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句式總結
高中文言文句式總結
高中文言文句式總結一
文言文句式總分兩大類: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為: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判斷句四大類,而倒裝句又分為:賓語前置句、狀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句)、定語後置句、主謂倒裝句(謂語前置句)四類。
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
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舉例]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遺恨也。
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舉例]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⑥非死,則徙爾。
⑦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⑧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⑩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3.採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舉例]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4、語義上主謂直接判斷:
①劉備天下梟雄。
②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舉例]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秀,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於時,學於余。
⑤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
2.“為”“為所”表被動。如:“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①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介賓短語後置 (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賓短語。
標誌詞:於、以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舉例]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也作蒙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鐘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舉例]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⑦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高中文言文句式總結二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下邊我們根據所學文言文,舉例加以說明:
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非”)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
句中“是”“非”,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非”同義。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構方式來表示判斷。
(一)用其他判斷詞表示判斷
例如:
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
翻譯:這是我的罪過啊。
句中“則”譯為“是”,即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判斷詞。
此外還有:“即”“乃”“皆”“本”“誠”“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將即楚將項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賤人。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採用“者,也”的方式構造判斷句
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為:廉頗,是趙國的優秀的將領。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譯為: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私愛我。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構表示出來的。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構變化十分靈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斷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3.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譯為: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結構助詞。)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4.用“,”表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注意:並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斷。有時它們表句中停頓或舒緩語氣。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常用“被”表示被動關係,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譯為: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於”及其相應的變式結構來表示。例如:
(一)“為所”
1.“為所”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
2.“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
3.“為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二)“見於”
1.“見於”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於”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三)省略被動標誌的被動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大王您被蒙蔽,很嚴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譯為:荊州的百姓歸附於曹操,是被兵勢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坐談,(鄒忌)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鴻門宴》)
四、倒裝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其倒裝現象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
(一)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
(二)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於謂語後邊,作為謂語的施動對象。而在文言文中,於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兩種: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否定句中,當謂語部分被否定副詞修飾時,該謂語所帶賓語一般會前置。例如: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這樣的否定副詞一般有:“不”、“未”“毋”、“無”、“莫”等。
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蘇軾《石鐘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現象
文言文疑問句中,當使用疑問代詞做謂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例如: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何操”應理解為“操何”,意為“帶了什麼東西”。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意為“和誰同道”。
這樣的疑問代詞一般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再如:
沛gong6*安在?(《鴻門宴》)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固定的“賓語前置”的表達結構。比如:
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削幣說》)
(三)定語後置
定語在句中一般起修飾限定名詞性中心詞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語經常會後置到中心詞後邊,成為定語後置現象。例如: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啊。“鏗然有聲”本做“石”之定語,後置到了中心詞“石”之後。
再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四)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因此,出現後置狀語的現象。例如: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
譯為:將軍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戰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介賓短語“於河南”作狀語,後置到了動詞中心語“戰”的後邊。
再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高中文言文句式總結三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結構
與現代漢語比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幾類特殊句式:
1. 判斷句(包括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
2. 省略句
3. 被動句
4. 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
5. 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譯中要注意將其轉化為現代漢語的正常語序。
一、 判斷句
判斷句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為謂語,對主語直接表示判斷的句子。在現代漢語裡,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一個判斷詞“是”來聯繫。如:“魯迅是紹興人。”但也有不用判斷詞的。如:“魯迅,紹興人。”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式通常是藉助於虛詞構成一定格式來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幾種:
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語氣詞,“者”表提頓,“也”表肯定。這是古漢語判斷句的典型結構。“者也”可以單用,可以雙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劉備者,天下梟雄也。”(“者也”雙用)
“劉備者,天下梟雄。”或“劉備,天下梟雄也。”(“者也”單用)
“劉備,天下梟雄。”(“者也”不用)
“劉備,天下梟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斷,這種情況比較少。先秦中幾無,漢以後出現。如: “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淪落人。”《琵琶行》
3.動詞“為”表判斷。
“此為何若人”(這是怎樣的人)《墨子》
4.副詞“乃”“即”“則”“皆”表判斷。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吾翁即汝翁。”(我劉邦的父親就是你項羽的父親。)《漢書、項籍傳》
“此則岳陽樓之在觀也。”《岳陽樓記》
“吾村十里皆平原。”《馮婉貞》
5. 否定判斷。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以上是判斷句常見的表示形式,譯成現代漢語時,都要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來有“是”字,從表面上看,這個“是”字很像是判斷詞,其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它不是判斷詞,而是一個指示代詞,復指前文內容,譯為“這”“此”。翻譯時,有時要另加判斷詞“是”。如:
“是時,曹操遺權書。”(這時曹操送給孫權一封信。)《赤壁之戰》
“是吾劍之所從墜。”(這兒是我的劍掉進水裡的地方。)《刻舟求劍》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句是就主語和謂語的關係而言的,主語不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而是動作行為的承受者。現代漢語中的被動句一般用介詞“被”來表示。為方便學習,我們把古漢語中的被動句,分為兩大類,即標誌被動和意念被動。
(一) 標誌被動主要有四類標誌。
1. 於(乎)式,即“動詞+於(乎)+主動者。
介詞“於(乎)”用在動詞後表被動,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
不拘於時,學於余。《師說》
懷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受制於人。
2.“見”,“見於”式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3.“為”“為所”“為所”
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先發者制人,後發者為人所制。《項羽列傳》
4.被(在文言中較為少見)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孔雀東南飛》
(二) 意念被動
沒
有表示被動的介詞出現,需要聯繫上下文去理解,如: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項脊軒志》
洎牧以讒誅。《六國論》——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而被殺。
三.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包括謂語前置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句、狀語後置句(介詞結構後置)、定語後置句。
在漢語的語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謂、賓、定、狀、補)的位置在古今漢語中是一致的。但有時因為表達的特殊需要而出現倒裝現象。現代漢語也有不少倒裝句,但古代漢語中的倒裝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 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一般是為加強感嘆和疑問的語氣。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論語〉〉
在現代漢語中為加強感嘆和疑問的語氣也經常用主謂倒裝句式。如:
太不聰明了,孩子!
(二) 賓語前置
1.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是疑問句中賓語前置的兩個必要的條件,缺一不可。疑問代詞有孰、何、誰、曷、安、奚、惡、胡等,疑問語氣詞有乎、諸、邪、哉等。例句:
子將安之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論語〉〉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樂夫天命復奚疑〈〈歸去來兮辭〉〉
2. 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
否定句一般帶有否定副詞“不、毋(無)、未、非、弗、勿”或否定性無定代詞“莫”。否定句,代詞作賓語,是否定句中賓語前置的兩個必要條件。
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經〉〉——你不想我,難道沒有別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與國也〉〉
以為天下莫己若者。〈〈秋水〉〉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
3. 一般句式中的代詞賓語的前置。
這種現象一般出現在先秦古籍中。如:〈〈論語〉〉
4. 一般句式中的介詞賓語前置。如: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5. 用“之”“是”來提賓。如: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謂與!
無乃爾是過歟!
(三) 定語後置。
在現代漢語中,定語一般在中心詞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語有時在中心詞的後面,這是為了使中心詞突出,或者為了使句子更流暢順口。
1. 數量性定語的後置。
數量詞作定語往往放在中心詞的後面。如: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鴻門宴》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2. 定語後置的標誌。“者”(譯為的)、“之”
(1)、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詞+之+後置定語
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3)、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馬之千里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