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教學設計
課文《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出自三年級下冊語文書,其原文如下:
【原文】
“中國萬歲!”這是阿爾及利亞民眾在送別中國國際救援隊時,發自內心的祝願。
2003年當地時間5月21日19時45分,阿爾及利亞北部地區發生芮氏6.2級地震,造成兩千二百多人死亡,一萬多人受傷。震後,中國政府立即向阿爾及利亞派出由30人組成的救援隊。
經過14個小時的長途飛行,中國國際救援隊到達阿爾及利亞首都。他們一下飛機,就趕往受災最嚴重的布邁爾代斯。來到這座城市,展現在救援隊員面前的是一片悲慘景象:房倒屋塌(tā),失去親人的大人、孩子在哭泣,空氣中彌(mí)漫著屍體腐(fǔ)爛後散發的臭(chòu)氣。倒塌後的房屋大都呈(chéng)“疊餅狀”,加上餘震還在不斷發生,給救援工作造成很大困難。他們一下車,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隊員用聲波探測儀仔細地搜(sōu)索著每一條縫隙(xì),細心地捕捉著廢墟里發出的聲音;有的隊員操作液壓鉗,剪斷縱(zòng)橫交錯的一根根鋼筋,搜尋著壓在廢(fèi)墟(xū)下的倖存者……當時氣溫高達34攝氏度,隊員們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隊員們仍然堅持戰鬥。
在這次救援中,有一個特殊隊員——搜尋犬(quǎn)“超強”,成了人們交口稱讚的“救災明星”。5月24日,中國國際救援隊得到信息:有個兒童下落不明,可能仍被埋在廢墟里,希望能夠協(xié)助救援。雖然這個地方不屬(shǔ)於中國國際救援隊的負責范(fàn)圍,但為了搶救孩子的生命,中國國際救援隊還是派出部分隊員前往救援。他們帶著搜尋犬“超強”在廢墟中來回搜尋。突然,“超強”衝著一條水泥板夾縫狂吠(fèi)不止,大家興奮地喊道:“找到了!找到了!”救援隊員在“超強”的引導下,看到了廢墟中有一隻隱隱活動的胳膊。經過一番緊張的援救,在廢墟中掙(zhēng)扎了三天的一名男孩終於被救了出來。當地民眾對中國國際救援隊感激不盡,搜尋犬“超強”也因此在當地聞名遐邇(ěr)。
5月29日,中國國際救援隊圓滿完成了搶險救援任務(wù),載(zài)譽(yù)返回祖國。
【教材簡說】
本文由一篇通訊改寫而成。寫的是非洲國家阿爾及利亞發生地震,中國派出了救援隊幫助救災的事。通訊是一種常用的新聞體裁,是對新聞事件、人物和各種見聞進行及時、詳盡而生動的報導。它不光交代什麼事,而且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情節、細節和有關環境氣氛。
前兩篇課文都是寫外國人幫助中國人的故事,本課是從另一個角度詮釋“國際理解”的內涵,即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也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盡力幫助其他國家。本課採用的是通訊報導的常用寫法,按事物發展的時間順序安排材料,敘述清楚,並有適當的議論。文章先寫阿爾及利亞人民對中國救援隊的感激(新聞文體一般要求先介紹最重要的信息),再回溯整個事件的過程。在整個事件的報導中,既有救援工作的總體介紹,又有細節的描寫,如搜尋犬救出男孩的事。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感受中國人民對其他國家人民的幫助和友誼,體會理解和幫助是雙方的;二是繼續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學習目標】
1?培養默讀能力。
2?讀懂課文內容,了解我國人民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對其他國家人民的幫助。
【教學建議】
1?課前布置學生了解地震方面的知識,以及地震給人類社會造成巨大災難的事例。
2?本課是一篇通訊,教師在教學時不必過多地向學生講授通訊的文體知識,但可以在教學設計中引導學生熟悉通訊的閱讀方法。例如,可以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課文中寫的是何時、何地、何人、何事,先抓住課文中最主要的信息。這一次的閱讀要求是“宜粗不宜細”,鼓勵學生使用跳讀的方法。
3?再次默讀課文,教師提問,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國對受災國家的幫助?這個問題要求學生通讀全文後,抓出與問題有關的信息:首先,地震發生後中國立即向地震災區派出救援隊,而且一下飛機,就趕往受災最嚴重的地方(救災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其次,在受災嚴重,餘震還在不斷發生的情況下,救援隊仍然迅速投入工作(在困難和危險的處境中仍然堅持救災,體現了人道主義和犧牲精神);最後,救援隊在搜尋犬的幫助下,救出了一個男孩(高超的救援技術使得救援成功)。這些內容學生不一定全部答全,教師可以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互相補充。
4?在清楚課文內容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一下新聞文體的語言特色。新聞的語言要求客觀、準確、樸實、簡潔,儘量讓事件本身說話,作者的觀點就在事件的敘述當中。這篇通訊雖然也有抒情、議論,但也是融合在事件的客觀報導中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讀中加以體會,並在平時閱讀報紙時,增加獲取信息的能力。
5?課文後的“資料袋”介紹的是中國國際救援隊,可以在教學課文前作為新聞背景來閱讀,增加對這一組織的了解。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