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

◎輿服五
○諸臣服下 士庶人服
公服。凡朝服謂之具服,公服從省,今謂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
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其制,曲領大袖,下施橫襴,
束以革帶,幞頭,烏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詔朝官出知節鎮及轉運使、副,衣緋、綠者並借紫。知
防禦、團練、刺史州,衣綠者借緋,衣緋者借紫;其為通判、知軍監,止借緋。
其後,江淮發運使同轉運,提點刑獄同知刺史州。雍熙初,郊祀慶成,始許升朝
官服緋、綠二十年者,敘賜緋、紫。
真宗登極,京朝官亦聽敘,及東封、西祀赦書,京朝官並以十五年為限。後
每帝登極,亦如例。景德三年,詔內諸司使以下出入內庭,不得服皂衣,違者論
其罪;內職亦許服窄袍。
仁宗景祐元年,詔軍使曾任通判者借緋,曾任知州者借紫。慶曆元年,龍圖
閣直學士任布言:“欲望自今贈官至正郎者,其畫像許服緋,至卿監許服紫。”
從之。嘉祐三年,詔三路轉運使朝辭上殿日,與賜章服;諸路轉運使候及十年,
即與賜章服。
神宗熙寧元年,中書門下奏:“六品以上犯贓濫或私罪徒重者,不得因本品
改章服。”從之。元豐元年,去青不用,階官至四品服紫,至六品服緋,皆象笏、
佩魚,九品以上則服綠,笏以木。武臣、內侍皆服紫,不佩魚。假版官及伎術若
公人之人入品者,並聽服綠。官應品而服色未易,與品未及而已易者,或以年格,
或以特恩。五年,詔六曹尚書依翰林學士例,六曹侍郎、給事中依直學士例,朝
謝日不以行、守、試並賜服佩魚;罷職除他官日,不帶行。
徽宗重和元年,詔禮制局自冠服討論以聞,其見服靴,先改用履。禮制局奏:
“履有絇、繶、純、綦,古者舄履各隨裳之色,有赤舄、白舄、黑舄。今履
欲用黑革為之,其絇、繶、純、綦並隨服色用之,以仿古隨裳色之意。”詔
以明年正旦改用。禮制局又言:“履隨其服色。武臣服色一等,當議差別。”詔
文武官大夫以上具四飾,朝請郎、武功郎以下去繶,並稱履;從義郎、宣教郎
以下至將校、伎術官去繶、純,並稱履。當時議者以靴不當用之中國,實廢釋
氏之漸雲。
中興,仍元豐之制,四品以上紫,六品以上緋,九品以上綠。服緋、紫者必
佩魚,謂之章服。非官至本品,不以假人。若官卑而職高,則特許者有三:自庶
官遷六部侍郎,自庶官為待制,或出奉使者是也。又有以年勞而賜者,有品未及
而借者。升朝官服綠,大夫以上服緋,蒞事至今日以前及二十年歷任無過者,許
磨勘改授章服,此賜者也。或為通判者,許借緋;為知州、監司者,許借紫;任
滿還朝,仍服本品,此借者也。又有出於恩賜者焉。紹興十二年九月,以皇太后
迴鑾,詔承務郎以上服緋、綠,蒞事至今日以前十七年者,並改轉服色。
三十二年六月,孝宗即位,詔承務郎以上服緋、綠及十五年者,並許改轉服
色。然計年之法,亦不輕許。無出身人自年二十齣官服綠日起理,服緋人亦自年
