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六 列傳第十六
◎劉頌 李重
劉頌,字子雅,廣陵人,漢廣陵厲王胥之後也。世為名族。同郡有雷、蔣、
谷、魯四姓,皆出其下,時人為之語曰“雷、蔣、谷、魯,劉最為祖。”父觀,
平陽太守。頌少能辨物理,為時人所稱。察孝廉,舉秀才,皆不就。文帝闢為相
府掾,奉使於蜀。時蜀新平,人飢土荒,頌表求振貸,不待報而行,由是除名。
武帝踐阼,拜尚書三公郎,典科律,申冤訟。累遷中書侍郎。鹹寧中,詔頌與散
騎郎白褒巡撫荊、揚,以奉使稱旨,轉黃門郎。遷議郎,守廷尉。時尚書令史扈
寅非罪下獄,詔使考竟,頌執據無罪,寅遂得免,時人以頌比張釋之。在職六年,
號為詳平。會滅吳,諸將爭功,遣頌校其事,以王渾為上功,王浚為zhong6*功。帝以
頌持法失理,左遷京兆太守,不行,轉任河內。臨發,上便宜,多所納用。郡界
多公主水碓,遏塞流水,轉為浸害,頌表罷之,百姓獲其便利。尋以母憂去職。
服闋,除淮南相。在官嚴整,甚有政績。舊修芍陂,年用數萬人,豪強兼併,孤
貧失業,頌使大小戮力,計功受分,百姓歌其平惠。
頌在郡,上疏曰:
臣昔忝河內,臨辭受詔:“卿所言悉要事,宜大小數以聞。恆苦多事,或不
能悉有報,勿以為疑。”臣受詔之日,喜懼交集,益思自竭,用忘其鄙,願以螢
燭,增暉重光。到郡草具所陳如左,未及書上,會臣嬰丁天罰,寢頓累年,今謹
封上前事。臣雖才不經國,言淺多違,猶願陛下垂省,使臣微誠得經聖鑒,不總
棄於常案。如有足采,冀補萬一。
伏見詔書,開啟土宇,以支百世,封建戚屬,鹹出之藩,夫豈不懷,公理然
也。樹國全制,始成於今,超秦、漢、魏氏之局節,紹五帝三代之絕跡。功被無
外,光流後裔,巍巍盛美,三五之君殆有慚德。何則?彼因自然而就之,異乎絕
跡之後更創之。雖然,封幼稚皇子於吳、蜀,臣之愚慮,謂未盡善。夫吳、越剽
輕,庸、蜀險絕,此故變釁之所出,易生風塵之地。且自吳平以來,東南六州將
士更守江表,此時之至患也。又內兵外守,吳人有不自信之心,宜得壯主以鎮撫
之,使內外各安其舊。又孫氏為國,文武眾職,數擬天朝,一旦堙替,同於編戶。
不識所蒙更生之恩,而災困逼身,自謂失地,用懷不靖。今得長王以臨其國,隨
才授任,文武並敘,士卒百役不出其鄉,求富貴者取之於國內。內兵得散,新邦
乂安,兩獲其所,於事為宜。宜取同姓諸王年二十以上人才高者,分王吳、蜀。
以其去近就遠,割裂土宇,令倍於舊。以徙封故地,用王幼稚,須皇子長乃遣君
之,於是無晚也。急所須地,交得長主,此事宜也。臣所陳封建,今大義已舉,
然餘眾事,儻有足采,以參成制,故皆並列本事。
臣聞:不憚危悔之患,而願獻所見者,盡忠之臣也;垂聽逆耳,甘納苦言者,
濟世之君也。臣以期運,幸遇無諱之朝。雖嘗抗疏陳辭,泛論政體,猶未悉所見,
指言得失,徒荷恩寵,不異凡流。臣竊自愧,不盡忠規,無以上報,謹列所見如
左。臣誠未自許所言必當,然要以不隱所懷為上報之節。若萬一足采,則微臣更
生之年;如皆瞽妄,則國之福也。願陛下缺半日之間,垂省臣言。
伏惟陛下雖應天順人,龍飛踐阼,為創基之主,然所遇之時,實是叔世。何
則?漢末陵遲,閹豎用事,小人專朝,君子在野,政荒眾散,遂以亂亡。魏武帝
以經略之才,撥煩理亂,兼肅文教,積數十年,至於延康之初,然後吏清下順,
法始大行。逮至文、明二帝,奢淫驕縱,傾殆之主也。然內盛台榭聲色之娛,外
當三方英豪嚴敵,事成克舉,少有愆違,其故何也?實賴前緒,以濟勳業。然法
物政刑,固已漸穨矣。自嘉平之初,晉祚始基,逮於鹹熙之末,其間累年。雖鈇
鉞屢斷,翦除凶醜,然其存者鹹蒙遭時之恩,不軌於法。泰始之初,陛下踐阼,
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孫,則其曾玄。古人有言,膏粱之性難正,故
曰時遇叔世。當此之秋,天地之位始定,四海洗心整綱之會也。然陛下猶以用才
因宜,法寬有由,積之在素,異於漢、魏之先。三祖崛起,易朝之為,未可一旦
直繩御下,誠時宜也。然至所以為政,矯世眾務,自宜漸出公塗,法正威斷,日
遷就肅。譬由行舟,雖不橫截迅流,然俄向所趣,漸靡而往,終得其濟。積微稍
著,以至於今,可以言政。而自泰始以來,將三十年,政功美績,未稱聖旨,凡
諸事業,不茂既往。以陛下明聖,猶未及叔世之弊,以成始初之隆,傳之後世,
不無慮乎!意者,臣言豈不少概聖心夫!
顧惟萬載之事,理在二端。天下大器,一安難傾,一傾難正。故慮經後世者,
必精目下之政,政安遺業,使數世賴之。若乃兼建諸侯而樹藩屏,深根固蒂,則
祚延無窮,可以比跡三代。如或當身之政,遺風餘烈不及後嗣,雖樹親戚,而成
國之制不建,使夫後世獨任智力以安大業。若未盡其理,雖經異時,憂責猶追在
陛下,將如之何!願陛下善當今之政,樹不拔之勢,則天下無遺憂矣。
夫聖明不世及,後嗣不必賢,此天理之常也。故善為天下者,任勢而不任人。
任勢者,諸侯是也;任人者,郡縣是也。郡縣之察,小政理而大勢危;諸侯為邦,
近多違而遠慮固。聖王推終始之弊,權輕重之理,包彼小違以據大安,然後足
以藩固內外,維鎮九服。夫武王聖主也,成王賢嗣也,然武王不恃成王之賢而廣
封建者,慮經無窮也。且善言今者,必有驗之於古。唐、虞以前,書文殘缺,其
事難詳。至於三代,則並建明德,及興王之顯親,列爵五等,開國承家,以藩屏
帝室,延祚久長,近者五六百歲,遠者僅將千載。逮至秦氏,罷侯置守,子弟不
分尺土,孤立無輔,二世而亡。漢承周、秦之後,雜而用之,前後二代各二百餘
年。揆其封建不用,雖強弱不適,制度舛錯,不盡事中,然跡其衰亡,恆在同姓
失職,諸侯微時,不在強盛。昔呂氏作亂,幸賴齊、代之援,以寧社稷。七國叛
逆,梁王捍之,卒弭其難。自是之後,威權削奪,諸侯止食租奉,甚者至乘牛車。
是以王莽得擅本朝,遂其奸謀,傾盪天下,毒流生靈。光武紹起,雖封樹子弟,
而不建成國之制,祚亦不延。魏氏承之,圈閉親戚,幽囚子弟,是以神器速傾,
天命移在陛下。長短之應,禍福之徵,可見於此。又魏氏雖正位居體,南面稱帝,
然三方未賓,正朔有所不加,實有戰國相持之勢。大晉之興,宣帝定燕,太祖平
蜀,陛下滅吳,可謂功格天地,土廣三王,舟車所至,人跡所及,皆為臣妾,四
海大同,始於今日。宜承大勛之籍,及陛下聖明之時,開啟土宇,使同姓必王,
建久安於萬載,垂長世於無窮。
臣又聞國有任臣則安,有重臣則亂。而王制,人君立子以嫡不以長,立嫡以
長不以賢,此事情之不可易者也。而賢明至少,不肖至眾,此固天理之常也。物
類相求,感應而至,又自然也。是以暗君在位,則重臣盈朝;明後臨政,則任臣
列職。夫任臣之與重臣,俱執國統而立斷者也。然成敗相反,邪正相背,其故何
也?重臣假所資以樹私,任臣因所籍以盡公。盡公者,政之本也;樹私者,亂之
源也。推斯言之,則泰日少,亂日多,政教漸穨,欲國之無危,不可得也。又非
徒唯然而已。借令愚劣之嗣,蒙先哲之遺緒,得中賢之佐,而樹國本根不深,無
乾輔之固,則所謂任臣者化而為重臣矣。何則?國有可傾之勢,則執權者見疑,
眾疑難以自信,而甘受死亡者非人情故也。若乃建基既厚,藩屏強御,雖置幼君
赤子而天下不懼,曩之所謂重臣者,今悉反忠而為任臣矣。何則?理無危勢,懷
不自猜,忠誠得著,不惕於邪故也。聖王知賢哲之不世及,故立相持之勢以御其
臣。是以五等既列,臣無忠慢,同於竭節,以徇其上。群後既建,繼體賢鄙,亦
均一契,等於無慮。且樹國苟固,則所任之臣,得賢益理,次委中智,亦足以安。
何則?勢固易持故也。
然則建邦苟盡其理,則無向不可。是以周室自成、康以下,逮至宣王,宣王
之後,到於赧王,其間歷載,朝無名臣,而宗廟不隕者,諸侯維持之也。故曰,
為社稷計,莫若建國。夫邪正逆順者,人心之所系服也。今之建置,宜審量事勢,
使諸侯率義而動,同忿俱奮,令其力足以維帶京邑。若包藏禍心,惕於邪而起,
