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閱讀答案及句子翻譯

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飧,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佯應曰:“諾。”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信、張耳佯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於是有縛廣武君而致戲下者,信乃解其縛,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
諸將效首虜,畢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平日學問)寄食受辱時,揣摩已久,其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皆本於平日學問,非以危事嘗試者。信書雖不傳,就本傳所載戰事考之,可見其純用權謀,所謂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也。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信建大將之旗鼓 建:建造
B.諸將效首虜 效:呈獻
C.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 顧:只是
D.其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 連:統率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現韓信用兵“用權謀”的一組是
①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②令其裨將傳飧,曰:“今日破趙會食!”
③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
④於是信、張耳佯棄鼓旗,走水上軍
⑤信乃解其縛,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
⑥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信先選輕騎持漢紅旗隱蔽山上,乘機更換旗幟擾亂趙軍軍心;又背水布陣,迫使漢軍殊死作戰,置之死地而後生,取得勝利。
B.諸將對韓信反常規背水布陣,並說今日破趙會餐不信服,所以對他的命令陽奉陰違,勝利後經韓信解釋,佩服不已。
C.趙軍事先占據便利形勢,看見漢軍陣形後大笑輕敵,在韓信等佯棄鼓旗逃走後又空壁逐利,中計丟失軍營,大亂而敗。
D.井陘口之戰,韓信能根據敵我雙方的形勢,活用兵法,取得勝利,所以,他雖沒有兵書傳世,仍可考察出他善用“變詐之兵”。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3分)
(2)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4分)
(3)皆本於平日學問,非以危事嘗試者。(3分)
參考答案
5.A(3分。樹起)
6.C(3分。②鼓舞士氣,也表現了韓信的自信;⑤表現韓信對廣武君的尊重;⑥解釋背水一戰的原因)
7.B(3分。“陽奉陰違”錯)
8.(1)韓信就下令軍中不要殺廣武君,有能夠活捉(他)的人懸賞千金。(3分,“毋”、“購”各1分,語言通順1分)
(2)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還能用他們取勝呢?(4分,“今”、“走”、“寧……乎”各1分,語言通順1分)
(3)都本原於平常的學問,並不是用危險的事來嘗試。(3分,“本”、“以危事嘗試者”各1分,語言通順1分)
(1)“購”字譯為“獎賞”、“獎勵”、“賞”均可;
(3)“本”字譯為“源於”、“來自”、“依據”、“依靠”、“出自”、“本自”、“以……為本”均可。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閱讀答案及句子翻譯0
“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閱讀答案及句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