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楚一

○齊楚構難
齊、楚構難,宋請中立。齊急宋,宋許之。子象為楚謂宋王曰:“楚以緩失
宋,將法齊之急也。齊以急得宋,後將常急矣。是從齊而攻楚,未必利也。齊戰
勝楚,勢必危宋;不勝,是以弱宋乾強楚也。而令兩萬乘之國常以急求所欲,國
必危矣。”
○五國約以伐齊
五國約以伐齊。昭陽謂楚王曰:“五國以破齊,秦必南圖。”楚王曰:“然
則奈何?”對曰:“韓氏輔國也,好利而惡難。好利,可營也;惡難,可懼也。
我厚賂之以利,其心必營;我悉兵以臨之,其心必懼我。彼懼吾兵而營我利,五
國之事必可敗也。約絕之後,雖勿與地,可。”楚王曰:“善。”
乃命大公事之韓,見公仲曰:“夫牛闌之事,馬陵之難,親王之所見也,王
苟無以五國用兵,請效列城五,請悉楚國之眾也,以廧於齊。”
齊之反趙、魏之後,而楚果弗與地,則五國之事困也。
○荊宣王問群臣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一
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
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
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
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
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昭奚恤與彭城君議於王前
昭奚恤與彭城君議於王前,王召江乙而問焉。江乙曰:“二人之言皆善也,
臣不敢言其後。此謂慮賢也。”
○邯鄲之難
邯鄲之難,昭奚恤謂楚王曰:“王不如無救趙,而以強魏;魏強,其割趙必
深矣。趙不能聽,則必堅守,是兩弊也。”
景舍曰:“不然,昭奚恤不知也。夫魏之攻趙也,恐楚之攻其後。今不救趙,
趙有亡形,而魏無楚憂,是楚、魏共趙也。害必深矣!何以‘兩弊’也?且魏令
兵以深割趙,趙見亡形,而有楚之不救己也,必與魏合而以謀楚。故王不如少出
兵,以為趙援。趙恃楚勁,必與魏戰,魏怒於趙之勁,而見楚救之不足畏也,必
不釋趙。趙、魏相弊,而齊、秦應楚則魏可破也。”
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趙。邯鄲拔,楚取睢、濊之間。
○江尹欲惡昭奚恤於楚王
江尹欲惡昭奚恤於楚王,而力不能,故為梁山陽君請封於楚。楚王曰:“諾。”
昭奚恤曰:“山陽君無功於楚國,不當封。”江尹因得山陽君與之共惡昭奚恤。
○魏氏惡昭奚恤於楚王
魏氏惡昭奚恤於楚王,楚王告昭子。昭子曰:“臣朝夕以事聽命,而魏入吾
君臣之間,臣大懼。臣非畏魏也。夫泄吾君臣之交,而天下信之,是其為人也近
苦矣。夫苟不難為之外,豈忘為之內乎?臣之得罪無日矣。”王曰:“寡人知之,
大夫何患?”
○江乙惡昭奚恤
江乙惡昭奚恤,謂楚王曰:“人有以其狗為有執而愛之。其狗嘗溺井,其鄰
人見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狗惡之,當門而噬之。鄰人憚之,遂不得入言。邯
鄲之難,楚進兵大梁,取矣。昭奚恤取魏之寶器,以居魏知之,故昭奚恤常惡臣
之見王。”
○江乙欲惡昭奚恤於楚
江乙欲惡昭奚恤於楚,謂楚王曰:“下比周則上危,下分爭則上安,王亦知
乎?願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揚人之善者,於王何如?”王曰:“此君子也,近之。”
江乙曰:“有人好揚人之惡者,於王何如?”王曰:“此小人也,遠之。”江乙
曰:“然則且有子殺其父,臣弒其主者,而王終已不知者何也?以王好聞人之美,
而惡聞人之惡也。”王曰:“善,寡人願兩聞之。”
○江乙說於安陵君
江乙說於安陵君曰:“君無咫尺之地,骨肉之親,處尊位,受厚祿,一國之
眾,見君莫不斂衽而拜,撫委而服,何以也?”曰:“王過舉而已,不然,無以
至此。”江乙曰:“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是以嬖女
不敝席,寵臣不避軒。今君擅楚國之勢,而無以深自結於王,竊為君危之。”安
陵君曰:“然則奈何?”“願君必請從死,以身為殉,如是必長得重於楚國。”
曰:“謹受令。”
三年而弗言。江乙復見曰:“臣所為君道,至今未效。君不用臣之計,臣請
不敢復見矣。”安陵君曰:“不敢忘先生之言,未得間也。”
於是,楚王游於雲夢,結駟千乘,旌旗蔽日,野火之起也若雲,蜺兕虎嗥之
聲若雷霆,有狂兕牜羊車依輪而至,王親引弓而射,壹發而殪。王抽旃旄而抑兕
首,仰天而笑曰:“樂矣,今日之游也!寡人萬歲千秋之後,誰與樂此矣?”安
陵君泣數行而進曰:“臣入則編席,出則陪乘。大王萬歲千秋之後,願得以身試
黃泉,蓐螻蟻,又何如得此樂而樂之。”王大說,乃封壇為安陵君。
君子聞之曰:“江乙可謂善謀,安陵君可謂知時矣!”
