全可藉助注釋及工具書去讀、去悟。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此過程中,教師只作點撥、解疑,讓學生從自己的動腦、動口、動手中達到知識學習的目的。
五、要重視滲透品德教育
語文新課標提到: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在文言文教學中,我也不忘這一職責。如《愚公移山》對愚公移山移還是不移開一次辯論會;學《陋室銘》問:在當今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的‘惟吾德馨’的情操;上《工之橋獻琴》提問:在我們社會類似工之橋獻琴這樣的事有嗎?請舉一例等。通過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促其品德教育。
教師給塊藍天,學生就能飛翔。總之,文言文教學應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學,並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定能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