孤立無黨,所蒙之籍不足獨以有為。然齊此甚難,陛下宜與達古今善識事勢之士
深共籌之。建侯之理,使君樂其國,臣榮其朝,各流福祚,傳之無窮。上下一心,
愛國如家,視百姓如子,然後能保荷天祿,兼翼王室。今諸王裂土,皆兼於古之
諸侯,而君賤其爵,臣恥其位,莫有安志,其故何也?法同郡縣,無成國之制故
也。今之建置,宜使率由舊章,一如古典。然人心繫常,不累十年,好惡未改,
情願未移。臣之愚慮,以為宜早創大制,遲回眾望,猶在十年之外,然後能令君
臣各安其位,榮其所蒙,上下相持,用成藩輔。如今之為,適足以虧天府之藏,
徒棄谷帛之資,無補鎮國衛上之勢也。
古者封建既定,各有其國,後雖王之子孫,無復尺土,此今事之必不行者也。
若推親疏,轉有所廢,以有所樹,則是郡縣之職,非建國之制。今宜豫開此地,
令十世之內,使親者得轉處近。十世之遠,近郊地盡,然後親疏相維,不得復如
十世之內。然猶樹親有所,遲天下都滿,已彌數百千年矣。今方始封而親疏倒施,
甚非所宜。宜更大量天下土田方里之數,都更裂土分人,以王同姓,使親疏遠近
不錯其宜,然後可以永安。古者封國,大者不過土方百里,然後人數殷眾,境內
必盈其力,足以備充制度。今雖一國周環近將千里,然力實寡,不足以奉國典。
所遇不同,故當因時制宜,以盡事適今。宜令諸王國容少而軍容多,然於古典所
應有者悉立其制,然非急所須,漸而備之,不得頓設也。須車甲器械既具,群臣
乃服彩章;倉廩已實,乃營宮室;百姓已足,乃備官司;境內充實,乃作禮樂。
唯宗廟社稷,則先建之。至於境內之政,官人用才,自非內史、國相命於天子,
其餘眾職及死生之斷、谷帛資實、慶賞刑威、非封爵者,悉得專之。今臣所舉二
端,蓋事之大較,其所不載,應在二端之屬者,以此為率。今諸國本一郡之政耳,
若備舊典,則官司以數,事所不須,而以虛制損實力。至於慶賞刑斷,所以衛下
之權,不重則無以威眾人而衛上。故臣之愚慮,欲令諸侯權具,國容少而軍容多,
然亦終於必備今事為宜。
周之建侯,長享其國,與王者並,遠者僅將千載,近者猶數百年;漢之諸王,
傳祚暨至曾玄。人性不甚相遠,古今一揆,而短長甚違,其故何邪?立意本殊而
制不同故也。周之封建,使國重於君,公侯之身輕於社稷,故無道之君不免誅放。
敦興滅繼絕之義,故國祚不泯。不免誅放,則群後思懼;胤嗣必繼,是無亡國也。
諸侯思懼,然後軌道,下無亡國,天子乘之,理勢自安,此周室所以長在也。漢
之樹置君國,輕重不殊,故諸王失度,陷於罪戮,國隨以亡。不崇興滅繼絕之序,
故下無固國。下無固國,天子居上,勢孤無輔,故奸臣擅朝,易傾大業。今宜反
漢之弊,修周舊跡。國君雖或失道,陷於誅絕,又無子應除,苟有始封支胤,不
問遠近,必紹其祚。若無遺類,則虛建之,須皇子生,以繼其統,然後建國無滅。
又班固稱“諸侯失國亦猶網密”,今又宜都寬其檢。且建侯之理,本經盛衰,大
制都定,班之群後,著誓丹青,書之玉版,藏之金匱,置諸宗廟,副在有司。寡
弱小國猶不可危,豈況萬乘之主!承難傾之邦而加其上,則自然永久居重固之安,
可謂根深華岳而四維之也。臣之愚,願陛下置天下於自安之地,寄大業於固成之
勢,則可以無遺憂矣。
今閻閭少名士,官司無高能,其故何也?清議不肅,人不立德,行在取容,
故無名士。下不專局,又無考課,吏不竭節,故無高能。無高能,則有疾世事;
少名士,則後進無準,故臣思立吏課而肅清議。夫欲富貴而惡貧賤,人理然也。
聖王大諳物情,知不可去,故直同公私之利,而詭其求道,使夫欲富者必先由貧,
欲貴者必先安賤。安賤則不矜,不矜然後廉恥厲;守貧者必節慾,節慾然後操全。
以此處務,乃得盡公。盡公者,富貴之徒也。為無私者終得其私,故公私之利同
也。今欲富者不由貧自得富,欲貴者不安賤自得貴,公私之塗既乖,而人情不能
無私,私利不可以公得,則恆背公而橫務。是以風節日穨,公理漸替,人士富貴,
非軌道之所得。以此為政,小大難期。然教穨來既久,難反一朝。又世放都靡,
營欲比肩,群士渾然,庸行相似,不可頓肅,甚殊黜陟也。且教不求盡善,善在
抑尤,同侈之中,猶有甚泰。使夫昧適情之樂者,捐其顯榮之貴,俄在不鮮之地;
約己潔素者,蒙儉德之報,列於清官之上。二業分流,令各有蒙。然俗放都奢,
不可頓肅,故臣私慮,願先從事於漸也。
天下至大,萬事至眾,人君至少,同於天日,故非垂聽所得周覽。是以聖王
之化,執要而已,委務於下而不以事自嬰也。分職既定,無所與焉,非憚日昃之
勤,而牽於逸豫之虞,誠以政體宜然,事勢致之也。何則?夫造創謀始,逆暗是
非,以別能否,甚難察也。既以施行,因其成敗,以分功罪,甚易識也。易識在
考終,難察在造始,故人君恆居其易則安,人臣不處其難則亂。今陛下每精事始
而略於考終,故群吏慮事懷成敗之懼輕,飾文采以避目下之譴重,此政功所以未
善也。今人主能恆居易執要以御其下,然後人臣功罪形於成敗之徵,無逃其誅賞。
故罪不可蔽,功不可誣。功不可誣,則能者勸;罪不可蔽,則違慢日肅,此為國
之大略也。臣竊惟陛下聖心,意在盡善,懼政有違,故精事始,以求無失。又以
眾官勝任者少,故不委務,寧居日昃也。臣之愚慮,竊以為今欲盡善,故宜考終。
何則?精始難校故也。又群官多不勝任,亦宜委務,使能者得以成功,不能者得
以著敗。敗著可得而廢,功成可得遂任,然後賢能常居位以善事,暗劣不得以屍
祿害政。如此不已,則勝任者漸多,經年少久,即群司遍得其人矣。此校才考實,
政之至務也。今人主不委事仰成,而與諸下共造事始,則功罪難分。下不專事,
居官不久,故能否不別。何以驗之?今世士人決不悉良能也,又決不悉疲軟也。
然今欲舉一忠賢,不知所賞;求一負敗,不知所罰。及其免退,自以犯法耳,非
不能也。登進者自以累資及人間之譽耳,非功實也。若謂不然,則當今之政未稱
聖旨,此其征也。陛下御今法為政將三十年,而功未日新,其咎安在?古人有言:
“琴瑟不調,甚者必改而更張。”凡臣所言,誠政體之常,然古今異宜,所遇不
同。陛下縱未得盡仰成之理,都委務於下,至如今事應奏御者,蠲除不急,使要
事得精可三分之二。
古者六卿分職,冢宰為師。秦、漢已來,九列執事,丞相都總。今尚書制斷,
諸卿奉成,於古制為重,事所不須,然今未能省並。可出眾事付外寺,使得專之,
尚書為其都統,若丞相之為。惟立法創製,死生之斷,除名流徙,退免大事,及
連度支之事,台乃奏處。其餘外官皆專斷之,歲終台閤課功校簿而已。此為九卿
造創事始,斷而行之,尚書書主,賞罰繩之,其勢必愈考成司非而已。於今親掌
者動受成於上,上之所失,不得復以罪下,歲終事功不建,不知所責也。夫監司
以法舉罪,獄官案劾盡實,法吏據辭守文,大較雖同,然至於施用,監司與夫法
獄體宜小異。獄官唯實,法吏唯文,監司則欲舉大而略小。何則?夫細過微闕,
謬妄之失,此人情之所必有,而悉糾以法,則朝野無全人,此所謂欲理而反亂者
也。
故善為政者綱舉而網疏,綱舉則所羅者廣,網疏則小必漏,所羅者廣則為政
不苛,此為政之要也。而自近世以來,為監司者,類大綱不振而微過必舉。微過
不足以害政,舉之則微而益亂;大綱不振,則豪強橫肆,豪強橫肆,則百姓失職
矣,此錯所急而倒所務之由也。今宜令有司反所常之政,使天下可善化。及此非
難也,人主不善碎密之案,必責犯強舉尤之奏,當以盡公,則害政之奸自然禽矣。
夫大奸犯政而亂兆庶之罪者,類出富強,而豪富者其力足憚,其貨足欲,是以官
長顧勢而頓筆。下吏縱奸,懼所司之不舉,則謹密網以羅微罪。使奏劾相接,狀
似盡公,而撓法不亮固已在其中矣。非徒無益於政體,清議乃由此而益傷。古人
有言曰:“君子之過,如日之蝕焉。”又曰:“過而能改”又曰“不貳過”。凡
此數者,皆是賢人君子不能無過之言也。苟不至於害政,則皆天網之所漏;所犯
在甚泰,然後王誅所必加,此舉罪淺深之大例者也。
故君子得全美以善事,不善者必夷戮以警眾,此為政誅赦之準式也。何則?
