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第二十二
後王之成名:刑名從商,爵名從周,文名從禮。散名之加於萬物者,則從諸
夏之成俗曲期,遠方異俗之鄉則因之而為通。
散名之在人者: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
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
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正利而為謂之事,正義而為謂
之行。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能
有所合謂之能。性傷謂之病。節遇謂之命。是散名之在人者也,是後王之成名也。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辭擅作名以亂
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訟,則謂之大奸,其罪猶為符節、度量之罪也。故其民
莫敢托為奇辭以亂正名。故其民愨,愨則易使,易使則公。其民莫敢托為奇辭以
亂正名,故壹於道法而謹於循令矣。如是,則其跡長矣。跡長功成,治之極也,
是謹於守名約之功也。今聖王沒,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則
雖守法之吏,誦數之儒,亦皆亂也。若有王者起,必將有循於舊名,有作於新名。
然則所為有名,與所緣以同異,與制名之樞要,不可不察也。異形離心交喻,異
物名實玄紐,貴賤不明,同異不別,如是則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廢之禍。
故知者為之分別,制名以指實,上以明貴賤,下以辨同異。貴賤明,同異別,如
是則志無不喻之患,事無困廢之禍,此所為有名也。然則何緣而以同異?曰:緣
天官。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約
名以相期也。形體、色、理以目異,聲音清濁、調竽奇聲以耳異,甘、苦、鹹、
淡、辛、酸、奇味以口異,香、臭、芬、郁、腥、臊、灑、酸、奇臭以鼻異,疾、
養、滄、熱、滑、鈹、輕、重以形體異,說、故、喜、怒、哀、樂、愛、惡、欲
以心異。心有徵知。徵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徵知必將待
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後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之而無說,則人莫不然謂之不
知,此所緣而以同異也。然後隨而命之: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單與
兼無所相避則共,雖共,不為害矣。知異實者之異名也,故使異實者莫不異名也,
不可亂也,猶使異實者莫不同名也。
故萬物雖眾,有時而欲遍舉之,故謂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
共則有共,至於無共然後止。有時而欲偏舉之,故謂之鳥獸。鳥獸也者,大別名
也。推而別之,別則有別,至於無別然後止。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
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名有固
善,徑易而不拂,謂之善名。物有同狀而異所者,有異狀而同所者,可別也。狀
同而為異所者,雖可合,謂之二實。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有化而無
別,謂之一實。此事之所以稽實定數也,此制名之樞要也。後王之成名,不可不
察也。
“見侮不辱”,“聖人不愛己”,“殺盜非sha6*人也”,此惑於用名以亂名者
也。驗之所以為有名而觀其孰行,則能禁之矣。“山淵平”,“qing6*欲寡”,“芻
豢不加甘,大鐘不加樂”,此惑於用實以亂名者也,驗之所緣無以同異而觀其孰
調,則能禁之矣。“非而謁楹有牛,馬非馬也”,此惑於用名以亂實者也。驗之
名約,以其所受悖其所辭,則能禁之矣。凡邪說辟言之離正道而擅作者,無不類
於三惑者矣。故明君知其分而不與辨也。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與共故,故明君臨
之以埶,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論,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辨
說惡用矣哉!今聖王沒,天下亂,奸言起,君子無執以臨之,無刑以禁之,故辨