○江乙為魏使於楚
江乙為魏使於楚,謂楚王曰:“臣入竟,聞楚之俗: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
惡。誠有之乎?”王曰:“誠有之。”江乙曰:“然則白公之亂得無遂乎?誠如
是,臣等之罪免矣。”楚王曰:“何也?”江乙曰:“州侯相楚,貴甚矣而主斷,
左右俱曰‘無有’,如出一口矣。”
○郢人有獄三年不決
郢人有獄三年不決者,故令請其宅以卜其罪。客因為之謂昭奚恤曰:“郢人
某氏之宅,臣願之。”昭奚恤曰:“郢人某氏不當服罪,故其宅不得。”客辭而
去。昭奚恤已而悔之。因謂客曰:“奚恤得事公,公何為以故與奚恤?”客曰:
“非用故也。”曰:“謂而不得,有說色,非故如何也?”
○城渾出周
城渾出周,三人偶行,南遊於楚,至於新城。城渾說其令曰:“鄭、魏者楚
之耎國,而秦、楚之強敵也。鄭、魏之弱,而楚以上樑應之;宜陽之大也,楚以
弱新城圍之。蒲反、平陽相去百里,秦人一夜而襲之,安邑不知;新城、上樑相
去五百里,秦人一夜而襲之,上樑亦不知也。今邊邑之所恃者,非江南泗上也?
故楚王何不以新城為主郡也,邊邑甚利之。”新城公大說,乃為具駟馬乘車五百
金之楚。城渾得之,遂南交於楚,楚王果以新城為主郡。
○韓公叔有齊魏
韓公叔有齊、魏,而太子有楚、秦,以爭國。鄭申為楚使於韓,矯以新城、
陽人予太子。楚王怒,將罪之。對曰:“臣矯予之,以為國也。臣為太子得新城、
陽人以與公叔爭國而得之,齊、魏必伐韓,韓氏急,必懸命於楚,又何新城、陽
人之敢求?太子不勝,然而不死,今倒冠而至,又安敢言地?”楚王曰:“善。”
乃不罪也。
○楚杜赫說楚王以取趙
楚杜赫說楚王以取趙,王且予之五大夫,而令私行。
陳軫謂楚王曰:“赫不能得趙,五大夫不可收也,得賞無功也。得趙而王無
加焉,是無善也。王不如以十乘行之,事成,予之五大夫。”王曰:“善。”乃
以十乘行之。杜赫怒而不行。
陳軫謂王曰:“是不能得趙也。”
○楚王問於范環
楚王問於范環曰:“寡人慾置相於秦,孰可?”對曰:“臣不足以知之。”
王曰:“吾相甘茂,可乎?”范環對曰:“不可。”王曰:“何也?”曰:“夫
史舉,上蔡之監門也。大不如事君,小不如處室,以苛廉聞於世,甘茂事之順焉。
故惠王之明,武王之察,張儀之好譖,甘茂事之,取十官而無罪,茂誠賢者也,
然而不可相秦。秦之有賢相也,非楚國之利也。且王嘗用滑于越,而納句章,昧
之難,越亂,故楚南察瀨胡,而野江東。計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亂而楚治也。
今王以用之于越矣,而忘之於秦,臣以為王鉅速忘矣!王若欲置相於秦乎?若公
孫郝者可。夫公孫郝之於秦王,親也。少與之同衣,長與之同車,被王衣以聽事,
真大王之相已。王相之,楚國之大利也。”
○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威王
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王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
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夫以楚之
強與大王之賢,天下莫能當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諸侯莫不南面而朝於章台之
下矣。秦之所害於天下莫如楚,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故為
王至計,莫如從親以孤秦。大王不從親,秦必起兩軍:一軍出武關,一軍下黔中。
若此,則鄢郢動矣。臣聞‘治之其未亂,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後憂之,則無
及已。故願大王之早計之。大王誠能聽臣,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以承大
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廟,練士厲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誠能聽臣之愚計,則
韓、魏、齊、燕、趙、衛之妙音美人必充後宮矣。趙、代良馬橐他必實於外廄。
故從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今釋霸王之業,而有事人之名,臣竊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讎也,橫人皆欲割諸侯
之地以事秦,此所謂養仇而奉讎者也。夫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強虎狼之
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顧其禍。夫外挾強秦之威,以內劫其主,以求割地,
大逆不忠,無過此者。故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橫合則楚割地以事秦。此兩策
