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
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
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
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
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帝曰:善。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
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
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
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帝曰:善。秋脈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
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
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
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歧伯曰:太過
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
病音。
帝曰:善。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
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
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
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亻亦,脊脈痛而少氣不欲
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月少>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帝曰:善。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
藏以灌四傍者也。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
者可見。帝曰:惡者何如可見?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
如烏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
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
不通,名曰重強。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
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
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五藏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
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氣於心,傳之
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
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
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
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黃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
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藏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故曰:別於陽者,知病
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
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
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
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
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
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弗治,腎傳之心,病筋
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弗治,滿十日,法當死。腎因傳
之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之次也。然其卒發者,
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
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
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
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藏脈
見,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
一月死,真藏見,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
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月囷>,真藏見,十月之內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
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藏來見,其一歲死,見其真藏,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
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月囷>脫肉,目匡陷,真
藏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急虛身中卒至,五藏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其
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藏雖不見,猶死也。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
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
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
如指彈石闢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
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藏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黃帝曰:見真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藏各以其時,
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
手太陰,故真藏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曰死。帝曰:善。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
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
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所謂逆四時
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
時。未有藏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病熱脈靜,泄
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帝曰:
願聞五實五虛。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細,
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岐伯曰:
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余願聞要道,以屬子孫,
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
上應天光星辰曆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立,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願聞
其方。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
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
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
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
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
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故下部
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
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
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
人以候耳目之氣。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
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
合為九藏。五藏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
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帝曰:決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
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
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
目內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
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
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
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
中部乍疏乍數者死。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
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察其
府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真藏脈見者勝死。
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
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
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乍
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
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
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
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岐伯曰: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血病
身有痛者治其經絡。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留瘦不移,節而刺之。
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瞳子高者太陽不足,
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針。
上一篇:卷五
下一篇:卷七
目錄:黃帝內經素問
卷六_黃帝內經素問原文_國學 子部0

猜你喜歡

卷六_黃帝內經素問原文_國學 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