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八 志第一百一
◎儀衛六
○鹵簿儀服。
鹵簿儀服。自漢鹵簿,象最在前。晉平吳後,南越獻馴象,作大車駕之,以
載黃門鼓吹數十人,使越人騎之以試橋樑。宋鹵簿,以象居先,設木蓮花坐,金
蕉盤,紫羅繡幨絡腦,當胸、後鞦並設銅鈴杏葉,紅犛牛尾拂,跋塵。每象,
南越軍一人跨其上,四人引,並花腳幞頭、緋繡窄衣、銀帶。太宗太平興國六年,
兩莊養象所奏,詔以象十於南郊引駕,開寶九年南郊時,其象止在六引前排列。
詔鹵簿使領其事。
旗,皆錯採為之,漆竿、釒首、纛頭、錦帶腰、火焰腳。白澤、攝提、金
鸞、金鳳、師子、苣文、天下太平、君王萬歲、仙童、螣蛇、神龜,及在步甲前
後隊、後馬隊三隊、六軍儀仗內,並以赤。日、月及合璧、連珠、風、雨、雷、
電、五星、二十八宿、祥雲,並以青。北斗以黑。五嶽、四瀆、五方、四神、十
二辰、五龍、五鳳、龍虎君,並以方色。天王以赤、黃二色。排攔以黃、紫、赤
三色。
元豐三年,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言:“鹵簿,前用二十八宿、五星、攝提旗,
有司乃取方士之說,繪為人形,於禮無據。伏請改制,各著其象,以則天文。從
之。元祐七年,太常寺言:“二十八宿旗,五星、攝提旗,按《鹵簿圖》畫人形
及牛虎頭、婦人、小兒之類,於禮無據。元豐三年,禮文所上言乞改制,各著其
象,以則天文。後有司循舊儀,未曾改正,今欲改造。”從之。
元符二年,徽宗即位,兵部侍郎黃裳言:“南郊大駕諸旗名物,除用典故制
號外,余因時事取名。伏見近者璽授元符,茅山之上日有重輪,太上老君眉間發
紅光,武夷君廟有仙鶴,臣請制為旗號,曰寶符,曰重輪,曰祥光,曰瑞鶴。”
從之。
政和四年,禮制局言:“鹵簿,大黃龍負圖旗畫八卦,乞改畫九、一、三、
七、二、四、六、八、五之數。仙童、網子、大神三旗無所經見,乞除去。”從
之。初,大觀三年,西京潁陽縣大慶觀聖祖殿東,有嘉禾、芝草並生。其嘉禾一
本四穗,芝草葉圓而重起。至是,詔制芝禾並秀旗。又以是年二月,日上生青、
赤、黃戴氣;後,日下生青、赤、黃承氣,詔制日有戴承旗。又以元符二年武夷
君廟有仙鶴迎詔,政和二年延福宮宴輔臣,有群鶴自西北來,盤旋於睿謨殿上,
及奏大晟樂而翔鶴屢至,詔制瑞鶴旗。
八年,禮部侍郎張邦昌奏:“太祖時,甘露降於江陵者十日,瑞麥秀於濮陽
者六歧,獲金鸚鵡於隴坻,得三玉兔於鄆封,馴象至而五嶺平,瓊管族而白鹿出,
皆命制為旗章陳之。望詔有司取自崇、觀至今,凡中外所上瑞應,悉掇其尤殊者,
增制旗物,上以丕承天貺,下以聳動民瞻。”從之。
初,宋制旗物尢盛,中興後惟務簡約,雖參用舊制,然亦不無因革。其太常,
青質夾羅,惟繡日、月、星而無龍,下有網須謂之茀,而竿頭為龍首,銜青結綬,
垂青旄緌十二,謂之旒。蓋幅下無斿,而竿首垂旒,抑又取古者“注旄及羽於竿
首”之遺制。竿用椆木,護以剖竹,膠以髹,飾以藻,玉輅建之。大旂,黃質
九幅,每幅繡升龍一,側幅二,下垂黃絲網緌九,金輅建之。太赤,朱質七幅,
每幅繡鳥隼二,側幅如之,下垂朱絲網緌七,象輅建之。大白,素質五幅,每幅
繡熊一、虎一,側幅如之,下垂淺黃絲網緌五,革輅建之。大麾,皂質四幅,每
幅繡五采龜蛇一,側幅繡龜二,下垂皂絲網緌四,木輅建之。
其黃龍負圖旗,建隆初創為大制。有架,旗力重,以百九十人維之,今用七
十人。其君王萬歲、天下太平、日月、五星、北斗、招搖、青龍、朱雀、bai6*虎、
玄武等十旗,皆以十七人維之。其祥瑞旗八,紹興二十五年所制也。是歲,適當
郊祀,而太廟生靈芝九莖,贛州進太平瑞木,道州連理木,遂寧府嘉禾,鎮江府
瑞瓜,南安軍雙蓮花,嚴州兜率寺、信州玉山芝草,黎州甘露,禮部侍郎王珉等
請繪之華旗,以紀盛美焉。
五牛旗,依方色,皆小輿上刻木為牛,背插旗。錯採為牛,旗竿上有小盤,
盤衣及輿衣,亦並繡牛形。輿士各四人,服繡五色牛衣。自太祖時詔用之。神宗
熙寧七年,太常寺言:“大駕鹵簿羊車,本前代宮中所乘;五牛旗,蓋古之五時
副車也,以木牛載旗,用人輿之,失其本制,宜省去。”從之。
牙門旗,古者,天子出建大牙。今制,赤質,錯採為神人象,中道前後各一
門,左右道五門,門二旗,蓋取周制“樹旗表門”及“天子五門”之制。
駕頭,一名寶床,正衙法坐也。香木為之,四足瑑山,以龍捲之。坐面用
藤織雲龍,四圍錯采,繪走龍形,微曲。上加緋羅繡褥,裹以緋羅繡帕。每車駕
出幸,則使老內臣馬上擁之,為前驅焉。不設,則以朱匣韜之。
幡,本幟也,貌幡幡然。有告止、傳教、信幡,皆絳帛,錯採為字,上有朱