說也。實不喻然後命,命不喻然後期,期不喻然後說,說不喻然後辨。故期、命、
辨、說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業之始也。名聞而實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
名之麗也。用、麗俱得,謂之知名。名也者,所以期累實也。辭也者,兼異實之
名以論一意也。辯說也者,不異實名以喻動靜之道也。期命也者,辨說之用也。
辨說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經理也。心合於道,
說合於心,辭合於說,正名而期,質請而喻。辨異而不過,推類而不悖,聽則合
文,辨則盡故。以正道而辨奸,猶引繩以持曲直,是故邪說不能亂,百家無所竄。
有兼聽之明而無矜奮之容,有兼覆之厚而無伐德之色。說行則天下正,說不行則
白道而冥窮,是聖人之辨說也。《詩》曰:“顒顒卬卬,如珪如璋,令聞令望。
豈弟君子,四方為綱。”此之謂也。
辭讓之節得矣,長少之理順矣,忌諱不稱,祆辭不出,以仁心說,以學心聽,
以公心辨。不動乎眾人之非譽,不治觀者之耳目,不賂貴者之權埶,不利傳辟者
之辭,故能處道而不貳,吐而不奪,利而不流,貴公正而賤鄙爭,是士君子之辨
說也。《詩》曰:“長夜漫兮,永思騫兮。大古之不慢兮,禮義之不愆兮,何恤
人之言兮!”此之謂也。
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類,差差然而齊。彼正其名,當其辭,以務
白其志義者也。彼名辭也者,志義之使也,足以相通則舍之矣;苟之,奸也。故
名足以指實,辭足以見極,則舍之矣。外是者謂之訒,是君子之所棄,而愚者
拾以為己寶。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嘖然而不類,誻々然而沸。彼誘其名,
眩其辭,而無深於其志義者也。故窮藉而無極,甚勞而無功,貪而無名。故知者
之言也,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則必得其所好而不遇其所惡
焉。而愚者反是。《詩》曰:“為鬼為蜮,則不可得,有靦面目,視人罔極。作
此好歌,以極反側。”此之謂也。
凡語治而待去欲者,無以道欲而困於有欲者也。凡語治而待寡慾者,無以節
欲而困於多欲者也。有欲無欲,異類也,生死也,非治亂也。欲之多寡,異類也,
情之數也,非治亂也。欲不待可得,而求者從所可。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
求者從所可,受乎心也。所受乎天之一欲,制於所受乎心之多,固難類所受乎天
也。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惡,死甚矣,然而人有從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
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故欲過之而動不及,心止之也。心之所可中理,
則欲雖多,奚傷於治!欲不及而動過之,心使之也。心之所可失理,則欲雖寡,
奚止於亂!故治亂在於心之所可,亡於情之所欲。不求之其所在,而求之其所亡,
雖曰我得之,失之矣。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以
所欲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故雖為守門,
欲不可去,性之具也。雖為天子,欲不可盡。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
可去,求可節也。所欲雖不可盡,求者猶近盡;欲雖不可去,所求不得,慮者欲
節求也。道者,進則近盡,退則節求,天下莫之若也。凡人莫不從其所可,而去
其所不可。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從道者,無之有也。假之有人而欲南無多,而
惡北無寡,豈為夫南者之不可盡也,離南行而北走也哉?今人所欲無多,所惡無
寡,豈為夫所欲之不可盡也,離得欲之道而取所惡也哉?故可道而從之,奚以損
之而亂!不可道而離之,奚以益之而治?故知者論道而已矣,小家珍說之所願者
皆衰矣。凡人之取也,所欲未嘗粹而來也;其去也,所惡未嘗粹而往也。故人無
動而不可以不與權俱。衡不正,則重縣於仰而人以為輕;輕縣於俯而人以為重,
此人所以惑於輕重也。權不正,則禍托於欲而人以為福,福托於惡而人以為禍,
此亦人所以惑於禍福也。道者,古今之正權也,離道而內自擇,則不知禍福之所
托。易者以一易一,人曰無得亦無喪也;以一易兩,人曰無喪而有得也;以兩易
一,人曰無得而有喪也。計者取所多,謀者從所可。以兩易一,人莫之為,明其
數也。從道而出,猶以一易兩也,奚喪!離道而內自擇,是猶以兩易一也,奚得!
