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獲麟解》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韓愈《獲麟解》
【原文】
麟之為靈①,昭昭也②。詠於《詩》③,書於《春秋》④,雜出於傳記百家之書,雖婦人小子,皆知其為祥⑤也。
然麟之為物,不畜於家⑥,不恆有於天下⑦。其為形也不類⑧,非若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則雖有麟,不可知其為麟也。角者吾知其為午,鬣者吾知其為馬⑨,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為犬、豕、豺、狼、麇、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則其謂之不祥也亦宜。
雖然,麟之出,必有聖人在乎位,麟為聖人出也。聖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聖人,則謂之不祥也亦宜。
【注釋】
①麟:傳說中的獸名。似鹿而大,牛尾。馬蹄,有一角。靈:靈異。
②昭:明白
③《詩》:《詩經》,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國風·周南》中有《麟之趾》一篇。
 ④《春秋》:《春秋·哀公十四年》記載:“西狩於大野……獲麟。”,傳說孔子作《春秋》,因此絕筆。
⑤祥:吉祥或兇險的預兆,又專指吉兆,引申為吉祥。
⑥畜:養。
⑦恆:常。
⑧不類:不像,不相似。
⑨鬣(liè):某些哺乳動物頸上生長的又長又密的毛。
⒈對下面句子中加點詞含義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麟之為靈,昭昭也昭昭:同成語“昭昭在目”中的“昭昭”,形容人們看得一清二楚,十分明白。
B.不恆有於天下 恆:同“人恆過,然後能改”中的“恆”,經常。(《孟子·告子下》)
C.其為形也不類 類:同成語“畫虎類犬”中的“類”,好像;類似。
D.麟之果不為不祥也果:同於“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句子中的“果”。(《桃花源記》)
⒉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然麟之為物,不畜於家/則其謂之不祥也亦宜
B.雖然,麟之出,必有聖人在乎位/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C.雜出於傳記、百家之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D.以德不以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⒊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項是
A.麒麟作為靈物,並不是人人皆知的。作者解說麒麟,行文曲折反覆,富於變化,顯得波瀾起伏而寓意深遠。
B.麒麟所以稱為仁獸,是出現在聖人在位的時候。
C.麒麟如果不等待聖人在位的時候而出現,就會稱為不祥之獸了。
D.作者在文中是以麒麟自喻,藉以抒發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感慨。
⒋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⑴然則雖有麟,不可知其為麟也:
⑵角者,吾知其為牛;鬛者,吾知其為馬:
⑶麟為聖人出也:
⑷若麟之出不待聖人,則謂之不祥也亦宜:
【參考答案】
⒈D.(確實,果然/成就,實現)
⒉B.連詞,表假設,縱然,即使。A.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代詞,它。C.介詞,在,與其後詞語組成介賓短語作後置狀語/介詞,猶過,表示比較,比,超過;與其後詞組成介賓短語作後置賓語。D.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憑藉。用,拿,憑/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理由。因為,由於。
⒊A.麒麟作為靈物,是人人皆知的。
⒋⑴既然如此,那么即使出現了麒麟,也不能認識那就是麒麟。⑵有角的動物,我認識,那是牛;有鬣的動物,我認識那是馬。⑶麒麟是專為聖人而出現的。⑷如果麒麟不等待聖人在位的時候出現,那么,說它是不祥之物也未嘗不可。
【譯文】
麒麟是靈獸,這是十分明顯的事。《詩經》詠頌它,《春秋》里記載著它,它還出現在眾多的雜記、傳記之類的書中。連婦女和小孩都知道它是吉祥的象徵。但是麒麟雖然是吉祥的象徵,但是不能養在家裡,天下也不常見。麒麟的外形也不為人所辨識,(它的外形)不像馬、狗、豬、豺、狼、麋、鹿。既然這樣,雖然有麒麟出現在人間,一般人也不知道這是麒麟。看到它的角,就以為它是牛;看到它鬣毛,就以為它是馬;看到它像狗、豬、豺狼、麋鹿,就以為它是狗、豬、豺狼、麋鹿。不能辨識麒麟,則看見麒麟的時候,說它是不祥之物也可以。雖然,麒麟出現之時,天下一定有聖人在。聖人就一定能夠辨識麒麟。麒麟果然不是不祥之物。有人說:“麒麟之所以是麒麟,是因為它注重的是德行而不是外表。如果麒麟出現在聖人不在的時候,那么麒麟不被人所知道,被視為不祥之物也是理所當然的。
【解析】
此文公借題自寫,有如龍、馬之說。且文凡四轉折,矯變不測,如生龍活虎,可為平鈍者藥石。凡文,斷無無故而作者,文公之人與文,真所謂祥麟威風,爭先睹之者。此必是下第,人不知其文,或以無人薦之,故有感而作此。不然,不病而呻,不哀而淚,吾所未見也。唐荊川曰:以 “祥”、“不祥”三字作眼目。《輯注》評:前以知論麟之祥不祥,謂之不祥者,人之咎也,麟無與焉;後以德論麟之祥不祥,謂之不祥者,麟之咎也,人何責焉。四段歸重末段,人不知麟,我偏責麟。明是翻案文字,而公之用意深遠矣。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韓愈《獲麟解》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0
韓愈《獲麟解》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