所謂賢人君子,苟不能無過,小疵不可以廢其身,而輒繩以法,則愧於明時。何
則?雖有所犯,輕重甚殊,於士君子之心受責不同而名不異者,故不軌之徒得引
名自方,以惑眾聽,因名可亂,假力取直,故清議益傷也。凡舉過彈違,將以肅
風論而整世教,今舉小過,清議益穨。是以聖人深識人情而達政體,故其稱曰:
“不以一眚掩大德。”又曰:“赦小過,舉賢才。”又曰:“無求備於一人。”
故冕而前旒,充纊塞耳,意在善惡之報必取其尤,然後簡而不漏,大罪必誅,法
禁易全也。何則?害法在犯尤,而謹搜微過,何異放兕豹於公路,而禁鼠盜於隅
隙。古人有言,“鈇鉞不用而刀鋸日弊,不可以為政”,此言大事緩而小事急也。
時政所失,少有此類,陛下宜反而求之,乃得所務也。
夫權制不可以經常,政乖不可以守安,此言攻守之術異也。百姓雖愚,望不
虛生,必因時而發。有因而發,則望不可奪;事變異前,則時不可違。明聖達政,
應赴之速,不及下車,故能動合事機,大得人情。昔魏武帝分離天下,使人役居
戶,各在一方;既事勢所須,且意有曲為,權假一時,以赴所務,非正典也。然
逡巡至今,積年未改,百姓雖身丁其困,而私怨不生,誠以三方未悉盪並,知時
未可以求安息故也。是以甘役如歸,視險若夷。至於平吳之日,天下懷靜,而東
南二方,六州郡兵,將士武吏,戍守江表,或給京城運漕,父南子北,室家分離,
鹹更不寧。又不習水土,運役勤瘁,並有死亡之患,勢不可久。此宜大見處分,
以副人望。魏氏錯役,亦應改舊。此二者各盡其理,然黔首感恩懷德,謳吟樂生
必十倍於今也。自董卓作亂以至今,近出百年,四海勤瘁,丁難極矣。六合渾並,
始於今日,兆庶思寧,非虛望也。然古今異宜,所遇不同,誠亦未可以希遵在昔,
放息馬牛。然使受百役者不出其國,兵備待事其鄉,實在可為。縱復不得悉然為
之,苟盡其理,可靜三分之二,吏役可不出千里之內。但如斯而已,天下所蒙已
不訾矣。
政務多端,世事之未盡理者,難遍以疏舉,振領總綱,要在三條。凡政欲靜,
靜在息役,息役在無為。倉廩欲實,實在利農,利農在平糴。為政欲著信,著信
在簡賢,簡賢在官久。官久非難也,連其班級,自非才宜,不得傍轉以終其課,
則事善矣。平糴已有成制,其未備者可就周足,則谷積矣。無為匪他,卻功作之
勤,抑似益而損之利。如斯而已,則天下靜矣。此三者既舉,雖未足以厚化,然
可以為安有餘矣。夫王者之利,在生天地自然之財,農是也。所立為指於此,事
誠有功益。苟或妨農,皆務所息,此悉似益而損之謂也。然今天下自有事所必須,
不得止已,或用功甚少而所濟至重。目下為之,雖少有廢,而計終已大益。農官
有十百之利,及有妨害,在始似如未急,終作大患,宜逆加功,以塞其漸。如河、
汴將合,沈萊苟善,則役不可息。諸如此類,亦不得已已。然事患緩急,權計輕
重,自非近如此類,準以為率,乃可興為,其餘皆務在靜息。然能善算輕重,權
審其宜,知可興可廢,甚難了也,自非上智遠才,不乾此任。夫創業之美,勛在
垂統,使夫後世蒙賴以安。其為安也,雖昏猶明,雖愚若智。濟世功者,實在善
化之為,要在靜國。至夫修飾宮署,凡諸作役務為恆傷過泰,不患不舉,此將來
所不須於陛下而自能者也。至於仰蒙前緒,所憑日月者,實在遺風系人心,餘烈
匡幼弱,而今勤所不須,以傷所憑。鈞此二者,何務孰急,陛下少垂恩回慮,詳
擇所安,則大理盡矣。
世之私議,竊比陛下於孝文。臣以為聖德隆殺,將在乎後,不在當今。何則?
陛下龍飛鳳翔,應期踐阼,有創業之勛矣。掃滅強吳,奄征南海,又有之矣。以
天子之貴,而躬行布衣之所難,孝儉之德,冠於百王,又有之矣。履宜無細,動
成軌度,又有之矣。若善當身之政,建藩屏之固,使晉代久長,後世仰瞻遺蹟,
校功考事,實與湯、武比隆,何孝文足雲!臣之此言,非臣下褒上虛美常辭,其
事實然。若所以資為安之理,或未盡善,則恐良史書勛,不得遠盡弘美,甚可惜
也。然不可使夫知政之士得參聖慮,經年少久,終必有成。願陛下少察臣言。
又論肉刑,見《刑法志》。詔答曰:“得表陳封國之制,宜如古典,任刑齊
法,宜復肉刑,及六州將士之役,居職之宜,諸所陳聞,具知卿之乃心為國也。
動靜數以聞。”
元康初,從準南王允入朝。會誅楊駿,頌屯衛殿中,其夜,詔以頌為三公尚
書。又上疏論律令事,為時論所美。久之,轉吏部尚書,建九班之制,欲令百官
居職希遷,考課能否,明其賞罰。賈郭專朝,仕者欲速,竟不施行。
及趙王倫之害張華也,頌哭之甚慟。聞華子得逃,喜曰:“茂先,卿尚有種
也!”倫黨張林聞之,大怒,憚頌持正而不能害也。孫秀等推崇lun6*功,宜加九錫,
百僚莫敢異議。頌獨曰:“昔漢之錫魏,魏之錫晉,皆一時之用,非可通行。今
宗廟乂安,雖嬖後被退,勢臣受誅,周勃誅諸呂而尊孝文,霍光廢昌邑而奉孝宣,
並無九錫之命。違舊典而習權變,非先王之制。九錫之議,請無所施。”張林積
忿不已,以頌為張華之黨,將害之。孫秀曰:“誅張、裴已傷時望,不可復誅頌。”
林乃止。於是以頌為光祿大夫,門施行馬。尋病卒,使使者弔祭,賜錢二十萬、
朝服一具,謚曰貞。中書侍郎劉沈議,頌當時少輩,應贈開府。孫秀素恨之,不
聽。頌無子,養弟和子雍早卒,更以雍弟詡子鄢為嫡孫,襲封。永康元年,詔以
頌誅賈謐督攝眾事有功,追封梁鄒縣侯,食邑千五百戶。
頌弟彪字仲雅,參安東軍事。伐吳,獲張悌,累官積弩將軍。及武庫火,彪
建計斷屋,得出諸寶器。歷荊州刺史。次弟仲字世混,歷黃門郎、滎陽太守,未
之官,卒。
初,頌嫁女臨淮陳矯,矯本劉氏子,與頌近親,出養於姑,改姓陳氏。中正
劉友譏之,頌曰:“舜後姚虞、陳田本同根系,而世皆為婚,禮律不禁。今與此
同義,為婚可也。”友方欲列上,為陳騫所止,故得不劾。頌問明法掾陳默、蔡
畿曰:“鄉里誰最屈?”二人俱云:“劉友屈。”頌作色呵之,畿曰:“友以私
議冒犯明府為非,然鄉里公論稱屈。”友辟公府掾、尚書郎、黃沙御史。
李重字茂曾,江夏鍾武人也。父景,秦州刺史、都亭定侯。重少好學,有文
辭;早孤,與群弟居,以友愛著稱。弱冠為本國中正,遜讓不行。後為始平王文
學,上疏陳九品曰:“先王議制,以時因革,因革之理,唯變所適。九品始於喪
亂,軍中之政,誠非經國不刊之法也。且其檢防轉碎,征刑失實,故朝野之論,
