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打碎了花瓶教學設計
課文《誰打碎了花瓶》出自二年級上冊語文書課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列寧8歲的時候,有一天,跟爸爸到姑媽家去做客。
表兄弟表姐妹見到列寧都很高興,拉著他一道玩兒。他們在房間裡捉迷藏。列寧不小心碰了桌子,桌子上的一隻花瓶掉下來,打碎了。
孩子們正玩兒得起勁,誰也沒有注意,還在互相追趕。姑媽聽見聲音,跑進來一看,花瓶碎了,就問:“是誰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說:“不是我!”列寧也低聲說:“不是我。”姑媽笑著說:“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笑起來,只有列寧沒有笑。
列寧回到家裡,躺在床上不說話。媽媽問他為什麼不高興,列寧把打碎花瓶的事告訴了媽媽。媽媽叫他寫封信給姑媽,承認自己說了謊。
過了幾天,郵遞員送來姑媽的回信。姑媽在信上說:“你做錯了事能自己認錯,是個誠實的孩子。”
說朗讀課文,說一說列寧打碎花瓶後有什麼表現。
讀讀出下面句子的不同語氣。
表兄弟表姐妹都說:“不是我!”
列寧也低聲說:“不是我。”
姑媽笑著說:“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
【前言】
《誰打碎了花瓶》是一篇傳統課文,講述了列寧小時侯有一次去姑媽家,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但是,在當時沒有承認。回家後,他在媽媽的教育下寫信給姑媽,主動承認了錯誤。
全文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展開,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了列寧跟爸爸到姑媽家去做客。第二自然段寫列寧在遊戲時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第三自然段寫姑媽與列寧及表兄弟表姐妹之間的一段對話。這段抓住人物的語言展示了人物的心理,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姑媽問:“是誰打碎的?”接下來,表兄弟、表姐妹都非常痛快的回答:“不是我!”一個“都”字,寫出了他們回答時不用多思考就非常肯定不是自己,而且末尾是嘆號,表現出了他們堅決肯定的態度和急於澄清自己的心理。而列寧則是“也低聲說:‘不是我。’”“低聲”是因為自己做了錯事心虛,他與其他人的不同顯示出了他當時的心理情況。之後,姑媽笑著說花瓶一定是自己打碎的。其他表兄弟表姐妹都笑了起來,“只有列寧沒有笑。”“只有”在這句中鮮明的寫出了列寧與其他人的不同。第四自然段寫列寧回家後把事情告訴了媽媽,媽媽讓他寫信給姑媽。第五自然段則是姑媽的回信,點明了中心:做錯了事能自己認錯,是個誠實的孩子。
【學習目標】
1.指導學生藉助拼音認識“碎”等15個生字。
2.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閱讀理解,引導學生體會列寧打碎花瓶後的心理活動,學習列寧知錯就改、誠實的好品質。
【教學建議】
一、談話導入
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件小禮物,播放視頻。學生觀看視頻後,說出畫面內容,引出新課,板書課題。
齊讀後問:“讀題後你想知道什麼?”學生提問。要想回答剛才的問題我們只有認真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要求:
1、盡力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給每個自然段標出序號。
三、檢查效果。
1、出示生字詞(生字加拼音)指名讀,強調“寧”“歲”的讀音。
2、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幫助正音。
四、教師範讀課文,注意自然段之間的停頓;注意長句子的讀法。
五、再讀課文。要求:
1 、努力把句子讀流暢,爭取把整篇課文讀流利。
2、思考:課文告訴我們一件什麼事?
