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應元,起掾史,官京倉大使”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閻應元,起掾史,官京倉大使。崇禎十四年,遷江陰縣典史。
大軍薄城下者已十萬,四面圍數十重,城垣裂。應元命用鐵葉裹門板,貫鐵縆護之;取空棺實以土,障頹處。會城中矢少,應元乘月黑,束藁為人,人竿一燈,立陴①間,匝城,兵士伏垣內,擊鼓叫噪,若將縋城斫營者。大軍驚,矢發如雨;比曉,獲矢無算。又遣壯士夜縋城入營,順風縱火;軍亂,自蹂踐相殺死者數千。
大軍卻,離城三里止營,帥劉良佐擁騎至城下,呼曰:“吾與閻君雅故,為我語閻君,欲相見。”應元立城上與語。良佐遙語應元:“弘光已走,江南無主,君早降,可保富貴。”應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義。將軍胙②土分茅,為國重鎮,不能保障江淮,乃為敵前驅,何面目見吾邑義士民乎?”良佐慚退。
應元性嚴毅,號令明肅,犯法者,鞭笞貫耳,不稍貰;然輕財,賞賜無所吝。傷者手為裹創,死者厚棺斂,酹而哭之;與壯士語,必稱“好兄弟”,不呼名。
貝勒統軍略地蘇、松者,既連破大郡,濟師來攻。面縛兩降將,跪城下說降,涕泗交頤。應元罵曰:“敗軍之將,被禽不速死,奚喋喋為!”貝勒既覘知城中無降意,攻愈急;梯衝死士,鎧胄皆鑌鐵,刀斧及之,聲鏗然,鋒口為缺,應元慷慨登陴,意氣自若。
旦日,大雨如注。應元率死士百人,馳突巷戰者八,所當殺傷以千數;再奪門,門閉不得出。應元度不免,踴身投前湖,水不沒頂。而劉良佐令軍中,必欲生致應元,遂被縛。良佐箕踞乾明佛殿,見應元至,躍起持之哭。應元笑曰:“何哭?事至此,有一死耳。”見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槍刺應元貫脛,脛折踣地。日暮,擁至棲霞禪院。院僧夜聞大呼“速斫我”,不絕口。俄而寂然,應元死。
《尚書·序》曰:“成周既成,遷殷頑民。”而後之論者,謂於周則頑民,殷則義士。夫跖犬吠堯,鄰女詈人,彼固各為其主。予童時,則聞人嘖嘖談閻典史事,未能記憶也。後五十年,從友人家見黃晞所為死守孤城狀乃摭其事而傳之微夫應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顧其樹立乃卓卓如是!嗚呼,可感也哉!
(選自《國朝二十四家文鈔》,有刪節)
【注】①陴(pī) :城上的矮牆。亦稱“女牆”。② 胙(zuò):分封。
7.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 大軍薄城下者已十萬迫近
B. 吾與閻君雅故高雅
C. 貝勒統軍略地蘇、松者 掠奪,奪取
D. 刺應元貫脛,脛折踣地 跌倒
8.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 取空棺實以土以其無禮於晉
B. 乃為敵前驅 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
C. 所當殺傷以千數 君之所知也
D. 謂於周則頑民 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
9.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從友人家見黃晞所為/死守孤城狀/乃摭其事而傳之微夫/應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顧其樹立乃卓卓如是
B. 從友人家見黃晞所為死守孤城狀/乃摭其事而傳之/微夫應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顧其樹立/乃卓卓如是
C. 從友人家見黃晞所為/死守孤城狀/乃摭其事而傳之微夫應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顧其樹立/乃卓卓如是
D. 從友人家見黃晞所為/死守孤城狀/乃摭其事而傳之/微夫應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顧其樹立/乃卓卓如是
10.下列對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在敘寫應元困守江陰兩次罵降之間,有一段介紹應元執法嚴明、體恤部下的文字,用的是補敘法,這樣的寫法有助於使人物形象豐滿,增加行文的起伏,達到張弛有度的藝術效果。
B.作者對應元在江陰城中缺箭之時束藁借箭的描繪,與《三國演義》中寫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運用簡練的文字就把應元謀略過人的特點生動地刻畫出來。
C.貝勒覺察城中無投降之意後,攻城更加緊迫。盔甲都是用鑌鐵製作的,刀斧一碰上就噹噹作響,鋒口都被碰缺,但閻應元臨危不懼,鬥志昂揚地登上城牆,神情氣度一如平日。
D.劉良佐傳令清軍,一定要生擒閻應元,因此應元終於被俘,劉良佐在乾明佛殿上兩手按膝伸腿而坐,一副傲慢的樣子,一見閻應元被押進來,立即從座位上站起來,扶住他痛哭。
11.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⑴立陴間,匝城,兵士伏垣內,擊鼓叫噪,若將縋城斫營者。(4分)
⑵傷者手為裹創,死者厚棺斂,酹而哭之。(3分)
⑶被禽不速死,奚喋喋為!(3分)
參考答案:
7、B(雅,平素)
8、C(C項,所字結構。A項,介詞,用/介詞,因為;B項,副詞,竟然/副詞,於是,就; D項,副詞,是,表判斷/副詞,就)
9、B
10、A(應是“運用的插敘法,有助於舒緩敘事節奏”)
11、(1)(草人)豎立在女牆之間,環繞全城,讓士兵埋伏在牆後,擊鼓呼喊,像將要拴著人下城去襲擊敵營的樣子。
(給分點:“匝”,“環繞”,1分;“ 伏垣內”,省略介詞“於”,“在牆後埋伏”,或“埋伏在牆後”,1分;“縋”,“用繩子拴住人從城上往下送”,1分;“斫”,本義是“砍”,意譯為“襲擊,偷襲”,1分。)
(2)(他)親手替受傷者包紮傷口,為死者置辦上等棺木裝殮,把酒灑在地上為死者哭祭。
(給分點:“裹創”,包紮傷口(創口),1分;“斂”,通“殮”, 裝殮,給死人穿衣入棺,1分;酹,把酒灑在地上表示祭奠,1分。)
(3)被俘虜了不快點死掉,還囉嗦(嘮叨)什麼呢!(還說個不休,乾什麼呢!)
