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

○別集類八
△《樂圃餘稿》·十卷、《附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朱長文撰。長文有《吳郡圖經續記》,已著錄。長文著述甚富。所撰詩詞、
賦辨、表章、雜說凡一百卷。以所居名樂圃,故名之曰《樂圃集》。南渡以後,
盡毀於兵。其從孫知漢陽軍思裒集遺文,得詩百六十有三、記五、序六、啟七、
墓誌五、雜文六。重為編次,類為十卷。又以墓銘、表傳為《附錄》一卷。鋟木
以傳。以非《樂圃集》之全本,故名之曰《餘稿》。歲久版佚。藏書家遞相傳錄,
惟寫本僅存。康熙壬辰,其裔孫岳壽即舊本重刊,復行於世。外附補遺詩一首、
贊一首,則明嘉定陸嘉穎所掇拾增入也。稿中墓銘皆署其父公綽名,蓋長文少時,
代其父作。思從石刻錄出,亦可見當時搜討之勤矣。葉夢得《避署錄話》曰:
“元豐間淮浙士人以疾不仕,因以行義聞於鄉里者二人。楚州徐積仲車,蘇州朱
長文伯原。”則長文在南北宋間,與徐積齊名。然積之學問主精研事理,長文之
學問主博考古今;積之文章多怪偉駭俗,長文之文章多平易近人。其所造則各有
不同雲。
△《龍雲集》·三十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劉弇撰。弇字偉明,安福人。元豐二年進士。復中博學宏詞科。初知峨眉
縣,改博士。元符改元,進《南郊大禮賦》,除秘書省正字,歷實錄院檢討。事
跡具《宋史》本傳。是集名曰“龍雲”者,《書錄解題》謂“龍雲,安福鄉名,
弇所居也”。其文不名一格,大都氣體宏整,詞致敷腴。周必大作是集序,謂其
醺經飫史,吞吐百氏,為足繼歐陽修之後,而上接韓文。則推許未免溢分。《宋
史》本傳稱其文剷削瑕纇,卓詭不凡。庶幾乎近其實矣。詩雖才地稍弱,要亦
峭拔不俗,異於庸音之足曲也。其集初刊於浦城,僅二十五卷。紹興四年,其鄉
人羅良弼搜求別本,益以彭德源、曾如晦等所編,又得《宏詞》、《時議》諸篇
於郭明叔家。總六百三十一首,釐為三十二卷。後附志銘及良弼跋。歲久版佚。
明弘治中劉璋復序而重刊。吳之振撰《宋詩鈔》,不及弇集。曹庭楝撰《宋詩存》,
始補收之。蓋傳本較稀,故之振偶未見雲。
△《雲溪居士集》·三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華鎮撰。鎮字安仁,會稽人。元豐二年進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軍事。
鎮原集本一百卷。又有《揚子法言訓解》十卷、《書記》三卷、《會稽覽古詩》
一百三篇、《長短句》一卷、《會稽錄》一卷,並附哀文一卷,通一百十七卷。
紹興十三年,其子初成裒集刊刻,曾表進於朝。又鎮《上蔡樞密書》,自雲“有
所作《王制解》一編”。而初成所為狀跋,則不載是書。蓋當時已散佚矣。其集
諸家書目皆不著錄。寶慶《會稽續志》但稱鎮好學博古,嘗著《會稽覽古詩》一
百三篇,不及其集。惟焦竑《經籍志》載《雲溪居士集》一百卷,而其他著作亦
均未載。近錢塘厲鶚編《宋詩紀事》,僅從地誌之中抄得《會稽覽古詩》九首。
知自明以來,是集無傳本也。茲於《永樂大典》中掇緝詮次,釐為三十卷。雖未
能頓還舊觀,然原刻卷數,已得三之一矣。樓炤序其集曰:“精深典贍,遒麗逸
發。”又曰:“介然自重,不輕以求人之知。其名之不昭也,固宜。”然觀其學
術,大抵以王安石為宗。且與蔡京、章惇輩贈答往來,乾祈甚至。炤之所云,未
必遽為公論。特幸不為京輩所汲引,故尚未麗名奸黨,身敗名裂耳。至其所為詩
文,則才氣豐蔚,詞條暢達。雖不足與歐、曾、蘇、黃比絜長短,而在元豐、元
祐之際,亦褎然自成一家。置其人品,取其文章可矣。
