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與友人論為文書
柳宗元
古今號文章為難,足下知其所以難乎?非謂比興之不足,恢拓之不遠,鑽礪之不工,頗纇(lèi缺點,毛病)之不除也。得之為難,知之愈難耳。
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賾(zé幽深難見,深奧),雖有蕪敗,則為日月之蝕也,大圭之瑕也,曷足傷其明、黜其寶哉?且自孔氏以來,茲道大闡。家修人勵,刓(wán削損)精竭慮者,幾千年矣。其間耗費簡扎,役用心神者,其可數乎?登文章之篆,波及後代,越不過數十人耳!其餘誰不欲爭裂綺繡,互攀日月,高視於萬物之中,雄峙於百代之下乎?率皆縱臾(即“從容”,信心百倍的樣子)而不克,躑躅而不進,力蹙勢窮,吞志而沒。故曰得之為難。
嗟乎!道之顯晦,幸不幸系焉;談之辯訥,升降系焉;鑒之頗正,好惡系焉;交之廣狹,屈伸系焉。則彼卓然自得以奮其間者,合乎否乎?是未可知也。而又榮古虐今者,比肩迭跡,大抵生則不遇,死而垂聲者眾焉。揚雄沒而《法言》大興,馬遷生而《史記》未振。彼之二才,且猶若是,況乎未甚聞著者哉!固有文不傳於後祀,聲遂絕於天下者矣。故曰知之愈難。
而為文之士亦多漁獵前作,戕賊文史,抉其意,抽其華,置齒牙間,遇事蜂起,金聲玉耀,誑聾瞽之人,徼(jiǎo意外獲得)一時之聲。雖終淪棄,而其奪朱亂雅,為害已甚。是其所以難也。
間聞足下欲觀仆文章,退發囊笥,編其蕪穢,心悸氣動,交於胸中,未知孰勝,故久滯而不往也。今往仆所著賦、頌、碑、碣、文、記、議、論、書、序之文,凡四十八篇,合為一通,想令治書蒼頭(指管理書籍的奴僕)吟諷之也。擊轅拊缶,必有所擇,顧鑒視其何如耳,還以一字示褒貶焉。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非謂比興之不足,恢拓之不遠 恢拓:開拓,擴展。
B.談之辯訥,升降系焉 辯訥:巧言善辯和不善言辭。
C.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賾 苟:苟且
D.抉其意,抽其華,置齒牙間 抉:挑,抽取。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分別述說“得(獲得真知灼見)之難”和“知(見解為別人正確理解)之難”原因的一組是(3分)
A.率皆縱臾而不克,躑躅而不進 榮古虐今者,比肩迭跡
B.比興之不足,恢拓之不遠 揚雄沒而《法言》大興,馬遷生而《史記》未振
C.力蹙勢窮,吞志而沒 登文章之篆,波及後代,越不過數十人耳
D.家修人勵,刓精竭慮者,幾千年矣 (“徼一時之聲”者)雖終淪棄,而其奪朱亂雅,為害已甚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以一設問句領起,撇開那些人們常見的寫作難點不談,提出“古今號文章為難”在於“得之為難,知之愈難耳”的觀點,從而將為文之難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
B.作者指出為文出現這樣那樣的細疵微瑕,其實並無大礙,並用兩個淺顯比喻,以反問的形式委婉規勸那些“得其高朗”的“為文之士”,不可輕易放棄,要堅持“探其深賾”,以化難為易。
C.收束段表面看來,好像只是幾句客套話而已,實則希望友人通過閱讀鑑賞,漸悟“得之為難,知之愈難”的深刻內涵,和全文旨在主張作品內容和形式力求創新,反對“漁獵前作,戕賊文史”,提倡加強為文者主觀修養的觀點相呼應。
D.舉西漢著名辭賦作家揚雄和史學家司馬遷為例,除了佐證“知之愈難”,主要在感嘆自己的文運不濟的坎坷身世及遭貶謫居的憤懣。
12.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其間耗費簡扎,役用心神者,其可數乎?(3分)
(2)雖終淪棄,而其奪朱亂雅,為害已甚。(3分)
(3)未知孰勝,故久滯而不往也。(3分)
參考答案
9.C(苟:如果)
10.A(B.首段即將“比興之不足,恢拓之不遠”排除在外,“揚雄沒而《法言》大興,馬遷生而《史記》未振”是列舉現象;C.“登文章之篆,波及後代.越不過數十人耳”為“得之難”張目;D.“家修人勵,刷精竭慮者,幾千年矣”是概述寫作者孜孜追求的想像。)
11.D(“感嘆自己的坎坷身世、遭貶謫居的憤懣”錯。意在激勵“為文之士”。必須堅持“探其深賾”,不能氣餒,才有可能如揚雄、司馬遷等人那樣名垂青史。)
12.