僉謂驅動風俗,為弊已甚。而至於議改,又以為疑。臣以革法創製,當先盡開塞
利害之理,舉而錯之,使體例大通而無否滯亦未易故也。古者諸侯之治,分土有
常,國有定主,人無異望,卿大夫世祿,仕無出位之思,臣無越境之交,上xia6*體
固,人德歸厚。秦反斯道,罷侯置守,風俗淺薄,自此來矣。漢革其弊,斟酌周、
秦,並建侯守,亦使分土有定,而牧司必各舉賢,貢士任之鄉議,事合聖典,比
蹤三代。方今聖德之隆,光被四表,兆庶顒顒,欣睹太平。然承魏氏凋弊之跡,
人物播越,仕無常朝,人無定處,郎吏蓄于軍府,豪右聚於都邑,事體駁錯,與
古不同。謂九品既除,宜先開移徙,聽相併就。且明貢舉之法,不濫於境外,則
冠帶之倫將不分而自均,即土斷之實行矣。又建樹官司,功在簡久。階級少,則
人心定;久其事,則政化成而能否著,此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以為選例九等,
當今之要,所宜施用也。聖王知天下之難,常從事於其易,故寄隱括於閭伍,則
邑屋皆為有司。若任非所由,事非所核,則雖竭聖智,猶不足以贍其事。由此而
觀,誠令二者既行,即人思反本,修之於鄉,華競自息,而禮讓日隆矣。”
遷太子舍人,轉尚書郎。時太中大夫恬和表陳便宜,稱漢孔光、魏徐幹等議,
使王公已下制奴婢限數,及禁百姓賣田宅。中書啟可,屬主者為條制。重奏曰:
“先王之制,士農工商有分,不遷其業,所以利用厚生,各肆其力也。《周官》
以土均之法,經其土地井田之制,而辨其五物九等貢賦之序,然後公私制定,率
土均齊。自秦立阡陌,建郡縣,而斯制已沒。降及漢、魏,因循舊跡,王法所峻
者,唯服物車器有貴賤之差,令不僣擬以亂尊卑耳。至於奴婢私產,則實皆未嘗
曲為之立限也。八年《己巳詔書》申明律令,諸士卒百工以上,所服乘皆不得違
制。若一縣一歲之中,有違犯者三家,洛陽縣十家已上,官長免。如詔書之旨,
法制已嚴。今如和所陳而稱光、乾之議,此皆衰世逾侈,當時之患。然盛漢之初
不議其制,光等作而不行,非漏而不及,能而不用也。蓋以諸侯之軌既滅,而井
田之制未復,則王者之法不得制人之私也。人之田宅既無定限,則奴婢不宜偏制
其數,懼徒為之法,實碎而難檢。方今聖明垂制,每尚簡易,法禁已具,和表無
施。”
又司隸校尉石鑒奏,鬱林太守介登役使所監,求召還;尚書荀愷以為遠郡非
人情所樂,奏登貶秩居官。重駁曰:“臣聞立法無制,所以齊眾檢邪,非必曲尋
事情,而理無所遺也。故所滯者寡,而所濟者眾。今如登郡比者多,若聽其貶秩
居官,動為準例,懼庸才負遠,必有黷貨之累,非所以肅清王化,輯寧殊域也。
臣愚以為宜聽鑒所上,先召登還,且使體例有常,不為遠近異制。”詔從之。
太熙初,遷廷尉平。駁廷尉奏邯鄲醉等,文多不載。再遷中書郎,每大事及
疑議,輒參以經典處決,多皆施行。遷尚書吏部郎,務抑華競,不通私謁,特留
心隱逸,由是群才畢舉。拔用北海西郭湯、琅邪劉珩、燕國霍原、馮翊吉謀等為
秘書郎及諸王文學,故海內莫不歸心。時燕國中正劉沈舉霍原為寒素,司徒府不
從,沈又抗詣中書奏原,而中書復下司徒參論。司徒左長史荀組以為:“寒素者,
當謂門寒身素,無世祚之資。原為列侯,顯佩金紫,先為人間流通之事,晚乃務
學,少長異業,年逾始立,草野之譽未洽,德禮無聞,不應寒素之目。”重奏曰:
“案如《癸酉詔書》,廉讓宜崇,浮競宜黜。其有履謙寒素靖恭求己者,應有以
先之。如詔書之旨,以二品系資,或失廉退之士,故開寒素以明尚德之舉。司徒
總御人倫,實掌邦教,當務峻準評,以一風流。然古之厲行高尚之士,或棲身岩
穴,或隱跡丘園,或克己復禮,或耄期稱道,出處默語,唯義所在。未可以少長
異操,疑其所守之美,而遠同終始之責,非所謂擬人必於其倫之義也。誠當考之
於邦黨之倫,審之於任舉之主。沈為中正,親執銓衡。陳原隱居求志,篤古好學,
學不為利,行不要名,絕跡窮山,韞韣道藝,外無希世之容,內全遁逸之節,行
成名立,搢紳慕之,委質受業者千里而應,有孫、孟之風,嚴、鄭之操。始舉原,
先諮侍中、領中書監華,前州大中正、後將軍嬰,河南尹軼。去三年,諸州還朝,
幽州刺史許猛特以原名聞,擬之西河,求加徵聘。如沈所列,州黨之議既舉,又
刺史班詔表薦,如此而猶謂草野之譽未洽,德禮無聞,舍所征檢之實,而無明理
正辭,以奪沈所執。且應二品,非所求備。但原定志窮山,修述儒道,義在可嘉。
若遂抑替,將負幽邦之望,傷敦德之教。如詔書所求之旨,應為二品。”詔從之。
重與李毅同為吏部郎,時王戎為尚書,重以清尚見稱,毅淹通有智識,雖二
人操異,然俱處要職,戎以識會待之,各得其所。毅字茂彥,舊史闕其行事。於
時內官重,外官輕,兼階級繁多,重議之,見《百官志》。又上疏曰:“凡山林
避寵之士,雖違世背時,出處殊軌,而先王許之者,嘉其服膺高義也。昔先帝患
風流之弊,而思反純樸,乃諮詢朝眾,搜求隱逸。鹹寧二年,始以太子中庶子征
安定皇甫謐,四年又以博士征南安朱沖,太康元年,復以太子庶子征沖,雖皆以
病疾不至,而朝野悅服。陛下遠邁先帝禮賢之旨,臣訪沖州邑,言其雖年近耋耋,
而志氣克壯,耽道窮藪,老而彌新,操尚貞純,所居成化,誠山棲耆德,足以表
世篤俗者也。臣以為宜垂聖恩,及其未沒,顯加優命。”時朝廷政亂,竟不能從。
出為行討虜護軍、平陽太守,崇德化,修學校,表篤行,拔賢能,清簡無欲,正
身率下,在職三年,彈黜四縣。弟嶷亡,表去官。
永康初,趙王倫用為相國左司馬,以憂逼成疾而卒,時年四十八。家貧,宅
宇狹小,無殯斂之地,詔於典客署營喪。追贈散騎常侍,謚曰成。子式,有美名,
官至侍中,鹹和初卒。
史臣曰:子雅束髮登朝,竭誠奉國,廣陳封建,深中機宜,詳辨刑名,該核
政體。雖文慚華婉,而理歸切要。游目西京,望賈誼而非遠;眷言東國,顧郎顗
而有餘。逮元康之間,賊臣專命,舉朝戰慄,苟避菹醢;頌以此時,忠鯁不撓,
哭張公之非罪,拒趙王之妄錫,雖古遺直,何以尚茲。至於緣其私議,不平劉友,
異夫憎而知善,舉不避仇者歟!李重言因革之理,駁田產之制,詞愜事當,蓋亹
癖可觀。及銳志銓衡,留心隱逸,浚沖期之識會,豈虛也哉!