△《演山集》·六十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黃裳撰。裳字冕仲,南平人。元豐五年進士第一。累官禮部尚書。《宋史》
列傳別有一黃裳,普城人。乾道五年進士。光宗時官至顯謨閣待制。名姓偶同,
非一人也。其集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者六十卷。今此本卷目相符,蓋猶宋時
原本。《國史經籍志》作“黃裳《兼山集》四十卷”。書名卷數俱不合,蓋焦竑
傳錄之誤耳。裳,《宋史》無傳,其行事不甚可考。《福建通志》稱“政和、宣
和間三舍法行。裳上書謂宜近不宜遠,宜少不宜老,宜富不宜貧。不如遵祖宗科
舉之制。人以為確論”。要亦伉直有守之士。故其詩文俱骨力堅勁,不為委靡之
音。同時莊念祖《述方外志》乃謂“裳為紫薇天官九真人之一。因誤校籍,墮人
間”云云。說殊誕妄。蓋以裳素喜道家玄秘之書,又自稱紫元翁,往往愛作塵外
語。故從而附會之耳。茲編為乾道初其季子玠裒輯,建昌軍教授廖挺訂其舛誤,
刻於軍學。前有王說序,亦稱其淵源六經,議論悉出於正雲。
△《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李之儀撰。之儀字端叔,《宋史》稱滄州無棣人。而吳芾作前集序,乃曰
景城人。考《元豐九域志》,熙寧六年省景城入樂壽,則當為樂壽人。史殆因滄
州景城郡橫海軍節度治平九年嘗由清池徙治無棣,遂誤以景城即無棣也。陳氏
《書錄解題》據所題郡望,稱為趙郡人,益失之矣。之儀元豐中舉進士。元祐初
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監內香藥庫。以嘗從蘇軾幕府,為御史石豫
劾罷。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坐草范純仁遺表過於鯁直,忤蔡京意,編管太平。
是編《前集》五十卷,為乾道丁亥吳芾所輯,並為之序。姑溪居士,之儀南遷後
自號,因以名其集也。《後集》二十卷,不知誰編。然《文獻通考》已著錄,則
亦出宋人手矣。之儀在元祐、熙寧間,文章與張耒、秦觀相上下。王明清《揮麈
後錄》稱其尺牘最工。然他作亦皆神鋒俊逸,往往具蘇軾之一體。蓋氣類漸染
與之化也。其詩名稍不及黃、陳。論者因蘇軾題其詩後有“暫借好詩消永夜,每
逢佳處輒參禪”句,遂以為諷其過於僻澀。今觀集中諸詩,雖魄力雄厚,不足敵
軾;然大抵軒豁磊落,實無郊、島鉤棘艱苦之狀。注家所論,附會其詞,非軾本
意矣。
△《潏水集》·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復撰。復字履中。先世家開封祥符,以其父官關右,遂為長安人。登元
豐二年進士。歷官熙河轉運使,終於中大夫集賢殿修撰。其事跡不見於《宋史》。
洪邁《容齋隨筆》載其於蔡京、刑恕謀用戰車、戰艦一事,上疏排詆,甚為切直。
而恨史傳之不能詳盡。《朱子語錄》亦曰:“閩人李復(案復非閩人,此句或傳
寫之誤。)及識橫渠先生。紹聖間為西邊使者,博記能文。今信州有《潏水集》
者,即其文也。其間有《論孟子養氣》,謂‘動必由理,故仰不愧於天,俯不怍
於人。無憂無懼,其氣豈不充乎!舍是則明有人非,幽有鬼責,自歉於中,氣為
之喪矣’。此語雖疏,卻得其大旨。近世諸儒之論,多似過高,流於老、莊而不
知,不若此說之為得也。”今觀是集,如謂揚雄不知道,謂井田兵制不可遽言復
古,皆確然中理。其他持論,亦皆醇正,不止朱子所稱一條。又久居兵間,嫻習
戎事,故所上奏議,大都侃侃建白,深中時弊,亦不止洪邁所稱二疏。至其考證
今古,貫穿博洽,於易象、算術、五行律呂之學無不剖晰精微,具有本末,尤非