(1)這中間耗費竹簡(紙張)用盡心機致力於寫作的人難道數得清嗎?(3分。譯出全句大意給l分;“簡札”“其”2處,譯對l處給l分)
(2)雖然最終會被人唾棄。但這些壞的壓倒好的(以假亂真)的文章為害極大。(3分。譯出全句大意給1分;“淪棄”“奪朱亂雅”2處,譯對l處給l分)
(3)不知道哪些文章好,因此拖延許久還未將文稿奉上。(譯出全句大意l分,“滯” “往”2處,譯對l處給l分)
附加注釋:
[1]從文意看,當是作者在永州時因友人求其文章有感而作。
[2]號:號稱,認為。
[3]非謂:不是說。比興:指古代詩歌創作中的兩種表現方法。
[4]恢拓:開拓,擴展。
[5]鑽礪(lì厲):深入研究磨鍊。
[6] 纇(lèi類):缺點,毛病。
[7]得:心得,獨到的見解。知之:指文章能被別人理解。
[8] 苟或:如果,假如。高朗:指高明的見解。
[9 賾(zé責):幽深難見,深奧。
[10] 蕪敗:雜亂。
[11] 圭(guī歸):玉器。
[12] 曷:疑問詞,怎么。曷足:怎么能。傷:損害。明:指文章獨到見解的光輝。
黜(chù觸):降低,貶抑。寶:指文章可貴的價值。
[13] 且:況且。孔氏:指孔子。茲道:指為文之道。闡(chǎn產):顯明,發揚。
[14] 家修:家家都學習。人勵:人人都相互勉勵。
[15] 刓(wán玩)精:削損精力。竭慮:竭盡思慮。幾千年:將近千年。
[16] 簡札:古時書寫用的材料。簡,即竹簡。札,木簡之薄小者,亦作書寫之用。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竹謂之簡,木謂之牒,亦謂之牘,亦謂之札,聯之為編,編之為冊。”
[17] 役用:使用。
[18] 其可數乎:難道可以數得清嗎?
[19] 籙(lù路):簿籍,冊子。波及:影響到。越不過:不超過。
[20] 裂:剪裁的意思。綺(qǐ起)繡:原指有文彩的絲織品,這裡引申為華麗的文采。日月:意指與日月同輝。雄峙(zhì志):稱雄聳立。
[21] 縱臾:即“從容”,亦作“慫恿”,一舉一動的意思。不克:不能取得成功。
[22] 躑躅(zhí zhú侄竹):在原地徘徊不前。
[23] 蹙(cù促):窘困,疲乏。勢:表現出來的境況。力蹙勢窮,精疲力竭的困境。
[24] 吞志:不能實現自己的志向。沒:去世。
[25] “道之”二句:正確的道理和主張是得到顯揚還是被隱晦,與人的遭遇有幸或不幸是緊相聯繫著的。
[26] 談:言論。辯:善於巧言論爭。訥(nè):語言遲鈍,不善講話。升降:指升官降職。
[27] 鑒:鑑定,評價。頗:偏頗,不正。
[28] 交:交際。屈:委曲壓抑。伸:伸張舒展。屈伸,這裡指文名能不能得到宣揚。
[29] 卓然:不平凡,卓越。自得:自己有獨到見解。奮:奮發,奮鬥,振作。其間:指文壇上,文人中間。
[30] 榮古虐今:即厚古薄今。比肩:肩並著肩,形容人多。迭跡:指腳踏在前人走過的腳印上,不能走自己的路,沒有創造。
[31] 生則不遇:在世的時候懷才不遇。死而垂聲:死後流傳下好名聲。這兩句指“卓然自得以奮其間者”。
[32] 揚雄: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人,曾仿《論語》作《法言》,仿《易經》作《太玄》。《法言》共十三篇,《漢書》本傳具列其目,以示重視。東漢哲學家桓譚言此書必傳於世,此後研究者甚多。
[33] 馬遷:即司馬遷,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繼其父太史令司馬談作《史記》。司馬遷在世時此書未被重視。
