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文言文翻譯

魏文侯文言文翻譯

魏文侯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子夏、田子方、段乾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這些出身於小貴族或平民的士開始在政治、軍事方面發揮其作用,標誌著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魏文侯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

魏文侯文言文翻譯1:魏文侯軼事

原文:

文侯與群臣飲酒,樂,而天雨,命駕將適野。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君將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無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

韓借師於魏以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於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於己也,皆朝於魏。魏由是始大於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

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於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對曰:“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選自《資治通鑑》)

翻譯:

魏文侯和群臣飲酒,興致正高時,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馬上備車前往近郊。左右侍從勸說:“飲酒正在興頭,天又下雨,國君要到哪裡去?”文侯回答:“我事先與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約好打獵,飲酒雖樂,但怎能失約呢?”於是起身前往,親自告訴對方,因下雨取消打獵的事。

韓國向魏國借兵攻打趙國。魏文侯說:“我和趙國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應你。”趙國又向魏國借兵攻擊韓國,魏文侯同樣拒絕。韓、趙兩國使者皆憤然辭去。事後,兩國得知魏文侯的用意,都開始向魏國朝貢。自此,魏國開始強大,其他諸侯國不能跟它爭鋒。

魏文侯派樂羊攻打中山國,攻克後,封給兒子魏擊。魏文侯問群臣:“我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國君。”只有任座說:“國君攻克中山,不將它封給弟弟,卻分給兒子,怎么能稱得上仁德呢?”魏文侯大怒,任座匆忙告辭。魏文侯再問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國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文侯再問:“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聽說只有國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剛才任座言辭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文侯大悅,派翟璜速召回任座,親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賓。

魏文侯文言文翻譯2:魏文侯期獵

原文:

魏文侯與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魏於是乎始強。(選自《魏文侯書資治通鑑》)

翻譯:

魏文侯和掌管山澤的官約定好去打獵。那天,(魏文侯和大臣們在宮中)喝酒喝的很開心,天下起了雨。魏文侯將要出去。大臣們說:“今天喝酒這么開心,天又下大雨,大王要去哪裡呢?”魏文侯回頭看手下侍臣說:“我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好去打獵。雖然現在很快樂,難道我可以不遵守約定嗎?”於是他就出去了。魏文侯親自去管理山林的人那裡取消了這次打獵的活動。魏國從此變得強大。

注釋:

1、魏文侯(?―前396年),名斯,是魏武侯的父親,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

2、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員。

3、期:約定

4、焉:何,哪裡。

5、罷:通“疲”,文中指停止

6、雨:下雨 名詞作動詞用

7、之:到,往

8、是日:這天

9、諫:規勸、勸諫。

10、雖:即使

11、豈:難道

12、乃:於是,就

13、身自罷之:親自取消了這次活動。

魏文侯文言文翻譯3:魏文侯問李克

【原文】

魏文侯問李克曰:“為國如何?”對曰:“臣聞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文侯曰:“吾賞罰皆當,而民不與,何也?”對曰:“國其有淫民乎?臣聞之曰: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祿,其子無功而食之,出則乘車馬、衣美裘,以為榮華,入則修竽琴鐘之聲,而安其子女之樂,以亂鄉曲之教。如此者,奪其祿以來四方之士,此之謂奪淫民也。” (選自西漢·劉向《說苑·政理》)

【翻譯】

魏文侯問李克:“怎樣治理國家呢? ” 李克回答說:“治理國家的原則就是,給付出勞動的人以衣食,封賞有功勞的人(按勞分配,論功行賞),推行賞罰得當的政策。” 文侯問:“我賞罰都得當,但是國人還是不滿意,為什麼 ? ” 李克回答到:“國家有不勞而獲的蛀蟲! 我認為:取消這些人的俸祿,用來招攬國家的有志之士。祖輩因為有功勳所以國家給他俸祿,他的後輩沒有功勳還能(繼承)他們的待遇,出門就乘車馬、穿著華美的衣衫,算得上榮華富貴;在家則沉迷鼓樂歌舞的享受,正因為這些無功的子女的享受,打亂了地方上的法規(按勞分配,論功行賞)。因此(有必要)取消這些人的俸祿,用來招攬國家的有志之士,這就是消滅蛀蟲。”

【拓展延伸】

魏文侯的故事1

幾千年前的孔老夫子有一個夢想,就是“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對孔老夫子來說,《韶》、《舞》就是最高雅不過的上等音樂,應該提倡。對於當時湧現出來的一些新生事物,比如說鄭國和衛國的音樂,老夫子就很討厭,說“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意思是鄭國的音樂格調低俗、敗壞社會風氣、毒害青少年心靈。

