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復《童趣》“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童趣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試題】
1、解釋下面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項為之強強:___________
(2)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___________
(3)捉蝦蟆,鞭數十鞭:___________
2、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3、本文記述了幾件什麼趣事?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4、作者是如何使得這些小事變成趣事的?這對你有什麼啟示?
【參考答案】
1、通“僵”,僵硬被鞭打
2、遇見細小的東西必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事物之外的樂趣。
3、本文記述了觀飛蚊、觀草木、觀蟲斗三件趣事
4、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為作者幼年時的趣事,是因為作者對這些事物進行了細緻的觀察,並對所觀察的事物進行大膽而富有童心的聯想和想像,這啟示我們應當細心觀察身邊的事物,永葆童心,敢於想像聯想,做一個有生活情趣的少年。
二:
 17.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3分)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 (2)徐噴以煙 (3)鞭數十
 
1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理解錯誤的一項是(▲)。(2分)
A.使之沖煙而飛鳴(但是)B.余常於土牆凹凸處(在)
C.以叢草為林(把)D.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19.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20.作者小時候把煙和蚊子想像成雲、鶴,可見他是怎樣的一個孩子?(2分)
參考答案:
17.(1)觀察(2)慢慢地(3)打(鞭打)
18.A 
19.果然像鶴在雲端鳴叫,為這一景象感到非常愉快。(意思符合即可)
20富有情趣(可愛),充滿想像力。
 
【作者簡介】
沈復(1763年—1826年),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清代文學家。著有《浮生六記》,《童趣》等工詩畫、散文。據《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
【譯文】
我回憶幼稚的童年時,能張開眼睛看太陽,觀察最細微的事情,看見藐小的事物,必觀察它的特點,所以有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天蚊子成群,嗡聲如雷鳴,我把它比作在空中的仙鶴飛舞,心裡這么一想,果然出現成千成百的白鶴;抬頭看著,脖子也為這種景象而僵硬,把蚊子留在蚊帳中,慢慢用煙噴它,使蚊子衝著煙霧而邊飛邊叫,當作青雲白鶴圖,果然仙鶴在雲端鳴叫,眼前的景象使我感到,安適滿足。
我常在土牆凹凸的地方,花壇小草叢,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體與花壇並齊;凝神細看,把草叢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野獸,把土堆凸起的地方當作山丘,凹下去的地方當作山谷,在其中遨遊,安適愉快而滿足.。
一天,看見兩隻蟲子在草間打架,便觀看,興趣正濃,忽然有龐然大物,氣勢洶洶而來,是一隻癩蛤蟆,舌頭一吐,把兩隻蟲子都吞了進去.我年紀還小,剛剛出神,不禁大吃一驚,定神,捉住癩蛤蟆,用鞭子抽打數十下,把它趕到別的院子。
【簡評】
童趣, 即兒童的情趣。 本文選自沈復《浮生六記·閒情記趣》卷六。標題為編者所加。
這是一篇敘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現那令人沒齒難忘的童真童趣,為此,文章以兒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為主線,按照“總—分”結構組織全文,緊扣一個“趣”字來寫。先總寫童年時常有超乎塵世之外的樂趣,其中“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為下文作張本。然後分說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觀蚊如鶴之趣,視飛蚊為“群鶴舞空”,於蚊帳中玩蚊子,“我”感到極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遊山林之趣,視小草為林木,蟲蚊為走獸,土礫為丘壑,“我”神遊其間,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觀二蟲相鬥,視為“龐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蟲,“我”生氣,鞭而驅之。至此,幾個分散的小故事就連綴成一個整體,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文章在安排好線索的同時,以兒時觀察事物的獨特角度,精選了充滿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動細緻地加以刻畫。這樣,整篇文章童趣橫生,每個故事引人入勝,每個細節生動傳神,字裡行間凸現童真。
本文通過大膽的想像,進行高度的誇張來極力張揚童趣。兼用誇張和比喻的“夏蚊成雷”,顯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著新奇爛漫的童趣。
文章中心
主旨句:故時有物外之趣。
主題:作者追憶了童年生活中細緻觀察景物的奇趣,反映了兒童豐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爛漫的童趣。
要想擁有童趣,要善於觀察和思考,熱愛生活,擁有想像力和愛心。
三個畫面:1、觀蚊成鶴 2、神遊“山林” 3、觀蟲斗,驅蛤蟆。
文章特點
