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有光《先妣事略》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先妣事略
歸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來歸。逾年,生女淑靜,淑靜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殤②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順。一歲,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數顰蹙顧諸婢曰:“吾為多子苦。”老嫗以杯水盛二螺進,曰:“飲此後妊不數矣。”孺人舉之盡,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傷哉!於是家人延畫工畫,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諱桂。外曾祖諱明。外祖諱行,太學生。母何氏。世居吳家橋,去縣城東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橋並小港以東,居人環聚,盡周氏也。外祖與其三兄皆以資雄,敦尚簡實,與人姁姁③說村中語,見子弟甥侄無不愛。
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棉。入城,則緝(糹盧)④,燈火熒熒,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問⑤遺。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冬月,爐火炭屑,使婢子為團,累累暴階下。室靡棄物,家無閒人。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輟,戶內洒然⑥。遇僮奴有恩,雖至箠楚,皆不忍有後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
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歸王三接,孺人所許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補學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婦,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則茫然矣。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
(選自《震川先生集》)
【注】①孺人:明代七品官之妻的封號。②吳家橋:作者外祖家。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年十六來歸 來歸:出嫁,嫁過來
B.室靡棄物靡:沒有
C.每至夜分 夜分:半夜
D.遇僮奴有恩 遇:遇到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以二子肖母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撫愛之,益念孺人先妣撫之甚厚
C.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D.十六年而有婦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A.“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這是用兒時的無知來反襯今日的深切悲痛。
B.“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從側面道出了母親的為人寬厚。
C.“十六年而有婦,孺人所聘者也。”這一筆道出了母親去世前牽掛幼子的慈愛。
D.“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餘則茫然矣”中“餘則茫然矣”道出了自己當時因年幼,對母親事跡記憶不多,所以感情也有點模糊。
7.把文言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然數顰蹙顧諸婢曰:“吾為多子苦。(5分)
(2)遇童僕有恩,雖至棰楚,皆不忍有後言。(5分)
參考答案
4.D(D項中的“遇”應解釋為“對待”。)
5.B(B項中的“之”都是代詞,她。A項中的“以”,前一句,介詞,因為;後一句,介詞,憑,根據。C項中的“則”都是連詞,前一句表承接,就;後一句錶轉折,可是,卻。D項中的“而”都是連詞,前一句表承接,不譯;後一句表遞進,而且。)
6.D(D項中“記憶不多”,但不是使作者感情模糊。)
7.⑴於是她常常皺著眉頭(愁眉不展)看著幾個女傭說:“我因為這么多孩子苦死了。”(3分)
⑵(先母)對待傭人有恩惠,(傭僕)雖然被責打了,背後也不忍心責怪她。(3分)
二: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年十六來歸 來歸:出嫁,嫁過來。B.室靡棄物 靡:無。
C.每至夜分 夜分:半夜。 D.遇僮奴有恩 遇:遇到。
1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棉 B.①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
②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 ②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C.①以二子肖母也 D.①乃勞苦若不謀夕
②垣牆周庭,以當南日 ②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13.下列四組句子中,全都體現母親勤勞品德的一組是( )
①之吳家橋,則治木棉 ②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輟
③爐火炭屑,使婢子為團 ④燈火熒熒,每至夜分
⑤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⑥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1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這是用兒時的無知來反襯今日的深切悲痛。
B.“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則茫然矣”中“余則茫然矣”道出了自己當時因年幼,對母親事跡記憶不多,所以感情也有點模糊。
C.“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從側面道出了母親對下人的寬厚。
D.“十六年而有婦,孺人所聘者也。”這一筆道出了母親去世前牽掛幼子的慈愛。
參考答案
11 D對待
12 A 到往
13 C
14 B記憶不多,但不是使作者感情模糊
作者
歸有光(1506—1571),字煕甫,號震川,崑山(今江蘇崑山市)人。明代優秀散文家,九歲能文,二十歲通五經三史諸書。1540年(嘉靖十九年)舉鄉試,第二年,徙居嘉定境內的安亭(今屬上海市)。前後八次參加會試,均不第。以讀書講學為業,教書授徒二十餘年,從學者常達數百人。至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年60歲)始中進士,授浙江長興知縣。因得罪上司,三年後改調順德府(今河北邢台市)通判,專管馬政,實為明升暗降。1570年(隆慶四年),大學士高拱、趙貞吉引薦為南京太僕丞,留掌北京內閣制敕房修《世宗實錄》,次年病死。
歸有光以散文著稱。他反對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追章琢句,模擬剽竊”的文風,主張繼承唐宋散文的優良傳統。他的散文長於記敘抒情,以簡潔的語言寫人敘事,寄託自己的情感。
參考譯文:
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十六歲嫁到我家。第二年,生下女兒淑靜。淑靜,就是我的大姊。過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個生下就死了,另一個也只活了一年。又過了一年,生下有尚,懷孕十二個月。第二年生淑順,過一年生有功。
有功生下以後,先母哺養他比前幾個兒女更費力。於是她常常皺著眉頭對幾個女傭說:“孩子這樣多,我真苦死了。”有一個老婆子用一杯水盛著兩個田螺送上來,說:“把這杯水喝了,以後就不會常懷孕了。”先母舉起杯,把水一氣喝完,從此失聲變啞,不能說話。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病故。兒女都還小,看見家裡大人哭,也跟著哭,但是還以為娘是睡著了。真是傷心啊!接著,家裡請來畫工為先母畫遺像,把兩個孩子帶到畫工眼前,對他說:“遺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畫,鼻子以下照淑靜畫。”因為這兩個孩子面容象母親。
先母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學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輩輩住吳家橋。吳家橋在崑山縣城東南,離城三十里,經過千墩浦,到南直橋,沿著小河往東就到。村子裡聚居著許多人家,全都姓周。外祖父和他三個哥哥都因為富有而出名,為人忠厚正直。外祖父常常和和氣氣和村里人談家常,看到小輩外甥侄子個個都喜愛。
先母到吳家橋娘家,就做棉花活。進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線,常常點盞小燈,勞動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兩天差個人來送點東西。家裡不缺吃食,先母卻終日勞苦象是窮得揭不開鍋。冬天生爐火用的炭屑,叫丫環做成炭團,一顆挨一顆曬在台階下面。屋裡沒有廢物,家裡沒有閒人。兒女大的牽著衣服,小的抱在懷裡,手裡還不停地縫縫補補,間間房裡乾乾淨淨。待傭人有恩惠,傭僕雖然被責打了,背後也不忍心責怪她。吳家橋每年要送來魚、蟹、糕餅,總是人人可以吃到。家裡人聽說吳家橋有人來,個個都歡喜。
我七歲時和堂兄有嘉進學塾讀書。每逢陰雨天氣,堂兄總是在學塾里過夜,我心裡捨不得和他分開,但是卻不能留住,必定要趕回家。先母常在半夜醒來,叫我低聲背誦《孝經》,要我背誦得沒有一個字錯漏,她才高興。
孺人故世以後,外祖母何孺人也病故了。周家染上了瘟疫。舅母病故;四姨媽嫁在顧家,又病故;一連死了三十個人才停止。只有外祖父和二舅還健在。
孺人故世十一年後,大姊淑靜嫁給王三接,這婚事是孺人生前應允的。故世十二年後,我補上了生員,十六年後,我娶妻,婚事也是孺人生前給我訂定的。一年以後我有了個女兒,我們夫婦都很喜愛女兒,格外想念孺人。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著眼淚,回想她生前的幾件事,仿佛象是昨天發生的一樣,別的什麼,都記不起來了。世界上竟有沒有娘親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