綠小蓋,四角垂羅文佩,系龍頭竿上。其錯采字下,告止為雙鳳,傳教為雙bai6*虎,
信幡為雙龍。又有絳引幡,制頗同此,作五色間暈,無字,兩角垂佩。中興為六
角蓋,垂珠佩,下有橫木板,作碾玉文。三幡,亦以錯采篆書“告止”、“傳教”
、“信幡”。
幢,制如節而五層,韜以袋,繡四神,隨方色,朱漆柄。取《曲禮》“行前
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bai6*虎”之義。王公所給幢,黑漆柄,紫綾袋。中興,
用生色袋。
皂纛,本後魏纛頭之制。唐衛尉器用,纛居其一,蓋旄頭之遺象。制同旗,
無文采,去釒首六腳。《後志》云:“今制,皂邊皂斿,斿為火焰之形。”金
吾仗主之,每纛一人持,一人拓之。乘輿行,則陳於鹵簿,左右各六。
絳麾,如幢,止三層,紫羅囊蒙之。王公麾,以紫綾袋。
黃麾,古有黃、朱、纁三色,所以指麾也。漢鹵簿有前黃麾護駕御史。宋制,
絳帛為之,如幡,錯采成“黃麾’字,下繡交龍;朱漆竿,金龍首,上垂朱綠小
蓋。神宗元豐二年,詳定朝會御殿儀注所言:
按《周禮》“木輅建大麾,以田”,鄭氏曰:“大麾不在九旗之中。以正色
言之,則黑,夏後氏所建。”《禮記》曰:“有虞氏之旂,夏後氏緌。”鄭氏曰:
“緌,謂注旄牛尾於槓首。所謂大麾,《書》曰‘王右秉白旄以麾’。”孔潁達
曰:“虞世但注旄,夏世始加旒縿。”《西京雜記》,漢大駕有前黃麾。崔豹
《古今注》:“麾,所以指麾,乘輿以黃,諸公以朱,刺史二千石以纁。”《開
元禮義纂》曰:“唐太宗法夏後之前制,取中方之正色,故制大麾,色黃。”
今禮有黃麾,其制十二幅。《開寶通禮義纂》曰:“黃,中央之色。此仗最
近車輅,故以應象,取其居中,導達四方,含光大也。”今鹵簿黃麾,以夏制言
之,則狀不類旗;以漢制言之,則色又不黃。伏請制大麾一:注麾於竿首,則法
夏後氏之制;其色正黃,則用漢制;以十二幅為旗,則取唐制;以一旒為之,則
取今龍墀旗之制。當元會陳仗衛,建大黃麾一於當御廂之前,以為表識。其當御
廂之後,則建黃麾幡二。
並上大黃麾、黃麾幡制度。神宗批曰:“黃麾制度,考詳前志,終是可疑。
今鑿而為之,植於大庭中外共瞻之地,或為博聞多識者所譏。宜且闕之,更俟討
求,黃麾幡仍舊。”
氅,本緝鳥毛為之。唐有六色、孔雀、大小鵝毛、雞毛之制。《後志》云:
“今制有青、緋、皂、白、黃五色,上有朱蓋,下垂帶,帶繡禽羽,末綴金鈴。
青則繡以孔雀,五角蓋;緋則繡以鳳,六角蓋;皂則繡以鵝,六角蓋;白亦以鵝,
四角蓋;黃則以雞,四角蓋。每角綴垂佩,揭以朱竿,上如戟,加橫木龍首以系
之。”
金節,隋制也。黑漆竿,上施圓盤,周綴紅絲拂八層,黃繡龍袋籠之。王公
以下皆有節,制同金節,韜以碧油。
傘,古張帛避雨之制。今有方傘、大傘,皆赤質,紫表朱里,四角銅螭首。
六引內者,其制差小。哲宗元祐七年,太常寺言:《開元禮》大駕八角紫傘,王
公已下四角青傘。今《鹵簿圖》但引紫傘,而無青傘之文。詔改用。紹興十三年
將郊,詔傘、扇如舊制,拂扇等不以珠飾。
蓋,本黃帝時有雲氣為花蘤之象,因而作也。宋有花蓋、導蓋,皆赤質,
如傘而圓,瀝水繡花龍。又有曲蓋,差小,惟乘輿用之。人臣則親王或賜之,而
以青繒繡瑞草焉。
睥睨,如華蓋而小。
扇筤,緋羅繡扇二,緋羅繡曲蓋一,並內臣馬上執之。駕頭在細仗前,扇筤
在乘輿後。大駕、法駕、鸞駕,常出並用之。扇圓,徑四尺二寸,柄長八尺三寸,
黃茸繡團龍,仍用金塗銅飾。扇有朱團及雉尾四等。朱團繡雲鳳或雜花,黑漆柄,
金銅飾。雉尾皆方,繡雉尾之狀,有三等:大雉扇長五尺二寸,闊三尺七寸;中
扇、小扇遞減二寸。下方上殺,以緋羅繡雉尾之狀,中有雙孔雀雜花,下施黑漆
橫木長柄,以金塗銅飾。乘輿出入,必以前持鄣蔽。凡朔望朝賀、行冊禮,皇帝
升御坐,必合扇,坐定去扇,禮畢駕退,又索扇如初。蓋謂天子升降俯仰,眾人
皆得見之,非肅穆之容,故必合扇以鄣焉。
罕、畢,象“畢、昴為天階”,故為前引,皆赤質,金銅飾,朱藤結網,金
獸面。罕方,上有二螭首銜紅絲拂;畢圓,如扇。
香鐙,唐制也。朱漆案,緋繡花龍衣,上設金塗香爐、燭台。長竿二,輿士
八人。金塗銀火鐐、香匙副之。
大角,黑漆畫龍,紫繡龍袋。
長鳴、次鳴、大小橫吹,五色衣幡,緋掌畫交龍。《樂令》,三品已上,緋
掌畫蹲豹。
犦槊。犦,擊聲也。一雲象犦牛,善斗,字從牛。唐金吾將軍執之。
宋制,如節有袋,上加碧油。常置朝堂,車駕鹵簿出,則八枚前導;又四枚夾大
將軍者,名衛司犦槊。
槊,長矛也。木刃,黑質,畫雲氣。又有細槊,制同而差小。
戟,有枝兵也。木為刃,赤質,畫雲氣,上垂交龍掌、五色帶,帶末綴銅鈴。
又鈒戟,無掌,而有小橫木;鈒,插也,制本插車旁。又小戟與鈒戟同。
