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論學》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孔孟論學》閱讀理解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為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閱讀訓練
1、孔子,是 (時期),著名的 家、 家、 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學生言行的書。 
2、《孟子》, 經典之一,主要記載了孟子遊說諸侯各國的言行和當時各學派辯論的情況。孟子, 時著名的 家、家、家,有“”之稱。 
3、選文第一則,是孔子自述他進德修業的過程和認識能力提高的階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經驗不斷積累的規律,告訴我們學習能使人。 
4、選文第二則,強調了 。 
5、選文第三則,孔子借孔文子的諡號闡發了“文”的含義,表明 。 
6、選文第四則,以“ ”和“ ”兩個比喻,意在勸人 。 7、選編《孟子》中的第一則,告訴人們一個有關學習的道理:學習不能(運用文中出現的成語),必須 ;不能三心二意,必須集中精力,(運用文中出現的成語)。 
8、選編《孟子》中的第二則,孟子的“”的著名論斷告訴我們,讀書要有精神。
參考答案
1、孔子,是春秋末期(時期),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 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論語 》,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學生言行的書。 
2、《孟子》,儒家經典之一,主要記載了孟子遊說諸侯各國的言行和當時各學派辯論的情況。孟子,戰國 時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亞聖”之稱。 
3、選文第一則,是孔子自述他進德修業的過程和認識能力提高的階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經驗不斷積累的規律,告訴我們學習能使人終身受益。 
4、選文第二則,強調了學習與思考必須要緊密結合。 
5、選文第三則,孔子借孔文子的諡號闡發了“文”的含義,表明要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淺的人請教。 
6、選文第四則,以“為山”和“平地”兩個比喻,意在勸人自強不息。 7、選編《孟子》中的第一則,告訴人們一個有關學習的道理:學習不能一曝十寒(運用文中出現的成語),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不能三心二意,必須集中精力,專心致志(運用文中出現的成語)。 
8、選編《孟子》中的第二則,孟子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著名論斷告訴我們,讀書要有批判懷疑精神。
注釋
 有:通又,整數後表零數
志:立志。
立:自立,指立於禮,即做事合於禮。
惑:受迷惑
不惑:不受迷惑。
知:懂得。
從:隨從,順從。
天命:指自然的規律,法則
耳順:指聽到別人說的話,用不著怎么想,就能領會
所:所以。
欲:能夠。
逾矩:超過規矩、法度;
逾:超過。
矩:規矩,法度。
罔:迷惑。
殆:危險,這裡指勞神而無所得。
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yu)
何以:即“以何”。以:因為。何:什麼。
謂:稱為。
文:孔圉謚(shì)號“文”。
敏:思維敏捷。
好:喜好。
恥:以……為恥。
是以:因為這樣。
譬如:比如。
為:堆積。
簣:土筐。
平地:填平窪地。平:填平。
雖:即使,就算。
覆:傾倒。
進:前進。這裡指繼續乾。
往:去,這裡指前進。
或:通“惑”,奇怪。
易:容易
生:生長
暴:通“曝(pù)”,曬。
寒:使……寒冷。
如……何:對……怎么辦,能有什麼幫助。
弈:(下)圍棋。
為:作為。
數:技巧、技術。
亦:也。
至:極。
通國:全國。
善:擅長。
使:假使。
誨:教。
以為:認為。
鴻鵠(hóng hú):天鵝。
援:拿(起)。
繳(zhuó):系在箭上的繩,代箭。
弗:不。
若:及。
與:通“歟”,可譯為“呢”“嗎”。
非然也:當然不是這樣的。
信:相信。
以:憑藉、依靠。
至:極。
見亦罕:和王相見的次數太少。
至仁:極仁道的人,指周武王。
至不仁:極不仁道的人。此處指殷紂王。
無或:不值得奇怪。
俱:一起。
策:量詞,相當於“片”。
伐:討伐。
杵∶舂米用的長木槌。
翻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在學習上立下志向,三十歲做事合於禮,四十歲不受迷惑,五十歲時懂得自然的法則,六十歲聽到別人說的話,用不著怎么想,就能領會,七十歲便跟隨自己心裡的想法,不超過規矩、法度。”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卻不學習就會(勞神而)有危險。”
子貢問道:“為什么稱孔圉諡號為‘文’?”孔子說:“他聰明喜好學習,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淺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稱他的諡號為‘文’。”
孔子說:“學習就比如堆積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沒有堆成(完成),我就停下來,我就止步了(停止在原來的境界上,沒有進步)!學習就比如填平窪地,即使只傾倒了一筐,但如果能繼續不斷地幹下去,我就還是進步了!”
孟子說:“王的不明智,並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種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曬它一天,凍它十天,也沒有能夠生長的了。我和王相見的次數太少了,我退居在家對王冷淡到了極點(而那些諂諛小人就乘機來到王的身邊),我怎么幫助他,使他的善良之心萌發呢?如今下圍棋作為技術,僅是小技術;(如果)不把心思全放在上面,也就不能學到這門小技術。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假如)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只聽弈秋的話;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話,卻一心認為有天鵝將要飛來,想著拿起弓箭去射它,即使他是與那個人一起學習,(下棋的技術肯定)不如那個人了。這是因為他的聰明才智不如把心思全放在學棋上面的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孟子說:“完全相信《尚書》,還不如沒有書。我對於其中的《武成》篇,(不過)採用它兩三片竹簡罷了(書面意思 最好譯為:不過取信它的兩三篇罷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沒有對手(仁道的人天下無敵),憑藉極仁道的周武王討伐極不仁道的殷紂王,怎么會血流漂杵呢?”
《孟子》是孟子及他的弟子記錄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的儒家經典,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孔孟論學》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孔孟論學》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