者,相去遠矣,有億兆之數。兩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趙王使臣效愚計,奉明約,
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
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於秦患,不可與深謀,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謀未發
而國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當秦,未見勝焉。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
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諸侯,存危
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張儀為秦破從連橫
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
為固。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疋,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
主嚴以明,將知以武。雖無出兵甲,席捲常山之險,折天下之脊,天下後服者先
亡。且夫為從者,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與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
與猛虎而與群羊,竊以為大王之計過矣。
“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兩國敵侔交爭,其勢不兩立。而大王不
與秦,秦下甲兵據宜陽,韓之上地不通;下河東,取成皋,韓必入臣於秦。韓入
臣,魏則從風而動。秦攻楚之西,韓、魏攻其北,社稷豈得無危哉?且夫約從者,
聚群弱而攻至強也。夫以弱攻強,不料敵而輕戰,國貧而驟舉兵,此危亡之術也。
臣聞之,‘兵不如者,勿與挑戰;粟不如者,勿與持久。’夫從人者,飾辯虛辭,
高主之節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禍,無及為已,是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秦西有巴、蜀,方船積粟起於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餘里。舫船載卒,
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糧,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里,里數雖多,不費馬汗
之勞,不至十日而距扞關;扞關驚,則從竟陵已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
有已。秦舉甲出之武關,南面而攻,則北地絕。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
而楚恃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此其勢不相及也。夫恃弱國之救,而忘強秦之禍,
此臣之所以為大王之患也。且大王嘗與吳人五戰三勝,而亡之陳卒盡矣,有偏守
新城,而居民苦矣。臣聞之:‘攻大者易危,而民弊者怨於上。’夫守易危之功,
而逆強秦之心,臣竊為大王危之。“且夫秦之所以不出甲於函谷關十五年以攻諸
侯者,陰謀有吞天下之心也。楚嘗與秦構難,戰於漢中,楚人不勝,通侯執珪死
者七十餘人,遂亡漢中。楚王大怒,興師襲秦,戰於藍田,又卻,此所謂兩虎相
搏者也。夫秦、楚相弊,而韓、魏以全制其後,計無過於此者矣,是故願大王熟
計之也。
“秦下兵攻衛陽晉,必開扃天下之匈,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數月而宋可
舉舉宋而東指,則泗上十二諸侯盡王之有已。“凡天下所信約從親堅者蘇秦,封
為武安君而相燕,即陰與燕王謀破齊,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走入齊,齊王因
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覺,齊王大怒,車裂蘇秦於市。夫以一詐偽反覆之蘇秦,而
欲經營天下,混一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與楚也接境壤界,固形親
之國也。大王誠能聽臣,臣請秦太子入質於楚,楚太子入質於秦,請以秦女為大
王箕帚之妾,效家之都,以為湯沐之邑,長為昆弟之國,終無相攻擊。臣以為計
