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喜雨亭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喜雨亭記
蘇軾
[原文]
亭以雨名,誌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樹,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而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忭(biàn)歡樂②荐饑:連年饑荒③二三子:你們④優遊:悠閒自得。
①志:紀念。②扶風:即鳳翔府。③忭(biàn):高興,喜歡。④荐饑:連續饑荒。⑤襦:本意短衣,此處代表所有的衣服。⑥伊:語助詞,無意。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其示不忘一也一:一致B.始治官舍治:修築
C.以屬客而告之屬:叮囑D.而盜賊滋熾滋:增多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以為休息之所引以為流觴曲水B.既而彌月不雨既而兒醒
C.官吏相與慶於庭夫人之相與 D.又從而歌之吾從而師之
8.下列能體現蘇軾關心百姓、與民共憂同樂思想的一組是( )(3分)
①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②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
③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 ④商貿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
⑤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
⑥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
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③④⑤⑥
9.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3分)。
(2)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3分)
參考答案
6.【參考答案】C(屬:勸酒)
7.【參考答案】A(A.以為:把……當作;B.既而:這樣以後卻/不久、一會兒;C.相與:共同、一起/相處、相交往;D.從而:表示進一步行動,接著/從:跟隨,而:表承接,不譯。)
8.【參考答案】D(除①②,其餘均能體現)
9.(1)這一年的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起了麥雨。(是:代詞,這,1分;雨:名作動,下,1分;狀語後置1分;陽:山南水北,1分。扣完為止。)
(2)現在上天不遺棄這裡的百姓,剛剛乾旱就把雨水賞賜給百姓。(今天:現在上天,1分;遺:遺棄、拋棄;斯:代詞,這、這裡,1分;狀語後置1分。扣完為止。)
二:
5.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雨麥於岐山之陽雨:天上落下 B.既而彌月不雨彌月:不足一月
C.農夫相與忭於野忭:驚恐草一木D.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 繁興:繁榮興旺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其占為有年②其可得耶
B①憂者以喜,病者以愈②始旱而賜之以雨
C ①雨麥子峻山之陽 ②屬客而告之 
D.①古者有喜,則以名物②五日不雨則無麥
7.下列六句話,分編為四組,都體現作者關心百姓、與民共憂同樂思想的一組是
①古者有喜,則以名物。②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 ③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④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貿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⑤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⑤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
A①③④ B④⑤⑥ C.②④⑤D.①⑤⑥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興,故以“喜雨”名其亭,這與杜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樣,表現作者在意的不是個人的悲歡離合,而是天下蒼生的幸福安寧。
B.全文結構謹嚴,脈絡清晰,如剝繭抽絲。語言輕快活潑,文筆淋漓酣暢,充分表現作者的喜悅心情,極富感染力。
C.第三段把議論寓於對話之中,句末一個反問句,強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結,引出給亭命名的緣由,照應首段。全文以一“志”貫穿,首尾呼應,結構謹嚴。
D.開篇點明用“雨”命名的緣由,接著援引古人以喜為名的三個例子,這三件事不僅有趣,而且都與國家政治有關。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作者看重的是國計民生,而非亭名。
10、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3分)
①予至扶風之明年( )②既而彌月不雨( )③以屬客而告之( )
11、下列語句中加點的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B、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
C、憂者以樂,病者以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越三月,乙卯乃雨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12、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3分)
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
13、《喜雨亭記》一文表現了蘇軾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與歐陽修在《 》一文中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2分)
[答案]
5、A(雨:用作動詞;彌月:滿月;忭:喜悅;繁興:多發。)
6、D(A①那;②豈B①因此;②把C.①的;②他們)
7.B(除①②,其餘均能體現) 
8.C(全文以一“喜”貫穿)
10、①第二年②下雨③通“囑”,勸酒 
11、C 
12、那么,我與你們即使想在這座亭子中悠閒自得地享樂,難道做得到么? 
13、關心民眾疾苦或與民同樂(意思對即可)《醉翁亭記》
注釋
志:記。
周公得禾,以名其書:周成王得一種“異禾”,轉送周公,周公遂作《嘉禾》一篇。
漢武得鼎,以名其年:漢武帝元狩七年(前116),得一寶鼎,於是改年號為元鼎元年。《通鑑考異》認為得寶鼎應在元鼎四年,元鼎年號是後來追改的。
叔孫勝敵,以名其子:魯文公派叔孫得臣抵抗北狄入侵,取勝並俘獲北狄國君僑如。叔孫得臣遂更其子名為“僑如”。
扶風:鳳翔府。
明年:第二年。
治:修建。
雨麥:麥苗返青時正好下雨。
占:占卜。
有年:年將有糧,引申為大豐收。
彌:整、滿。
雨,下雨。
乙卯:農曆四月初二。
甲子:農曆四月十一日。
丁卯:農曆四月十四口。
相與:匯聚。
賈:指坐商。
忭:歡樂、喜悅。
適:恰巧。
屬:同“囑”,意為勸酒。
禾:穀子,即小米。
荐饑:古人說:“連歲不熟曰薦”,因此“荐饑”意應為:連續饑荒。
滋:增多。
熾:旺盛。
優遊:安閒舒適、無優無慮的神態。
斯:這些。
踢:給予。
襦:本意短衣,此處代表所有的衣服。
伊:語助詞,無意.