贊曰:劉頌剛直,義形於詞。自下摩上,彼實有之。李重清雅,志乃無私。
推賢拔滯,嘉言在茲。懋哉兩哲,邦家之基。
劉頌,字子雅,廣陵人,漢廣陵厲王胥之後也。世為名族。同郡有雷、蔣、
谷、魯四姓,皆出其下,時人為之語曰“雷、蔣、谷、魯,劉最為祖。”父觀,
平陽太守。頌少能辨物理,為時人所稱。察孝廉,舉秀才,皆不就。文帝闢為相
府掾,奉使於蜀。時蜀新平,人飢土荒,頌表求振貸,不待報而行,由是除名。
武帝踐阼,拜尚書三公郎,典科律,申冤訟。累遷中書侍郎。鹹寧中,詔頌與散
騎郎白褒巡撫荊、揚,以奉使稱旨,轉黃門郎。遷議郎,守廷尉。時尚書令史扈
寅非罪下獄,詔使考竟,頌執據無罪,寅遂得免,時人以頌比張釋之。在職六年,
號為詳平。會滅吳,諸將爭功,遣頌校其事,以王渾為上功,王浚為zhong6*功。帝以
頌持法失理,左遷京兆太守,不行,轉任河內。臨發,上便宜,多所納用。郡界
多公主水碓,遏塞流水,轉為浸害,頌表罷之,百姓獲其便利。尋以母憂去職。
服闋,除淮南相。在官嚴整,甚有政績。舊修芍陂,年用數萬人,豪強兼併,孤
貧失業,頌使大小戮力,計功受分,百姓歌其平惠。
頌在郡,上疏曰:
臣昔忝河內,臨辭受詔:“卿所言悉要事,宜大小數以聞。恆苦多事,或不
能悉有報,勿以為疑。”臣受詔之日,喜懼交集,益思自竭,用忘其鄙,願以螢
燭,增暉重光。到郡草具所陳如左,未及書上,會臣嬰丁天罰,寢頓累年,今謹
封上前事。臣雖才不經國,言淺多違,猶願陛下垂省,使臣微誠得經聖鑒,不總
棄於常案。如有足采,冀補萬一。
伏見詔書,開啟土宇,以支百世,封建戚屬,鹹出之藩,夫豈不懷,公理然
也。樹國全制,始成於今,超秦、漢、魏氏之局節,紹五帝三代之絕跡。功被無
外,光流後裔,巍巍盛美,三五之君殆有慚德。何則?彼因自然而就之,異乎絕
跡之後更創之。雖然,封幼稚皇子於吳、蜀,臣之愚慮,謂未盡善。夫吳、越剽
輕,庸、蜀險絕,此故變釁之所出,易生風塵之地。且自吳平以來,東南六州將
士更守江表,此時之至患也。又內兵外守,吳人有不自信之心,宜得壯主以鎮撫
之,使內外各安其舊。又孫氏為國,文武眾職,數擬天朝,一旦堙替,同於編戶。
不識所蒙更生之恩,而災困逼身,自謂失地,用懷不靖。今得長王以臨其國,隨
才授任,文武並敘,士卒百役不出其鄉,求富貴者取之於國內。內兵得散,新邦
乂安,兩獲其所,於事為宜。宜取同姓諸王年二十以上人才高者,分王吳、蜀。
以其去近就遠,割裂土宇,令倍於舊。以徙封故地,用王幼稚,須皇子長乃遣君
之,於是無晚也。急所須地,交得長主,此事宜也。臣所陳封建,今大義已舉,
然餘眾事,儻有足采,以參成制,故皆並列本事。
臣聞:不憚危悔之患,而願獻所見者,盡忠之臣也;垂聽逆耳,甘納苦言者,
濟世之君也。臣以期運,幸遇無諱之朝。雖嘗抗疏陳辭,泛論政體,猶未悉所見,
指言得失,徒荷恩寵,不異凡流。臣竊自愧,不盡忠規,無以上報,謹列所見如
左。臣誠未自許所言必當,然要以不隱所懷為上報之節。若萬一足采,則微臣更
生之年;如皆瞽妄,則國之福也。願陛下缺半日之間,垂省臣言。
伏惟陛下雖應天順人,龍飛踐阼,為創基之主,然所遇之時,實是叔世。何
則?漢末陵遲,閹豎用事,小人專朝,君子在野,政荒眾散,遂以亂亡。魏武帝
以經略之才,撥煩理亂,兼肅文教,積數十年,至於延康之初,然後吏清下順,
法始大行。逮至文、明二帝,奢淫驕縱,傾殆之主也。然內盛台榭聲色之娛,外
當三方英豪嚴敵,事成克舉,少有愆違,其故何也?實賴前緒,以濟勳業。然法
物政刑,固已漸穨矣。自嘉平之初,晉祚始基,逮於鹹熙之末,其間累年。雖鈇
鉞屢斷,翦除凶醜,然其存者鹹蒙遭時之恩,不軌於法。泰始之初,陛下踐阼,
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孫,則其曾玄。古人有言,膏粱之性難正,故
曰時遇叔世。當此之秋,天地之位始定,四海洗心整綱之會也。然陛下猶以用才
因宜,法寬有由,積之在素,異於漢、魏之先。三祖崛起,易朝之為,未可一旦
直繩御下,誠時宜也。然至所以為政,矯世眾務,自宜漸出公塗,法正威斷,日
遷就肅。譬由行舟,雖不橫截迅流,然俄向所趣,漸靡而往,終得其濟。積微稍
著,以至於今,可以言政。而自泰始以來,將三十年,政功美績,未稱聖旨,凡
諸事業,不茂既往。以陛下明聖,猶未及叔世之弊,以成始初之隆,傳之後世,
不無慮乎!意者,臣言豈不少概聖心夫!
顧惟萬載之事,理在二端。天下大器,一安難傾,一傾難正。故慮經後世者,
必精目下之政,政安遺業,使數世賴之。若乃兼建諸侯而樹藩屏,深根固蒂,則
祚延無窮,可以比跡三代。如或當身之政,遺風餘烈不及後嗣,雖樹親戚,而成
國之制不建,使夫後世獨任智力以安大業。若未盡其理,雖經異時,憂責猶追在
陛下,將如之何!願陛下善當今之政,樹不拔之勢,則天下無遺憂矣。
夫聖明不世及,後嗣不必賢,此天理之常也。故善為天下者,任勢而不任人。
任勢者,諸侯是也;任人者,郡縣是也。郡縣之察,小政理而大勢危;諸侯為邦,
近多違而遠慮固。聖王推終始之弊,權輕重之理,包彼小違以據大安,然後足
以藩固內外,維鎮九服。夫武王聖主也,成王賢嗣也,然武王不恃成王之賢而廣
封建者,慮經無窮也。且善言今者,必有驗之於古。唐、虞以前,書文殘缺,其
事難詳。至於三代,則並建明德,及興王之顯親,列爵五等,開國承家,以藩屏
帝室,延祚久長,近者五六百歲,遠者僅將千載。逮至秦氏,罷侯置守,子弟不
分尺土,孤立無輔,二世而亡。漢承周、秦之後,雜而用之,前後二代各二百餘
年。揆其封建不用,雖強弱不適,制度舛錯,不盡事中,然跡其衰亡,恆在同姓
失職,諸侯微時,不在強盛。昔呂氏作亂,幸賴齊、代之援,以寧社稷。七國叛
逆,梁王捍之,卒弭其難。自是之後,威權削奪,諸侯止食租奉,甚者至乘牛車。
是以王莽得擅本朝,遂其奸謀,傾盪天下,毒流生靈。光武紹起,雖封樹子弟,
而不建成國之制,祚亦不延。魏氏承之,圈閉親戚,幽囚子弟,是以神器速傾,
天命移在陛下。長短之應,禍福之徵,可見於此。又魏氏雖正位居體,南面稱帝,
然三方未賓,正朔有所不加,實有戰國相持之勢。大晉之興,宣帝定燕,太祖平
蜀,陛下滅吳,可謂功格天地,土廣三王,舟車所至,人跡所及,皆為臣妾,四
海大同,始於今日。宜承大勛之籍,及陛下聖明之時,開啟土宇,使同姓必王,
建久安於萬載,垂長世於無窮。
臣又聞國有任臣則安,有重臣則亂。而王制,人君立子以嫡不以長,立嫡以
長不以賢,此事情之不可易者也。而賢明至少,不肖至眾,此固天理之常也。物
類相求,感應而至,又自然也。是以暗君在位,則重臣盈朝;明後臨政,則任臣
列職。夫任臣之與重臣,俱執國統而立斷者也。然成敗相反,邪正相背,其故何
也?重臣假所資以樹私,任臣因所籍以盡公。盡公者,政之本也;樹私者,亂之
源也。推斯言之,則泰日少,亂日多,政教漸穨,欲國之無危,不可得也。又非
徒唯然而已。借令愚劣之嗣,蒙先哲之遺緒,得中賢之佐,而樹國本根不深,無
乾輔之固,則所謂任臣者化而為重臣矣。何則?國有可傾之勢,則執權者見疑,
眾疑難以自信,而甘受死亡者非人情故也。若乃建基既厚,藩屏強御,雖置幼君
赤子而天下不懼,曩之所謂重臣者,今悉反忠而為任臣矣。何則?理無危勢,懷
不自猜,忠誠得著,不惕於邪故也。聖王知賢哲之不世及,故立相持之勢以御其
臣。是以五等既列,臣無忠慢,同於竭節,以徇其上。群後既建,繼體賢鄙,亦
均一契,等於無慮。且樹國苟固,則所任之臣,得賢益理,次委中智,亦足以安。
何則?勢固易持故也。
然則建邦苟盡其理,則無向不可。是以周室自成、康以下,逮至宣王,宣王
之後,到於赧王,其間歷載,朝無名臣,而宗廟不隕者,諸侯維持之也。故曰,
為社稷計,莫若建國。夫邪正逆順者,人心之所系服也。今之建置,宜審量事勢,
使諸侯率義而動,同忿俱奮,令其力足以維帶京邑。若包藏禍心,惕於邪而起,