[34] 固:所以,因此。祀:年。後祀,即後世。聲遂絕於天下:名聲就在世上湮沒不聞。
[35] 漁:侵奪。漁獵前作,意為剽竊前人的作品。戕(qiāng槍)賊:損害,割裂。
[36] 抉:挑。意:指文意。抽:抽取。華:指華麗的辭藻。置齒牙間:指放在嘴巴上炫耀。
[37] 蜂起:蜂擁而起。金聲玉耀,在這裡是借喻華而不實的文章。
[38] 誑(kuáng狂):欺騙。聾瞽之人:耳聾眼瞎的人,比喻沒有見識的人。
徼(jiǎo絞):獲得意外的利益。一時之聲:一時的聲譽。
[39] 淪棄:沉淪和被拋棄。奪朱亂雅:語出《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意思是說:可惡的是紫色奪去了大紅色的光彩和地位,鄭國的樂曲擾亂了典雅的樂曲。這裡指的是那些“金聲玉耀”的壞作品以假亂真。
[40] 間聞:近來聽說。
[41] 退:返回,歸來。發:打開。囊笥(sì四):口袋和竹箱,指裝文稿的東西。編:整理。蕪穢:蕪雜不好的東西,這是作者謙指自己的文稿。
[42] 氣動:激動。交:交織,交集。
[43] 孰勝:哪一篇好。久滯:拖延了很久。不往:指沒有把文稿送來。
[44] 今往:現在送來。
[45] 治書蒼頭:指管理書籍的奴僕。吟諷:朗讀背誦。
[46] 擊:敲打。轅:車轅。拊(fǔ府):拍打。缶(fǒu否):一種瓦質的打擊樂器,形狀似大肚子小口的瓦罐。擊轅拊缶:原指極為低級的樂器,作者用以比喻自己粗糙的作品。
[47] 必:如果。顧:看,視。鑒視:鑑定評價的看法。
[48] 還:回復。示:表示。
【參考譯文】
古往今來,人們都認為寫文章是一件難事,您知道難在什麼地方嗎?不是說作者在文章中比興手法運用不充分,意境拓展不深遠,鑽研精神不到位,偏頗毛病不改正;而是說獲得真知灼見不易,這種見解為別人正確理解就更難了。
如果有了真知灼見,探索、論證它精深的道理時,雖有毛病,也只是如日月虧缺,白璧微瑕而已,怎么會損害見解的高明,降低文章的價值呢?自孔子以來,文道得以闡揚,家家學習,人人互勉,殫精竭慮已近千年。其間致力於寫作的人難道數得清嗎?能登典入籍,影響後代的文人卻不過幾十人啊!其餘的人誰不想以華美的文章與日月同輝,傲視萬物,稱雄百代之後呢?但都只有雄心卻不能成功,徘徊而無法前進,以致於筋疲力盡,抱憾而亡。所以說欲得真知灼見是一件難事。
唉,文道的顯隱與人的遭際緊密相連,論辯的巧拙與人的官位高低相應,評價作品的得失與人的主觀情感相系,交際的廣狹又與名氣大小相關,那么一個人的真知灼見在文壇上得以張揚,是否合乎條件?這是不可知的。加之厚古薄今,因循守舊者多,因而有卓見者多半懷才不遇,死後方可留下好名聲。楊雄死後,《法言》得以流傳;司馬遷在世時,《史記》卻不為人知。他們二人才學精深,尚且如此,何況不怎么為人所知的文人呢?因此,文章沒有流傳於後世,聲名已在當世隱沒。所以說見解為別人正確理解更難。
當今作者多剽竊前人作品,曲解文史經典,斷章取義,抽取前人文章的精華,譁眾取寵,一有機會,便以華而不實的文章欺騙耳聾眼瞎之人,以得一時的聲譽。雖然最終會被人唾棄,但這些以假亂真的文章為害極大,這也是那些真知灼見為別人理解更難的原因。
近來聽說您想看看我的文章,於是回家打開書箱,從雜亂的文稿中整理了一番,誠惶誠恐,既害怕又緊張,也不知哪些文章好,所以拖延許久還未將文稿奉上。現在送來我所寫的賦、頌、碑、碣、文、記、議、論、書、序等文章共48篇,合為一卷,只可給管理書籍的下人們朗讀背誦而已。作品粗糙,如果有可取的話,敬請鑑定評判,發表高見。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