二十服緋日起理,有出身人自賜出身日起理;內並除豁丁憂年、月、日不理外,
歷任無過者方許焉。先是,殿中侍御史張震奏:“今日之弊,在於人有僥倖。能
革其俗,然後天下可治。且改轉服色,常赦自升朝官以上服綠,大夫以上服緋,
蒞事及二十年,方得改賜。今赦自承務郎以上服緋、綠及十五年,便與改轉。比
之常赦,不惟年限已減,而又官品相絕,蓋已為異恩矣。今竊聞省、部欲自補官
日便理歲月,即是嬰孩授命,年才十五者今遂服緋;而貴近之子,或初年賜緋,
年才及冠者今遂賜紫。朱、紫紛紛,不亦濫乎?況靖康、建炎恩赦,亦不曾以補
官日為始。若始於出官之日,頗為折衷,蓋比之蒞事所減已多,而比之初補粗為
有節。”帝從其言,故有是命。
又有出於特賜者,旌直臣則賜之,勸循吏則賜之,廣孝治則賜之,優老臣則
賜之,此皆非常制焉。內品未至而賜服及借者,並於銜內帶賜及借。
幞頭。一名折上巾,起自後周,然止以軟帛垂腳,隋始以桐木為之,唐始以
羅代繒。惟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漸變平直。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
乘輿或服上曲焉。其初以藤織草巾子為里,紗為表,而塗以漆。後惟以漆為堅,
去其藤里,前為一折,平施兩腳,以鐵為之。
帶。古惟用革,自曹魏而下,始有金、銀、銅之飾。宋制尤詳,有玉、有金、
有銀、有犀,其下銅、鐵、角、石、墨玉之類,各有等差。玉帶不許施於公服。
犀非品官、通犀非特旨皆禁。銅、鐵、角、石、墨玉之類,民庶及郡縣吏、伎術
等人,皆得服之。
其制有金球路、荔支、師蠻、海捷、寶藏,(方團二十五兩;荔支自二十五
兩至七兩,有四等;師蠻二十五兩;海捷十五兩;寶藏三十兩。惟球路方團胯,
余悉方胯。荔支或為御仙花,束帶亦同。)金塗天王、八仙、犀牛、寶瓶、荔支、
師蠻、海捷、雙鹿、行虎、窪面。(天王、八仙二十五兩;犀牛、寶瓶自二十五
兩至十五兩,有二等;荔支自二十兩至十兩,有三等;師蠻自二十兩至十八兩,
有二等;海捷自十五兩至十兩,有三等;雙鹿自二十兩至四兩,有九等;行虎七
兩;雱面自十五兩至十二兩,有二等。)束帶則有金荔支、師蠻、戲童、海捷、
犀牛、胡荽、鳳子、寶相花,(荔支自二十五兩至十五兩,有三等;師蠻、戲童
二十五兩;海捷自二十兩至十兩,有二等;犀牛二十兩;鳳子、寶相花十五兩。)
金塗犀牛、雙鹿、野馬、胡荽。(犀牛、野馬十五兩;雙鹿自二十兩,有三等;
胡荽自十五兩至十兩,有三等。)犀有上等、次等,以牯牸為別。(出黔南者,
在南海之下。)
太宗太平興國七年正月,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詔詳定車服制度,
請從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以下升朝官、雖未升朝已賜紫緋、內職
諸軍將校,並服紅鞓金塗銀排方。雖升朝著綠者,公服上不得系銀帶,余官服
黑銀方團胯及犀角帶。貢士及胥吏、工商、庶人服鐵角帶,恩賜者不用此制。荔
支帶本是內出以賜將相,在於庶僚,豈合僣服?望非恩賜者,官至三品乃得服之。