空談者所可及。在宋儒之中,可謂有體有用者矣。集本四十卷,乾道間嘗刻於饒
郡,即朱子所謂信州本也。後散佚無存,談宋文者多不能舉其名氏。今從《永樂
大典》裒輯編綴,釐為一十六卷,著之於錄。既以發潛德之幽光,且以補史傳之
闕略焉。
△《學易集》·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劉跂撰。跂字斯立,東光人,家於東平。尚書右僕射摯之子也。《宋史》
附見摯傳。稱其能文章,遭黨事,為官拓落,家居避禍以壽終,而不詳著其仕履。
惟晁說之作跂墓誌稱:“跂登元豐二年進士。初選亳州教授。元祐初除曹州州學
教授,以雄州防禦推官知江州彭澤縣。其後改管城、蘄水,所至有政聲。復主管
成都府永寧觀。政和末以朝奉郎卒。”所敘生平梗概,頗為詳悉。說之又稱跂晚
作學易堂,鄉人稱為學易先生。其集名蓋取諸此也。紹聖初,摯以黨籍竄新州,
卒於謫所。建中jing6*國初,跂伏闕籥冤,得復官昭雪,世稱其孝。呂本中《紫微詩
話》稱:“跂初登科,就亳州,見劉攽所稱引,皆所未知,於是始有意讀書。厥
後與孫復、石介名相埒。”蓋其行誼學問,均不愧於古人。所作古文,類簡勁有
法度。詩則多似陳師道體。雖時露生拗,要自落落無凡語。《江西宗派圖》中不
列其名,殆以摯為朔黨,門戶不同歟!然淳熙中呂祖謙奉詔修《文鑒》,多取跂
作。其辨冤時《上執政啟》所云“晚歲離騷,魂竟招於異域。平生精爽,夢猶托
於古人”者,呂本中《詩話》及王銍《四六話》亦俱極推其隸事之工。即以文
章而論,亦北宋末年卓然一作者矣。其集原本二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謂最
初李相之得於跂甥蔡瞻明。紹興中洪邁傳於長樂官舍。後施元之刻版行世。《宣
防宮賦》、《學易堂記》世尤傳誦。今元之舊刻,久無傳本。惟《永樂大典》載
跂詩文頗多。雖未免有所脫佚,而掇拾排次,尚可得什之六七。謹依類編訂,共
錄為十有二卷。今恭承聖訓,於刊刻時削去青詞,以歸雅正。其《同天節道場疏》、
《管城縣修獄道場疏》、《供給看經疏》、《北山塑像疏》、《靈泉修告疏》、
《仁欽升坐疏》、《請崇寧長老疏》以及為其父母舅氏修齋諸疏,皆跡涉異端,
與青詞相類,亦概為削除。重加編次,釐為八卷,用昭鑑古斥邪之訓,垂萬世立
言之準焉。
△《道鄉集》·四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鄒浩撰。浩字志完,常州晉陵人。元豐五年進士。官終直龍圖閣,贈寶文
閣學士。謚曰忠。事跡具《宋史》本傳。此集乃其子柄栩所輯。凡詩十四卷、文
二十六卷。李綱嘗為之序,此本失載。《東都事略》載浩集三十卷。疑此亦後人
所分也。浩於元符二年以上疏諫立劉後編管新州。當時已焚毀其稿。徽宗初,蔡
京重治浩罪,求其疏不得,仍偽作浩疏宣示之。今集中具載原疏,蓋自《徽宗實
錄》浩傳中采出者。又集載疏共四首,而李燾《長編》內尚有元符元年《論執政
大臣不和》一疏,不見集中。又論章惇凡四疏,集亦只載其三。而《高俅轉官》
一制乃存而不刪。蓋編類之時,蒐采未備,去取亦未盡當也。柄等鏤版,宋末已
毀。明成化間其裔孫鄒量始得內閣抄本。萬曆中錢塘令鄒忠允亦浩之裔,乃再刊
行之。王士禎《居易錄》稱其古詩似白居易,律詩似劉夢得。又稱其受學程門,
而特嗜禪理,詩文多宗門語。其《括蒼易傳序》,服膺荊舒之學,亦駁而不醇。
夫浩之大節,可謂不愧師門矣。語言文字,小小異同,未足為累,蓋所學在此
在彼也。以是吹求,是亦不揣其本矣。
△《游廌山集》·四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宋游酢撰。酢字定夫,建陽人。元豐五年進士。建中jing6*國初,歷官監察御史。
