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民》“先王先順民心,故功名成”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順民
先王先順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心有道,萬乘之國,百戶之邑,民無有不說。取民之所說而民取矣,民說豈眾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於是翦其發,櫪其手,以身為犧牲,用祈福於上帝。民乃甚說,雨乃大至。則湯達乎鬼神之化、人事之傳也。
文王處歧事紂,冤侮雅遜,朝夕必時,上貢必適,祭祀必敬。紂喜,命文王稱西伯,賜之千里之地。文王再拜稽首而辭曰:“願為民請炮烙之刑。”文王非惡千里之地,以為民請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則賢於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會稽之恥,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於吳。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視靡曼,耳不聽鐘鼓。三年苦身勞力,焦唇乾肺,內親群臣,下養百姓,以來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與民同之。身親耕而食,妻親織而衣。味禁珍,衣禁襲,色禁二。時出行路,從車載食,以視孤寡老弱之漬病、困窮、顏色憔悴、不贍者,必身自食之。於是屬諸大夫而告之曰:“願一與吳徼天下之衷。今吳、越之國相與俱殘,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與吳王接頸交臂而僨,此孤之大願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內量吾國不足以傷吳,外事之諸侯不能害之,則孤將棄國家,釋群臣,服劍臂刃,變容貌,易姓名,執箕帚而臣事之,以與吳王爭一旦之死。孤雖知要領不屬,首足異處,四肢布裂,為天下戮,孤之志必將出焉!”於是異日果與吳戰於五湖,吳師大敗,遂大圍王宮。城門不守,禽夫差,戮吳相,殘吳二年而霸。此先順民心也。
(《呂氏春秋》)
【注】①桑林:古地名,傳說是湯祭祀神的場所。
②櫪:壓擠。櫪手是古代的一種刑罰。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王再拜稽首而辭曰辭:辭謝
B.得民心則賢於千里之地 賢:勝過
C.釋群臣,服劍臂刃 釋:放走,遣散
D.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 甘:甘甜
【解析】甘:以……為甘甜,意動用法。錯因,沒有結合語境來解釋。
【答案】D
11.下列四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下養百姓,以來其心
中述湯武,以刺世事
B.以視孤寡老弱之漬病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
C.殘吳二年而霸
城入趙而璧留秦
D.得民心則賢於千里之地
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
【解析】A.兩個“以”都是表目的的連詞,意思為“用來”;B.兩“之”,前為助詞,後為代詞,代自己;C.前一個“而”表示順承關係,後一個“而”表假設關係;D.兩個均為介詞,前表比較後,相當於“和、同”。
【答案】A
12.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君王順依民心的舉措的一組是
①湯乃以身禱於桑林②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③文王再拜稽首而辭曰:“願為民請炮烙之刑。”④得民心則賢於千里之地⑤三年苦身勞力,焦唇乾肺,內親群臣,下養百姓,以來其心⑥身親耕而食,妻親織而衣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解析】抓住“舉措”進行辨析。
【答案】C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用歷史上商湯以自己的身體作犧牲為民求雨的事例,說明湯通曉鬼神的變化、人事轉移的道理。
B.文王辭去紂封給他的千里之地,為民請除炮烙之刑,一心要換取民心,其目的在於得到民心。因此說,文王是非常聰明的。
C.文章重點敘述了越王勾踐“內親群臣,下養百姓,以來其心”,終於“殘吳二年而霸”的事例,旨在說明只有“先順民心”,方可“功名成”,以及“以德得民心”的道理。
