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炎附勢文言文翻譯

趨炎附勢文言文翻譯

文言翻譯的原則,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就是嚴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譯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力求風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譯,則是按原文表達的大意來翻譯,不拘泥於原文的字句,可採用和原文不同的表達方法。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趨炎附勢文言文翻譯,希望你喜歡。

【拼音】qū yán fù shì

【典故】今已老大,見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趨炎附熱,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宋史·李垂傳》

【釋義】趨:奔走;炎:熱,比喻權勢。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曲意逢迎、如蟻附膻

【相反詞】剛正不阿

【押韻詞】垂裳而治、未竟之志、拔趙幟易漢幟、孤注一擲、耳紅面赤、龍拿虎擲、福無雙至、急中生智、出頭有日、錯落有致、......

【年代】古代

【英文】to play up to those in power; to be follower of the rich and powerful; to curry favor with influential people; to serve the time

time-serving

【成語故事】宋真宗時館閣校理李垂上書治理黃河水災,特著書《導河形勝圖》,由於宰相丁謂的阻攔沒有得到實施,好心人勸他去拜訪丁謂,李垂不但不去巴結,反而抨擊他,被貶出京。後來回京,李伯康勸他去拜見新宰相,他說他不會去趨炎附勢的

【成語示例】所有朋誼及那些趨炎附勢的,男男女女,都擁擠望周府來。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十五回

【其它使用】

◎ 但同時深深感覺到我的四周都是一些趨炎附勢,欺壓工人的資本家的走狗,非常討厭,我因言語與地位的關係,既不能與工人接近(即接近,一時也無從啟迪他們,因為他們還被壓在一班如虎如狼的包工的工頭之下,絲毫沒有反抗的勇氣,與覺悟的表現,)而讀書譯書又陷在獨學無友,孤陋寡聞的狀況中,至於為儲款出洋計,到處都可就是,正不必死守山中,於是決定離開此處。

◎ 其中,既有屬於敵我對抗性矛盾的"代表性人物",也有屬於人民內部矛盾的"趨炎附勢者",當然也有"推一推"就過去、"拉一拉"就過來的"幫凶"、"走狗"或"奴才",更有一些說了不少糊塗話做了不少糊塗事的"糊塗人""糊塗官"。

1。文言翻譯的原則是什麼?

直譯的標準是三個字:信、達、雅。“信”,指譯文能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減意思。“達”,就是譯文明白通順,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沒有語病。“雅”,則是更高一層的要求,就是要求譯文的措辭考究,文筆優美。對於同學們而言,能達到前兩個標準“信”(準確無誤)和“達”(通順流暢)就很不錯了。

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對關鍵字語的理解要求較高,不能正確把握關鍵字語,就很難準確翻譯出全句。因此,對關鍵字語更要字字落實。確定詞義要聯繫具體語言環境,想想現代漢語中哪個雙音節合成詞與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換(替換與被替換者最好具有相同語素)。同時,要特別注意所翻譯句子的個性特徵:是特殊句式,還是固定結構?含有詞類活用(包括使動、意動等),還是有古今異義?若有,一定要辨證施治。

如:“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你的譯文要做到“信”,就必須落實“冀”“身”這兩個實詞的'意義,落實“復”這個虛詞的意義,落實“為……”這一特殊句式的特點。全句可譯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會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所嘲笑。

2.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擴充法?

文言文中單音節詞居多,現代漢語裡則雙音節詞居多,這是古今漢語在語彙方面一個很大的變化。我們在把文言翻譯成現代漢語時,原文中的好多單音節詞需要變為雙音節詞,這就是文言翻譯中的擴充法。像“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成了“永州的野外出產(一種)奇異的毒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紋”。不難看出,“野”“產”“異”“蛇”“黑”“白”等都變成了雙音節詞。

單音節詞翻譯成雙音節詞,大致有兩種情況。

一是在原來的單音節詞後面或前面加一個輔助成分(也稱後綴、前綴)。如“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的“擔”“骨”,就可翻譯成“擔子”“骨頭”。

二是在原來的單音節詞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同義或近義詞,合成一個雙音節詞。如“乃重修岳陽樓”的“重”“修”,就可翻譯為“重新”“修建”。

另外,要特別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兩個單音節詞誤認為是現代漢語裡的一個雙音節詞,如“於是”“雖然”“妻子”“以為”“交通”“可以”等。

3.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替換法?