宣和初,終於知濠州。事跡具《宋史·道學傳》。楊時《龜山集》有酢墓志銘,
稱所著有《中庸義》一卷、《易說》一卷、《詩二南義》一卷、《論語》、《孟
子》雜解各一卷、《文集》十卷。年譜稱其“年二十九,錄明道先生語。年四十
一,錄伊川先生語。年四十六,作《論孟雜解》、《中庸義》。年四十七,作
《易說》、《詩二南義》”。而不言文集,蓋本各為書也。此本首以《論語雜解》、
《中庸義》、《孟子雜解》為一卷。次《易說》、《詩二南義》為一卷。次《師
語》、《師訓》為一卷。次以文七篇、詩十三首,附以墓誌、年譜為一卷。又
《中庸義》後有《拾遺》。《孟子雜解》僅八條。《詩二南義》僅二條。蓋後人
掇拾重編,不但非其原本,且並非完書矣。《春日山行》詩中有“風詠舞雩正此
日,雪飄伊洛是何年”之句。自用程門立雪故實,似亦不類酢作。以其為宋儒遺
書,別無他本,姑錄之以備一家焉。
△《西台集》·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畢仲游撰。仲游字公叔,鄭州人。同平章事士安之曾孫。與兄仲衍同舉進
士。歷仕州縣。元祐初召試學士院,除集賢校理,累遷吏部郎中。後入元祐黨籍,
終於西京留司御史台,提舉鴻慶宮。《宋史》附載入士安傳末,敘其事跡頗詳。
厲鶚《宋詩紀事》以為士安子者,誤也。《東都事略》但稱仲游有集行世,不詳
卷數。《宋史·藝文志》作五十卷。而晁公武《讀書志》則稱《西台集》二十卷。
所紀卷目,多寡互殊,傳本亦久絕於世。今從《永樂大典》各韻中搜輯排比,詩
文諸體俱全。似已鮮所遺闕,特未能足五十卷之數。然《宋志》荒謬,多不可憑。
疑“五”字為傳寫之誤。謹仍依《讀書志》釐為二十卷,亦几几乎還其舊矣。仲
游少負雋名,其試館職時所與同策問者,乃黃庭堅、張耒、晁補之諸人,而蘇軾
獨異所作,擢為第一。他日又舉以自代,且稱其學貫經史,才通世務,文章精麗,
議論有餘。原狀具見東坡集中。今觀其著作,大都雄偉博辨,有珠泉萬斛之致。
於軾文軌轍最近。針芥之契,殆由於此。其間如《正統》、《封建》、《郡縣》
諸議,雖不免稍失之偏駁;而其他論事之作,類皆明白詳盡,切中情理,不為浮
誇誕謾之談。蓋其學問既有根柢,所從游者如富弼、司馬光、歐陽修、范純仁、
范純粹、劉摯輩,又皆一時名德。漸漬薰陶,故發為文章,具有典則。集中《上
蘇學士書》,稱其“知畏於口,未畏於文”,深戒其以文字賈禍。又《上司馬溫
公書》,稱其“欲廢新法,而左右皆安石之徒,懼其禍之猶在”。其後悉如所慮。
是其深識遠計,尤不可及,固非獨文辭之工矣。又《永樂大典》有《畢仲衍上編
次官制卷目劄子》一道,亦題作《西台集》。考《宋史》載仲衍為官制局檢討,
文字千萬計,損益刪補,曲盡其當。或由仲衍無集,故附入仲游集中歟!今亦並
存以備考證。至《開啟疏》、《樂詞》諸篇,非文章之正體。今以原集所有,姑
錄存之。而刊本則概從刪削焉。
△《樂靜集》·三十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李昭玘撰。昭玘字成季。《宋史》雲濟南人。考昭玘籍本鉅野,殆嘗自署
濟陰,而史遂誤濟南也。元祐中擢進士第。歷官提點永興、京西、京東刑獄。坐
元符黨奪官。徽宗立,召為右司員外郎,遷太常少卿,出知滄州。崇寧初編入黨
籍。紹興初追復直徽猷閣。事跡具《宋史》本傳。史稱昭玘坐廢以後,居閒十五
年。自號樂靜先生。寓意法書圖畫,貯以十囊,命曰《燕遊十友》。侯為昭玘校
試所舉士。及蒙執政、感舊恩,使人致意。昭玘惟求秘閣法帖而已。其孤介自守,
不汲汲自進如是。故其胸度夷曠,發為文章,皆光明俊偉,無依阿淟涊之態,
亦無囂呼憤戾之氣。又早為蘇軾所知,耳濡目染,具有典型。北宋之末,翹然為
一作者。當時與晁補之齊名,固不虛也。其集前後無序跋,不知何人所編。晁、
