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
喜怒思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願聞
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夫變化之為用
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
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
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然天地
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
生成之終始也。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帝曰:願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
也。帝曰:請聞其所謂也。鬼臾區曰: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寥廓,
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揔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
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鹹章。臣斯十世,
此之謂也。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
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餘而往,
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
直,三合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
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
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
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
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
而變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
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
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
斯皆見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余願聞而藏之,上以治
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之後世,無有
終時,可得聞乎?鬼臾區曰: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
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謹奉天道,請言真要。帝曰:善言始者,
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願夫子推而
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之要,願盡
聞之。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聲也。臣聞之,甲
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
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
帝曰:其於三陰三陽,合之奈何?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醜未之
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
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
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
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帝曰:光乎哉道!明乎
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匱,署曰《天元紀》。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請天師而問之曰:論言天地
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之
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爾,首甲定運,余因論之。鬼臾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
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陰主之;醜未之上,太陰主
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
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夫
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
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帝曰:願聞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
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
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
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帝曰:善。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
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
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
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帝曰:何謂下?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
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
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
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
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
也。
帝曰:動靜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復會也。
帝曰:余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
以生之乎?岐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遍明。
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
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
遠可知也。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
岐伯曰:大氣舉之也。燥以乾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
火以溫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
而生化也。故燥勝則地乾,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
火勝則地固矣。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也。
《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帝曰:間氣何如?岐伯曰:隨氣
所在,期於左右。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不當其
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先立其年,
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岐伯曰:東方生
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
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
在氣為柔,在藏為肝。其性為暄,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色為蒼,其化為榮,
其蟲毛,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眚為隕,其味為酸,其志為怒。怒
傷肝,悲勝怒;風傷肝,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為熱,在地
為火,在體為脈。在氣為息,在藏為心。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躁,其色
為赤,其化為茂,其蟲羽,其政為明,其令鬱蒸,其變炎爍,其眚燔焫,其味
為苦,其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為濕,在地
為土,在體為肉,在氣為充,在藏為脾。其性靜兼,其德為濡,其用為化,其色
為黃,其化為盈,其蟲倮,其政為謐,其令雲雨,其變動注,其眚淫潰,其味為
甘,其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脾,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其在天為燥,
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在藏為肺,其性為涼,其德為清,其用為固,
其色為白,其化為斂,其蟲介,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眚蒼落,其
味為辛,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為寒,在
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在藏為腎。其性為凜,其德為寒,其用為藏,其
色為黑,其化為肅,其蟲鱗,其政為靜,其令霰雪,其變凝冽,其眚冰雹,其味
為鹹,其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五氣更
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帝曰:病生之變何如?岐伯曰:氣相
得則微,不相得則甚。帝曰:主歲何如?岐伯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
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
於畏也。帝曰:善。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
浮雲莫知其極。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必私異之,不知其所謂也。願
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岐伯稽首再拜對曰:
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
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
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
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
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少陽之上,
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
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
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
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過,何也?岐伯曰:至而至者和;
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
何?岐伯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則病。帝曰:善。請言其應。岐伯
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
帝曰:善。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
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
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
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
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yin6*精承之。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則害,承
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何如?岐伯曰: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邪則變甚,正則微。
帝曰:何謂當位?岐伯曰: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
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帝曰:非位何如?岐伯曰:歲不與會也。帝曰:土
運之歲,上見太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木運之
歲,上見厥陰;水運之歲,上見太陽,奈何?岐伯曰:天之與會也。故《天元冊》
曰天符。天符、歲會何如?岐伯曰:太乙天符之會也。
帝曰:其貴賤何如?岐伯曰:天符為執法,歲會為行令,太乙天符為貴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岐伯曰: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
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帝曰:位之易也何如?岐伯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
逆。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所謂二火也。
帝曰:善。願聞其步何如?岐伯曰: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
積盈百刻而成日也。
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岐伯曰:位有終始,氣有國中,上下不同,求
之亦異也。帝曰:求之奈何?岐伯曰:天氣始於甲,地氣治於子,子甲相合,命
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帝曰:願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岐伯曰:
明乎哉問也!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二之氣,
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
四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五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
刻半;六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所謂初六,天之數也。乙丑
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二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
終於水下百刻;三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四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
分,終於七十五刻;五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六
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所謂六二,天之數也。丙寅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五
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二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三之氣,
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四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
五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六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
刻。所謂六三,天之數也。丁卯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
半;二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三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
十七刻半;四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五之氣,始於二十六刻,
終於一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所謂liu6*四,天之
數也。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於一刻,常如是無已,周而復始。帝曰:願聞其
歲候何如?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日行一周,天氣始於一刻,日行再周,天氣始
於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氣始於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於七十六刻,日
行五周,天氣復始於一刻,所謂一紀也。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卯未亥歲氣會同,
辰申子歲氣會同,巳酉醜歲氣會同,終而復始。
帝曰:願聞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
交。帝曰:何謂氣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樞之
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
也。
帝曰:何為國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帝曰:國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
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願聞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
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帝曰:善。寒濕相遘,燥熱相臨,風火相值,其有間乎?岐伯曰:氣有勝復,
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帝曰:何謂邪乎?岐伯曰:夫
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故氣有往復,用有
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之來也。帝曰:遲速往復,風所由生,而化而變,
故因盛衰之變耳。成敗倚伏游乎中何也?岐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
則變作矣。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岐
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
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
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遠,四者之有,
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帝曰:善。有不生不
化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契約,惟真人也。帝曰:善。
上一篇:卷十八
下一篇:卷二十
目錄:黃帝內經素問
卷十九_黃帝內經素問原文_國學 子部0
卷十九_黃帝內經素問原文_國學 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