殳、叉,戟之類。殳,無刃而短,黑飾兩末。叉,青飾兩末,並中白,畫雲
氣,各綴朱絲拂。
槍,槊也。唐羽林所執,制同槊而鐵刃,上綴朱絲拂。
儀鍠,鉞屬也,秦、漢有之。唐用為儀仗,刻木如斧,塗以青,柄以黃,上
綴小錦幡、五色帶。
班劍,本漢朝服帶劍。晉以木代之,亦曰“象劍”,取裝飾斑斕之義。鞘以
黃質,紫斑文,金銅飾,紫絲絛帉錔。
御刀,晉、宋以來有之。黑鞘,金花銀飾,靶軛,紫絲絛帉錔。又儀刀,
制同此,悉以銀飾,王公亦給之。
刀盾。刀,本容刀也;盾,旁排也。一人分持。刀以木為之,無鞘,有環,
紫絲絛帉錔。盾,赤質,畫異獸。又朱藤絡盾,制悉同,唯綠藤綠質,皆持
執之。
幰弩,漢京尹、司隸前驅,持弓以射窺者。宋制,每弩加箭二,有<革義>,畫
雲氣,仗內弩皆同。
弓箭,每弓加箭二,有<革義>,同幰弩。
車輻,棒也,形如車輪輻。宋制,朱漆八棱白乾。
柯舒,黑漆棒也,制同車輻,以金銅釘飾。
鐙杖,黑漆弩柄也。以金銅為鐙及飾,其末紫絲絛系之。
鳴鞭,唐及五代有之。《周官》條狼氏執鞭趨辟之遺法也。內侍二人執之,
鞭鞘用紅絲而漬以蠟。行幸,則前騎而鳴之,大祀禮畢還宮,亦用焉;視朝、宴
會,則用於殿庭。
誕馬,散馬也。加金塗銀鬧裝鞍勒。乘輿以紅繡韉,六鞘,王公以下用紫繡
及剜花韉。哲宗元祐七年,太常寺言:“誕馬,按《鹵簿圖》曰:舊並施鞍韉。
景祐五年去之。昨納後,誕馬猶施鞍韉,今欲乞除去,仍依《鹵簿圖》。用纓、
轡、緋屜。”
御馬鞍勒之制,有金、玉、水晶、金塗四等鬧裝,<革占>鞢促結為坐龍,碾
鈒鏤塵沙面、平面、窪面、方團、寸節、卷荷校具,皆垂六鞘,金銀裹鞍橋、銜
鐙,朱黃絲絛轡鞦,緋黃織繡或素園韉,衤蓋補用金銀線織或緋黃絁,鞭用
紫竹,紅黃絲鞘,纓以紅、黃犛牛尾,金為鈌。每日,馬五匹供奉,鞍用玉及
金塗,衤蓋補皆素。行幸則十四匹,加真金、水晶之飾。太宗至道二年詔:“先
是,御馬以織成帊覆鞍勒,今後以廣絹代之。”
馬珂之制,銅面,鵰翎鼻拂,攀胸,上綴銅杏葉、紅絲拂。又胸前及腹下,
皆有攀,綴銅鈴;後有跋塵、錦包尾。獨鹵簿中金吾衛將軍導駕者,皆有之。
甲騎具裝,甲,人鎧也;具裝,馬鎧也。甲以布為里,黃絁表之,青綠畫
為甲文,紅錦褖,青絁為下裙,絳韋為絡,金銅鈌,長短至膝。前膺為人
面二,自背連膺,纏以錦螣蛇。具裝,如常馬甲,加珂拂於前膺及後鞦。
球杖,金塗銀裹,以供奉官騎執之,分左右前導。大禮,用百人,花腳幞頭、
紫繡衤癸袍襖。常出,三十人,公服,皆騎導。
雞竿,附竿為雞形,金飾,首銜絳幡,承以彩盤,維以絳索,揭以長竿。募
衛士先登,爭得雞者,官給以纈襖子;或取絳幡而已。大禮畢,麗正門肆赦則設
之。其義則雞為巽神,巽主號令,故宣號令則象之。陽用事則雞鳴,故布宣陽澤
則象之。一曰“天雞星動為有赦”,故王者以天雞為度。金雞事,六朝已有之,
或謂起於西京。南渡後,則自紹興十三年始也。
大駕鹵簿巾服之制:金吾上將軍、將軍、六統軍、千牛、中郎將,服花腳幞
頭、抹額、紫繡袍,佩牙刀,珂馬。諸衛大將軍、將軍、中郎將、折衝、果毅、
散手翊衛,服平巾幘、紫繡袍、大口袴、錦螣蛇、銀帶,佩橫刀,執弓箭。千牛
將軍,服平巾幘、紫繡袍、大口袴、銀帶、靴靿,佩橫刀,執弓箭,珂馬。千
牛,服花腳幞頭、緋繡袍、抹額、大口袴、銀帶、靴靿。前馬隊內折衝及執槊
者,服錦帽、緋繡袍、銀帶。監門校尉、六軍押仗,服幞頭、紫繡裲襠。隊正,
服平巾幘、緋繡袍、大口袴。諸衛主率都尉,引駕騎,持鈒隊內校尉、旅帥,執
衛司殳仗犦槊,金吾十六騎,班劍、儀刀隊,親勛翊衛,執大角人,並服平巾
幘、緋繡裲襠、大口袴,佩橫刀,執弓箭。金吾押牙,服金鵝帽、紫繡袍、銀
帶,儀刀。金吾持纛者,服烏紗帽、皂衣、袴、鞵襪。金吾押纛,服幞頭、
皂繡衫、大口袴、銀帶、烏皮靴。執金吾犦槊,服錦袍帽、臂鞲、銀帶、烏皮
靴。
清游隊、佽飛、執副仗槊,服甲騎具裝、錦臂韝,佩橫刀,執弓箭,白袴。
朱雀隊執旗及執牙門旗,執絳引幡、黃麾幡者,並服緋繡衫、抹額、大口袴、銀
帶。執殳仗,前後步隊、真武隊執旗,前後部黃麾,執日月合璧等旗,青龍bai6*虎
隊、金吾細仗內執旗者,並服五色繡袍、抹額、行縢、銀帶;執白乾棒人,加銀
褐捍腰。執龍旗及前馬隊內執旗人,服五色繡袍、銀帶、行縢、大口袴。執弓箭、
執龍旗副竿人,服錦帽、五色繡袍、大口袴、銀帶。執弩、弓箭人,服錦帽、青
繡袍、銀帶。前後步隊人,服五色鍪甲、錦臂鞲、鞵襪、袴、銀帶。朱雀隊
內執弓箭、弩、槊,虞候佽飛,執長壽幢、寶輿法物人,並服平巾幘、緋繡袍、
大口袴、銀帶。援寶,執絳麾、真武幢叉人,並服武弁、紫繡衫。持鈒隊,殿中
黃麾、傘、扇、腰輿、香鐙、華蓋,指南、進賢等車駕士,相風、鐘漏等輿輿士,