陳二家書目及《宋史·藝文志》皆不著錄。葉盛《菉竹堂書目》有之,而無卷數。
惟焦竑《國史經籍志》載三十卷。此本凡詩四卷、《徐州十事》一卷、記一卷、
傳序一卷、雜文二卷、書二卷、表三卷、啟狀七卷、疏一卷、青詞疏文一卷、僧
疏一卷、進卷二卷、試館職策一卷、碑誌行狀三卷,與焦竑志合。蓋即竑所見之
本也。
△《北湖集》·五卷(永樂大典本)
宋吳則禮撰。則禮字子副,富川人。以父御史中復蔭入仕。官至直秘閣,知
虢州。晚居豫章,自號北湖居士。其事跡略見陳振孫《書錄解題》,而不甚詳備。
今考集中所與唱和者,若唐庚、韓駒、曾紆、陳師道諸人,皆一時名士。其《李
長者像序》署銜,則嘗為軍器監主簿。又《續百憂集行》有“疇昔罪臣投荊州”
之句,蓋中間曾以事貶謫也。又《永樂大典》載有韓駒《北湖集序》,題宣和壬
寅,而中稱“則禮卒於虢州之後一年,其子坰綴輯詩文”云云。則當終於宣和辛
醜。楊萬里《誠齋詩話》乃稱尤袤賞其二絕句。其一有“華館相望總使星,長淮
南北已休兵”句,乃似高宗時語,豈萬里偶傳訛乎?駒序稱坰所編集為三十卷。
《書錄解題》則作《北湖集》十卷、長短句一卷。世久無傳,未詳孰是。今從
《永樂大典》各韻中裒輯編綴,尚得詩三百餘首、長短句二十餘首、雜文三十餘
首。謹校正訛舛,釐為五卷。則禮詩格峭拔,力求推陳出新。雖間涉於頹唐,而
逸趣環生,正復不煩繩削。近體好為生拗,筆力縱橫,愈臻遒上。雜文雖寥寥數
首,而法律嚴密,具有典型。觀所作《歐陽永叔集跋》、《曾子固大般若經抄序》,
知其於古文一脈具有淵源。宜其折矩周規,動符軌度。固非渡江以後講學家支離
冗漫之體所得而比並矣。
△《溪堂集》·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謝逸撰。逸字無逸,臨川人。屢舉不第。然以詩文名一時。呂本中作《江
西詩派》,列黃庭堅而下凡二十五人,逸與弟薖並與焉。本中嘗稱逸才力富贍,
不減康樂。劉克莊作《江西詩派序》,則謂逸輕快有餘而欠工緻,頗以本中之
言為失實。今觀其詩,雖稍近寒瘦,然風格雋拔,時露清新。上方黃、陳則不足,
下比江湖詩派則渢渢乎雅音矣。且克莊序中又稱:“宣政間有岐路可進身。
韓子蒼諸人或自鬻其技至貴顯。二謝乃老死布衣,其高節為不可及。”而本中
《東萊詩話》亦載汪華贈逸詩云:“但得丹霞訪龐老,何須狗監薦相如。新年更
勵於陵節,妻子同鉏五畝蔬。”則知當時兼以人品重之,不獨以其詩也。考江西
派中有集者二十四人。逸所著文集二十卷、詩集五卷、補遺二卷、詩餘一卷,尤
稱繁富。今自黃、陳、呂、晁諸家外,惟韓駒《陵陽集》及薖之《竹友集》猶有
寫本。逸集已久佚無傳。故王士禎跋《竹友集》,以未見逸集為歉。近時厲鶚撰
《宋詩紀事》,蒐羅極廣,所采逸詩亦止十餘首。今從《永樂大典》所載,裒集
綴輯,尚得詩文數百篇。中間如《冷齋夜話》所載“貪夫蟻旋磨,冷官魚上竿”
句。又《豫章詩話》所引逸《蝴蜨》詩“狂隨柳絮有時見,舞入梨花何處尋。江
天春暖晚風細,相逐賣花人過橋”等句。雖皆已失其全篇。然其存者,詩詞約什
之七八,文亦約什之四五。已可略見其大概。謹訂正訛舛,釐為十卷。庶考江西
詩派者,猶得以備一家焉。
△《竹友集》·十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謝薖撰。薖字幼槃,臨川人。《宋史·藝文志》、陳振孫《書錄解題》載
薖《竹友集》俱作十卷。而世所行本止四卷,又有詩無文。蓋流傳僅存,已多闕
佚。此本乃明謝肇淛從內府鈔出。凡古詩四卷、律詩三卷、雜文三卷。與宋時
卷數相合,蓋猶舊本。卷末有紹興壬申撫州州學教授建康苗昌言題識,稱“二謝
文集合三卷,邦之學士欲刊之而未能。朝議大夫趙士鵬來守是邦,始命勒其書於
