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經·忠疑》“夫毀譽是非不可定矣”閱讀答案及翻譯

夫毀譽是非不可定矣。以漢高之略而陳平之謀,毀之則疏,譽之則親。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繩之以法則為罪,施之以德則為功。知世之聽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所聽必悖矣。何以知其然耶?
《呂氏春秋》云:邾①之故,為甲裳以帛,公息忌謂邾之君曰:“不若以組。”邾君曰:“善!”下令,令官為甲必以組。公息忌因令其家皆為組。人有傷之者曰:“公息忌所以欲用組者,其家為甲裳多以組也。”邾君不悅,於是乎止,無以組。邾君有所尤也。邾之故為甲以組而便也,公息忌雖多為組何傷?以組不便,公息忌雖無以為組亦何益?為組與不為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說也。凡聽言不可不察。
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盡啜之。文侯曰:“樂羊以我故,食其子之肉。”堵師贊曰:“其子且食之,其誰不食?”樂羊罷中山,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
事之情一也,所以觀者異耳。從城上視牛如羊,視羊如豚,所居高也。窺面於盤水則圓,於杯則虧,面形不變,其故有所圓有所虧者,所自窺之異也。今吾雖欲正身而待物,庸詎知世之所自窺我者乎?是知天下是非無所定也。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今吾欲擇是而居之,擇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是非者,孰是孰非哉?
夫忘家殉國,則以為“不懷其親,安能愛君?”衛公子開方、吳起、樂羊三人是也。若私其親,則曰“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桴鼓則忘其身”。穰苴殺莊賈是也。故《傳》曰:“欲加之罪,能無辭乎?”審是非者,則事情得也。 
(節選自《反經·忠疑》)
【注】①邾,古國名。
8.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毀之則疏,譽之則親毀:破壞
B.多有所尤,所聽必悖矣悖:謬誤
C.人有傷之者曰傷:中傷
D.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說也累:妨礙
9.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何以知其然耶其誰不食
B.為甲裳以帛樂羊以我故
C.不若以組 若私其親
D.於杯則虧 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
10.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令官為甲必以組(邾君)命有關的官吏製作甲裳一定要用絲帶連綴
B.窺面於盤水則圓 在盤子裡放上水,看自己的面影,(面部)就是圓形完整的
C.所自窺之異也自己能看出水中面影的區別罷了
D.臨軍約束則忘其親 指揮軍隊時就該忘掉自己的父母
11.下列詩句闡釋的哲理和作者的觀點“事之情一也,所以觀者異耳”接近的一項是(3分)
A.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B.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C.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12.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6分)
①繩之以法則為罪,施之以德則為功。②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13.本文對“聽言”有怎樣的看法?請結合文本,選擇其中的一點談談給你的啟示。(6分)
參考答案
8.(3分) A
9.(3分)D
10.(3分) C
11.(3分) A
12.(6分)
①當魏尚被繩之以法時,(他)便成為罪人;當(魏尚)被法外施恩時,(他)又成了功臣。
②世上的人(都各有自己的是非標準),符合自己標準的就認為是對的,不符合自己標準的就認為是不對的。
【評分參考】每句各3分。第①句“為罪”“施之以德”“為功”為賦分要點(“繩之以法”可不譯);第②句“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為賦分要點,譯出一點給2分,兩點給3分。
13.(6分)
【答案示例】作者認為“聽言不可不察”,聽別人講的話,要仔細思考辨別。邾國國君聽了別人中傷公息忌的一番話,不去思考公息忌的建議對國家是否有利,就下令廢止,這樣盲目的“聽言”只會讓自己做出錯誤的判斷,於事無補。所以我們在聆聽別人意見時一定要冷靜分析,認真思考,汲取其中正確的、有益的部分,不要受其中錯誤的部分影響。
【評分參考】本題6分。本文對“聽言”的看法2分,“啟示”2分,結合文本分析2分。對“聽言”的看法,能從文中找到依據即可。
參考譯文
毀謗和讚譽,肯定與否定,不可能有一個固定標準。以漢高祖劉邦那樣雄才大略,漢丞相陳平那樣足智多謀,當有人毀謗陳平時,漢高祖就疏遠了陳平;而當有人讚譽陳平時,漢高祖則又(重新)親近了陳平。以漢文帝那樣的英明,魏尚那樣的忠誠,當魏尚被繩之以法時,(他)便成為罪人;當(魏尚)被法外施恩時,(他)又成了功臣。由此可知,聽別人匯報情況,往往會判斷失誤;判斷多有失誤,結論必然違背常理。怎么能明白這一道理呢?
《呂氏春秋》中說:邾國的習俗,製作鎧甲,使用絲帛連綴。公息忌對邾國國君說:“不如改用絲帶連綴。”國君說:“好!”於是下令,製作鎧甲必須使用絲帶連綴。公息忌因此下令讓自己家人都去織絲帶。有人在國君面前中傷他說:“公息忌之所以建議用絲帶,是因為他家編織絲帶。”邾國國君聽了很不高興,於是就下令禁止,不再用絲帶連綴鎧甲。邾國國君的判斷是有錯誤的。如果邾國過去製作鎧甲用絲帶連綴很方便,公息忌家即使編織再多絲帶又有什麼妨礙呢?如果邾國用絲帶製作鎧甲不方便,公息忌家即使不編織絲帶又有什麼好處呢?公息忌家編織絲帶還是不編織絲帶,都不足以妨礙對公息忌所提出的建議的評價。所以凡是聽別人的話,不能不仔細思考辨別。
樂羊被任命為魏國大將,率軍攻打中山國。而他的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國君把他兒子煮了做成羹湯送給樂羊,樂羊一口氣把羹湯全喝光了。魏文侯(知道後)說:“樂羊為了我的緣故,吃自己兒子的肉。”堵師贊卻說:“連自己兒子都吃的人,又有誰的肉他不敢吃呢?”樂羊滅掉中山國後,魏文侯雖然獎賞了他,卻(從此)懷疑他心腸殘忍。
事情是一樣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得出不同的看法。從城上往城下看,往往把牛看成是羊,把羊看成是豬。這是由於所站的太高的緣故。在盤子裡放上水,看自己的面影,面部就是圓形完整的;拿一杯水當鏡子照自己的臉,看到的臉可能就是不完整的。臉形並沒有變化,但照出來有時圓,有時又不完整的緣故,是照的工具不同。如今,我想要端正自身來接人待物,可怎么能知道世上的人是站在什麼角度來看待我的呢?由此可知,天下的是與非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標準。世上的人都各有自己的是非標準,符合自己標準的就認為是對的,不符合自己標準的就認為是不對的。如今我想要選擇正確的一面來立身行事,摒棄錯誤的一面,可是不知道世人的是非標準和我的是非標準,到底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
如果忘記小家而不惜一切為國家,那么就會被認為“不能關心自己的親人,還怎么能愛國君呢?”衛國的公子開方、吳起和樂羊這三個人都有這種經歷。假如不願離開親人,那么又會有人說:“大將從接受任命那天起,就應該忘記自己的親人;從到軍中擔負指揮責任那一天起,就該忘記自己的父母;從拿起鼓槌,敲響戰鼓那一天起,就要捨生忘死投入戰鬥。司馬穰苴就是以這個理由殺掉莊賈的。所以《左傳》稱:“如果想要治罪,還怕找不到合適的罪名嗎?”要判斷是與非,看看上面的這些事例就全明白了。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反經·忠疑》“夫毀譽是非不可定矣”閱讀答案及翻譯0
《反經·忠疑》“夫毀譽是非不可定矣”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