並服武弁、緋繡衫。駕羊車童子,服垂耳髻、青頭{須巾}、青繡大袖衫、袴、勒
帛、青耳履。執引駕龍墀旗、六軍旗者,服錦帽、五色繡衫、錦臂鞲、銀帶。引
夾旗及執柯舒、鐙仗者,服帖金帽,余同上。執花鳳、飛黃、吉利旗者,服銀褐
繡衣、抹額、銀帶。夾轂隊,服五色質鍪鎧、錦臂鞲、白行縢、紫帶、鞵襪。
驍衛翊衛三隊,服平巾幘、緋繡袍、大口袴、錦螣蛇。五輅、副輅、耕根車駕士,
服平巾幘、青繡衫、青履襪。教馬官,服幞頭、紅繡抹額、紫繡衫、白袴、銀
帶。掌輦、主輦,服武弁、黃繡衫、紫繡誕帶。攏御馬者,服帖金帽、紫繡大袖
衫、銀帶。執真武幢者,服武弁、皂繡衫、紫繡誕帶。五牛旗輿士,服武弁、五
色繡衫、大口袴,銀帶。掩後隊,服黑鍪甲、錦臂鞲、行縢。
鼓吹令、丞,服綠袴褶冠、銀褐裙、金銅革帶、緋白大帶、履襪。太常寺
府史、典事、司天令史,服幞頭、綠衫、黃半臂。太常主帥掆鼓、金鉦、節鼓
人,服平巾幘、緋繡袍、大口袴,抹帶、錦螣蛇;歌、拱宸管、簫、笳、笛、觱
栗,無螣蛇。太常大鼓、長鳴、小鼓、中鳴,服黃雷花袍、袴、抹額、抹帶。太
常鐃、大橫吹,服緋苣文袍、袴、抹額、抹帶。太常羽葆鼓、小橫吹,服青苣文
袍、袴、抹額、抹帶。排列官、令史、府史,服黑介幘、緋衫、白袴、白勒帛。
司辰、典事、漏刻生,服青袴褶冠、革帶。殿中少監、奉御、供奉、排列官,引
駕仗內排列承直官、大將、金吾引駕、押仗、押旗,服幞頭、紫公服、烏皮靴。
尚輦奉御、直長、乘黃令丞、千牛長史、進馬四色官,服幞頭、綠公服、白袴、
金銅帶、烏皮靴。殿中職掌執傘扇人,服幞頭、碧襴、金銅帶、烏皮靴。(舊
衣黃,太平興國六年,並內侍省並改服以碧。)
凡繡文:金吾衛以辟邪,左右衛以瑞馬,驍衛以雕虎,屯衛以赤豹,武衛以
瑞鷹,領軍衛以白澤,監門衛以師子,千牛衛以犀牛,六軍以孔雀,樂工以鸞,
耕根車駕士以鳳銜嘉禾,進賢車以瑞麟,明遠車以對鳳,羊車以瑞羊,指南車以
孔雀,記里鼓、黃鉞車以對鵝,白鷺車以翔鷺,鸞旗車以瑞鸞,崇德車以辟邪,
皮軒車以虎,屬車以雲鶴,豹尾車以立豹,相風烏輿以烏,五牛旗以五色牛,余
皆以寶相花。
六引內巾服之制:清道官,服武弁、緋繡衫、革帶。持幰弩、車輻棒者,服
平巾赤幘、緋繡衫、赤袴、銀帶。青衣,服平巾青幘、青袴褶。持戟、傘、扇、
刀盾者,服黃繡衫、抹額、行縢、銀帶。持幡蓋者,服繡衫、抹額、大口袴、銀
帶。內告止幡、曲蓋以緋,傳教幡、信幡、絳引幡以黃。執誕馬轡、儀刀、麾、
幢、節、夾槊、大角者,服平巾幘、緋繡衫、大口袴、銀帶。大駕鹵簿內,執轡,
並錦絡衫帽。持弓箭、槊者,服武弁、緋繡衫、白袴。駕士,服錦帽、繡戎服大
袍、銀帶。弓箭以青,槊以紫。持掆鼓者,服平巾幘、緋繡對鳳袍、大口袴、
白抹帶、銀螣蛇。鐃吹部內,服平巾幘、緋繡袍、白抹帶、白袴,余悉同大駕前
後部。
其繡衣文:清道以雲鶴,幰弩以辟邪,車輻以白澤,駕士司徒以瑞馬,牧
以隼,御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書以虎,太常卿以鳳,縣令以雉,樂工以鸞,余
悉以寶相花。
太祖建隆四年,范質議:按《開元禮》,武官陪立大仗,加螣蛇裲襠,如
袖無身,以覆其膊胳,蓋掖下縫也。從肩領覆臂膊,共一尺二寸。又按《釋文》、
《玉篇》相傳云:其一當胸,其一當背,謂之“兩當”。今詳裲襠之制,其領
連所覆膊胳,其一當左膊,其一當右膊,故謂之“起膊”。今請兼存兩說擇而用
之,造裲襠,用當胸、當背之制。宣和元年,禮制局言:鼓吹令、丞冠,又名
“袴褶冠。”今鹵簿既除袴褶,冠名不當仍舊,請依舊記如《三禮圖》“季貌冠”
制。從之。
○鹵簿儀服。
鹵簿儀服。自漢鹵簿,象最在前。晉平吳後,南越獻馴象,作大車駕之,以
載黃門鼓吹數十人,使越人騎之以試橋樑。宋鹵簿,以象居先,設木蓮花坐,金
蕉盤,紫羅繡幨絡腦,當胸、後鞦並設銅鈴杏葉,紅犛牛尾拂,跋塵。每象,
南越軍一人跨其上,四人引,並花腳幞頭、緋繡窄衣、銀帶。太宗太平興國六年,
兩莊養象所奏,詔以象十於南郊引駕,開寶九年南郊時,其象止在六引前排列。
詔鹵簿使領其事。
旗,皆錯採為之,漆竿、釒首、纛頭、錦帶腰、火焰腳。白澤、攝提、金
鸞、金鳳、師子、苣文、天下太平、君王萬歲、仙童、螣蛇、神龜,及在步甲前
後隊、後馬隊三隊、六軍儀仗內,並以赤。日、月及合璧、連珠、風、雨、雷、
電、五星、二十八宿、祥雲,並以青。北斗以黑。五嶽、四瀆、五方、四神、十
二辰、五龍、五鳳、龍虎君,並以方色。天王以赤、黃二色。排攔以黃、紫、赤
三色。
元豐三年,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言:“鹵簿,前用二十八宿、五星、攝提旗,
