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惺《夏梅說》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夏梅說
明朝 鍾惺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極熱之侯。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欲爭赴,此其極熱時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實,和風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實俱往,時維朱夏①,葉乾相守,與烈日爭,而梅之冷極矣。故夫看梅與詠梅者,未有於無花之時者也。
張謂《官舍早梅》詩所詠者,花之終,實之始也。詠梅而及於實,斯已難矣,況葉乎?梅至於葉,而過時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②,有夏梅詩,始及於葉。何者?舍葉無所謂夏梅也。予為梅感此誼,屬③同志者和焉,而為圖卷以贈之。
夫世固有處極冷之時之地,而名實之權在焉。巧者乘間赴之,有名實之得,而又無赴熱之譏,此趨梅於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熱者也。苟真為熱之所在,雖與地之極冷,而有所必辯焉。此詠夏梅也。
【注釋】
①朱夏:《爾雅•釋天》:“夏為朱明。”故稱夏季為“朱夏”。
②“廷尉董崇相”二名:董崇相,名應舉,福建人,時任南京大理寺丞,故沿古稱謂這廷尉。廷尉,漢時為九卿之一,掌刑獄。南都,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南都。在告,古代官員在家休假。
③屬:通“囑”,囑託
20.縱觀全文,第一節中的“冷”“熱”的含義分別是什麼?(2分)
冷:;熱:
21.“屬同志者和焉,而為圖卷以贈之” 原因是(1分)
22.對“巧者乘間赴之,有名實之得,而又無赴熱之譏,此趨梅於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熱者也。”一句理解錯誤的是( )(2分)
A.這一句話的意思是:奸巧的人會利用機會去親近他們,既能夠得到實際的名利,又不會有趨炎附勢的譏諷;這些奸巧的人就像是在冬春之際,冰雪之中跑去欣賞梅花的人,他們才是真正趨炎附勢的人。
B.作者批評那些表面上“趨梅”,實質上是“附熱”;表象上是“趨同”,實質上是“附勢”;表面上是“趨時”,實際上是懷有個人不可告人的目的人。
C.作者指出,這些人趨炎附勢卻不被人察覺,這是因為他善於製造假象,而把本質掩蓋起來。
D.作者感嘆那些能不計前途而附和處於低谷時的權貴的人是真正聰明的人。
23.本文與《病梅館記》都採用了 表現手法,都以梅說事,但主旨不同,本文主旨是 《病梅館記》的是 (3分)
參考答案
20、(2分)受到人們的冷落(沒人欣賞)受到人們的熱捧(得到欣賞)
21、(1分)作者讚賞董崇相詠梅之葉,他真摯地替“梅”感謝董崇相的這份情義。(如果回答“予為梅感此誼”亦可)
22、(2分)D
23、(3分)托物言志(1分)
諷刺世態炎涼,揭露那些趨炎附勢之徒的醜惡嘴臉。(1分)
抨擊清朝封建統治階級束縛人民思想,壓制、摧殘人才的罪行。(1分)
【附參考譯文】
梅花不受歡迎,是容易理解的。但也有它極受歡迎的時候。冬春之際,冰雪之中,梅花開得繁多而又燦爛鮮明,雅人俗人紛紛搶著去欣賞,這就是它非常熱鬧 的時候了。三、四、五月時,梅子結實繁多,和風吹,甘霖降,這時候的梅開始遭受冷落。當花朵凋零,梅子熟謝時,時間已經進入了炎炎的夏日,只剩樹葉與樹幹 相依相守,和烈日相互對抗,而這時的梅真是遭受冷落至極點了。所以一般人欣賞梅,歌詠梅,從來沒有在它不開花的時候。
唐代詩人張謂的詩《官舍早梅》裡頭所歌詠的梅,是花快要凋謝,而梅子才剛要生出來的時候。歌詠梅而能涉及到梅子,已經是很難了,何況是梅葉呢!梅樹 到了葉子茂盛時,已經過了開花期很久了。董崇相廷尉,在南京當官,目前正在休假,他寫了夏梅詩,才開始在詩歌里涉及到葉子。為什麼呢?沒有梅葉,那也就不 稱其為夏梅了。我替梅感念這份情誼,就吩咐志同道合的朋友來寫詩唱和,並畫一幅圖畫來送給他。