學宮,以稱邦人之美意。”詳其詞氣,蓋與謝逸《溪堂集》同時授梓,故呂本中
原跋亦總二集而言之也。本中稱薖詩似謝玄暉,不免譽之太過。劉克莊《詩話》
則謂薖視逸差苦思,而合玄暉者亦少。王士禎《居易錄》又謂薖在江西派中,亦
清逸可喜。然涪翁沈雄剛健之氣,去之尚遠。所評騭俱為不誣。士禎又極稱其
《顏魯公祠堂》、《十八學士圖》諸長歌及“尋山紅葉半旬雨,過我黃花三徑秋”
二句、《靡靡江蘺只喚愁》一詩。持論亦屬允當。至所稱“挼挲蕉葉展新綠,從
臾榴花開晚紅。瘦藤拄下萬峰頂,老鶴來歸千歲巢”,則殊不盡薖所長。蓋一時
興到之言,非篤論也。
△《日涉園集》·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彭撰。彭字商老,南康軍建昌人。陳振孫《書錄解題》以為公擇之從孫。
王明清《揮麈錄》謂李定仲求以不得預蘇舜欽賽神會興大獄,彭即其孫也。二說
未知孰是。《宋史》不為立傳,其行履亦不可考。趙彥衛《雲麓漫鈔》載:“呂
居仁《江西詩派圖》,錄自黃庭堅以下二十五人,彭名在第十五,居韓駒之亞。”
則彭本文章之士,故事跡不見於史也。其集《書錄解題》作十卷,世久無傳。今
檢《永樂大典》,所載彭詩頗多。抄撮編次,共得七百二十餘首,諸體鹹備。謹
校定訛謬,仍釐為十卷,以還其舊。集中所與酬倡者,如蘇軾、張耒、劉羲仲等,
皆一代勝流。故其詩具有軌度,無南宋人粗獷之態。呂居仁稱其詩文富贍宏博,
非後生容易可到。劉克莊《後村詩話》亦稱其博覽強記,而獨惜其詩體拘狹少變
化。今觀所作,克莊所論為近之。然邊幅未宏,而錘鍊精研,時多警策,頗見磨
淬之功。在江西派中,與謝逸、洪朋諸人足相頡頏,終非江湖末派所能及也。
△《灌園集》·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呂南公撰。南公字次儒,南城人。《宋史·文苑傳》稱其於書無所不讀,
於文不肯綴輯陳言。熙寧中,士方推崇馬融、王肅、許慎之業(案熙寧中科舉所
用乃王安石《三經新義》及《字說》,非馬融、王肅、許慎之學,此語殊為乖妄,
《宋史》荒陋此亦一端,謹附糾其謬於此),剽掠臨摹。南公度不能逐時好,一
試禮闈不偶,退築室灌園,不復以進取為意。元祐初,立十科薦士。中書舍人曾
肇上疏,薦其不事俗學,安貧守道,堪充師表。廷議欲命以官,未及而卒。陳振
孫《書錄解題》稱南公欲修《三國志》,名其齋曰袞斧。將成而南公卒,書亦不
傳。惟其子郁編次遺文為三十卷。然刊版久佚,流傳遂絕。僅存抄本《呂次儒集》
一卷,惟錄《麻姑山詩》二十四首、《福山詩》一首及《錢鄧州不燒紙釒強頌》、
《義鷹志》、《龍母墓》三篇。蓋後人從《宋文鑒》及《麻姑山志》抄撮而成,
十不存一。今據《永樂大典》所載,裒輯薈萃,篇帙尚夥。謹依類排次,釐為二
十卷。雖不必盡符原數,視世所傳本則賅備多矣。南公《與汪秘校論文書》,自
言“於莊、列、六經、百家、十八代史因文見道,沈酣而演繹之。私心自許,謂
文學之事雖使聖人復生,不得廢吾所是。惟當勒成一家,俟之百世”。又曰:
“堯、舜以來,揚、馬以前,與夫韓、柳之作,此某所謂文者。若乃場屋詭偽劫
剽、穿鑿猥冗之文,則某之所恥者。必若黃河、泰山,峻厚高簡,渾灝奔注,
與天地齊同,而日月不能老之者,此某之所以究心。”今讀其集,雖所言不無過
夸,然其覃精殫思,以力追秦、漢,要亦毅然不惑於俗學者也。
△《慶湖遺老集》·九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賀鑄撰。鑄字方回,衛州人。唐諫議大夫知章之後。玄宗時,知章致政,
詔賜鏡湖。據謝承《會稽先賢傳》,謂慶湖以王子慶忌得名,後訛為鏡,故鑄自
號慶湖遺老。初以婚於宗女,授右班殿直。元祐中李清臣奏換通直郎,通判泗州、