可惜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這么高的覺悟。那個時代,鄭樂極為流行,秉承孔子遺志的門徒們只好四處奔走,苦口婆心試圖去說服列國諸侯要反三俗。

有一天,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去見魏國的魏文侯,談到這個問題。魏文侯老老實實承認:“我穿得整整齊齊去聽古樂,老打瞌睡;聽新的流行音樂時候,卻樂此不疲。”子夏沒辦法,義正詞嚴地給魏文侯分析,說古樂多么健康,多么高尚;那些鄭、衛之聲多么低俗,多么淺薄,多么缺乏內涵。

大家都知道,理論分析是一回事,愛聽不愛聽是另外一回事。結果子夏講了一大套,魏文侯還是客客氣氣,昏昏欲睡,此事就此不了了之。

魏文侯的'故事2

戰國時代,魏國的第一個國君叫魏文侯,由於他處處誠信待人,無論是當官的還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魏國因此迅速強大起來。

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定,次日下午到郊外去打獵練兵。

到了次日,下朝後舉行宴會,魏文侯準備在宴會一結束,就去打獵練兵。可是,宴會快結束的時候,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眼看快到中午了,雨還是不停,而且越下越大,魏文侯起身對席間的眾臣說:“對不起,我要告辭了。趕快準備車馬,我要到郊外去打獵練兵,那裡已有人在等我了。”眾臣一見國君要冒雨出門,都走上來勸阻。這個說:“天下這么大的雨,怎么能出門呢?”那個說:“去了也無法打獵練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說:“打獵練兵是不成了,可是得告訴一下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眾臣中有一位自告奮勇的人說:“那好,我馬上去告訴他。”魏文侯把手一擺說:“慢,要告訴也得我自己去。”那個自告奮勇的人眨著眼睛仿佛沒聽懂。魏文侯接著說:“昨天是我親自跟人家約定的,如今失約,我要親自跟人家道歉才行。”說完,魏文侯大步跨出門外,頂著大雨到管理山林人的住處去了。

魏文侯的故事3

魏國是戰國時期第一個崛起的大國,它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天時而言,當時的秦國還在沉睡,齊國國君大權旁落,楚國內亂不止,魏國四周無強敵。就地利而言,魏國橫跨黃河南北,主要領地包括今天之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河北和陝西的部分地區,都是當時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區域。但最重要的還是“人和”因素,魏文侯、魏武侯父子兩代國君,在開國之後數十年,積極有為,勵精圖治,使魏國成為強盛一時的大國。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人和”的問題。

先說外部的“人和”,主要表現在外交政策上。魏文侯致力於三晉結盟,營造和平的環境。韓國曾前來借師伐趙,趙國也曾想借師伐韓,魏文侯採取和事佬的態度。“韓借師於魏以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於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開始韓、趙兩國都不滿於魏國。後來,他們知道魏文侯是想二家和平友好,於是“皆朝於魏”。魏國促成了三晉的結盟,自己成為盟主,“諸侯莫能與之爭”。

在內部的“人和”上,首先是通過改革化解矛盾。魏文侯魏斯(前472―前396)是魏國的第一位封君,在公元前403年正式被周天子批准為諸侯之前,就執掌了魏氏的政柄達42年(魏文侯於前445年即位)。魏文侯執政的最大特點是用改革促發展,同時用人不拘一格,治國強調儒法並用,善於調節各方面的利益關係。

戰國時期的改革始自三晉,而三晉之中,魏文侯首用李克(一般認為李克即李悝)變法。李克(前455―前395)的思想務實,總體上屬於儒法兼修的雜家範疇。他變法的宗旨是富國強兵,實行“盡地力之教”,就是國家鼓勵墾田、激勵農耕。他頒布的《法經》,“以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即要有效保障百姓的生命權和財產權。《法經》曾被商鞅帶到秦國,是商鞅改革的起點。

《史記》和《資治通鑑》都津津樂道李克的一則軼事。有一天,魏文侯向李克請教國相的人選:“先生總是告訴寡人,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魏成與翟璜這兩位大臣,先生看哪一位更合適擔任國相呢?”李克沒有說具體人選,只談了談自己對識人的看法:“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也就是說,要細緻地觀察他的行為:居常看他親近誰,富貴看他結交誰,顯赫看他保薦誰,困頓時看他何事不為,貧窮時看他何利不取。李克接著說,憑這五條您就足以確定國相任選了,何必徵求我的意見呢?魏文侯聽後大喜,說先生回去吧,我知道選誰做國相了。李克的這一套識人術在春秋戰國時代不乏類似表述,後代也流衍甚廣,其核心思想一是行勝於言,二是人以群分。

李克剛出門,就碰到了翟璜。翟璜笑眯眯地問,聽說今天國君就選相一事徵求您的意見,結果是誰啊?李克說,我猜測國君會選擇魏成。翟璜唰地變了臉,憤憤不平地說:我哪一點比不上魏成?