”景德三年,詔通犀、金、玉帶,除官品合服及恩賜外,餘人不得服用。大中祥
符五年,詔曰:“方團金帶,優寵輔臣,今文武庶官及伎術之流,率以金銀仿效,
甚紊彝制。自今除恩賜外,悉禁之。”端拱中,詔作瑞草地球路文方團胯帶,副
以金魚,賜中書、樞密院文臣。
仁宗慶曆八年,彰信軍節度使兼侍中李用和言:“伏見張耆授兼侍中日,特
賜笏頭金帶以為榮異,欲望正謝日,準例特賜。”詔如耆例。
神宗熙寧六年,熙河路奏捷,宰臣王安石率群臣賀紫宸殿,神宗解所服白玉
帶賜之。八年,岐王顥、嘉王頵言:“蒙賜方團玉帶,著為朝儀,乞寶藏於家,
不敢服用。”神宗不許,命工別琢玉帶以賜之。顥等固辭,不聽;請加佩金魚以
別嫌,詔以玉魚賜之。親王佩玉魚自此始。宗旦、宗諤皆以使相遇郊恩告謝,特
賜球文方團金帶、佩魚,自是宗室節度帶同平章事者,著為例。宣徽使張方平、
郭逵、王拱辰皆嘗特賜。元豐五年,詔:“三師、三公、宰相、執政官、開府儀
同三司、節度使嘗任宰相者、觀文殿大學士已上,金球文方團帶,佩魚。觀文殿
學士至寶文閣直學士、節度使、御史大夫、中丞、六曹尚書、侍郎、散騎常侍御
仙花帶,內御史大夫、六曹尚書、翰林學士以上及資政殿學士特班翰林學士上者,
仍佩魚。”六年,詔:“北使經過處,守臣曾借朝議大夫者,令權服紫,不系金
帶。其押賜御筵官仍互借,先借朝議大夫者,即借中散大夫,並許系金帶,不佩
魚。”哲宗元祐五年,詔:臣僚曾賜金帶後至不該系者,在外許系。
徽宗崇寧二年,詔:六尚局奉御,今後許服金帶。四年,中書省檢會哲宗
《元符儀制令》:“諸帶,三師、三公、宰相、執政官、使相、節度使、觀文殿
大學士球文,佩魚。節度使非曾任宰相即御仙花,佩魚。觀文殿學士至寶文閣直
學士、御史大夫、中丞、六曹尚書、侍郎、散騎常侍並御仙花,權侍郎不同;內
御史大夫、六曹尚書、觀文殿學士至翰林學士仍佩魚,資政殿學士特旨班在翰林
學士上者同,權尚書不同。其官職未至而特賜者,不拘此令。因任職事官經賜金
帶者,雖後任不該賜,亦許服。”看詳:若稱因任六曹侍郎經賜帶,後除知開封
府之類,既非職事官,又非在外,皆不許系,似非元立法之意。蓋立文該舉未盡,
其特賜者既不緣官職,自無時不許系外;因任職事官賜金帶,後任不該者亦許服,
即在外與在京非職事官,皆可用。詔申明行下。大觀二年,詔中書舍人、諫議大
夫、待制、殿中少監許系紅鞓犀帶,不佩魚。
中興仍之,其等亦有玉、有金、有銀、有金塗銀、有犀、有通犀、有角。其
制,球文者四方五團,御仙花者排方。凡金帶:三公、左右丞相、三少、使相、
執政官、觀文殿大學士、節度使球文,佩魚;觀文殿學士至華文閣直學士、御史
大夫、中丞、六曹尚書、侍郎、散騎常侍、開封尹、給事中並御仙花,內御史大
夫、六曹尚書、觀文殿學士至翰林學士仍佩魚;中書舍人、左右諫議大夫、龍圖
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煥章華文閣待制、權侍郎服紅鞓排方黑犀帶,仍佩魚;
權侍郎以上罷任不帶職者,亦許服之。
魚袋。其制自唐始,蓋以為符契也。其始曰魚符,左一,右一。左者進內,
左者隨身,刻官姓名,出入合之。因盛以袋,故曰魚袋。宋因之,其制以金銀飾