不:通“否”,意為不然。
造物造物主(即上帝)或指上天。
冥冥:高遠渺茫。
譯文
這座亭子用雨來命名,是為了紀念喜慶的事件。古時候有了喜事,就用它來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賞賜的稻禾,便用“嘉禾”作為他文章的篇名;漢武帝得了寶鼎,便用“元鼎”稱其年號;叔孫得臣打敗敵人僑如,便用僑如作為兒子的名字。他們的喜事大小不一樣,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卻是一樣的。
我到扶風的第二年,才開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開鑿了一口池塘,引來流水,種上樹木,把它當做休息的場所。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麥雨,占卜此事,認為今年有個好年成。然而此後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百姓才因此憂慮起來。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們認為下得還不夠;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連三天才停止。官吏們在院子裡一起慶賀,商人們在集市上一起唱歌,農夫們在野地里一起歡笑,憂愁的人因此而高興,生病的人因此而痊癒,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於是我在亭子裡開酒宴,向客人勸酒而告訴了這件事,問他們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嗎?”他們回答說:‘五天不下雨,就長不成麥子了。”又問“十天不下雨可以嗎?”他們回答說:“十天不下雨就養不活稻子了。”“沒有麥沒有稻,年成自然荒廢了,訴訟案件多了,而盜賊也猖獗起來。那么我與你們即使想在這亭子上遊玩享樂,難道可能做得到嗎?現在上天不遺棄這裡的百姓,剛有旱象便降下雨來,使我與你們能夠一起在這亭子裡遊玩賞樂的,都靠這雨的恩賜啊!這難道又能忘記的嗎?”
既用它來命名亭子以後,又接著來歌唱此事。歌詞說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當做短襖;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餓的人不能把它當做糧食。一場雨下了三天,這是誰的力量?百姓說是太守,太守說沒有這力量。歸功於天子,天子也否認。歸之於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當作自己的功勞,歸之於太空。而太空冥然飄渺,不能夠命名它,於是我用它來為我的亭子命名。
創作背景
蘇軾於嘉祐六年(1061年)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今陝西鳳翔)府判官。次年,開始修建房舍,並在公館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為休息之所。這年春天久早不雨,亭子建成時,碰巧下了一場大雨,民眾歡欣,於是作者為此亭命名為“喜雨亭”,並寫下了這篇文章。
賞析:
《喜雨亭記》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從該亭命名的緣由寫起,記述建亭經過,表達人們久旱逢雨時的喜悅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農、重民的仁政思想。文章句法靈活,筆調活潑,在風趣的對話中輕鬆含蓄地發表見解。
開篇點題,為全文之綱。第二段敘修亭經過,點明修亭之人、時間、地點及周圍環境。第二段寫久旱民憂,大雨民喜,把修亭與喜雨聯繫起來,以憂襯喜。第三段離議論於對話之中,進一步說出亭與喜雨之關係。最後一段以歌作結。
《喜雨亭記》一反亭台遊記寫法的俗套,集敘述、議論、抒情於一體,交錯並用,可謂運筆生輝,出手不凡。古人云:“文章無定法,貴在創新”,蘇軾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寫作傳統。此文的一個寫作特點,就是“即小見大,以無化有”。小亭子的建成並非什麼大事,可蘇軾卻把它與人民“喜雨”的大事聯繫起來,使本來平凡的新建小亭,身價隨之陡增,而定名之事也就非同尋常了。由此可見即小見大。文入二段,作者把建亭,喜雨、定名的經過均己交待,並未馬上收筆,而是以構想的宴會河答和“喜雨亭”歌又起波瀾,進一步開闊思路,闡述主題。這就籠所謂的“以無化有”。作者豐富的現象力,與上文銜接自然,文筆質樸清新。
此文寫法很有獨創性。文章開始,開門見山,立即點出喜、雨、亭三字。而後又將這三字拆開,增寫成三層意思,用倒寫與順寫,分寫與合寫,實寫與虛寫多種著筆方式構成文章表現主題。筆法獨特,布局精巧。充分體現出作者“隨物賦形”,揮灑自如表現主題的寫作才能。
蘇軾為文“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這篇文章正體現了作者這種寫作風格。以寫雨致喜最後名亭為例,雨麥占吉、彌月不雨、乙卯乃雨、甲子又雨、丁卯大雨,本是枯燥乏味的羅列,為了說明箇中因由,上述交待必須要有,所謂的“行”就表現在這裡。沒有“乃雨”、“又雨”、“大雨”的層層蓄勢,行文不到家,下文展開便沒有依託,所以這個過程非有不可。蘇軾精於文字技巧,安排錯落有致,跌宕起伏,有關“雨”的敘述正說明了這一點。根據文章需要,該行者自當行,做到這點似乎要容易些。最難駕馭的莫過於“不可不止”。蘇文中“雨”的來龍去脈交待清楚了,如何與名亭相關聯,關鍵在於怎樣恰當地選擇“停止點”。文中言“雨”而後,又以描寫各階層人民“喜雨”之狀繼其後,尤其妙不可言的是,“憂者以喜,病者以愈”,把喜慶氣氛推人高潮。在萬民慶賀喜雨降臨的濃染之中,蘇軾筆鋒聚轉,信筆帶過“吾亭適成”,不僅銜接自然得體,而且時機掌握得恰到好處,真可謂多一筆則冗,少一筆則虧,已到了“不可不止”的地步。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蘇軾《喜雨亭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0
蘇軾《喜雨亭記》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