無便於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獻書大王之從車下風,須以決事。”
楚王曰:“楚國僻陋,托東海之上。寡人年幼,不習國家之長計。今上客幸
教以明制,寡人聞之,敬以國從。”乃遣使車百乘,獻雞駭之犀、夜光之璧於秦
王。
○張儀相秦
張儀相秦,謂昭雎曰:“楚無鄢郢、漢中,有所更得乎?”曰:“無有。”
曰:“無昭雎、陳軫,有所更得乎?”曰:“無所更得。”張儀曰:“為儀謂楚
王:“逐昭雎、陳軫,請復鄢郢、漢中。’”昭雎歸報楚王,楚王說之。
有人謂昭雎曰:“甚矣,楚王不察於爭名者也。韓求相工陳籍而周不聽,魏
求相綦母恢而周不聽,何以也?周:‘是列縣畜我也。’今楚、萬乘之強國也,
大王、天下之賢主也。今儀曰:逐君與陳軫,而王聽之,是楚自行不如周,而儀
重於韓、魏之王也。且儀之所行,有功名者秦也,所欲貴富者魏也。欲為攻於魏,
必南伐楚。故攻有道,外絕其交,內逐其謀臣。陳軫夏人也,習於三晉之事,故
逐之,則楚無謀臣矣。今君能用楚之眾,故亦逐之,則楚眾不用矣。此所謂內攻
之者也,而王不知察。今君何不見臣於王,請為王使齊交不絕。齊交不絕,儀聞
之,其效鄢郢、漢中必緩矣。是昭雎之言不信也,王必薄之。”
○威王問於莫敖子華
威王問於莫敖子華曰:“自從先君文王以至不穀之身,亦有不為爵勸,不為
祿勉,以憂社稷者乎?”莫敖子華對曰:“如華不足知之矣。”王曰:“不於大
夫,無所聞之。”莫敖子華對曰:“君王將何問者也?彼有廉其爵,貧其身,以
憂社稷者;有崇其爵,豐其祿,以憂社稷者;有斷脰決腹,一暝而萬世不視,不
知所益,以憂社稷者;有勞其身,愁其志,以憂社稷者;亦有不為爵勸,不為祿
勉,以憂社稷者。”
王曰:“大夫此言將何謂也?”莫敖子華對曰:“昔令尹子文,緇帛之衣以
朝,鹿裘以處;未明而立於朝,日晦而歸食;朝不謀夕,無一月之積。故彼廉其
爵,貧其身,以憂社稷者,令尹子文是也。
“昔者葉公子高,身獲於表薄,而財於柱國;定白公之禍,寧楚國之事;恢
先君以揜方城之外,四封不侵,名不挫於諸侯。當此之時也,天下莫敢以兵南
鄉葉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豐其祿,以憂社稷者,葉公子高是也。
“昔者吳與楚戰於柏舉,兩御之間夫卒交。莫敖大心撫其御之手,顧而大息
曰:‘嗟乎!子乎!楚國亡之月至矣!吾將深入吳軍,若撲一人,若捽一人,以
與大心者也,社稷其為庶幾乎!’故斷脰決腹,壹瞑而萬世次不視,不知所益,
以憂社稷者,莫敖大心是也。
“昔吳與楚戰於柏舉,三戰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屬,百姓離散。棼冒勃
蘇曰:‘吾被堅執銳,赴強敵而死,此猶一卒也,不若奔諸侯。’於是嬴糧潛行,
上崢山,逾深谿,蹠穿膝暴,七日而薄秦王之朝,雀立不轉,晝吟宵哭,七日不
得告,水漿無入口,瘨而殫悶,旄不知人。秦王聞而走之,冠帶不相及,左
奉其首,右濡其口,勃蘇乃蘇。秦王身問之:‘子孰誰也?’棼冒勃蘇對曰:
‘臣非異,楚使新造盩棼冒勃蘇。吳與楚戰於柏舉,三戰入郢,寡君身出,大夫
悉屬,百姓離散。使下臣來告亡,且求救。’秦王顧令,不起。‘寡人聞之,萬
乘之君得罪於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謂也。’遂出革車千乘,卒萬人,屬之子滿
與子虎,下塞以東,與吳人戰於濁水而大敗之,亦聞於遂浦。故勞其身,愁其思,
以憂社稷者,棼冒勃蘇是也。
“吳與楚戰於柏舉,三戰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屬,百姓離散。蒙穀給斗
於宮唐之上,舍斗奔郢,曰:‘若有孤,楚國社稷其庶幾乎!’遂入大宮,負雞
次之典,以浮於江,逃於雲夢之中。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亂;蒙穀獻典,
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穀之功多,與存國相若,封之執圭,田六百畛。蒙
穀怒曰:‘穀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餘豈悉無君乎?”遂自棄於磨山
之中,至今無冒。故不為爵勸,不為祿勉,以憂社稷者,蒙穀是也。”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耶?”莫敖子華對曰:“昔者
先君靈王好小要,楚士約食,馮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
可惡,然而不避。章聞之:‘其君好發者,其臣抉拾。’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誠
好賢,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上一篇:卷十三 齊六
下一篇:卷十五 楚二
目錄:戰國策
卷十四  楚一_戰國策原文_國學 史部0

猜你喜歡

卷十四  楚一_戰國策原文_國學 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