這世間本來就有處在非常受冷落的時間和地位,名利大權卻握在手裡的人。奸巧的人會利用機會去親近他們,既能夠得到實際的名利,又不會有趨炎附勢 的譏諷;這些奸巧的人就像是在冬春之際,冰雪之中跑去欣賞梅花的人,他們才是真正趨炎附勢的人,假如真是“熱”(權勢)所在的地方,即便他目前是處在非常 冷的時間和地位,也一定要分辨清楚,這就是我歌詠夏梅的真正意思哪。
賞析
鍾惺的《夏梅說》是竟陵派詩文作品中一篇新奇雋永之作,比較集中地反映了竟陵派“幽深孤峭”的風格,這是一篇談梅論世、托物寓意的敘議小品。“說”,古代文體之一。漢代以後以“說”命名的篇章論著,一般表示說明或申說事理的意思,往往帶有某些雜感的性質,或寫一時感觸,或記一得之見,題目可大可小,行文比較自由方便。《夏梅說》是一部帶有雜感性質的小品文。但它又不同於一般的以“說”命題的文章,韓愈的《馬說》是以馬取喻,蘇軾的《日喻說》是以人取喻,周敦頤的《愛蓮說》是以蓮取喻,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是因事而發,揭示說明問題。而該文則既非以物喻人,也非以事喻理,而是從賞梅者欣賞心理的角度之不同而生髮開去,以賞物的常見現象來揭示社會上層人物中的世態炎涼、趨炎附勢之風。
夏梅——指夏天的梅樹。夏梅既無花又無果,只有枝葉,表面上沒有什麼可觀賞的價值。作者因友人寫了夏梅詩,而產生感觸,畫了夏梅圖,並寫了這篇《夏梅說》。它巧妙地從時令變化,引出賞梅,詠梅人的冷熱,進而揭示人情世態的冷暖。[2] 作者以他對社會的觀察,人情的體味和對世事的敏感,抓住了問題的另一面,並且以深沉的構思、獨特的表達寫出了這篇啟人深思的小品文。此文的結構並不複雜,只分了三個層次,然而每一層次都蘊涵著一條哲理,從不同的角度透視了人間的一種醜陋現象——趨炎附勢。
一、對立與統一。文章抓住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寫出作者獨到的感受,梅的被冷落容易了解。緊接著筆鋒一轉,又寫它也有特別熱門的季節。這樣文章一開始就給人一種強烈的對比感,使讀者跳到冷與熱兩點論的圈子中。接下來寫梅由熱到冷的三階段,“繁花粲粲”的極熱時;“累累其實”的“梅始冷矣”;“葉乾相守”的“梅之冷極矣”。這一敘述,既講了“冷”與“熱”的兩點論,又講了“極則反”的變化論。正如《周易》中所說“物不可以終止”,“物不可以終動”,“物不可以終難”,“物不可以終通”,“窮則變”“極則反”“窮上反下”。這正是現代哲學中的對立統一規律。“冷”與“熱”是相對的,沒有冷就無所謂熱,沒有熱也就無所謂冷。兩者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但是它們並不是靜止不動的,在達到一定極限時就要向其反面轉化。因此,作者是在暗示人事上的變化。“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位的時候是熱,退下來就會變冷。梅花的遭際便是這樣,當它繁花盛開的時候,文人雅士,世俗平民都爭相觀賞,詠贊,可是到了花謝果落,只剩下葉乾相守的時候,就沒有人來光顧了。於是作者得出結論,看梅和詠梅的人們,沒有一個是在不開花的時候去的。這就是作者從正面角度所給予讀者的一句含義明確的忠告。
二、個別與一般。文章的第二層既是點題、解題,又是第一層的延伸。作者從張謂的《官舍早梅》談到董崇相的夏梅詩。張謂的詩寫的是梅花已凋謝,梅子剛結成的時候。因此作者認為在許許多多詠梅的佳作絕唱中,像張謂這樣提到果實的是很少見的。而能提到葉子就更沒有,董崇相是頭一個,作者對此充滿感謝之情。為了酬謝董崇相對梅花的這份情誼——在梅受到極冷落的時候來光顧它,託付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寫了詩,畫了夏梅圖相贈。
這裡就蓄含了一個一般與個別的道理,有兩方面的含義:
一方面是花界的一般與特殊。自然界之美在於花,鮮花盛開、蝶舞蜂飛、生機盎然,使人產生一種熱愛生活、嚮往自然的思想感情。在自然界,絕大多數植物都是春華秋實,這是它們的普遍性,雖然也有秋季開花的,也比不得梅花特殊。在嚴寒的冬春之際,冰天雪地,寒風襲人,百花銷匿,獨有梅花盛開。它那怒放的花兒,給人以欣欣向榮一片生機之感,這就是它的特殊性。正是它的這一特殊性,使得它在極冷之時反倒極熱。而夏天,繁花盛開爭奇鬥豔,梅花卻只是乾葉相守,這又是它與眾不同的地方。它的這一特殊性又使得它在極熱的環境下,受到極其冷落的待遇。
