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德經
○下篇·德經
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
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
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
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
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
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
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此其以賤為本
耶非?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琭々如玉,落落如石。
40.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1.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
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善。
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
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當以為教父。
43.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聞。是以知無為有益。不言
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 名與身熟親?身與貨熟多?得與亡熟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
辯若訥。躁勝塞,靜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
46.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
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47.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近。是以聖人不
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48.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無不為。取天下
常以無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
49.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
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
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
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揩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5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
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
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52.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生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
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53.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
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
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
然?以此。
55.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蟄,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
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
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
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
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57.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天下多
忌諱,而人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
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人自化;我好靜,人自正;我無事,人自富;我無
欲,人自朴。”
58. 其政悶悶,其人醇醇;其政察察,其人缺缺。禍,福之所倚;福,禍之
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政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
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59.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
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guo6*之6*母,可以長久。是謂深
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60. 治大國若亨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得交歸。
61.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牡常以靜勝牝,以靜為下。故大國
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大國
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此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62.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
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
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故為天下貴。
63.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
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
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
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
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65.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人,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國,
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
深遠,與物反,然後乃至大順。
66.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人,
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
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
67. 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細!我有三寶,
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
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68.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
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69.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
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
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
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7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72. 民不畏威,大威至。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73.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
不漏。
7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執得而殺之,
熟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
手。
75.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有為,是以難治。
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堅強。萬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堅強者死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77. 天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其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處,斯不見賢。
78. 天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先。其無以易之。故弱勝強,
柔勝剛,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
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79.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
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80.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
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
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
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
而不爭。
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
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
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
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
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
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
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此其以賤為本
耶非?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琭々如玉,落落如石。
40.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1.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
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善。
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
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當以為教父。
43.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聞。是以知無為有益。不言
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 名與身熟親?身與貨熟多?得與亡熟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
辯若訥。躁勝塞,靜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
46.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
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47.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近。是以聖人不
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48.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無不為。取天下
常以無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
49.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
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
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
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揩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5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
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
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52.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生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
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53.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
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
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
然?以此。
55.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蟄,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
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
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
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
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57.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天下多
忌諱,而人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
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人自化;我好靜,人自正;我無事,人自富;我無
欲,人自朴。”
58. 其政悶悶,其人醇醇;其政察察,其人缺缺。禍,福之所倚;福,禍之
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政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
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59.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
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guo6*之6*母,可以長久。是謂深
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60. 治大國若亨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得交歸。
61.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牡常以靜勝牝,以靜為下。故大國
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大國
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此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62.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
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
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故為天下貴。
63.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
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
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
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
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65.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人,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國,
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
深遠,與物反,然後乃至大順。
66.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人,
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
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
67. 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細!我有三寶,
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
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68.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
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69.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
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
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
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7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72. 民不畏威,大威至。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73.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
不漏。
7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執得而殺之,
熟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
手。
75.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有為,是以難治。
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堅強。萬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堅強者死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77. 天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其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處,斯不見賢。
78. 天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先。其無以易之。故弱勝強,
柔勝剛,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
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79.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
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80.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
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
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
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
而不爭。
0
猜你喜歡
第十二卷 佛印師四調琴娘
《醒世恆言》 文章落處天須泣,此老已亡吾道窮。卷三十二 志七
《清史稿》 (表略)白鯨(中)-第72章-猴索
《白鯨》 在卷六十一 吳書十六
《裴注三國志》 ◎潘濬陸凱傳第十六 潘濬字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明史》 ○楊鶴(從弟鶚) 陳奇瑜(元默明雩篇
《論衡》說唐後傳-第20回-射鴻雁薛禮逢故舊-贈盤纏周青同投軍
《說唐全傳》 詩曰:&nb述而第七
《論語》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卷三十八 志第八
《遼史》 ◎地理志二 東京道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六
《梁書》 ◎臧盾弟厥 傅岐 臧盾,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
《後漢書》 王昌一名郎,趙國邯鄲人也。素為卜卷二百三十八 表第二十九
《宋史》 ○宗室世系二十四 (表略)格列佛遊記-第一卷-07
《格列佛遊記》 作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三國演義》 卻說陳登獻計於玄德曰:“曹操所懼卷五 隋
《歷代兵制》〈隋〉 隋高祖繼周統,其兵制大抵仍卷八十六 列傳孝感第七十四
《魏書》 ◎趙琰 長孫慮 乞伏保 孫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新唐書》 ◎西域上 泥婆羅,直吐蕃之分清功過,勿顯恩仇
《菜根譚》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體拜真如
《西遊記》 且不言唐長老困苦,卻說那三個魔頭卷六 齊語
《國語》 桓公自莒反於齊,使鮑叔為宰,辭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