為魚形,公服則繫於帶而垂於後,以明貴賤,非復如唐之符契也。
太宗雍熙元年,南郊後,內出以賜近臣,由是內外升朝文武官皆佩魚。凡服
紫者,飾以金;服緋者,飾以銀。庭賜紫,則給金塗銀者;賜緋,亦有特給者。
京官、幕職州縣官賜緋紫者,亦佩。親王武官、內職將校皆不佩。真宗大中祥符
六年,詔伎術官未升朝賜緋、紫者,不得佩魚。
仁宗天聖二年,翰林待詔、太子中舍同正王文度因勒碑賜紫章服,以舊佩銀
魚,請佩金魚。仁宗曰:“先朝不許伎術人輒佩魚,以別士類,不令混淆,宜卻
其請。”景祐三年,詔殿中省尚藥奉御賜紫徐安仁,特許佩魚。至和元年,詔:
中書提點五房公事,自今雖無出身,亦聽佩魚。舊制,自選人入為堂後官,轉至
五房提點,始得佩魚。提點五房呂惟和非選人入,援司天監五官正例求佩魚,特
許之。
神宗元豐二年,蒲宗孟除翰林學士,神宗曰:“學士職清地近,非它官比,
而官儀未寵,自今宜加佩魚。”遂著為令。三年,詔:自今中書堂後官,並帶賜
緋魚袋,余依舊例。徽宗政和元年,尚書兵部侍郎王詔奏:“今監司、守、倅等,
並許借服色而不許佩魚,即是有服而無章,殆與吏無別。乞今後應借緋、紫臣僚,
並許隨服色佩魚,仍各許入銜,候回日依舊服色。”從之。中興,並仍舊制。
笏。唐制五品以上用象。上圓下方;六品以下用竹、木,上挫下方。宋文散
五品以上用象,九品以上用木。武臣、內職並用象,千牛衣綠亦用象,廷賜緋、
綠者給之。中興同。
靴。宋初沿舊制,朝履用靴。政和更定禮制,改靴用履。中興仍之。乾道七
年,復改用靴,以黑革為之,大抵參用履制,惟加靿焉。其飾亦有絇、繶、
純、綦,大夫以上具四飾,朝請、武功郎以下去繶,從義、宣教郎以下至將校、
伎術官並去純。底用麻再重,革一重。里用素衲氈,高八寸。諸文武官通服之,
惟以四飾為別。服綠者飾以綠,服緋、紫者飾亦如之,仿古隨裳色之意。
簪戴。幞頭簪花,謂之簪戴。中興,郊祀、明堂禮畢迴鑾,臣僚及扈從並簪
花,恭謝日亦如之。大羅花以紅、黃、銀紅三色,欒枝以雜色羅,大絹花以紅、
銀紅二色。羅花以賜百官,欒枝,卿監以上有之;絹花以賜將校以下。太上兩宮
上壽畢,及聖節、及錫宴、及賜新進士聞喜宴,並如之。
重戴。唐士人多尚之,蓋古大裁帽之遺制,本野夫岩叟之服。以皂羅為之,
方而垂檐,紫里,兩紫絲組為纓,垂而結之頷下。所謂重戴者,蓋折上巾又加以
帽焉。宋初,御史台皆重戴,余官或戴或否。後新進士亦戴,至釋褐則止。太宗
淳化二年,御史台言:“舊儀,三院御史在台及出使,並重戴,事已久廢。其御
史chu6*台為省職及在京厘務者,請依舊儀,違者罰俸一月。”從之。又詔兩省及尚
書省五品以上皆重戴,樞密三司使、副則不。中興後,御史、兩制、知貢舉官、
新進士上三人,許服之。
時服。宋初因五代舊制,每歲諸臣皆賜時服,然止賜將相、學士、禁軍大校。
建隆三年,太祖謂侍臣曰:“百官不賜,甚無謂也。”乃遍賜之。歲遇端午、十
月一日,文武群臣將校皆給焉。是歲十月,近臣、軍校增給錦襯袍,中書門下、
樞密、宣徽院、節度使及侍衛步軍都虞候以上,皇親大將軍以上,天下樂暈錦;
三司使、學士、中丞、內客省使、駙馬、留後、觀察使,皇親將軍、諸司使、廂