有司乃取方士之說,繪為人形,於禮無據。伏請改制,各著其象,以則天文。從
之。元祐七年,太常寺言:“二十八宿旗,五星、攝提旗,按《鹵簿圖》畫人形
及牛虎頭、婦人、小兒之類,於禮無據。元豐三年,禮文所上言乞改制,各著其
象,以則天文。後有司循舊儀,未曾改正,今欲改造。”從之。
元符二年,徽宗即位,兵部侍郎黃裳言:“南郊大駕諸旗名物,除用典故制
號外,余因時事取名。伏見近者璽授元符,茅山之上日有重輪,太上老君眉間發
紅光,武夷君廟有仙鶴,臣請制為旗號,曰寶符,曰重輪,曰祥光,曰瑞鶴。”
從之。
政和四年,禮制局言:“鹵簿,大黃龍負圖旗畫八卦,乞改畫九、一、三、
七、二、四、六、八、五之數。仙童、網子、大神三旗無所經見,乞除去。”從
之。初,大觀三年,西京潁陽縣大慶觀聖祖殿東,有嘉禾、芝草並生。其嘉禾一
本四穗,芝草葉圓而重起。至是,詔制芝禾並秀旗。又以是年二月,日上生青、
赤、黃戴氣;後,日下生青、赤、黃承氣,詔制日有戴承旗。又以元符二年武夷
君廟有仙鶴迎詔,政和二年延福宮宴輔臣,有群鶴自西北來,盤旋於睿謨殿上,
及奏大晟樂而翔鶴屢至,詔制瑞鶴旗。
八年,禮部侍郎張邦昌奏:“太祖時,甘露降於江陵者十日,瑞麥秀於濮陽
者六歧,獲金鸚鵡於隴坻,得三玉兔於鄆封,馴象至而五嶺平,瓊管族而白鹿出,
皆命制為旗章陳之。望詔有司取自崇、觀至今,凡中外所上瑞應,悉掇其尤殊者,
增制旗物,上以丕承天貺,下以聳動民瞻。”從之。
初,宋制旗物尢盛,中興後惟務簡約,雖參用舊制,然亦不無因革。其太常,
青質夾羅,惟繡日、月、星而無龍,下有網須謂之茀,而竿頭為龍首,銜青結綬,
垂青旄緌十二,謂之旒。蓋幅下無斿,而竿首垂旒,抑又取古者“注旄及羽於竿
首”之遺制。竿用椆木,護以剖竹,膠以髹,飾以藻,玉輅建之。大旂,黃質
九幅,每幅繡升龍一,側幅二,下垂黃絲網緌九,金輅建之。太赤,朱質七幅,
每幅繡鳥隼二,側幅如之,下垂朱絲網緌七,象輅建之。大白,素質五幅,每幅
繡熊一、虎一,側幅如之,下垂淺黃絲網緌五,革輅建之。大麾,皂質四幅,每
幅繡五采龜蛇一,側幅繡龜二,下垂皂絲網緌四,木輅建之。
其黃龍負圖旗,建隆初創為大制。有架,旗力重,以百九十人維之,今用七
十人。其君王萬歲、天下太平、日月、五星、北斗、招搖、青龍、朱雀、bai6*虎、
玄武等十旗,皆以十七人維之。其祥瑞旗八,紹興二十五年所制也。是歲,適當
郊祀,而太廟生靈芝九莖,贛州進太平瑞木,道州連理木,遂寧府嘉禾,鎮江府
瑞瓜,南安軍雙蓮花,嚴州兜率寺、信州玉山芝草,黎州甘露,禮部侍郎王珉等
請繪之華旗,以紀盛美焉。
五牛旗,依方色,皆小輿上刻木為牛,背插旗。錯採為牛,旗竿上有小盤,
盤衣及輿衣,亦並繡牛形。輿士各四人,服繡五色牛衣。自太祖時詔用之。神宗
熙寧七年,太常寺言:“大駕鹵簿羊車,本前代宮中所乘;五牛旗,蓋古之五時
副車也,以木牛載旗,用人輿之,失其本制,宜省去。”從之。
牙門旗,古者,天子出建大牙。今制,赤質,錯採為神人象,中道前後各一
門,左右道五門,門二旗,蓋取周制“樹旗表門”及“天子五門”之制。
駕頭,一名寶床,正衙法坐也。香木為之,四足瑑山,以龍捲之。坐面用
藤織雲龍,四圍錯采,繪走龍形,微曲。上加緋羅繡褥,裹以緋羅繡帕。每車駕
出幸,則使老內臣馬上擁之,為前驅焉。不設,則以朱匣韜之。
幡,本幟也,貌幡幡然。有告止、傳教、信幡,皆絳帛,錯採為字,上有朱
綠小蓋,四角垂羅文佩,系龍頭竿上。其錯采字下,告止為雙鳳,傳教為雙bai6*虎,
信幡為雙龍。又有絳引幡,制頗同此,作五色間暈,無字,兩角垂佩。中興為六
角蓋,垂珠佩,下有橫木板,作碾玉文。三幡,亦以錯采篆書“告止”、“傳教”
、“信幡”。
幢,制如節而五層,韜以袋,繡四神,隨方色,朱漆柄。取《曲禮》“行前
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bai6*虎”之義。王公所給幢,黑漆柄,紫綾袋。中興,
用生色袋。
皂纛,本後魏纛頭之制。唐衛尉器用,纛居其一,蓋旄頭之遺象。制同旗,
無文采,去釒首六腳。《後志》云:“今制,皂邊皂斿,斿為火焰之形。”金
吾仗主之,每纛一人持,一人拓之。乘輿行,則陳於鹵簿,左右各六。
絳麾,如幢,止三層,紫羅囊蒙之。王公麾,以紫綾袋。
黃麾,古有黃、朱、纁三色,所以指麾也。漢鹵簿有前黃麾護駕御史。宋制,
絳帛為之,如幡,錯采成“黃麾’字,下繡交龍;朱漆竿,金龍首,上垂朱綠小
蓋。神宗元豐二年,詳定朝會御殿儀注所言:
按《周禮》“木輅建大麾,以田”,鄭氏曰:“大麾不在九旗之中。以正色
言之,則黑,夏後氏所建。”《禮記》曰:“有虞氏之旂,夏後氏緌。”鄭氏曰:
