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林字伯槐,河內溫人也”閱讀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譯
①常林字伯槐,河內溫人也。年七歲,有父黨造門,問林:“伯先在否?汝何不拜!”林曰:“雖當下客,臨子字父①,何拜之有?”於是成共嘉之。
②太守王匡起兵討董卓,遣諸生於屬縣微伺吏民罪負,便收之,考責錢穀贖罪,稽遲則夷滅宗族,以崇威嚴。林叔父撾客②,為諸生所白,匡怒收治.舉宗惶怖,不知所責多少,懼系者不救。林往見匡同縣胡母彪曰:“王府君以文武高才,臨吾鄙郡,土廣民殷,又多賢能,惟所擇用。今主上幼沖,賊臣虎據,華夏震慄,雄才奮用之秋也。若欲誅天下之賊,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風,應之若響,克亂在和,何征不捷?苟無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將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君其藏之!”因說叔父見拘之意。彪即書責匡,匡原林叔父。
⑧并州刺史高於表為騎都尉,林辭不受。後刺史梁習薦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遷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績。文帝為五官將,林為功曹。太祖西征。田銀、蘇伯反,幽、冀扇動。文帝欲親自討之,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賊之形勢,可料度也。北方吏民,樂安厭亂,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銀、伯犬羊相聚,智小謀大,不能為害。方今大軍在遠,外有強敵,將軍為天下之鎮也,輕動遠舉,雖克不武。”文帝從之,遣將往伐,應時克滅。
④出為平原太守、魏郡東部都尉,人為丞相東曹屬。魏國既建,拜尚書。文帝踐阼,遷少府,封樂陽亭侯,轉大司農。明帝即位,進封高陽鄉侯,徒光祿勛,太常。時論以林節操清峻,欲致之公輔,而林遂稱疾篤。拜光祿大夫。年八十三,薨,追贈驃騎將軍,葬如公禮,溢曰貞侯。
(摘自《三同志》)
【注釋】①常林的父親,字伯先。②撾,zhuā,打。
16.寫出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有父黨造門( ) (2)不知所責多少( )
(3)為諸生所白( ) (4)林遂稱疾篤 ( )
17.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遣諸生於屬縣微伺吏民罪負,便收之,考責錢穀贖罪,稽遲則夷滅宗族,以崇威嚴。
18.概括常林見胡母彪時陳述的主要意思。(2分)
19.常林接連升遷,請具體分析有哪些原因?(5分)
參考答案
16.(4分)(1)登、到、來到、到……拜訪(2)索取、索要(3)上告、告狀、控告、報告、告(4)重、病重、病危
17.(6分)派眾門生在隸屬的縣裡暗中窺伺官員及百姓的過失,發現便立即把他們關押起來,然後嚴刑拷打讓他們用錢糧來贖罪,如果計較、延誤期限就殺盡宗族,來樹立威嚴。
諸:眾、各、一些:屬:隸屬、下屬;微:暗中、暗暗地;伺:窺伺、窺探、觀察;負:罪過、過失、過錯(與“罪”同義);責:拷打、懲處、責罰,或索取——“考責錢穀贖罪”譯為“嚴刑拷打索取錢穀贖罪”也可以,如此與下文“不知所責多少”的“責”意同;稽:計較、爭論;遲:延遲、延誤;稽遲:合譯為延誤、延遲、拖拉等即可;夷:削平、誅滅、殺盡;崇:樹立、增加、增高、抬高。錯1處減1分,至多減6分。
18.(2分)在當前形勢下,應廣施恩德,任用有才之士,(1分)如此,才能扶助朝廷,建立功名(1分)。(答“希望從寬處理自己的叔父”不得分——不是“陳述的主要意思”。)
19.(5分)(1)有政績:做南和縣縣令,治化有成;(2分)(2)有見識,有謀略:文帝要親自領兵討伐叛軍,常林勸其還是坐鎮京師,只須派手下將領前去討伐,文帝聽從了他得意見,手下將領果然將叛軍消滅。(2分)(3)節操清峻。(1分)
參考譯文:
常林,字伯槐,河內郡溫縣人。七歲時,父親的一個朋友登門拜訪,問常林:“伯先在不在家?你怎么見了我不行禮?”常林說:“雖說應尊敬客人,但是你當著我說我父親的字,我為什麼還要行禮呢?”於是大家都嘉許他。
太守王匡起兵討伐董卓時,派眾門生在隸屬的縣裡暗中窺伺官員及百姓的過失,發現便立即把他們關押起來,然後嚴刑拷打讓他們用錢糧來贖罪,如果計較、延誤期限就殺盡宗族,來樹威嚴。
常林的叔父因為打了客人,被王匡的門生告了一狀,王匡大怒,把他關進牢房治罪,整個常氏家族很惶恐,不知道要索取他們多少錢糧,還擔心不知能否救出常林的叔父。常林就去找王匡的同鄉胡母彪,說:“王府君憑著文武高才,到我們郡來當太守,鄙郡山河相繞土地遼闊,百姓富足,又有很多賢能的人才,可以任他重用。如今主上年幼,賊臣董卓虎踞京師,整個華夏為之震怒,正是各地雄才為國奮力之時。但如想要誅天下之賊,扶王室之微,使天下智士望風歸附,紛紛回響,共同平息bao6*亂,除天時、地利外,還要靠人和。如果這三條同時具備,不是可戰無不勝嗎?但如果對百姓沒什麼恩德,任用的又不是賢能的人才,那么也就快滅亡了,哪有時間來匡扶輔佐朝廷,樹立功名啊!
對此,請您想一想這個問題!”接著常林就把叔父被關押的情況說了,胡母彪立即寫信責備王匡,王匡就寬恕了常林的叔父。
并州刺史高幹上表舉薦常林為騎都尉,常林婉言謝絕,後刺史梁習又舉薦常林當上了南和縣的縣令,常林治理和教化都很有成效,因而提升為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之處,都有政績。文帝曹丕官居五官中郎將時,常林擔任功曹。太祖曹操西征時,田銀、蘇伯乘機反叛朝廷,幽州、冀州動盪不安。曹丕想親自帶兵去討伐他們,常林說:“我曾任職博陵、幽州,對於賊寇的情況,是可以猜測推斷的。北方的官吏百姓,崇尚和平安定,厭惡戰亂,受教化已久,安分守己的占大多數。田銀、蘇伯是烏合之眾,陰謀雖大但才智不足,難成大患。如今我軍主力遠離京師,外面又有強敵,將軍在此坐鎮天下,如輕易出兵遠征,即便取勝也不算大智大勇。”曹丕聽從了他的意見,便派手下將官前去討伐,果真很快就把叛軍消滅了。
常林以後出任平原太守、魏郡東部都尉,後又擔任丞相府的東曹。魏國建立以後,被授予尚書。曾丕稱帝後,他被提升為少府,封為樂陽亭侯,後又轉任大司農。明帝曹睿即位後,常林被晉封高陽鄉侯,升光祿勛太常。當時朝臣們都認為常林節操清峻,想要推他列入三公。但常林卻稱病重製止了。以後他又被授予光祿大夫。八十三歲那年,常林去世,被追贈為驃騎將軍,朝廷像對待公爵那樣為他拳行了葬禮,諡號貞侯。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