主以上,簇四盤雕細錦;三司副使、宮觀判官,黃師子大錦;防禦團練使、刺史、
皇親諸司副使,翠毛細錦;權中丞、知開封府、銀台司、審刑院及待制以上,知
檢院鼓院、同三司副使、六統軍、金吾大將軍,紅錦。諸班及諸軍將校,亦賜窄
錦袍。有翠毛、宜男、雲雁細錦,師子、練鵲、寶照大錦,寶照中錦,凡七等。
應給錦袍者,皆五事;(公服、錦寬袍,綾汗衫、袴,勒帛,丞郎、給舍、
大卿監以上不給錦袍者,加以黃綾繡抱肚。)大將軍、少卿監、郎中以上,樞密
諸房副承旨以上,諸司使,皇親承制、崇班,皆四事;(無錦袍。)將軍至副率、
知雜御史至大理正、入內都知、內侍都知、皇親殿直以上,皆三事;(無袴。)
通事舍人、承制、崇班、入內押班、內侍副都知押班、內常侍、六尚奉御以下,
京官充館閣、宗正寺、刑法官者,皆二事;(無勒帛,內職汗衫以綾,文臣以絹。)
閣門祗候、內供奉官至殿直,京官編修、校勘,止給公服。端午,亦給。應給錦
袍者,汗衫以黃縠,別加繡抱肚、小扇。誕聖節所給,如時服。(京師禁廂軍校、
衛士、內諸司胥史、工巧人,並給服有差。)
朝官、京官、內職出為外任通判、監押、巡檢以上者,(大藩府監務者,亦
或給之。)每歲十月時服,開寶中,皆賜窄錦袍。太平興國以後,文官知制誥、
武官上將軍、內職諸司使以上,皆賜錦。(藩鎮觀察使以上,天下樂暈錦;尚書
及步軍都虞候以上及知益州、并州,次暈錦,皆五事。學士、丞郎,簇四盤雕錦;
刺史以上及知廣州,翠毛錦,皆三件。待制以上、橫班諸司使,翠毛錦;知代州,
御仙花錦;諸司使領郡,宜男錦;諸司使,雲雁錦。駙馬,錦如丞郎,增至四事。
益州鈐轄,錦從本官,增綾袴。)朝官供奉官以上,皆賜紫地皂花欹正。京官殿
直以下,皆賜紫大綾。在外禁軍將校,亦賜窄錦袍,次賜紫綾色絹。景德元年,
始詔河北、河東、陝西三路轉運使、副,並給方勝練鵲錦。校獵從官兼賜紫羅錦、
旋襴、暖靴。
雍熙四年,令節度使給皂地金線盤雲鳳鹿胎旋襴,侍衛步軍都虞候以上給
皂地金線盤花鴛鴦
親王、宰相、使相生日,並賜衣五事,錦彩百匹,金花銀器百兩,馬二匹,
金塗銀鞍勒一。宰相、樞密使、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宣徽使初拜、加恩中謝日,
並賜衣五事,金帶一,(舊荔支帶,淳化後,宰相、參知政事、文臣任樞密副使,
改賜方團胯球路金帶,加以金魚。)塗金銀鞍勒馬一。三司使、學士、御史中丞
初拜中謝日,賜衣五事,荔支金帶一,塗金銀鞍勒馬一。(文明學士以下,初賜
金裝犀帶,後改賜金帶。)中書舍人,賜襲衣、犀帶。宰相以下對御抬賜;樞密
直學士、中書舍人謝訖,中使押賜,再入謝於別殿。中書舍人或告謝日已改賜章
服,則罷中使押賜。
郊禋禮畢,親王、宰相至龍圖閣直學士、禁軍將校,各賜襲衣、金帶,(親
王、中書門下、樞密、宣徽、三司使、四廂都指揮使以上,加鞍勒馬一。其後宮
觀副使、天書扶侍使,並同學士。)同中謝日。雍熙元年,兩省五品以上,御史
台、尚書省四品以上,各賜襲衣、犀帶、魚袋。其為五使,則皆賜金帶,仍各加
器幣。(文武行事官,各賜金帛。牧伯在外者,遇大禮,不賜。大中祥符元年,
詔節度、觀察、防禦、團練使,刺史,因東封為諸州部署鈐轄者,並特賜焉。)