3、課件出示列寧畫像。簡介列寧
設計意圖:二年級的小學生對列寧這個人物很陌生,用圖像導入,在感官上給學生以初步印象,再通過教師的介紹,使學生簡單了解列寧這個人物,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設計意圖:其一,通過幾次通讀課文,讓學生在言語實踐中與漢字反覆見面,落實閱讀中識字的任務;其二,充分發揮漢語拼音的作用,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藉助拼音識字,分散識字的難點;其三,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在與文本對話的實踐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落實課標關於“整體感悟”的要求。
六、分段細讀課文。
(一)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讓學生注意講的是列寧多大時候的事,是在哪兒發生的事。弄懂“做客”的意思:到別人家,自己是客人。提醒學生“做客”的“做”,是“做工”的“做”。然後,自由讀第一段。知道這段講的是列寧小時候跟爸爸到姑媽家去做客。
(二)問:姑媽家的花瓶是怎么打碎的?要抓住“不小心”這個詞,出示課件,使學生知道,在捉迷藏的時候,列寧沒留神,碰了一下桌子,桌子一晃動,花瓶掉到地上,打碎了。由“不小心”這個詞可以看出,列寧不是故意打碎花瓶的。
然後,自由讀第二段。指導朗讀。
(三)指名讀第三段,想想這段一共有幾句話。
問:第一句講的是什麼?講的是孩子們沒注意打碎花瓶,還在互相追趕。要抓住“正玩得起勁”“沒有注意”“還在互相追趕”等詞語,使學生明白這時表兄弟、表姐妹都沒有發現列寧打碎了花瓶。還要引導學生體會“注意”“互相”在句子中的意思。
問:第二句講的是什麼?講的是姑媽看到了,問花瓶是誰打碎的。要指導學生讀好姑媽的話,讀出疑問的語氣。
問:第三、四句講的是什麼?講的是表兄弟、表姐妹和列寧的回答。表兄弟、表姐妹的回答用的是感嘆號,說明語氣十分肯定,要指導學生讀出肯定的語氣。
列寧是怎么回答的呢?要讓學生注意,雖然答話相同,但是低聲說的,後面用了句號,語氣不十分肯定。因為列寧是順著表兄弟、表姐妹的話說的,他知道自己說了謊,所以不敢大聲回答姑媽的問話。通過“低聲說”和說話的語氣,可以看出列寧不是愛說謊的孩子。
問:第五句講的是什麼?講的是姑媽笑著說的話。要讓學生知道,姑媽嘴上這樣說,但心裡明白花瓶是小孩子打碎的。
問:第六句講的是什麼?講的是孩子們聽了姑媽的話的反應。
列寧為什麼沒有笑?因為列寧正在為自己說了謊感到難為情,所以他沒有笑。這又可以看出列寧一向是個誠實的孩子。
再讀第三自然段,想想句與句之間的關係。先講花瓶打碎後孩子們沒有注意,再講姑媽知道了問是誰打碎的,接著講孩子們是怎么回答的,然後講姑媽聽了孩子們的回答說的話,最後講孩子們的不同反應敘述的順序十分清楚,句與句的聯繫十分緊密。
問:這段主要說了什麼?主要說的是列寧當時沒有告訴姑媽花瓶是他打碎的。
讀講這一段,要指導學生觀察投影片。藉助圖畫幫助學生體會列寧當時的心情。
(五)指名讀第四段。
問: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列寧決心改正錯誤?“不說話”“不高興”說明心里難過。“把打碎花瓶的事告訴了媽媽”,說明認識到說謊是不對的,決心改正錯誤。
再自由讀這一段,知道主要說的是列寧寫信向姑媽認錯。
(六)指名讀第五段。
問:姑媽在信上說了什麼?
“你做錯了事”,這裡的“事”指什麼?(指打碎花瓶和說了謊話)
想想看,列寧在給姑媽的信上說了什麼?你是從哪些句子知道的?(從“媽媽叫他寫封信……承認自己說了謊”和姑媽回信的內容可以知道)
再自由讀第五段,知道說的是姑媽稱讚列寧是個誠實的孩子。
七、拓展延伸,回歸整體
模擬回信,訓練表達。
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以列寧的身份說說如何向姑媽道歉。
設計意圖:其一,抓住文本的空白處,模擬回信,進行個性化的補白,通過表達訓練,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其二,通讀全文,回歸整體,對文章有更完整的印象,使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進一步升華;其三,通讀全文檢查朗讀訓練的效果。
八、小結課文。說說你喜歡列寧嗎?為什麼?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