(給分點:“禽”,通“擒”,捉拿,俘虜,1分;“奚……為”,固定句式,表反問,為什麼……呢?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閻應元,起初擔任掾史,做過京倉大使。崇禎十四年,調任江陰縣典史。
迫近城下的清軍已達十萬,四面包圍了數十層,城上的矮牆被炸裂。閻應元命令用鐵葉裹著門板,穿上大鐵索擋住裂口,再用泥土裝在空棺材裡,堵在倒塌處。碰上城中缺箭,應元乘著無月的黑夜,用禾桿紮成人形,每個草人的竹竿上掛一盞燈,豎立在女牆之間,環繞全城,讓士兵埋伏在矮牆後,擊鼓呼喊,像將要拴著人下城去襲擊敵營的樣子。清軍十分驚慌,向城上發射如雨點般的密箭。到拂曉,得到的箭不計其數。他又派壯士夜裡下城潛入清營,順風放火,清軍亂作一團,自相踐踏殘殺,死了好幾千人。
清軍後退,離城三里停下安營。主帥劉良佐由騎兵簇擁著來到城下,呼喊:“我和閻君是老朋友,替我告訴閻君,我想要見他。”應元站在城上和他說話。劉良佐遠遠地對應元說:“弘光帝已經逃跑,江南再沒有國君,您及早投降,可以保證富貴榮華。”應元回答說:“我不過是明朝一個小小的典史,還能明曉大義。將軍你受土封侯,為國家鎮守重地,不能守住江淮,竟甘心做敵人的馬前卒,有什麼臉面來見我們城裡深明大義的士民呢?”劉良佐慚愧地轉身走了。
應元性格嚴厲剛毅,號令嚴明整肅。對於犯法的人,該用鞭笞貫耳的刑法,絕不寬饒。但他輕財重賞,毫不吝惜。親自為受傷者包紮傷口,為死者置辦上等棺木裝殮,並灑酒於地上為死者哭祭。和壯士說話,一定稱呼“好兄弟”,而不直呼其名。
領兵在蘇州、松江一帶攻城占地的貝勒,連破大郡後,這時增援攻城清軍。貝勒把兩員降將反綁,讓他們跪在城下勸降。兩員降將一面勸說,一面痛哭,滿臉涕淚。閻應元罵道:“吃敗仗的傢伙,被俘虜了不快點死掉,還囉嗦什麼呢!”貝勒已覺察城中無投降之意,攻城更加緊急。使用雲梯、衝車的敢死隊,盔甲都是用鑌鐵製作的,刀斧一碰上就噹噹作響,鋒口都被碰缺,閻應元鬥志昂揚地登上城牆,神情氣度一如平日。
清晨,下起傾盆大雨。應元率領百名敢死隊,東奔西突進行了八次巷戰,與他們遭遇的清兵被殺傷上千人。再要奪取城門,城門緊閉,沖不出去。應元料想已不能倖免,躍起投入前湖,但湖水太淺,淹不沒頭頂。而劉良佐又傳令清軍,一定要生擒閻應元,他最終被俘。劉良佐在乾明佛殿上傲慢地兩手按膝伸腿而坐,一見應元被押來,立即從席上躍起,扶住他痛哭。應元笑道:“有什麼可哭的呢?事情到了這種地步,只有一死而已。”應元看見貝勒,挺身站立,不肯彎腰。一名清兵用長槍刺穿應元的小腿,小腿折斷,應元跌倒在地。黃昏時,應元被一群清兵押送到棲霞禪院。夜間,院裡的僧人不斷聽到高喊聲:“快點殺掉我!”一直不停口。後來聽不見了,原來應元已氣絕身亡。
《尚書•多士》序中說:“周公建好了成周,把殷朝的頑民遷往那裡。”但是後世談論這件事的人,認為他們對周朝來說是頑民,對殷朝來說就是義士。盜跖的狗看見堯這樣的聖君也會狂咬,鄰居的女子會罵挑逗她的男子,他們本來是各自維護主人的利益。我小時候就聽說人們談起閻典史的事便讚嘆不已,但已記不清楚了。過了五十年,在朋友家看到黃晞寫的關於江陰軍民死守孤城的文章,就從中採取素材寫成這篇傳記。閻應元這個小人物,原來不過是明朝的一個典史,但看他立功樹節,卻如此高超出眾。啊,真是令人感動!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