太平州,卒。事跡載《宋史·文苑傳》。其詩自元祐己卯以前凡九卷,自製序文,
是為《前集》。己卯以後者為《後集》。合前後集共二十卷,同時程俱為之序。
今《後集》已佚,惟《前集》僅存。鑄子<木廩>跋,稱《後集》經兵火散失,則南
宋已無完本。故《書錄解題》所載卷數與今本同也。方回作《瀛奎律髓》,稱鑄
每詩題下必詳註作詩年月,與其人之里居姓氏。今觀此本,與回所說相符。蓋猶
舊刻之未經刪竄者矣。鑄以填詞名家,世傳其《青玉案》詞“梅子黃時雨”句,
有“賀梅子”之稱。然其詩亦工緻修潔,時有逸氣。格雖不高,而無宋人悍
獷之習。《苕溪漁隱叢話》稱其以《望夫石》詩得名。《詩人玉屑》稱王安石
賞其《定林寺絕句》。王直方《詩話》載鑄論詩之言曰:“平淡不涉於流俗,奇
古不鄰於怪僻。題詠不窘於物義,敘事不病於聲律。比興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
如己出。格見於成篇,渾然不可鐫。氣出於言外,浩然不可屈。”(案此段以葉
韻成文。)觀其所作,雖不盡如其所論,要亦不甚愧其言也。陸游《老學菴筆記》
曰:“賀方回狀貌奇醜,俗謂之賀鬼頭。喜校書,朱黃未嘗去手。詩文皆高,不
獨工長短句也。”今其文則不可睹矣。
△《摛文堂集》·十五卷、《附錄》·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慕容彥逢撰。彥逢字淑遇,宜興人。元祐三年進士。調銅陵主簿。復中詞
科,遷淮南節度推官。崇寧元年除秘書省校書郎,歷官刑部尚書。卒諡文定。
《宋史》不為立傳。其生平行履僅見《永樂大典》所載墓誌中。志稱所著文集二
十卷、外製二十卷、內制十卷、奏議五卷、講解五卷,藏於家。合計之,當為六
十卷。而《宋史·藝文志》載有《慕容彥逢集》三十卷,其目與志頗不合。今按
彥逢孫綸原序,稱因兵火散失,綸搜訪所得,分為三十卷。命工鏤版,目以《摛
文堂集》。則是集乃綸所重編,《宋史》據以著錄。故與墓誌互異也。彥逢才藻
富贍,當紹聖初設宏詞科,實首中其選。後受知徽宗,列禁近官侍從者十有五年。
一時典冊,多出其手。今集中存者尚幾數百篇,其榮遇不為不至,而檢核所作,
希睹讜言。惟多以獻媚貢諛,熒惑主聽。如以刑部獄空及天下奏案斷絕具劄稱賀,
至三四上。殊可嗤鄙。又如理會居養院、學校諸劄子,亦皆希廟堂意旨所尚,曲
加文飾。呂祖謙輯《宋文鑒》,不錄彥逢一篇。其擯斥之意當由於此。特因其沒
於政和七年,時事尚未潰裂,故不至附會童、蔡,以成其惡名耳。然其文章雅麗,
制字典重溫厚,尤為得體。就文論文,固亦未可竟廢也。謹據《永樂大典》所載,
分類裒輯,釐為詩二卷、雜文十三卷,而以謚議、墓志銘別為一卷附之。庶讀者
猶得以考見崖略焉。
△《襄陵集》·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許翰撰。翰字崧老,拱州襄邑人。元祐三年進士。徽宗、欽宗時再為給事
中,擢同知樞密院。以議論不合去。高宗即位,召為尚書右丞,兼權門下侍郎。
復乞宮祠以歸。事跡具《宋史》本傳。據蔡絛《鐵圍山叢談》所載,絛與翰蓋
最相契。然史稱翰於宣和間即奏記蔡京,為百姓困弊,起為盜賊,天下有危亡之
憂,願罷雲中之師,修邊保境。時不能用。其後燕山之役,卒以召釁。論者謂其
有曲突徙薪之謀。其《諫种師道不當罷疏》,至三四上,亦深得救時要領。至南
渡後入踐政府,極論黃潛善奸邪,而力言李綱忠義可用,致為宵小齮齕去位。生
平正直之節,終始不撓。今所上章奏,具在集中。其勁氣凜然,猶可想見。然則
絛所記錄,亦如其《西清詩話》依附蘇、黃以求名耳,不足為翰累也。翰所著有
《論語解》、《春秋傳》諸書,蓋頗究心於經術。故發為文章,具有源本。惟
《論配享》劄子一通,稱揚雄與孟子異世同功,請以配食孔子廟廷,位次孟子。