“緌,謂注旄牛尾於槓首。所謂大麾,《書》曰‘王右秉白旄以麾’。”孔潁達
曰:“虞世但注旄,夏世始加旒縿。”《西京雜記》,漢大駕有前黃麾。崔豹
《古今注》:“麾,所以指麾,乘輿以黃,諸公以朱,刺史二千石以纁。”《開
元禮義纂》曰:“唐太宗法夏後之前制,取中方之正色,故制大麾,色黃。”
今禮有黃麾,其制十二幅。《開寶通禮義纂》曰:“黃,中央之色。此仗最
近車輅,故以應象,取其居中,導達四方,含光大也。”今鹵簿黃麾,以夏制言
之,則狀不類旗;以漢制言之,則色又不黃。伏請制大麾一:注麾於竿首,則法
夏後氏之制;其色正黃,則用漢制;以十二幅為旗,則取唐制;以一旒為之,則
取今龍墀旗之制。當元會陳仗衛,建大黃麾一於當御廂之前,以為表識。其當御
廂之後,則建黃麾幡二。
並上大黃麾、黃麾幡制度。神宗批曰:“黃麾制度,考詳前志,終是可疑。
今鑿而為之,植於大庭中外共瞻之地,或為博聞多識者所譏。宜且闕之,更俟討
求,黃麾幡仍舊。”
氅,本緝鳥毛為之。唐有六色、孔雀、大小鵝毛、雞毛之制。《後志》云:
“今制有青、緋、皂、白、黃五色,上有朱蓋,下垂帶,帶繡禽羽,末綴金鈴。
青則繡以孔雀,五角蓋;緋則繡以鳳,六角蓋;皂則繡以鵝,六角蓋;白亦以鵝,
四角蓋;黃則以雞,四角蓋。每角綴垂佩,揭以朱竿,上如戟,加橫木龍首以系
之。”
金節,隋制也。黑漆竿,上施圓盤,周綴紅絲拂八層,黃繡龍袋籠之。王公
以下皆有節,制同金節,韜以碧油。
傘,古張帛避雨之制。今有方傘、大傘,皆赤質,紫表朱里,四角銅螭首。
六引內者,其制差小。哲宗元祐七年,太常寺言:《開元禮》大駕八角紫傘,王
公已下四角青傘。今《鹵簿圖》但引紫傘,而無青傘之文。詔改用。紹興十三年
將郊,詔傘、扇如舊制,拂扇等不以珠飾。
蓋,本黃帝時有雲氣為花蘤之象,因而作也。宋有花蓋、導蓋,皆赤質,
如傘而圓,瀝水繡花龍。又有曲蓋,差小,惟乘輿用之。人臣則親王或賜之,而
以青繒繡瑞草焉。
睥睨,如華蓋而小。
扇筤,緋羅繡扇二,緋羅繡曲蓋一,並內臣馬上執之。駕頭在細仗前,扇筤
在乘輿後。大駕、法駕、鸞駕,常出並用之。扇圓,徑四尺二寸,柄長八尺三寸,
黃茸繡團龍,仍用金塗銅飾。扇有朱團及雉尾四等。朱團繡雲鳳或雜花,黑漆柄,
金銅飾。雉尾皆方,繡雉尾之狀,有三等:大雉扇長五尺二寸,闊三尺七寸;中
扇、小扇遞減二寸。下方上殺,以緋羅繡雉尾之狀,中有雙孔雀雜花,下施黑漆
橫木長柄,以金塗銅飾。乘輿出入,必以前持鄣蔽。凡朔望朝賀、行冊禮,皇帝
升御坐,必合扇,坐定去扇,禮畢駕退,又索扇如初。蓋謂天子升降俯仰,眾人
皆得見之,非肅穆之容,故必合扇以鄣焉。
罕、畢,象“畢、昴為天階”,故為前引,皆赤質,金銅飾,朱藤結網,金
獸面。罕方,上有二螭首銜紅絲拂;畢圓,如扇。
香鐙,唐制也。朱漆案,緋繡花龍衣,上設金塗香爐、燭台。長竿二,輿士
八人。金塗銀火鐐、香匙副之。
大角,黑漆畫龍,紫繡龍袋。
長鳴、次鳴、大小橫吹,五色衣幡,緋掌畫交龍。《樂令》,三品已上,緋
掌畫蹲豹。
犦槊。犦,擊聲也。一雲象犦牛,善斗,字從牛。唐金吾將軍執之。
宋制,如節有袋,上加碧油。常置朝堂,車駕鹵簿出,則八枚前導;又四枚夾大
將軍者,名衛司犦槊。
槊,長矛也。木刃,黑質,畫雲氣。又有細槊,制同而差小。
戟,有枝兵也。木為刃,赤質,畫雲氣,上垂交龍掌、五色帶,帶末綴銅鈴。
又鈒戟,無掌,而有小橫木;鈒,插也,制本插車旁。又小戟與鈒戟同。
殳、叉,戟之類。殳,無刃而短,黑飾兩末。叉,青飾兩末,並中白,畫雲
氣,各綴朱絲拂。
槍,槊也。唐羽林所執,制同槊而鐵刃,上綴朱絲拂。
儀鍠,鉞屬也,秦、漢有之。唐用為儀仗,刻木如斧,塗以青,柄以黃,上
綴小錦幡、五色帶。
班劍,本漢朝服帶劍。晉以木代之,亦曰“象劍”,取裝飾斑斕之義。鞘以
黃質,紫斑文,金銅飾,紫絲絛帉錔。
御刀,晉、宋以來有之。黑鞘,金花銀飾,靶軛,紫絲絛帉錔。又儀刀,
制同此,悉以銀飾,王公亦給之。
刀盾。刀,本容刀也;盾,旁排也。一人分持。刀以木為之,無鞘,有環,
紫絲絛帉錔。盾,赤質,畫異獸。又朱藤絡盾,制悉同,唯綠藤綠質,皆持
執之。
幰弩,漢京尹、司隸前驅,持弓以射窺者。宋制,每弩加箭二,有<革義>,畫
雲氣,仗內弩皆同。
弓箭,每弓加箭二,有<革義>,同幰弩。
車輻,棒也,形如車輪輻。宋制,朱漆八棱白乾。
柯舒,黑漆棒也,制同車輻,以金銅釘飾。
鐙杖,黑漆弩柄也。以金銅為鐙及飾,其末紫絲絛系之。
鳴鞭,唐及五代有之。《周官》條狼氏執鞭趨辟之遺法也。內侍二人執之,
鞭鞘用紅絲而漬以蠟。行幸,則前騎而鳴之,大祀禮畢還宮,亦用焉;視朝、宴
會,則用於殿庭。
