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李斯論》“蘇子瞻謂李斯以荀卿之學亂天下”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李斯論
(清)姚 鼐
蘇子瞻謂李斯以荀卿之學亂天下,是不然。秦之亂天下之法,無待於李斯,斯亦未嘗以其學事秦。
當秦之中葉,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詩》、《書》,明法令,設告坐之過,而禁遊宦之民。因秦國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強數世,兼併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時,一用商鞅成法而已,雖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亂,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為之而不厭。何也?秦之甘於刻薄而便於嚴法久矣,其後世所習以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張吾之寵。是以盡舍其師荀卿之學,而為商鞅之學;掃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為治,焚《詩》、《書》,禁學士,滅三代法而尚督責,斯非行其學也,趨時而已。設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術將不出於此,非為仁也,亦以趨時而已。
君子之仕也,進不隱賢;小人之仕也,無論所學識非也,即有學識甚當,見其君國行事,悖謬無義,疾首嚬蹙於私家之居,而矜誇導譽於朝庭之上,知其不義而勸為之者,謂天下將諒我之無可奈何於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將喪國家而為之者,謂當吾身容可以免也。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誅惡人,亦有時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為善而受教於人者矣,未聞為惡而必受教於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頌言儒效,雖間有得失,而大體得治世之要。而蘇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於卿,不亦遠乎?行其學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學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遊宦,而李斯諫逐客②,其始之不同術也,而卒出於同者,豈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學,建熙寧新法,其後章惇、曾布、張商英、蔡京之倫,曷嘗學介甫之學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與李斯事頗相類。夫世言法術之學足亡人國,固也。吾謂人臣善探其君之隱,一以委曲變化從世好者,其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4.下列各組甸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因秦國地形便利不如因厚遇之
B.斯亦未嘗以其學事秦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C.且夫小人雖明知世之將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D.不亦遠乎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5.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於李斯“趨時”的一組是
①斯亦未嘗以其學事秦 ②設告坐之過,而禁遊宦之民
③李斯助之,言其便利 ④盡舍其師荀卿之學,而為商鞅之學
⑤滅三代法而尚督責 ⑥而矜誇導譽於朝庭之上
A.①⑤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各句中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認為李斯以荀卿之學輔佐秦朝行bao6*政,致使天下大亂;作者則認為,李斯完全捨棄了荀子的學說,只不過是追隨時勢罷了。
B.作者由論李斯事秦進而論及人臣事君的問題,強調為臣者對於國君“悖謬無義”之政,不應為追求自身的富貴而阿附甚至助長他。
C.本文主旨在於指出秦行bao6*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作者所論的不可“趨時”“中侈君而張吾之寵”的道理,對後世仍有借鑑意義。
D.文章開門見山,擺出蘇軾的觀點,然後通過對秦國歷史的分析,駁斥了蘇軾的觀點,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縱橫捭閩,極有氣勢。
7.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秦之甘於刻薄而便於嚴法久矣。(3分)
(2)雖間有得失,而大體得治世之要。(4分)
(3)而卒出於同者,豈其本志哉!(3分)
參考答案
4.(3分)B(兩個“以”均為介詞,拿、用。A.“因”均為介詞,第一個為“憑藉”,第二個為“趁”。C.“且”,第一個為連詞,表另起一事;第二個為副詞,尚且。D.兩個“乎”均為語氣詞,第一個表反問,相當於“嗎”;第二個表揣測,相當於“吧”。)
5.(3分)D(②⑤分別為商鞅和小人的做法。)
6.(3分)C(此文旨在反駁蘇軾對李斯的評價,批評李斯“趨時”“中侈君而張吾之寵”的錯誤,進而論及人臣事君的問題。)
7.(10分)(1)(3分)秦視刻薄寡恩為甘美,以嚴刑峻法為便利已經很久了。(關鍵字:“甘”、“便”、“嚴法”)
(2)(4分)雖然(他的言論)其中有所偏失,但大體上還是找到了治理國家的關鍵。(關鍵字:“間”、“治”、“要”)
(3)(3分)然而最終做法(與商鞅)相同,難道那還是他本來的意願嗎!(關鍵字:“卒”、“志”。反問語氣)
參考譯文
蘇軾認為李斯用荀子的學說擾亂天下,這是不正確的。秦擾亂天下的法度,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學說侍奉秦國。
在秦朝中期,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燒《詩》《書》,制定明確的法令,設定藏奸不告之罪及連坐之罪,並且禁止他國的人來遊歷以求仕進。憑藉著秦國便利的地形,採用他的治國方法,富強了幾代,兼併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時候,完全採用商鞅已有的法令,雖然李斯協助他,說明使用已有法令的好處,更加釀成了秦朝的混亂,然而即使李斯不說已有法令的好處,秦始皇本來就會自己去實行bao6*政且還不感到滿足。為什麼呢?秦視刻薄寡恩為甘美,以嚴刑峻法為便利已經很久了,這之後世代便沿襲且認為是好的做法了。李斯推測試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認為)不這樣做(鼓吹實施bao6*動)就不足以投合can6*暴放縱的君主而擴大自己獲得的恩寵。因此他完全捨棄了自己的老師荀子的學說,而實施了商鞅的學說;掃除夏、商、周三代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為來實施統治,焚燒《詩》《書》,禁止讀書人的言論。毀滅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來責罰眾人,李斯不是實行荀子的學說啊,只不過迎合形勢罷了。假若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國之法將不會效仿商鞅,他不施仁政,也是為了迎合形勢罷了。
君子做官,自己得到擢升也不會埋沒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不要說他們學問見識不對,就算學問見識很恰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國君行為不合常理、不講正義,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皺著眉頭,卻在朝堂之上誇耀、迎合君王以追求聲譽,明知國君不講正義卻勉勵他去做,認為天下人將諒解我對國君這樣是無可奈何的,而不會怪罪我;明知這樣國家將滅亡而繼續實施,認為自己或許可以倖免。唉!秦朝還沒有滅亡李斯先遭受五刑,被滅了三族,大概上天要誅殺惡人,到一定時候必定會應驗啊!
再說有的人做善事是從別人那裡接受教誨的,沒聽說做壞事一定要從別人那裡學來。荀子稱頌先王並且讚揚儒學治世的功效,雖然(他的言論)其中有所偏失,但大體上還是找到了治理國家的關鍵。而蘇軾認為李斯為害天下且把罪過牽連到了荀子,這不也太遠了嗎?實行自己的學說而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捨棄自己的學說而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商鞅禁止他國人來秦遊歷仕進,而李斯勸諫秦王不要驅逐他國之士,他們開始的時候採用的是不同的治國方略,然而最終做法(與商鞅)相同,難道那還是他本來的意願嗎!所以大家都說利用嚴刑酷法來治理國家的話,就足以亡國啊,就是這個道理。但我認為善於探察國君的內心,一切改變自己的初衷而曲意順從滿足君王的喜好,這樣的人是特別可怕的啊!特別可怕的啊!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