孤立無黨,所蒙之籍不足獨以有為。然齊此甚難,陛下宜與達古今善識事勢之士
深共籌之。建侯之理,使君樂其國,臣榮其朝,各流福祚,傳之無窮。上下一心,
愛國如家,視百姓如子,然後能保荷天祿,兼翼王室。今諸王裂土,皆兼於古之
諸侯,而君賤其爵,臣恥其位,莫有安志,其故何也?法同郡縣,無成國之制故
也。今之建置,宜使率由舊章,一如古典。然人心繫常,不累十年,好惡未改,
情願未移。臣之愚慮,以為宜早創大制,遲回眾望,猶在十年之外,然後能令君
臣各安其位,榮其所蒙,上下相持,用成藩輔。如今之為,適足以虧天府之藏,
徒棄谷帛之資,無補鎮國衛上之勢也。
古者封建既定,各有其國,後雖王之子孫,無復尺土,此今事之必不行者也。
若推親疏,轉有所廢,以有所樹,則是郡縣之職,非建國之制。今宜豫開此地,
令十世之內,使親者得轉處近。十世之遠,近郊地盡,然後親疏相維,不得復如
十世之內。然猶樹親有所,遲天下都滿,已彌數百千年矣。今方始封而親疏倒施,
甚非所宜。宜更大量天下土田方里之數,都更裂土分人,以王同姓,使親疏遠近
不錯其宜,然後可以永安。古者封國,大者不過土方百里,然後人數殷眾,境內
必盈其力,足以備充制度。今雖一國周環近將千里,然力實寡,不足以奉國典。
所遇不同,故當因時制宜,以盡事適今。宜令諸王國容少而軍容多,然於古典所
應有者悉立其制,然非急所須,漸而備之,不得頓設也。須車甲器械既具,群臣
乃服彩章;倉廩已實,乃營宮室;百姓已足,乃備官司;境內充實,乃作禮樂。
唯宗廟社稷,則先建之。至於境內之政,官人用才,自非內史、國相命於天子,
其餘眾職及死生之斷、谷帛資實、慶賞刑威、非封爵者,悉得專之。今臣所舉二
端,蓋事之大較,其所不載,應在二端之屬者,以此為率。今諸國本一郡之政耳,
若備舊典,則官司以數,事所不須,而以虛制損實力。至於慶賞刑斷,所以衛下
之權,不重則無以威眾人而衛上。故臣之愚慮,欲令諸侯權具,國容少而軍容多,
然亦終於必備今事為宜。
周之建侯,長享其國,與王者並,遠者僅將千載,近者猶數百年;漢之諸王,
傳祚暨至曾玄。人性不甚相遠,古今一揆,而短長甚違,其故何邪?立意本殊而
制不同故也。周之封建,使國重於君,公侯之身輕於社稷,故無道之君不免誅放。
敦興滅繼絕之義,故國祚不泯。不免誅放,則群後思懼;胤嗣必繼,是無亡國也。
諸侯思懼,然後軌道,下無亡國,天子乘之,理勢自安,此周室所以長在也。漢
之樹置君國,輕重不殊,故諸王失度,陷於罪戮,國隨以亡。不崇興滅繼絕之序,
故下無固國。下無固國,天子居上,勢孤無輔,故奸臣擅朝,易傾大業。今宜反
漢之弊,修周舊跡。國君雖或失道,陷於誅絕,又無子應除,苟有始封支胤,不
問遠近,必紹其祚。若無遺類,則虛建之,須皇子生,以繼其統,然後建國無滅。
又班固稱“諸侯失國亦猶網密”,今又宜都寬其檢。且建侯之理,本經盛衰,大
制都定,班之群後,著誓丹青,書之玉版,藏之金匱,置諸宗廟,副在有司。寡
弱小國猶不可危,豈況萬乘之主!承難傾之邦而加其上,則自然永久居重固之安,
可謂根深華岳而四維之也。臣之愚,願陛下置天下於自安之地,寄大業於固成之
勢,則可以無遺憂矣。
今閻閭少名士,官司無高能,其故何也?清議不肅,人不立德,行在取容,
故無名士。下不專局,又無考課,吏不竭節,故無高能。無高能,則有疾世事;
少名士,則後進無準,故臣思立吏課而肅清議。夫欲富貴而惡貧賤,人理然也。
聖王大諳物情,知不可去,故直同公私之利,而詭其求道,使夫欲富者必先由貧,
欲貴者必先安賤。安賤則不矜,不矜然後廉恥厲;守貧者必節慾,節慾然後操全。
以此處務,乃得盡公。盡公者,富貴之徒也。為無私者終得其私,故公私之利同
也。今欲富者不由貧自得富,欲貴者不安賤自得貴,公私之塗既乖,而人情不能
無私,私利不可以公得,則恆背公而橫務。是以風節日穨,公理漸替,人士富貴,
非軌道之所得。以此為政,小大難期。然教穨來既久,難反一朝。又世放都靡,
營欲比肩,群士渾然,庸行相似,不可頓肅,甚殊黜陟也。且教不求盡善,善在
抑尤,同侈之中,猶有甚泰。使夫昧適情之樂者,捐其顯榮之貴,俄在不鮮之地;
約己潔素者,蒙儉德之報,列於清官之上。二業分流,令各有蒙。然俗放都奢,
不可頓肅,故臣私慮,願先從事於漸也。
天下至大,萬事至眾,人君至少,同於天日,故非垂聽所得周覽。是以聖王
之化,執要而已,委務於下而不以事自嬰也。分職既定,無所與焉,非憚日昃之
勤,而牽於逸豫之虞,誠以政體宜然,事勢致之也。何則?夫造創謀始,逆暗是
非,以別能否,甚難察也。既以施行,因其成敗,以分功罪,甚易識也。易識在
考終,難察在造始,故人君恆居其易則安,人臣不處其難則亂。今陛下每精事始
而略於考終,故群吏慮事懷成敗之懼輕,飾文采以避目下之譴重,此政功所以未
善也。今人主能恆居易執要以御其下,然後人臣功罪形於成敗之徵,無逃其誅賞。
故罪不可蔽,功不可誣。功不可誣,則能者勸;罪不可蔽,則違慢日肅,此為國
之大略也。臣竊惟陛下聖心,意在盡善,懼政有違,故精事始,以求無失。又以
眾官勝任者少,故不委務,寧居日昃也。臣之愚慮,竊以為今欲盡善,故宜考終。
何則?精始難校故也。又群官多不勝任,亦宜委務,使能者得以成功,不能者得
以著敗。敗著可得而廢,功成可得遂任,然後賢能常居位以善事,暗劣不得以屍
祿害政。如此不已,則勝任者漸多,經年少久,即群司遍得其人矣。此校才考實,
政之至務也。今人主不委事仰成,而與諸下共造事始,則功罪難分。下不專事,
居官不久,故能否不別。何以驗之?今世士人決不悉良能也,又決不悉疲軟也。
然今欲舉一忠賢,不知所賞;求一負敗,不知所罰。及其免退,自以犯法耳,非
不能也。登進者自以累資及人間之譽耳,非功實也。若謂不然,則當今之政未稱
聖旨,此其征也。陛下御今法為政將三十年,而功未日新,其咎安在?古人有言:
“琴瑟不調,甚者必改而更張。”凡臣所言,誠政體之常,然古今異宜,所遇不
同。陛下縱未得盡仰成之理,都委務於下,至如今事應奏御者,蠲除不急,使要
事得精可三分之二。
古者六卿分職,冢宰為師。秦、漢已來,九列執事,丞相都總。今尚書制斷,
諸卿奉成,於古制為重,事所不須,然今未能省並。可出眾事付外寺,使得專之,
尚書為其都統,若丞相之為。惟立法創製,死生之斷,除名流徙,退免大事,及
連度支之事,台乃奏處。其餘外官皆專斷之,歲終台閤課功校簿而已。此為九卿
造創事始,斷而行之,尚書書主,賞罰繩之,其勢必愈考成司非而已。於今親掌
者動受成於上,上之所失,不得復以罪下,歲終事功不建,不知所責也。夫監司
以法舉罪,獄官案劾盡實,法吏據辭守文,大較雖同,然至於施用,監司與夫法
獄體宜小異。獄官唯實,法吏唯文,監司則欲舉大而略小。何則?夫細過微闕,
謬妄之失,此人情之所必有,而悉糾以法,則朝野無全人,此所謂欲理而反亂者
也。
故善為政者綱舉而網疏,綱舉則所羅者廣,網疏則小必漏,所羅者廣則為政
不苛,此為政之要也。而自近世以來,為監司者,類大綱不振而微過必舉。微過
不足以害政,舉之則微而益亂;大綱不振,則豪強橫肆,豪強橫肆,則百姓失職
矣,此錯所急而倒所務之由也。今宜令有司反所常之政,使天下可善化。及此非
難也,人主不善碎密之案,必責犯強舉尤之奏,當以盡公,則害政之奸自然禽矣。
夫大奸犯政而亂兆庶之罪者,類出富強,而豪富者其力足憚,其貨足欲,是以官
長顧勢而頓筆。下吏縱奸,懼所司之不舉,則謹密網以羅微罪。使奏劾相接,狀
似盡公,而撓法不亮固已在其中矣。非徒無益於政體,清議乃由此而益傷。古人
有言曰:“君子之過,如日之蝕焉。”又曰:“過而能改”又曰“不貳過”。凡
此數者,皆是賢人君子不能無過之言也。苟不至於害政,則皆天網之所漏;所犯
在甚泰,然後王誅所必加,此舉罪淺深之大例者也。
故君子得全美以善事,不善者必夷戮以警眾,此為政誅赦之準式也。何則?