誕馬,散馬也。加金塗銀鬧裝鞍勒。乘輿以紅繡韉,六鞘,王公以下用紫繡
及剜花韉。哲宗元祐七年,太常寺言:“誕馬,按《鹵簿圖》曰:舊並施鞍韉。
景祐五年去之。昨納後,誕馬猶施鞍韉,今欲乞除去,仍依《鹵簿圖》。用纓、
轡、緋屜。”
御馬鞍勒之制,有金、玉、水晶、金塗四等鬧裝,<革占>鞢促結為坐龍,碾
鈒鏤塵沙面、平面、窪面、方團、寸節、卷荷校具,皆垂六鞘,金銀裹鞍橋、銜
鐙,朱黃絲絛轡鞦,緋黃織繡或素園韉,衤蓋補用金銀線織或緋黃絁,鞭用
紫竹,紅黃絲鞘,纓以紅、黃犛牛尾,金為鈌。每日,馬五匹供奉,鞍用玉及
金塗,衤蓋補皆素。行幸則十四匹,加真金、水晶之飾。太宗至道二年詔:“先
是,御馬以織成帊覆鞍勒,今後以廣絹代之。”
馬珂之制,銅面,鵰翎鼻拂,攀胸,上綴銅杏葉、紅絲拂。又胸前及腹下,
皆有攀,綴銅鈴;後有跋塵、錦包尾。獨鹵簿中金吾衛將軍導駕者,皆有之。
甲騎具裝,甲,人鎧也;具裝,馬鎧也。甲以布為里,黃絁表之,青綠畫
為甲文,紅錦褖,青絁為下裙,絳韋為絡,金銅鈌,長短至膝。前膺為人
面二,自背連膺,纏以錦螣蛇。具裝,如常馬甲,加珂拂於前膺及後鞦。
球杖,金塗銀裹,以供奉官騎執之,分左右前導。大禮,用百人,花腳幞頭、
紫繡衤癸袍襖。常出,三十人,公服,皆騎導。
雞竿,附竿為雞形,金飾,首銜絳幡,承以彩盤,維以絳索,揭以長竿。募
衛士先登,爭得雞者,官給以纈襖子;或取絳幡而已。大禮畢,麗正門肆赦則設
之。其義則雞為巽神,巽主號令,故宣號令則象之。陽用事則雞鳴,故布宣陽澤
則象之。一曰“天雞星動為有赦”,故王者以天雞為度。金雞事,六朝已有之,
或謂起於西京。南渡後,則自紹興十三年始也。
大駕鹵簿巾服之制:金吾上將軍、將軍、六統軍、千牛、中郎將,服花腳幞
頭、抹額、紫繡袍,佩牙刀,珂馬。諸衛大將軍、將軍、中郎將、折衝、果毅、
散手翊衛,服平巾幘、紫繡袍、大口袴、錦螣蛇、銀帶,佩橫刀,執弓箭。千牛
將軍,服平巾幘、紫繡袍、大口袴、銀帶、靴靿,佩橫刀,執弓箭,珂馬。千
牛,服花腳幞頭、緋繡袍、抹額、大口袴、銀帶、靴靿。前馬隊內折衝及執槊
者,服錦帽、緋繡袍、銀帶。監門校尉、六軍押仗,服幞頭、紫繡裲襠。隊正,
服平巾幘、緋繡袍、大口袴。諸衛主率都尉,引駕騎,持鈒隊內校尉、旅帥,執
衛司殳仗犦槊,金吾十六騎,班劍、儀刀隊,親勛翊衛,執大角人,並服平巾
幘、緋繡裲襠、大口袴,佩橫刀,執弓箭。金吾押牙,服金鵝帽、紫繡袍、銀
帶,儀刀。金吾持纛者,服烏紗帽、皂衣、袴、鞵襪。金吾押纛,服幞頭、
皂繡衫、大口袴、銀帶、烏皮靴。執金吾犦槊,服錦袍帽、臂鞲、銀帶、烏皮
靴。
清游隊、佽飛、執副仗槊,服甲騎具裝、錦臂韝,佩橫刀,執弓箭,白袴。
朱雀隊執旗及執牙門旗,執絳引幡、黃麾幡者,並服緋繡衫、抹額、大口袴、銀
帶。執殳仗,前後步隊、真武隊執旗,前後部黃麾,執日月合璧等旗,青龍bai6*虎
隊、金吾細仗內執旗者,並服五色繡袍、抹額、行縢、銀帶;執白乾棒人,加銀
褐捍腰。執龍旗及前馬隊內執旗人,服五色繡袍、銀帶、行縢、大口袴。執弓箭、
執龍旗副竿人,服錦帽、五色繡袍、大口袴、銀帶。執弩、弓箭人,服錦帽、青
繡袍、銀帶。前後步隊人,服五色鍪甲、錦臂鞲、鞵襪、袴、銀帶。朱雀隊
內執弓箭、弩、槊,虞候佽飛,執長壽幢、寶輿法物人,並服平巾幘、緋繡袍、
大口袴、銀帶。援寶,執絳麾、真武幢叉人,並服武弁、紫繡衫。持鈒隊,殿中
黃麾、傘、扇、腰輿、香鐙、華蓋,指南、進賢等車駕士,相風、鐘漏等輿輿士,
並服武弁、緋繡衫。駕羊車童子,服垂耳髻、青頭{須巾}、青繡大袖衫、袴、勒
帛、青耳履。執引駕龍墀旗、六軍旗者,服錦帽、五色繡衫、錦臂鞲、銀帶。引
夾旗及執柯舒、鐙仗者,服帖金帽,余同上。執花鳳、飛黃、吉利旗者,服銀褐
繡衣、抹額、銀帶。夾轂隊,服五色質鍪鎧、錦臂鞲、白行縢、紫帶、鞵襪。
驍衛翊衛三隊,服平巾幘、緋繡袍、大口袴、錦螣蛇。五輅、副輅、耕根車駕士,
服平巾幘、青繡衫、青履襪。教馬官,服幞頭、紅繡抹額、紫繡衫、白袴、銀
帶。掌輦、主輦,服武弁、黃繡衫、紫繡誕帶。攏御馬者,服帖金帽、紫繡大袖
衫、銀帶。執真武幢者,服武弁、皂繡衫、紫繡誕帶。五牛旗輿士,服武弁、五
色繡衫、大口袴,銀帶。掩後隊,服黑鍪甲、錦臂鞲、行縢。
鼓吹令、丞,服綠袴褶冠、銀褐裙、金銅革帶、緋白大帶、履襪。太常寺
府史、典事、司天令史,服幞頭、綠衫、黃半臂。太常主帥掆鼓、金鉦、節鼓
人,服平巾幘、緋繡袍、大口袴,抹帶、錦螣蛇;歌、拱宸管、簫、笳、笛、觱
栗,無螣蛇。太常大鼓、長鳴、小鼓、中鳴,服黃雷花袍、袴、抹額、抹帶。太
常鐃、大橫吹,服緋苣文袍、袴、抹額、抹帶。太常羽葆鼓、小橫吹,服青苣文