另一方面是人界的普遍於特殊。人們常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五彩繽紛的自然界由於它的廉價和自由,就成為了人們消閒散悶的場所。同時,由於植物開花有一種外在的美,也就成了人們觀賞的對象。特別是在萬籟懼寂的環境下,人們看到斗雪傲霜的乾枝梅,又多了一份激情,從而爭相趨之。這是人之常情,因而成了人界的一種普遍性。這樣,賞梅詠梅在冬春之際就是情理之中的了。但就有人要顯得與眾不同,即如文中提到的張謂、董崇相,便要在無花之時詠梅贊梅,這就是人的特殊性。這個特殊性,代表了事物的另一方面,這正是作者要大加讚賞的一面。因此,他真摯地要替“梅”感謝董崇相的這份情義。這一層作者既解釋了之所以要寫這篇《夏梅說》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又對那種淡薄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看人眉睫、趨炎附勢的正人君子,表示了由衷的讚譽。從另一個角度給了讀者一句善意的勸告。
三、現象與本質。文章的第三層由敘述轉入了議論。中心意思是:有的人雖然處於被冷落的環境,但仍然握有實權,那些善於鑽營的人,看準了時機,趨而附之,既能攫取名利,又不會受到輿論的譴責。這是因為他善於製造假象,而把本質掩蓋起來。表面上“趨梅”,實質上是“附熱”;表象上是“趨同”,實質上是“附勢”;表面上是“趨時”,實際上是懷有個人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此等等。對於那些善於蒙人的假象,必須有清醒的頭腦,加以認真地辨別,作者最後又給讀者一句由衷的勸告。
就藝術特色而言,這是一篇刻意求新的小品文。這種“新”主要體現在:
選材角度新。古往今來,詠梅詩人和詠梅作品不計其數,但這些作品中,詠梅花者有很多,詠梅葉者卻十分少見。這些詠梅花的詩文,都是以梅花為題材的。而詠吟花謝實落的夏梅的人,更是只有鍾惺,他通過描寫夏梅來揭示封建社會中的世態炎涼和趨炎附勢者。夏梅無花無果,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然而作者卻抓住了這一平常事物,將其寫入文章加以讚頌,這是該文的一新。
立意角度新。一般借物抒情的文章,大多離不開以物喻人這一故技。而《夏梅說》著眼點不在詠梅上,即不是直接地以梅喻人,而是以人對梅的態度、欣賞者的審美心理來喻人對人的態度,將人之賞物的特點移及對人。作者避開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現象,超凡脫俗,而發掘出了富有深刻意義的主題,托物言志,諷刺世態炎涼,揭露那些趨炎附勢之徒的醜惡嘴臉,寓意十分深刻,這就不是一般的借物抒情了,這是該文的二新。
結構形式新。文章題為“夏梅”,而全篇卻沒有隻詠“夏梅”,捨棄“冬梅”、“春梅”,而是由冬至春,再由春至夏,娓娓道來,寫梅樹的冷熱變化,層次分明,前後照應,有條不紊,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作者的立意之中,同時又為後面分析人對不同時令梅的態度對比張本。從時令氣候的冷熱,談到賞梅詠梅的冷熱,再談到人情世態的冷熱,從而批判社會上常見的壞風氣。這就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使人們對趨炎附勢之徒痛恨不已。這樣的結構形式,表面上顯得蕪雜,實際上卻很俊俏,此又一新。這“三新”可視為“幽深孤峭”的風格。
這篇文章體現了作者敏銳的視覺、犀利的筆鋒和“超前意識”。作者抓住當時社會上既普通又普遍的現象,以賞梅的不同時段,不同心態作比喻,運用極富哲理的語言,批判的態度,揭露了一些人追名逐利的醜行。四百年前寫的文章,所指斥的斑斑劣跡,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可以找到它們的“寄生主”。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