所謂賢人君子,苟不能無過,小疵不可以廢其身,而輒繩以法,則愧於明時。何
則?雖有所犯,輕重甚殊,於士君子之心受責不同而名不異者,故不軌之徒得引
名自方,以惑眾聽,因名可亂,假力取直,故清議益傷也。凡舉過彈違,將以肅
風論而整世教,今舉小過,清議益穨。是以聖人深識人情而達政體,故其稱曰:
“不以一眚掩大德。”又曰:“赦小過,舉賢才。”又曰:“無求備於一人。”
故冕而前旒,充纊塞耳,意在善惡之報必取其尤,然後簡而不漏,大罪必誅,法
禁易全也。何則?害法在犯尤,而謹搜微過,何異放兕豹於公路,而禁鼠盜於隅
隙。古人有言,“鈇鉞不用而刀鋸日弊,不可以為政”,此言大事緩而小事急也。
時政所失,少有此類,陛下宜反而求之,乃得所務也。
夫權制不可以經常,政乖不可以守安,此言攻守之術異也。百姓雖愚,望不
虛生,必因時而發。有因而發,則望不可奪;事變異前,則時不可違。明聖達政,
應赴之速,不及下車,故能動合事機,大得人情。昔魏武帝分離天下,使人役居
戶,各在一方;既事勢所須,且意有曲為,權假一時,以赴所務,非正典也。然
逡巡至今,積年未改,百姓雖身丁其困,而私怨不生,誠以三方未悉盪並,知時
未可以求安息故也。是以甘役如歸,視險若夷。至於平吳之日,天下懷靜,而東
南二方,六州郡兵,將士武吏,戍守江表,或給京城運漕,父南子北,室家分離,
鹹更不寧。又不習水土,運役勤瘁,並有死亡之患,勢不可久。此宜大見處分,
以副人望。魏氏錯役,亦應改舊。此二者各盡其理,然黔首感恩懷德,謳吟樂生
必十倍於今也。自董卓作亂以至今,近出百年,四海勤瘁,丁難極矣。六合渾並,
始於今日,兆庶思寧,非虛望也。然古今異宜,所遇不同,誠亦未可以希遵在昔,
放息馬牛。然使受百役者不出其國,兵備待事其鄉,實在可為。縱復不得悉然為
之,苟盡其理,可靜三分之二,吏役可不出千里之內。但如斯而已,天下所蒙已
不訾矣。
政務多端,世事之未盡理者,難遍以疏舉,振領總綱,要在三條。凡政欲靜,
靜在息役,息役在無為。倉廩欲實,實在利農,利農在平糴。為政欲著信,著信
在簡賢,簡賢在官久。官久非難也,連其班級,自非才宜,不得傍轉以終其課,
則事善矣。平糴已有成制,其未備者可就周足,則谷積矣。無為匪他,卻功作之
勤,抑似益而損之利。如斯而已,則天下靜矣。此三者既舉,雖未足以厚化,然
可以為安有餘矣。夫王者之利,在生天地自然之財,農是也。所立為指於此,事
誠有功益。苟或妨農,皆務所息,此悉似益而損之謂也。然今天下自有事所必須,
不得止已,或用功甚少而所濟至重。目下為之,雖少有廢,而計終已大益。農官
有十百之利,及有妨害,在始似如未急,終作大患,宜逆加功,以塞其漸。如河、
汴將合,沈萊苟善,則役不可息。諸如此類,亦不得已已。然事患緩急,權計輕
重,自非近如此類,準以為率,乃可興為,其餘皆務在靜息。然能善算輕重,權
審其宜,知可興可廢,甚難了也,自非上智遠才,不乾此任。夫創業之美,勛在
垂統,使夫後世蒙賴以安。其為安也,雖昏猶明,雖愚若智。濟世功者,實在善
化之為,要在靜國。至夫修飾宮署,凡諸作役務為恆傷過泰,不患不舉,此將來
所不須於陛下而自能者也。至於仰蒙前緒,所憑日月者,實在遺風系人心,餘烈
匡幼弱,而今勤所不須,以傷所憑。鈞此二者,何務孰急,陛下少垂恩回慮,詳
擇所安,則大理盡矣。
世之私議,竊比陛下於孝文。臣以為聖德隆殺,將在乎後,不在當今。何則?
陛下龍飛鳳翔,應期踐阼,有創業之勛矣。掃滅強吳,奄征南海,又有之矣。以
天子之貴,而躬行布衣之所難,孝儉之德,冠於百王,又有之矣。履宜無細,動
成軌度,又有之矣。若善當身之政,建藩屏之固,使晉代久長,後世仰瞻遺蹟,
校功考事,實與湯、武比隆,何孝文足雲!臣之此言,非臣下褒上虛美常辭,其
事實然。若所以資為安之理,或未盡善,則恐良史書勛,不得遠盡弘美,甚可惜
也。然不可使夫知政之士得參聖慮,經年少久,終必有成。願陛下少察臣言。
又論肉刑,見《刑法志》。詔答曰:“得表陳封國之制,宜如古典,任刑齊
法,宜復肉刑,及六州將士之役,居職之宜,諸所陳聞,具知卿之乃心為國也。
動靜數以聞。”
元康初,從準南王允入朝。會誅楊駿,頌屯衛殿中,其夜,詔以頌為三公尚
書。又上疏論律令事,為時論所美。久之,轉吏部尚書,建九班之制,欲令百官
居職希遷,考課能否,明其賞罰。賈郭專朝,仕者欲速,竟不施行。
及趙王倫之害張華也,頌哭之甚慟。聞華子得逃,喜曰:“茂先,卿尚有種
也!”倫黨張林聞之,大怒,憚頌持正而不能害也。孫秀等推崇lun6*功,宜加九錫,
百僚莫敢異議。頌獨曰:“昔漢之錫魏,魏之錫晉,皆一時之用,非可通行。今
宗廟乂安,雖嬖後被退,勢臣受誅,周勃誅諸呂而尊孝文,霍光廢昌邑而奉孝宣,
並無九錫之命。違舊典而習權變,非先王之制。九錫之議,請無所施。”張林積
忿不已,以頌為張華之黨,將害之。孫秀曰:“誅張、裴已傷時望,不可復誅頌。”
林乃止。於是以頌為光祿大夫,門施行馬。尋病卒,使使者弔祭,賜錢二十萬、
朝服一具,謚曰貞。中書侍郎劉沈議,頌當時少輩,應贈開府。孫秀素恨之,不
聽。頌無子,養弟和子雍早卒,更以雍弟詡子鄢為嫡孫,襲封。永康元年,詔以
頌誅賈謐督攝眾事有功,追封梁鄒縣侯,食邑千五百戶。
頌弟彪字仲雅,參安東軍事。伐吳,獲張悌,累官積弩將軍。及武庫火,彪
建計斷屋,得出諸寶器。歷荊州刺史。次弟仲字世混,歷黃門郎、滎陽太守,未
之官,卒。
初,頌嫁女臨淮陳矯,矯本劉氏子,與頌近親,出養於姑,改姓陳氏。中正
劉友譏之,頌曰:“舜後姚虞、陳田本同根系,而世皆為婚,禮律不禁。今與此
同義,為婚可也。”友方欲列上,為陳騫所止,故得不劾。頌問明法掾陳默、蔡
畿曰:“鄉里誰最屈?”二人俱云:“劉友屈。”頌作色呵之,畿曰:“友以私
議冒犯明府為非,然鄉里公論稱屈。”友辟公府掾、尚書郎、黃沙御史。
李重字茂曾,江夏鍾武人也。父景,秦州刺史、都亭定侯。重少好學,有文
辭;早孤,與群弟居,以友愛著稱。弱冠為本國中正,遜讓不行。後為始平王文
學,上疏陳九品曰:“先王議制,以時因革,因革之理,唯變所適。九品始於喪
亂,軍中之政,誠非經國不刊之法也。且其檢防轉碎,征刑失實,故朝野之論,
僉謂驅動風俗,為弊已甚。而至於議改,又以為疑。臣以革法創製,當先盡開塞
利害之理,舉而錯之,使體例大通而無否滯亦未易故也。古者諸侯之治,分土有
常,國有定主,人無異望,卿大夫世祿,仕無出位之思,臣無越境之交,上xia6*體
固,人德歸厚。秦反斯道,罷侯置守,風俗淺薄,自此來矣。漢革其弊,斟酌周、
秦,並建侯守,亦使分土有定,而牧司必各舉賢,貢士任之鄉議,事合聖典,比
蹤三代。方今聖德之隆,光被四表,兆庶顒顒,欣睹太平。然承魏氏凋弊之跡,
人物播越,仕無常朝,人無定處,郎吏蓄于軍府,豪右聚於都邑,事體駁錯,與
古不同。謂九品既除,宜先開移徙,聽相併就。且明貢舉之法,不濫於境外,則
冠帶之倫將不分而自均,即土斷之實行矣。又建樹官司,功在簡久。階級少,則
人心定;久其事,則政化成而能否著,此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以為選例九等,
當今之要,所宜施用也。聖王知天下之難,常從事於其易,故寄隱括於閭伍,則