其累百年之欲,易一時之嫌,然且為之,不明其數也。有嘗試深觀其隱而難其察
者,志輕理而不重物者,無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內憂者,無之有也。行離理而不
外危者,無之有也;外危而不內恐者,無之有也。心憂恐則口銜芻豢而不知其味,
耳聽鐘鼓而不知其聲,目視黼黻而不知其狀,輕暖平簟而體不知其安。故向萬物
之美而不能嗛也,假而得問而嗛之,則不能離也。故向萬物之美而盛憂,兼
萬物之利而盛害。如此者,其求物也,養生也?粥壽也?故欲養其欲而縱其情,
欲養其性而危其形,欲養其樂而攻其心,欲養其名而亂其行。如此者,雖封侯稱
君,其與夫盜無以異;乘軒戴絻,其與無足無以異。夫是之謂以己為物役矣。
心平愉,則色不及傭而可以養目,聲不及傭而可以養耳,蔬食菜羹而可以養口,
粗布之衣、粗紃之履而可以養體,屋室、蘆庾、葭稾蓐、尚機筵而可以養形。
故無萬物之美而可以養樂,無埶列之位而可以養名。如是而加天下焉,其為天下
多,其和樂少矣,夫是之謂重己役物。無稽之言,不見之行,不聞之謀,君子慎
之。
夏之成俗曲期,遠方異俗之鄉則因之而為通。
散名之在人者: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
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
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正利而為謂之事,正義而為謂
之行。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能
有所合謂之能。性傷謂之病。節遇謂之命。是散名之在人者也,是後王之成名也。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辭擅作名以亂
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訟,則謂之大奸,其罪猶為符節、度量之罪也。故其民
莫敢托為奇辭以亂正名。故其民愨,愨則易使,易使則公。其民莫敢托為奇辭以
亂正名,故壹於道法而謹於循令矣。如是,則其跡長矣。跡長功成,治之極也,
是謹於守名約之功也。今聖王沒,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則
雖守法之吏,誦數之儒,亦皆亂也。若有王者起,必將有循於舊名,有作於新名。
然則所為有名,與所緣以同異,與制名之樞要,不可不察也。異形離心交喻,異
物名實玄紐,貴賤不明,同異不別,如是則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廢之禍。
故知者為之分別,制名以指實,上以明貴賤,下以辨同異。貴賤明,同異別,如
是則志無不喻之患,事無困廢之禍,此所為有名也。然則何緣而以同異?曰:緣
天官。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約
名以相期也。形體、色、理以目異,聲音清濁、調竽奇聲以耳異,甘、苦、鹹、
淡、辛、酸、奇味以口異,香、臭、芬、郁、腥、臊、灑、酸、奇臭以鼻異,疾、
養、滄、熱、滑、鈹、輕、重以形體異,說、故、喜、怒、哀、樂、愛、惡、欲
以心異。心有徵知。徵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徵知必將待
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後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之而無說,則人莫不然謂之不
知,此所緣而以同異也。然後隨而命之: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單與
兼無所相避則共,雖共,不為害矣。知異實者之異名也,故使異實者莫不異名也,
不可亂也,猶使異實者莫不同名也。
故萬物雖眾,有時而欲遍舉之,故謂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
共則有共,至於無共然後止。有時而欲偏舉之,故謂之鳥獸。鳥獸也者,大別名
也。推而別之,別則有別,至於無別然後止。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
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名有固
善,徑易而不拂,謂之善名。物有同狀而異所者,有異狀而同所者,可別也。狀
同而為異所者,雖可合,謂之二實。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有化而無
別,謂之一實。此事之所以稽實定數也,此制名之樞要也。後王之成名,不可不
察也。
“見侮不辱”,“聖人不愛己”,“殺盜非sha6*人也”,此惑於用名以亂名者
也。驗之所以為有名而觀其孰行,則能禁之矣。“山淵平”,“qing6*欲寡”,“芻
豢不加甘,大鐘不加樂”,此惑於用實以亂名者也,驗之所緣無以同異而觀其孰
調,則能禁之矣。“非而謁楹有牛,馬非馬也”,此惑於用名以亂實者也。驗之
名約,以其所受悖其所辭,則能禁之矣。凡邪說辟言之離正道而擅作者,無不類