使相、節度使自鎮來朝入見日,賜衣五事,金帶,鞍馬;朝辭日,賜窄衣六
事,金束帶,鞍勒馬一,散馬二;(節度使減散馬。)為都部署者,別賜帶甲鞍
勒馬一。觀察使為都部署、副都部署赴本任、知州,賜窄衣三事,金束帶,鞍勒
馬。防禦團練使、刺史為部署、鈐轄,賜窄衣三事,金束帶;赴本任,賜窄衣三
事,塗金銀腰帶;為知州、都監,賜窄衣三事,絹三十匹。諸司為鈐轄者,賜窄
衣、金束帶。文武官內職出為知州軍、通判、發運、轉運使副、提點刑獄、都監、
巡檢、砦主、軍使及任使繁要者,僕射賜窄衣三事,絹五十匹;尚書、丞郎、學
士、諫舍、待制、大卿監及統軍、上將軍、諸司使,減絹二十匹;少卿監至五官
正、大將軍至副率、諸司副使,減絹一十匹;中郎將、京官內殿承制至借職、內
常侍,減衣二事,又減絹一十匹。窄衣,起二月給紫羅衫;起十月給紫欹正錦襖。
(給公服者,單夾亦然。)諸道衙內指揮使、都虞候入貢辭日,賜紫羅窄衫,金
塗銀帶。
士庶人車服之制。太宗太平興國七年,詔曰:“士庶之間,車服之制,至於
喪葬,各有等差。近年以來,頗成逾僣。宣令翰林學士承旨李昉詳定以聞。”昉
奏:“今後富商大賈乘馬,漆素鞍者勿禁。近年品官綠袍及舉子白襴下皆服紫
色,亦請禁之。其私第便服,許紫皂衣、白袍。舊制,庶人服白,今請流外官及
貢舉人、庶人通許服皂。工商、庶人家乘檐子,或用四人、八人,請禁斷,聽乘
車;兜子,舁不得過二人。”並從之。端拱二年,詔縣鎮場務諸色公人並庶人、
商賈、伎術、不系官伶人,只許服皂、白衣,鐵、角帶,不得服紫。文武升朝官
及諸司副使、禁軍指揮使、廂軍都虞候之家子弟,不拘此限。幞頭巾子,自今高
不過二寸五分。婦人假髻並宜禁斷,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其銷金、泥金、真珠
裝綴衣服,除命婦許服外,餘人並禁。至道元年,復許庶人服紫。
真宗鹹平四年,禁民間造銀鞍瓦、金線、盤蹙金線。大中祥符元年,三司言:
“竊惟山澤之寶,所得至難,儻縱銷釋,實為虛費。今約天下所用,歲不下十萬
兩,俾上幣棄於下民。自今金銀箔線,貼金、銷金、泥金、蹙金線裝貼什器土木
玩用之物,並請禁斷,非命婦不得以為首飾。冶工所用器,悉送官。諸州寺觀有
以金箔飾尊像者,據申三司,聽自齎金銀工價,就文思院換給。”從之。二年,
詔申禁熔金以飾器服。又太常博士知溫州李邈言:“兩浙僧求丐金銀、珠玉,錯
末和泥以為塔像,有高袤丈者。毀碎珠寶,浸以成俗,望嚴行禁絕,違者重論。”
從之。
七年,禁民間服銷金及鈸遮那纈。八年,詔:“內庭自中宮以下,並不得銷
金、貼金、間金、戭金、圈金、解金、剔金、陷金、明金、泥金、楞金、背影金、
盤金、織金、金線捻絲,裝著衣服,並不得以金為飾。其外庭臣庶家,悉皆禁斷。
臣民舊有者,限一月許回易。為真像前供養物,應寺觀裝功德用金箔,須具殿位
真像顯合增修創造數,經官司陳狀勘會,詣實聞奏,方給公憑,詣三司收買。其
明金裝假果、花枝、樂身之類,應金為裝彩物,降詔前已有者,更不毀壞,自余
悉禁。違者,犯人及工匠皆坐。”是年,又禁民間服皂班纈衣。
仁宗天聖三年,詔:“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並藍、黃、紫地撮暈