邑屋皆為有司。若任非所由,事非所核,則雖竭聖智,猶不足以贍其事。由此而
觀,誠令二者既行,即人思反本,修之於鄉,華競自息,而禮讓日隆矣。”
遷太子舍人,轉尚書郎。時太中大夫恬和表陳便宜,稱漢孔光、魏徐幹等議,
使王公已下制奴婢限數,及禁百姓賣田宅。中書啟可,屬主者為條制。重奏曰:
“先王之制,士農工商有分,不遷其業,所以利用厚生,各肆其力也。《周官》
以土均之法,經其土地井田之制,而辨其五物九等貢賦之序,然後公私制定,率
土均齊。自秦立阡陌,建郡縣,而斯制已沒。降及漢、魏,因循舊跡,王法所峻
者,唯服物車器有貴賤之差,令不僣擬以亂尊卑耳。至於奴婢私產,則實皆未嘗
曲為之立限也。八年《己巳詔書》申明律令,諸士卒百工以上,所服乘皆不得違
制。若一縣一歲之中,有違犯者三家,洛陽縣十家已上,官長免。如詔書之旨,
法制已嚴。今如和所陳而稱光、乾之議,此皆衰世逾侈,當時之患。然盛漢之初
不議其制,光等作而不行,非漏而不及,能而不用也。蓋以諸侯之軌既滅,而井
田之制未復,則王者之法不得制人之私也。人之田宅既無定限,則奴婢不宜偏制
其數,懼徒為之法,實碎而難檢。方今聖明垂制,每尚簡易,法禁已具,和表無
施。”
又司隸校尉石鑒奏,鬱林太守介登役使所監,求召還;尚書荀愷以為遠郡非
人情所樂,奏登貶秩居官。重駁曰:“臣聞立法無制,所以齊眾檢邪,非必曲尋
事情,而理無所遺也。故所滯者寡,而所濟者眾。今如登郡比者多,若聽其貶秩
居官,動為準例,懼庸才負遠,必有黷貨之累,非所以肅清王化,輯寧殊域也。
臣愚以為宜聽鑒所上,先召登還,且使體例有常,不為遠近異制。”詔從之。
太熙初,遷廷尉平。駁廷尉奏邯鄲醉等,文多不載。再遷中書郎,每大事及
疑議,輒參以經典處決,多皆施行。遷尚書吏部郎,務抑華競,不通私謁,特留
心隱逸,由是群才畢舉。拔用北海西郭湯、琅邪劉珩、燕國霍原、馮翊吉謀等為
秘書郎及諸王文學,故海內莫不歸心。時燕國中正劉沈舉霍原為寒素,司徒府不
從,沈又抗詣中書奏原,而中書復下司徒參論。司徒左長史荀組以為:“寒素者,
當謂門寒身素,無世祚之資。原為列侯,顯佩金紫,先為人間流通之事,晚乃務
學,少長異業,年逾始立,草野之譽未洽,德禮無聞,不應寒素之目。”重奏曰:
“案如《癸酉詔書》,廉讓宜崇,浮競宜黜。其有履謙寒素靖恭求己者,應有以
先之。如詔書之旨,以二品系資,或失廉退之士,故開寒素以明尚德之舉。司徒
總御人倫,實掌邦教,當務峻準評,以一風流。然古之厲行高尚之士,或棲身岩
穴,或隱跡丘園,或克己復禮,或耄期稱道,出處默語,唯義所在。未可以少長
異操,疑其所守之美,而遠同終始之責,非所謂擬人必於其倫之義也。誠當考之
於邦黨之倫,審之於任舉之主。沈為中正,親執銓衡。陳原隱居求志,篤古好學,
學不為利,行不要名,絕跡窮山,韞韣道藝,外無希世之容,內全遁逸之節,行
成名立,搢紳慕之,委質受業者千里而應,有孫、孟之風,嚴、鄭之操。始舉原,
先諮侍中、領中書監華,前州大中正、後將軍嬰,河南尹軼。去三年,諸州還朝,
幽州刺史許猛特以原名聞,擬之西河,求加徵聘。如沈所列,州黨之議既舉,又
刺史班詔表薦,如此而猶謂草野之譽未洽,德禮無聞,舍所征檢之實,而無明理
正辭,以奪沈所執。且應二品,非所求備。但原定志窮山,修述儒道,義在可嘉。
若遂抑替,將負幽邦之望,傷敦德之教。如詔書所求之旨,應為二品。”詔從之。
重與李毅同為吏部郎,時王戎為尚書,重以清尚見稱,毅淹通有智識,雖二
人操異,然俱處要職,戎以識會待之,各得其所。毅字茂彥,舊史闕其行事。於
時內官重,外官輕,兼階級繁多,重議之,見《百官志》。又上疏曰:“凡山林
避寵之士,雖違世背時,出處殊軌,而先王許之者,嘉其服膺高義也。昔先帝患
風流之弊,而思反純樸,乃諮詢朝眾,搜求隱逸。鹹寧二年,始以太子中庶子征
安定皇甫謐,四年又以博士征南安朱沖,太康元年,復以太子庶子征沖,雖皆以
病疾不至,而朝野悅服。陛下遠邁先帝禮賢之旨,臣訪沖州邑,言其雖年近耋耋,
而志氣克壯,耽道窮藪,老而彌新,操尚貞純,所居成化,誠山棲耆德,足以表
世篤俗者也。臣以為宜垂聖恩,及其未沒,顯加優命。”時朝廷政亂,竟不能從。
出為行討虜護軍、平陽太守,崇德化,修學校,表篤行,拔賢能,清簡無欲,正
身率下,在職三年,彈黜四縣。弟嶷亡,表去官。
永康初,趙王倫用為相國左司馬,以憂逼成疾而卒,時年四十八。家貧,宅
宇狹小,無殯斂之地,詔於典客署營喪。追贈散騎常侍,謚曰成。子式,有美名,
官至侍中,鹹和初卒。
史臣曰:子雅束髮登朝,竭誠奉國,廣陳封建,深中機宜,詳辨刑名,該核
政體。雖文慚華婉,而理歸切要。游目西京,望賈誼而非遠;眷言東國,顧郎顗
而有餘。逮元康之間,賊臣專命,舉朝戰慄,苟避菹醢;頌以此時,忠鯁不撓,
哭張公之非罪,拒趙王之妄錫,雖古遺直,何以尚茲。至於緣其私議,不平劉友,
異夫憎而知善,舉不避仇者歟!李重言因革之理,駁田產之制,詞愜事當,蓋亹
癖可觀。及銳志銓衡,留心隱逸,浚沖期之識會,豈虛也哉!
贊曰:劉頌剛直,義形於詞。自下摩上,彼實有之。李重清雅,志乃無私。
推賢拔滯,嘉言在茲。懋哉兩哲,邦家之基。
0
猜你喜歡
火攻篇
《孫子兵法》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安娜_卡列寧娜(上)-第1部-14
《安娜·卡列尼娜》 可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四
《元史》 ○伯顏 伯顏,蒙古八鄰部人父與子(上)-07
《父與子》 帕卷一百九 志第十四
《魏書》 ◎樂五 氣質初分,聲形立矣好兵帥克歷險記(一)-第1卷-在後方-02-好兵帥克在警察局裡
《好兵帥克歷險記》 薩論死篇
《論衡》卷五 帝紀第五
《北齊書》 ◎廢帝 廢帝殷,字正道,文復活(上)-第一部-52
《復活》 &卷一百六 列傳第三十一
《新唐書》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新唐書》 ◎天文二 ○日食 武卷一百五 表第六
《明史》 ◎功臣世表一 (略)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
《三國演義》 卻說曹仁忿怒,遂大起本部之兵,星卷二百一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新唐書》 ◎吐蕃上 吐蕃本西羌屬,蓋傲慢與偏見(下)-第33章
《傲慢與偏見》 伊口耳嗜欲,但求真趣
《菜根譚》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元史》 ◎順帝九 二十一年春正月癸卷十七
《水經注》 ○渭水上 △渭水出隴西首陽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明史》 ◎忠義五 ○武大烈(徐日泰卷三十四(唐書) 莊宗紀八
《舊五代史》 同光四年春正月戊午朔,帝不受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