魏成、翟璜的差別究竟在哪裡呢?魏成把自己的絕大部分俸祿都用來搜羅人才,他向國君推薦了卜子夏、段乾木、田子方。這三個人都是大名鼎鼎的儒門高手。卜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人甚至認為《論語》的編纂就出自子夏及其門人之手。子夏在魏國講學授業,創立了“西河學派”,其中不乏經世英才。李克崇尚法治,兼習儒術,大約就受到子夏等人的影響。漢武帝之前,儒家思想不曾被統治者真正奉行過。有之,則從魏文侯始。魏文侯師從子夏學習經藝,向隱居不仕的段乾木請教治國之道,聘著名儒商子貢(即孔子的愛徒端木賜)的入室弟子田子方為客卿,引起了當時各國諸侯的震動,“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司馬遷《史記魏世家》記載說,秦人曾欲伐魏,有人就提醒他:“魏君禮敬賢人,仁愛國人,上下和合,未可圖也。”

翟璜也向國君推薦了許多優秀幹才。比如,西河郡守名將吳起,治理鄴地的能臣西門豹,攻下中山國的大將樂羊,包括擔任中山守將的李克,乃至太子的師傅屈侯鮒等。這些人都是傑出的文臣武將,各有所長。於是,我們就發現,魏文侯治國用了兩種不同類型的人才。卜子夏、段乾木、田子方有道德上的優勢――儒家自律比較嚴,同時還有戰略上的開闊視野,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是帝王之師,“坐而論道者也”。而李克、吳起、西門豹在不同崗位上各司其責,是“分而任事者也”。根據李克的說法,魏成推薦的人,國君以之為師;你翟璜推薦的人,國君以之為臣。你識人的眼界,還是比魏成差一截。翟璜認同了李克的說法,為先前的失態向李克道歉。

治國理政,需要各種人才。“五常異稟,百行殊軌,能有兼偏,智有短長。”(《人物誌》)李克認為國君不僅需要各行各業的幹才,更需要能夠助其提升境界和格局的指導者。下面兩則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

有一次,魏文侯與田子方一邊欣賞音樂,一邊吃飯。魏文侯突然說:鐘聲不對稱啊,左邊的聲音好像略高。田子方只是笑笑,沒有吱聲。魏文侯迷惑地問:你笑什麼?難道不是這樣嗎?田子方說:“臣聽說,為君者致力於辨官,不著意辨音。如今主公著意辨音,臣擔心會忽略對官員的識辨啊。”田子方的意思是說,為君之道,無非用人任事,國君關注的重點當在用人當否,不宜對臣下的具體工作作即興式的品頭論足。田子方不愧是儒商子貢的高足啊,深諳領導藝術。

還有一次,魏文侯的嗣子魏擊(約前432―前396)路遇田子方,下車伏謁施禮,田子方卻沒有還禮。魏擊很不高興,衝著田子方大聲嚷道:“富貴者驕人乎?貧賤者驕人乎?”是富貴者值得高傲呢,還是貧賤者值得高傲呢?田子方平靜地回應道,當然是貧賤者可以,富貴者不能。諸侯傲慢失其國,大夫傲慢失其家(封邑)。失去國家和封邑了,要想重新獲得就沒有那么容易了。我貧賤之人,言不聽,計不從,拔腿就走,到哪裡去不是貧賤呢?魏擊,後來的魏武侯,猶如被當頭棒喝,趕緊向田子方謝罪。

田子方教導魏擊的道理髮人深省。有擔當、有事業、對未來有期待的領袖人物,應該比他人更自律更克己。司馬光《稽古錄》卷十六《歷年圖序》,相當於《資治通鑑》的一個大綱。他在文中論及五種不同的人君:創業之君、守成之君、陵夷(出現危機謂之陵夷)之君、中興之君、亂亡之君。這些人君的差別不全是因為才能有高下,更取決於其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差異。司馬光認為,同樣是中等才能,能夠自我約束,即可守住家業不墜,是為守成之君;倘若不能自修,就會出現衰敗的危機,是為陵夷之君。領導首先要學會管理自己,說話,處事,為人,要比一般人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在更高的平台上,管理更宏大的事業。

總之,魏文侯的治國,不僅有成就,而且有經驗。這些經驗構成了明君治國的一個標準模本。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魏文侯文言文翻譯0
魏文侯文言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