花樣,婦女不得將白色、褐色毛段並淡褐色匹帛製造衣服,令開封府限十日斷絕;
婦女出入乘騎,在路披毛褐以御風塵者,不在禁限。”七年,詔士庶、僧道無得
以朱漆飾床榻。九年,禁京城造朱紅器皿。
景祐元年,詔禁錦背、繡背、遍地密花透背采段,其稀花團窠、斜窠雜花不
相連者非。二年,詔:市肆造作縷金為婦人首飾等物者禁。三年,“臣庶之家,
毋得采捕鹿胎製造冠子。又屋宇非邸店、樓閣臨街市之處,毋得為四鋪作鬧斗八;
非品官毋得起門屋;非宮室、寺觀毋得彩繪棟宇及朱黝漆樑柱窗牖、雕鏤柱礎。
凡器用毋得表里朱漆、金漆,下毋得襯朱。非三品以上官及宗室、戚里之家,毋
得用金棱器,其用銀者毋得塗金。玳瑁酒食器,非宮禁毋得用。純金器若經賜者,
聽用之。凡命婦許以金為首飾,及為小兒鈐鋜、釵篸、釒川纏、珥環之屬;仍
毋得為牙魚、飛魚、奇巧飛動若龍形者。非命婦之家,毋得以真珠裝綴首飾、衣
服,及項珠、纓絡、耳墜、頭{須巾}、抹子之類。凡帳幔、繳壁、承塵、柱衣、
額道、項帕、覆旌、床裙,毋得用純錦遍繡。宗室戚里茶檐、食合,毋得以緋紅
蓋覆。豪貴之族所乘坐車,毋得用朱漆及五彩裝繪,若用黝而間以五彩者聽。民
間毋得乘檐子,及以銀骨朵、水罐引喝隨行。”
慶曆八年,詔禁士庶效契丹服及乘騎鞍轡、婦人衣銅綠兔褐之類。皇祐元年,
詔婦人冠高毋得逾四寸,廣毋得逾尺,梳長毋得逾四寸,仍禁以角為之。先是,
宮中尚白角冠梳,人爭仿之,至謂之內樣。冠名曰垂肩等肩,至有長三尺者;梳
長亦逾尺。議者以為服妖,遂禁止之。嘉祐七年,初,皇親與內臣所衣紫,皆再
入為黝色。後士庶浸相效,言者以為奇邪之服,於是禁天下衣黑紫服者。
神宗熙寧九年,禁朝服紫色近黑者;民庶止令乘犢車,聽以黑飾,間五彩為
飾,不許呵引及前列儀物。哲宗紹聖二年,侍御史翟思言:“京城士人與豪右大
姓,出入率以轎自載,四人舁之,甚者飾以棕蓋,徹去簾蔽,翼其左右,旁午於
通衢,甚為僣擬,乞行止絕。”從之。
徽宗大觀元年,郭天信乞中外並罷翡翠裝飾,帝曰:“先王之政,仁及草木
禽獸,今取其羽毛,用於不急,傷生害性,非先王惠養萬物之意。宜令有司立法
禁之。”政和二年,詔後苑造纈帛。蓋自元豐初,置為行軍之號,又為衛士之衣,
以辨奸詐,遂禁止民間打造。令開封府申嚴其禁,客旅不許興販纈板。
七年,臣僚上言:“輦轂之下,奔競侈靡,有未革者。居室服用以壯麗相夸,
珠璣金玉以奇巧相勝,不獨貴近,比比紛紛,日益滋甚。臣嘗考之,申令法禁雖
具,其罰尚輕,有司玩習,以至於此。如民庶之家不得乘轎,今京城內暖轎,非
命官至富民、娼優、xia6*賤,遂以為常。竊見近日有赴內禁乘以至皇城門者,奉祀
乘至宮廟者,坦然無所畏避。臣妄以為僣禮犯分,禁亦不可以緩。”於是詔,非
品官不得乘暖轎。先是,權發遣提舉淮南東路學事丁瓘言:“衣服之制,尤不可
緩。今閭閻之卑,倡優之賤,男子服帶犀玉,婦人塗飾金珠,尚多僣侈,未合古
制。臣恐禮官所議,止正大典,未遑及此。伏願明詔有司,嚴立法度,酌古便今,
以義起禮。俾閭閻之卑,不得與尊者同榮;倡優之賤,不得與貴者並麗。此法一
正,名分自明,革澆偷以歸忠厚,豈曰小補之哉。”是歲,又詔敢為契丹服若氈