袍、袴、抹額、抹帶。排列官、令史、府史,服黑介幘、緋衫、白袴、白勒帛。
司辰、典事、漏刻生,服青袴褶冠、革帶。殿中少監、奉御、供奉、排列官,引
駕仗內排列承直官、大將、金吾引駕、押仗、押旗,服幞頭、紫公服、烏皮靴。
尚輦奉御、直長、乘黃令丞、千牛長史、進馬四色官,服幞頭、綠公服、白袴、
金銅帶、烏皮靴。殿中職掌執傘扇人,服幞頭、碧襴、金銅帶、烏皮靴。(舊
衣黃,太平興國六年,並內侍省並改服以碧。)
凡繡文:金吾衛以辟邪,左右衛以瑞馬,驍衛以雕虎,屯衛以赤豹,武衛以
瑞鷹,領軍衛以白澤,監門衛以師子,千牛衛以犀牛,六軍以孔雀,樂工以鸞,
耕根車駕士以鳳銜嘉禾,進賢車以瑞麟,明遠車以對鳳,羊車以瑞羊,指南車以
孔雀,記里鼓、黃鉞車以對鵝,白鷺車以翔鷺,鸞旗車以瑞鸞,崇德車以辟邪,
皮軒車以虎,屬車以雲鶴,豹尾車以立豹,相風烏輿以烏,五牛旗以五色牛,余
皆以寶相花。
六引內巾服之制:清道官,服武弁、緋繡衫、革帶。持幰弩、車輻棒者,服
平巾赤幘、緋繡衫、赤袴、銀帶。青衣,服平巾青幘、青袴褶。持戟、傘、扇、
刀盾者,服黃繡衫、抹額、行縢、銀帶。持幡蓋者,服繡衫、抹額、大口袴、銀
帶。內告止幡、曲蓋以緋,傳教幡、信幡、絳引幡以黃。執誕馬轡、儀刀、麾、
幢、節、夾槊、大角者,服平巾幘、緋繡衫、大口袴、銀帶。大駕鹵簿內,執轡,
並錦絡衫帽。持弓箭、槊者,服武弁、緋繡衫、白袴。駕士,服錦帽、繡戎服大
袍、銀帶。弓箭以青,槊以紫。持掆鼓者,服平巾幘、緋繡對鳳袍、大口袴、
白抹帶、銀螣蛇。鐃吹部內,服平巾幘、緋繡袍、白抹帶、白袴,余悉同大駕前
後部。
其繡衣文:清道以雲鶴,幰弩以辟邪,車輻以白澤,駕士司徒以瑞馬,牧
以隼,御史大夫以獬豸,兵部尚書以虎,太常卿以鳳,縣令以雉,樂工以鸞,余
悉以寶相花。
太祖建隆四年,范質議:按《開元禮》,武官陪立大仗,加螣蛇裲襠,如
袖無身,以覆其膊胳,蓋掖下縫也。從肩領覆臂膊,共一尺二寸。又按《釋文》、
《玉篇》相傳云:其一當胸,其一當背,謂之“兩當”。今詳裲襠之制,其領
連所覆膊胳,其一當左膊,其一當右膊,故謂之“起膊”。今請兼存兩說擇而用
之,造裲襠,用當胸、當背之制。宣和元年,禮制局言:鼓吹令、丞冠,又名
“袴褶冠。”今鹵簿既除袴褶,冠名不當仍舊,請依舊記如《三禮圖》“季貌冠”
制。從之。
0
猜你喜歡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金史》 ○顯宗諸子 章宗諸子 衛紹王卷九十 列傳第二十八
《金史》 ○趙元 移剌道(本名按) 高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四
《元史》 ○張思明 張思明,字士瞻,卷六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晉書》 ◎劉隗(孫波) 刁協(子彝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清史稿》 ◎部院大臣年表五上 (表略卷六十七 易三
《朱子語類》 ◎綱領下 △三聖易 上古之易卷十四 趙縣君喬送黃柑 吳宣教乾償白鏹
《二刻拍案驚奇》 詩云: 睹色相悅人之情,個天地縮圖,人之父母
《菜根譚》卷六
《聊齋志異》 ○潞令 宋國英,東平人,以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明史》 ○楊廷和 梁儲 蔣冕 毛紀第五十三回國公府雪夜留賓 來賓樓燈花驚夢
《儒林外史》&n卷四 尊敬師傅第十(凡六章)
《貞觀政要》 貞觀三年,太子少師李綱,有腳疾,雜篇 列禦寇三十二
《莊子》 列禦寇之齊,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路留一步,味讓三分
《菜根譚》子張第十九
《論語》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二
《元史》 ◎忠義三 伯顏不花的斤,字卷一百一 程子門人
《朱子語類》 ◎總論 問:"程門誰真得其傳?"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明史》 ◎禮四(吉禮四) 歷代帝王卷一 小園賦
《六朝文絜》 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卷二十三 梁臣傳第十一
《新五代史》 ○楊師厚 楊師厚,潁州斤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