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原文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③門者,皆俊才清稱④及中表⑤親戚,乃通⑥。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⑦親。”既通⑧,前坐(24)。元禮問曰:“君與仆⑨有何親?”對曰:“昔先君⑩仲尼(11)與君先人伯陽(12)有師資之尊(13),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14)也。”元禮及賓客莫(15)不奇(16)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17)語(18)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cù jí)。
閱讀題:
1.解釋加點的字
人以其語語之
大未必佳
韙大踧踖
2.孔文舉是採用什麼方式來辯駁陳韙的?
3.試談談本文表現了孔文舉怎樣的性格特點?
4.陳韙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言外之意是什麼?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言外之意是什麼?
參考答案:
1話語告訴長大很
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對方的命題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題正確:陳現在“不佳”,來反推出陳韙小時了了。
3.聰明機智、能言善辯、出言不遜、恃才傲物
4.孔文舉以後未必聰明;陳韙現在很一般,是個庸才。
翻譯
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洛陽。那時李膺名氣很大,擔任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眾的人、有名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去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看門的官吏說:“我是李膺的親戚。”通報了以後,上前坐下來。李膺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侷促不安。
注釋
李膺(lǐ yīng,110年—169年),字元禮,潁川郡襄城縣(今屬河南襄城縣)人。東漢時期名士、官員。祖父李修,漢安帝時官至太尉。
大:非常。
踧踖(cùjí):局促不安。
為:擔任。
詣:前往,到。
清稱:有名譽。
中表,古代父親姐妹的兒女為外表,母親兄弟姐妹的兒女為內表,合稱中表。
乃通:才(予以)通報。
府君:李膺曾任漁陽太守,故稱“府君。”
既通:通報之後。既,已經。
對:回答。
昔:從前、以前。
仆:我,謙稱。
先君,死去的祖先。
仲尼:孔子,字為“仲尼”。
伯陽:即老子,姓李,名耳。
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訪您的祖先伯陽為師。先君,死去的祖先。師資,老師。當年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所以說“有師資之尊”。
奕(yì)世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來。
莫:無。
奇:對……感到奇怪。
語:名詞。話。
語:動詞。告訴,說。
小時了了(líng lì):小時聰明。了了:聰明,有智慧。
坐:座位
解讀
全文分三層。
第一層
寫洛陽李元禮名氣很大,尋常人等都無緣登門拜訪。這裡對李元禮名氣之盛的描寫,為後文孔融成功地以年僅十歲、無官無名之身成為李元禮的座上賓提供了一個背景和基礎。 為後文做鋪墊,襯托孔融的智慧
第二層
寫孔融聰明機智地拜訪了李元禮,人皆稱奇。這裡孔融巧妙地運用了“親戚關係”這個概念,將孔夫子與老子二人之間的師生關係延伸到自己與李元禮的關係上,不可謂不機巧,其思維不可謂不敏捷。
第三層
寫孔融機智地反駁陳韙的刁難,再次表現出他聰明機智的特點。
陳韙顯然是輕視孔融,認為他不過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孩童,故意出語刁難,意為:你這時年齡小,雖然聰明,也別得意太早了,長大後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陳韙批評他的話來逆推,使陳韙陷入窘困的境地,這也再一次顯示了他的敏捷和機智。正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此,孔融年齡雖小但機智異常的性格已體現得淋漓盡致。
道理啟發
後來的人就引用這段故事中的兩句話,將“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引成成語,來說明小孩子從小便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語,故這句成語的意思便變成了:小時雖然很聰明,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 故表面上雖是讚揚的話,骨子裡卻是譏誚人、輕蔑人的。所以我們套用時便不能將它來稱讚別人,否則將被人誤解你有心譏剌、輕視人了。 一個小孩子,先天的聰明自然是好的,但若無後天的培養和努力,也會變成一塊無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那樣;很多人自恃生性聰明,不肯好好學習,聰明反被聰明誤,長大後反會變成最無用之人。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