笠、釣墩之類者,以違御筆論。釣墩,今亦謂之襪袴,婦人之服也。
中興,士大夫之服,大抵因東都之舊,而其後稍變焉。一曰深衣,二曰紫衫,
三曰涼衫,四曰帽衫,五曰襴衫。淳熙中,朱熹又定祭祀、冠婚之服,特頒行
之。凡士大夫家祭祀、冠婚,則具盛服。有官者幞頭、帶、靴、笏,進士則幞頭、
襴衫、帶,處士則幞頭、皂衫、帶,無官者通用帽子、衫、帶;又不能具,則
或深衣,或涼衫。有官者亦通用帽子以下,但不為盛服。婦人則假髻、大衣、長
裙。女子在室者冠子、背子。眾妾則假紒、背子。
冠禮,三加冠服,初加,緇布冠、深衣、大帶、納履;再加,帽子、皂衫、
革帶、系鞋;三加,幞頭、公服、革帶、納靴。其品官嫡庶子初加,折上巾、公
服;再加,二梁冠、朝服;三加,平冕服,若以巾帽、折上巾為三加者,聽之。
深衣用白細布,度用指尺,衣全四幅,其長過脅,下屬於裳。裳交解十二幅,上
屬於衣,其長及踝。圓袂方領,曲裾黑緣。大帶、緇冠、幅巾、黑履。士大夫家
冠昏、祭祀、宴居、交際服之。
紫衫。本軍校服。中興,士大夫服之,以便戎事。紹興九年,詔公卿、長吏
服用冠帶,然迄不行。二十六年,再申嚴禁,毋得以戎服臨民,自是紫衫遂廢。
士大夫皆服涼衫,以為便服矣。
涼衫。其制如紫衫,亦曰白衫。乾道初,禮部侍郎王嚴奏:“竊見近日士
大夫皆服涼衫,甚非美觀,而以交際、居官、臨民,純素可憎,有似凶服。陛下
方奉兩宮,所宜革之。且紫衫之設以從戎,故為之禁,而人情趨簡便,靡而至此。
文武並用。本不偏廢,朝章之外,宜有便衣,仍存紫衫,未害大體。”於是禁服
白衫,除乘馬道塗許服外,余不得服。若便服,許用紫衫。自後,涼衫祗用為凶
服矣。
帽衫。帽以烏紗、衫以皂羅為之,角帶,系鞋。東都時,士大夫交際常服之。
南渡後,一變為紫衫,再變為涼衫,自是服帽衫少矣。惟士大夫家冠昏、祭祀猶
服焉。若國子生,常服之。
襴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襴為裳,腰間有辟積。進士及
國子生、州縣生服之。
紹興五年,高宗謂輔臣曰:“金翠為婦人服飾,不惟靡貨害物,而侈靡之習,
實關風化。已戒中外,及下令不許入宮門,今無一人犯者。尚恐士民之家未能盡
革,宜申嚴禁,仍定銷金及采捕金翠罪賞格。”淳熙二年,孝宗宣示中宮薴衣曰:
“珠玉就用禁中舊物,所費不及五萬,革弊當自宮禁始。”因問風俗,龔茂良奏:
“由貴近之家,放效宮禁,以致流傳民間。粥簪珥者,必言內樣。彼若知上崇尚
淳樸,必觀感而化矣。臣又聞中宮服浣濯之衣,數年不易。請宣示中外,仍敕有
司嚴戢奢僣。”寧宗嘉泰初,以風俗侈靡,詔官民建設室屋,一遵制度,務從簡
朴。又以宮中金翠,燔之通衢,貴近之家,犯者必罰。
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_宋史原文_國學 史部0

猜你喜歡

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_宋史原文_國學 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