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像和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又奇特。童趣, 即兒童的情趣。 本文選自《浮生六記·閒情記趣》卷六第二章。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敘事散文。圍繞的是“物外之趣”。
其主要特點就是天真爛漫,純潔無邪,活潑可愛,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兒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深厚,人變成熟、穩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計了,童趣也就蕩然無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兒童最可寶貴的財富。
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像和聯想,會變成美麗而又奇特的東西,《童趣》告訴我們要善於觀察,並要善於想像,善於思考,讓童年的樂趣,重返其中。同時,要熱愛大自然,善於發現大自然中的美。
文章分析
本文選自清代文學家沈復的《浮生六記》之《閒情記趣》,是一篇帶有抒情性的回憶錄和記敘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刻畫,記述了作者兒時一些“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充滿童真童心的童趣圖,充分表現了少年兒童豐富的想像力和稚氣爛漫的情趣。主要體現在:
一、憶寫童趣,一線串珠。
這是一篇敘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現那令人沒齒難忘的童真童趣,為此,文章以兒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為主線,按照“總—分”結構組織全文,緊扣一個“趣”字來寫。先總寫童年時常有超乎塵世之外的樂趣,其中“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為下文作張本。然後分說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觀蚊如鶴之趣,視飛蚊為“群鶴舞空”,於蚊帳中玩蚊子,“我”感到極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遊山林之趣,視小草為林木,蟲蟻為走獸,土礫為丘壑,“我”神遊其間,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觀二蟲相鬥,視為“龐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蟲,“我”生氣,鞭數十而驅之。至此,幾個分散的小故事就連綴成一個整體,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本文還包括三美:人性美、構思美、語言美....
二、觀察細微,凸顯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瑣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卻是難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線索的同時,以兒時觀察事物的獨特角度,精選了充滿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動細緻地加以刻畫。這樣,整篇文章童趣橫生,每個故事引人入勝,每個細節生動傳神,字裡行間凸現童真。請看一些典型例子:“沖煙飛鳴”中的“沖”字,使人想見蚊群在瀰漫的煙霧中亂飛亂闖的情狀;“定神細視”中的“定”,“觀之,興正濃”中的“濃”凸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狀和心態;“夏蚊成雷”,眾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卻“私擬作群鶴舞空”,觀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聯翩;“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足見其觀察時間多長,興致多濃;蝦蟆“拔山倒樹而來”,初讀似乎感到有違事理,細品則深感用語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寫,且符合兒童的感知心理特徵和“蹲其身”平視的錯覺,生動而真實。
三、想像豐富,童心可愛。
歌德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這表明兒童的想像具有特殊的誇大性,喜歡誇大事物的某些特徵或情節,從而產生豐富奇異的想像。本文正是通過大膽的想像,進行高度的誇張來極力張揚童趣。兼用誇張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與悶雷之間的聲似,以鶴喻蚊,找準了二者體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現了群鶴飛舞的景觀,進而創造性地“作青雲白鶴觀”;我蹲在草間,觀二蟲爭鬥,興致正濃時,竟把癩蛤蟆的“偷襲”,說成是“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裡由實生虛,“虛”得鮮活生動神奇;把叢草當作森林,蟲蟻視為野獸,土礫比作丘谷,同樣是“我”創造性的聯想和想像的產物,而這些聯想和想像,又是以一顆天真的童心(兒童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作為出發點的,因而顯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著新奇爛漫的童趣。[7]
四、擁有物外之趣條件
①、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②、富於想像和聯想
③、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
五、第一人稱
可以增加文章的真實感,讓人感覺親切、自然,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使讀者讀起來更加有興趣。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沈復《童趣》“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沈復《童趣》“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