於三惑者矣。故明君知其分而不與辨也。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與共故,故明君臨
之以埶,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論,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辨
說惡用矣哉!今聖王沒,天下亂,奸言起,君子無執以臨之,無刑以禁之,故辨
說也。實不喻然後命,命不喻然後期,期不喻然後說,說不喻然後辨。故期、命、
辨、說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業之始也。名聞而實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
名之麗也。用、麗俱得,謂之知名。名也者,所以期累實也。辭也者,兼異實之
名以論一意也。辯說也者,不異實名以喻動靜之道也。期命也者,辨說之用也。
辨說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經理也。心合於道,
說合於心,辭合於說,正名而期,質請而喻。辨異而不過,推類而不悖,聽則合
文,辨則盡故。以正道而辨奸,猶引繩以持曲直,是故邪說不能亂,百家無所竄。
有兼聽之明而無矜奮之容,有兼覆之厚而無伐德之色。說行則天下正,說不行則
白道而冥窮,是聖人之辨說也。《詩》曰:“顒顒卬卬,如珪如璋,令聞令望。
豈弟君子,四方為綱。”此之謂也。
辭讓之節得矣,長少之理順矣,忌諱不稱,祆辭不出,以仁心說,以學心聽,
以公心辨。不動乎眾人之非譽,不治觀者之耳目,不賂貴者之權埶,不利傳辟者
之辭,故能處道而不貳,吐而不奪,利而不流,貴公正而賤鄙爭,是士君子之辨
說也。《詩》曰:“長夜漫兮,永思騫兮。大古之不慢兮,禮義之不愆兮,何恤
人之言兮!”此之謂也。
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類,差差然而齊。彼正其名,當其辭,以務
白其志義者也。彼名辭也者,志義之使也,足以相通則舍之矣;苟之,奸也。故
名足以指實,辭足以見極,則舍之矣。外是者謂之訒,是君子之所棄,而愚者
拾以為己寶。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嘖然而不類,誻々然而沸。彼誘其名,
眩其辭,而無深於其志義者也。故窮藉而無極,甚勞而無功,貪而無名。故知者
之言也,慮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則必得其所好而不遇其所惡
焉。而愚者反是。《詩》曰:“為鬼為蜮,則不可得,有靦面目,視人罔極。作
此好歌,以極反側。”此之謂也。
凡語治而待去欲者,無以道欲而困於有欲者也。凡語治而待寡慾者,無以節
欲而困於多欲者也。有欲無欲,異類也,生死也,非治亂也。欲之多寡,異類也,
情之數也,非治亂也。欲不待可得,而求者從所可。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
求者從所可,受乎心也。所受乎天之一欲,制於所受乎心之多,固難類所受乎天
也。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惡,死甚矣,然而人有從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
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故欲過之而動不及,心止之也。心之所可中理,
則欲雖多,奚傷於治!欲不及而動過之,心使之也。心之所可失理,則欲雖寡,
奚止於亂!故治亂在於心之所可,亡於情之所欲。不求之其所在,而求之其所亡,
雖曰我得之,失之矣。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以
所欲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故雖為守門,
欲不可去,性之具也。雖為天子,欲不可盡。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
可去,求可節也。所欲雖不可盡,求者猶近盡;欲雖不可去,所求不得,慮者欲
節求也。道者,進則近盡,退則節求,天下莫之若也。凡人莫不從其所可,而去
其所不可。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從道者,無之有也。假之有人而欲南無多,而
惡北無寡,豈為夫南者之不可盡也,離南行而北走也哉?今人所欲無多,所惡無
寡,豈為夫所欲之不可盡也,離得欲之道而取所惡也哉?故可道而從之,奚以損
之而亂!不可道而離之,奚以益之而治?故知者論道而已矣,小家珍說之所願者
皆衰矣。凡人之取也,所欲未嘗粹而來也;其去也,所惡未嘗粹而往也。故人無
動而不可以不與權俱。衡不正,則重縣於仰而人以為輕;輕縣於俯而人以為重,
此人所以惑於輕重也。權不正,則禍托於欲而人以為福,福托於惡而人以為禍,
此亦人所以惑於禍福也。道者,古今之正權也,離道而內自擇,則不知禍福之所
托。易者以一易一,人曰無得亦無喪也;以一易兩,人曰無喪而有得也;以兩易
一,人曰無得而有喪也。計者取所多,謀者從所可。以兩易一,人莫之為,明其
數也。從道而出,猶以一易兩也,奚喪!離道而內自擇,是猶以兩易一也,奚得!