文言文的詞語和現代漢語並不總是一一對應的,有些詞語,文言文里常用,但在現代漢語裡卻閒置下來,還有些詞所表達的意思古今說法不一樣。這就需要用替換法──用現代漢語中同義或近義的詞替換文言文里的原詞。

比如,寫一封信的“信”,古人用的是“書”。像“家書抵萬金”(《春望》),“一男附書至”(《石壕吏》),“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送東陽馬生序》),其中的“書”都是這種意義。

還有表示人稱的詞,古代遠比我們今天豐富。古代表示第一人稱的詞有“寡人”“朕”“孤”(這三個是有特定身份的人才用的)“吾”“余”“予”等;現在,人人平等,都是一個“我”。

4.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保留法?

語言在變,但語言又具有繼承性,現代漢語就是繼承了古代漢語並加以發展而成的。它們之間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們在做翻譯練習時,有時需要運用保留法,即原樣照搬文中語詞。這主要指:

第一,古今通用的詞語。如“人”“手”“心”“筆”“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長”“短”等。

第二,古代的專有名詞。包括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年號、日期、官職名、典章制度的名稱等,我們在翻譯時也應該原封不動地照搬過來。像《岳陽樓記》的開頭:“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慶曆”(年號)、“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都屬專有名詞,翻譯時照搬即可。

5.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刪略法?

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往往用到虛詞,它們主要起某種語法作用,或表達一定的語氣,沒有實在意義。這些詞語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現代文中已經基本不用,也沒有相應的詞語來表示它。對於這類虛詞,我們在翻譯時可刪去不譯。像“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的“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的兩個“而”。

需要注意的是,刪略法適合於不表示實在意義的虛詞;如果把表示實在意義的詞語也刪略了,那就是漏譯。比如《捕蛇者說》最後一句“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這裡的“以”“夫”和“焉”,都有具體的意思。“以”是連詞,表示目的,相當於“來”;“夫”是代詞,譯為“那些”;“焉”是代詞,譯為“它”(指這篇文章)。若將這些不該刪去的詞語也忽略不譯,顯然句子就不通順了。

6.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增補法?

增補,指翻譯時補出原文省略的成分。省略某種成分,在文言文中較為普遍,既可以省主語、謂語、賓語,也可以省介詞及介詞的賓語。在翻譯時,為了使譯句完整、通順,應將古文原句中省略而現代漢語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與坐談”這個句子,就屬典型的省略句。到底是誰“與坐談”?跟誰“坐談”?我們在翻譯時都應補出來:(鄒忌)跟(客人)坐下來交談。

習慣上,增補的文字,翻譯時應加括弧。

7.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調整法?

調整法主要用於調整跟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前面講到的所有倒裝句,還有未講到的定語後置,以及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動量結構等。在碰到這些句子的翻譯時,我們都要按現代漢語的語序來表達。如“馬之千里者”(定語後置)就可翻譯成“一天能跑千里的馬”,“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比較性選擇疑問句)可翻譯成“我跟城北徐公比哪個漂亮”,“齊人三鼓”(動量結構)可翻譯成“齊軍擊了三次鼓”,“吾妻之美我者”(“美”屬形容詞意動用法)可翻譯成“我的妻子認為我美”。

如2008年廣西南寧中考卷的翻譯題:“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翻譯時,我們得調整“所以”的語序:她(醜女)只知道(西施)皺眉很美,卻不知道(西施)皺眉顯得美的原因。

2008年貴州貴陽市考題要求翻譯“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個句子,主要考查點就在“苦”和“勞”這兩個使動詞的用法上。全句可譯為:一定要先使他內心痛苦,筋骨勞累。

8.如何運用文言翻譯中的意譯法?

意譯,指不拘泥於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達出來的一種翻譯方法。我們在前面講過,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一般情況下,我們應儘可能地採用字字落實的直譯法;直譯有困難時,我們才採用意譯這種輔助手段。

具體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手法的句子,我們可採用意譯法。

比喻句是不能直譯的,如《與朱元思書》中的“鳶飛戾天者”,若直譯為“老鷹飛到天上”,顯然荒誕,因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用借代修辭的句子,翻譯時要換借體為本體,如“布衣之怒”的“布衣”應翻譯為“平民”,“傴僂提攜”應翻譯為“老老少少的行人”,等等。運用互文的句子,應將幾句簡化合併,如翻譯“秦時明月漢時關”(《出塞》),就應根據上下文的相互呼應和相互補充的表意形式,翻譯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再如,古代把國王或王后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死說成“填溝壑”,把上廁所說成“更衣”等,我們在翻譯時都應根據其意義譯成今天的用語。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趨炎附勢文言文翻譯0
趨炎附勢文言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