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游褒禪山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游褒禪山記》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辭職回家的歸途中遊覽了褒禪山後,以追憶形式寫下的一篇遊記。該篇遊記因事見理,夾敘夾議,其中闡述的諸多思想,不僅在當時難能可貴,在當今社會也具有極其深遠的現實意義。“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更成為世人常用的名言。
該文是王安石34歲時(1054年)從舒州通判任上辭職,在回家的路上遊覽了褒禪山,三個月後以追憶的形式寫下的。四年後(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wan6*6*書,主張改革政治。12年後(1070年)罷相。他不顧保守派反對,積極推行新法。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與本文的觀點也有相似的地方。
原文: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相關試題及答案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擁:持、拿
B.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夷:平坦
C.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舍:房舍
D.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相:幫助
10.C/舍:築舍定居
11.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記
A. B.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
C.D.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11.A/以:均作連詞,表因果,因為。B而:連詞,上句表順承;下句表修飾,不譯。C其:上句語氣助詞,不譯;下句代詞,他。D於:介詞,上句譯為“在……方面”;下句譯為“到”。
12. 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說明後洞“遊歷艱難”的一組是( )(3分)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③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④然視其左右,而記之者已少
⑤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⑥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A. ①②④ B. ①③④C. ③④⑤D. ②③⑥
12.B/②寫前洞;⑤寫“我”還有力量遊歷,火把還足夠照明;⑥寫華山洞命名的原因。
1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項是( )(3分)
A. 作者認為要到達有“奇偉、瑰怪、非常之觀”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
B. 文章指出探求事物只要盡了“志”與“力”,即使不能到達“險遠”之境,也沒什麼可後悔的。
C. 作者讚美了古人求思之深之廣的治學精神,批評了當時社會上淺嘗輒止、浮泛不實的學風。
D. 本文是一篇敘議結合的遊記,以記游為載體,因事說理,生髮議論,闡釋了學人治學的道理。
13.C/“批評了當時淺嘗輒止的浮泛不實的學風”,文中沒有依據。
14.把語段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⑴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3分)
⑵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3分)
⑶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3分) 
14.⑴探詢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遊歷的人也不能窮盡。(計分點:問、深、窮、)
⑵我也後悔自己跟隨他們(出)因而沒能窮盡游洞的快樂。(計分點:亦、隨、極)
⑶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計分點:以、求、無不在)
二:
18、上文節選自課文《________》,作者王安石,號_____,世稱_____(2分)(三空中任何一空出錯即扣1分,扣完為止)
1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①.則或咎其欲出者()②.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③.何可勝道也哉()④.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
20、選出與“其孰能譏之乎”中“其”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2分)
A.距其院東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D.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21、翻譯下列語句:(5分)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②、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2、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無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實,引起了深入思考。他認為“求思”應具備一些條件。請結合實際,談談你認為這些條件中哪個條件起決定作用?(3分)
參考答案與評分標準:
18、游褒禪山記半山王荊公(寫王臨川、王文公亦可)(2分)(三空中任何一空出錯即扣1分,扣完為止)
19、①責怪②輔助③盡④說出名字(4分)
20、D(例句中的“其”與D項中的“其”都用作副詞,表反詰語氣。其他三項中的“其”都用作代詞。)
21、①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3分然、焉、為、通順)②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取捨的原因啊。(2分所以、慎取、通順)22、古人觀于山川、草木、蟲魚往往有得,是因為“求思之深無不在也”,是他們苦心探索,務求深入的結果。王安石游褒禪山之所得,是由游山的經過所見獲得的啟示。他認為,要觀賞到“非常之觀”,首先要定立志向,因為非常之觀常在險遠,定立了志向,還要有能力、毅力,還要有所憑藉和幫助。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況下半途而廢,會徒然讓人譏訕,也給自己留下無窮遺憾。游山如此,個人修養、做學問、幹事業無不如此。在客觀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事情成敗的關鍵往往在於主觀的認識和努力。王安石的一番感慨,自然與他的改革事業的理想和後來百折不撓的經歷緊密相連。由此,學生可以談志向,談毅力,談機遇,也可以談志、力與客觀條件的聯繫,也可以由文章的觀點,評論王安石的變法的成敗、教訓等。(3分)
三:
8.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其文漫滅文:碑文
B.蓋音謬也謬:錯誤
C.有怠而欲出者怠:懈怠
D.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
9.對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距其院東五里②既其出
③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rdquo④四人擁火以入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0.對下面句子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3分)
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A.大概我走過的路程,比起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來說,已達到十分之一。
B.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來說,還不到十分之一。
C.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來說,不到百分之十一。
D.大概我走過的路程,比起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來說,不到百分之十一。
11.對上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4分)
A.選文第一段緊扣題目,從山名由來寫起到考證山名結束。
B.選文第二段既詳寫前洞的景色,又著重寫游後洞的過程。
C.作者在領略後洞奇景時,因聽了別人的話從洞中退出來。
D.作者沒能極盡游賞之樂,一個“悔”字概括了他的心情。
參考答案
8.D 9.C 10.B 11.B
參考譯文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裡築室居住,死後又葬在那裡;因為這個緣故,後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如今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如今將“華”讀為“華實”的“華”,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湧出,在這裡遊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夥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於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遊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後,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後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
對於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難道誰能譏笑他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穫。
我對於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後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國,字平甫;王安上,字純甫。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