其累百年之欲,易一時之嫌,然且為之,不明其數也。有嘗試深觀其隱而難其察
者,志輕理而不重物者,無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內憂者,無之有也。行離理而不
外危者,無之有也;外危而不內恐者,無之有也。心憂恐則口銜芻豢而不知其味,
耳聽鐘鼓而不知其聲,目視黼黻而不知其狀,輕暖平簟而體不知其安。故向萬物
之美而不能嗛也,假而得問而嗛之,則不能離也。故向萬物之美而盛憂,兼
萬物之利而盛害。如此者,其求物也,養生也?粥壽也?故欲養其欲而縱其情,
欲養其性而危其形,欲養其樂而攻其心,欲養其名而亂其行。如此者,雖封侯稱
君,其與夫盜無以異;乘軒戴絻,其與無足無以異。夫是之謂以己為物役矣。
心平愉,則色不及傭而可以養目,聲不及傭而可以養耳,蔬食菜羹而可以養口,
粗布之衣、粗紃之履而可以養體,屋室、蘆庾、葭稾蓐、尚機筵而可以養形。
故無萬物之美而可以養樂,無埶列之位而可以養名。如是而加天下焉,其為天下
多,其和樂少矣,夫是之謂重己役物。無稽之言,不見之行,不聞之謀,君子慎
之。
0
猜你喜歡
問明卷第六
《揚子法言》 或問“明”。曰:“微。”或曰:“卷一百三十四 歷代一
《朱子語類》 司馬遷才高,識亦高,但粗率。〔閎祖〕卷二百八十八列 傳第四十七
《宋史》 ○任中正(弟中師)周起 程琳卷五十四 列傳第十四
《宋書》 ◎孔季恭 羊玄保 沈曇慶卷六十一 表第一
《新唐書》 ◎宰相上 (表格略)卷三十七 衛康叔世家第七
《史記》 衛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其第四十四出 急難
《牡丹亭》 【菊花新】〔旦上〕曉妝檯圓夢鵲聲卷一三○ 試筆〈計三十條〉
《歐陽修集》 【南唐硯】 某此一硯,用之正論第十八
《荀子》 世俗之為說者曰:“主道利周。”是復活(下)-第三部-14
《復活》 聶九懷 危俊
《楚辭》 林不容兮鳴蜩,余何留兮中州?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舊唐書》 ○陸贄 陸贄,字敬輿,蘇州幻滅(下)-第三部-發明家的苦難-上編-02-勇氣十足的妻子
《幻滅》 一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明史》 ○傅好禮 姜志禮 包見捷卷二十三 魏二
《戰國策》 ○犀首田盼欲得齊魏之兵以伐趙白痴(四)-第四部-02
《白痴》 伊格列佛遊記-第四卷-06
《格列佛遊記》 再第三十五卷 況太守斷死孩兒
《警世通言》 春花秋月足風流,不分紅顏易白頭。卷二 周語中
《國語》 襄王十三年,鄭人伐滑。王使游孫伯紀妖篇
《論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