D.本篇文章繼承了孟子荀子重視民眾的思想,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對民心的重視,在今天仍然很有現實意義。
【解析】A.湯為民求雨的行為只說明他為了得到民心。
【答 案】A
14.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3分)
(2)文王非惡千里之地,以為民請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4分)
(3)越王苦會稽之恥,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於吳。(3分)
【參考答案】
(1)失去民眾的擁護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的,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得分點:者、的。1分;之:提賓作用。2分)
(2)文王並不是討厭千里的土地,用它來替人民請求廢除炮烙之刑,一定是想要換取民心。(得分點:非惡:並不是討厭。1分;以為:以之為,用它來替。1分;必欲:一定想要。1分)
(3)越王深為會稽之恥而痛苦,想要得到民眾的真心擁護,以求同吳國決一死戰。(得分點:苦:以為……苦,意動用法。1分;必死於吳: 同吳國決一死戰,狀語後置。2分)
【參考譯文】
先王首先順應民心,所以功成名就。依靠仁德得到民眾擁護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的,自古以來不勝枚舉。失去民眾的擁護建立功名的,從來沒有過。獲得民眾的擁護是有方法的,無論是具有萬輛兵車的大國,還是僅有百戶的小邑,人民中沒有不喜悅的。擇取人民所喜悅的事,就獲得人民的擁護了,人民喜悅的事難道很多嗎?這是獲得人民擁護的關鍵。
從前,湯戰勝夏朝而統治天下。天大旱,農業五年沒有收成。湯於是在桑林用自己的身體(作保證)向神祈禱,說:“我一人有罪,不要禍及天下人;即使天下人有罪,罪責也都在我一個人身上。不要因我一人不聰慧,使天帝鬼神傷害人民的生命。”於是湯剪斷自己的頭髮,用木夾擠壓自己的手指,把自己的身體作為祭祀的物品,來向天帝求福。人民於是大喜過望,雨也大降。這可以說湯是通曉鬼神的變化,人事轉移的道理了。
文王住在岐山侍奉紂王,雖遭到紂王的冤枉侮慢,依然端莊恭順,早晚一定準時朝拜,進獻貢物一定恰到好處,祭祀一定畢恭畢敬。紂王很喜歡,封文王為西伯,賞賜他千里封地。文王再拜稽首,辭謝說:“我只願替人民請求廢除炮烙之刑。”文王並不是討厭千里的土地,用千里的土地替人民請求廢除炮烙之刑,必定是想要換取民心。得到民心,勝過得到千里的土地。所以說,文王是非常聰明的。
越王深為會稽之恥而痛苦,想要得到民眾的真心擁護,以求和吳國決一死戰。於是他睡不安枕席,口不嘗美味,眼不看美色,耳不聽音樂。用了三年,苦心勞力,唇乾肺傷。對內愛撫群臣,對下教育百姓,以便使他們衷心依順自己。有香甜美食,如不能人人都有,自己不敢獨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與人民共飲。吃自己親身耕種的穀物,穿妻子親手紡織的布做的衣服。飲食拒絕珍奇,衣服不穿兩層,裝飾禁用兩種顏色。他時時出外巡視,隨從的車輛上載著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中生病的,困厄的,面色憂愁和生活困難的人,一定親自給他們食物吃。在這之後,他召集大夫們,向他們說:“我願與吳國最終求得上天裁正。現在吳、越兩國相互殘殺共同毀滅,士大夫踏肝踐肺同日戰死,我跟吳王頸臂相交肉搏而亡,這是我最大的願望。如果這樣仍不能實現願望,從國內狀況衡量,我們的國力不足以損傷吳國,從國外考慮,與諸侯結盟也不能損害吳國,那么,我將拋棄國家,捨棄群臣,身帶長劍,手持利刃,改變容貌,更換姓名,手執箕帚去服侍吳王,以便跟吳王決死於頃刻之間。我雖然知道這樣做會遭致腰頸斷絕,頭腳異處,四肢分裂,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是我的志向一定要實現!”後來越國終於與吳國在五湖展開決戰,吳國軍隊被打敗,緊接著越國軍隊包圍了吳國的王宮,吳國城門失守,活捉了夫差,殺死了吳相。滅掉吳國之後兩年稱霸諸侯。這是先順民心的結果。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順民》“先王先順民心,故功名成”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順民》“先王先順民心,故功名成”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