其說頗為誣謬耳。陳振孫《書錄解題》稱《襄陵集》二十四卷。其本久佚。今據
《永樂大典》所載,采輯編次,釐為十二卷。其奏疏為《永樂大典》所原闕者,
則別據《歷代名臣奏議》補入。庶直言讜論,猶得以考見其什一雲。
△《東堂集》·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毛滂撰。滂字ze6*民,衢州江山人。官至祠部員外郎,知秀州。陳振孫《書
錄解題》載滂《東堂集》六卷、詩四卷、書簡一卷、樂府二卷。滂嘗知武康縣,
縣有東堂,故以名其集也。初,元祐中蘇軾守杭州,滂為法曹,秩滿去。已行抵
富陽,軾聞有歌其《惜分飛》詞者,折簡追還,留連數月。由此知名。然其後乃
出蔡氏兄弟之門。蔡絛《鐵圍山叢談》載蔡京柄政時,滂上一詞甚偉麗,因驟得
進用。王明清《揮麈後錄》又載滂為曾布所賞,擢置館閣。布南遷,坐黨與得罪,
流落久之。蔡卞鎮潤州,與滂俱臨川王氏婿,滂傾心事之。一日家集,觀池中鴛
鴦,卞賦詩云:“莫學飢鷹飽便飛。”滂和呈云:“貪戀恩波未肯飛。”卞妻笑
曰:“豈非適從曾相公池中飛過來者乎?”滂大慚云云。是其素行儇薄。反覆不
常,至為婦人女子所譏,人品殊不足重。即集中所載酬答之文,亦多涉請謁乾祈,
不免脂韋淟涊之態。故陳振孫謂其詩文視樂府頗不逮,蓋亦因其人而少之。
然平情而論,其詩有風發泉涌之致,頗為豪放不羈。文亦大氣盤礴,汪洋恣肆,
與李廌足以對壘。在北宋之末,要足以自成一家,固未可竟置之不議也。謹從
《永樂大典》蒐采裒輯,釐為詩四卷、文六卷,仍還其十卷之舊。其書簡即附入
文集,不復別編。至所作《東堂詞》,則毛晉已刊入《六十家詞》中,世多有其
本。今亦別著於錄焉。
△《浮沚集》·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周行己撰。行己字恭叔,永嘉人。元祐六年進士。官至秘書省正字,出知
樂清縣。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為太學博士,以親老歸,教授其鄉。再入為館
職,復出作縣。鄉人至今稱周博士,蓋相沿稱其初授之官也。振孫載《浮沚先生
集》十六卷、《後集》三卷。《宋史·藝文志》載周行己集十九卷。正合前後兩
集之數,而又別出《周博士集》十卷,已相牴牾。《萬曆溫州府志》又稱行己集
凡三十卷,更參錯不符。考振孫之祖母,即行己之第三女。振孫所記,當必不誤。
《宋史》及《溫州志》均傳訛也。行己早從伊川程子游,傳其緒論,實開永嘉學
派之先。集中有《上宰相書》云:“少慕存心養性之說,於周、孔、佛、老無所
不求,而未嘗有意於進取。”又有《上祭酒書》云:“十五學屬文。十七補太學
諸生,學科舉。又二年讀書益見道理,於是學古人之修德立行”云云。觀所自敘,
其生平學問梗概,可以略見。則發為文章,明白淳實,粹然為儒者之言,固有由
也。且行己之學雖出程氏,而與曾鞏、黃庭堅、晁說之、秦覯、李之儀、左譽諸
人皆相倡和。集中《寄魯直學士》一詩,稱“當今文伯眉陽蘇,新詞的爍垂明珠”。
於蘇軾亦極傾倒,絕不立洛、蜀門戶之見。故耳擩目染,詩文亦皆嫻雅有法,
尤講學家所難能矣。集久失傳。今從《永樂大典》所載蒐羅排比,共得八卷。較
之原編,十幾得五,尚足見其大凡也。
△《劉給事集》·五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劉安上撰。安上字元禮,永嘉人。紹聖四年進士丙科。由錢塘尉歷擢殿中
侍御史。疏劾蔡京,不報。復與石公弼等廷論之。坐是浮沈外郡者十六年。晚知
舒州,乞祠得提舉鴻慶宮。靖康元年致仕。建炎二年卒於家。據薛嘉言作安上行
狀,稱其有詩五百首、制誥雜文三十卷,篇帙頗富。然焦竑《國史經籍志》載劉
安上集實止五卷。與此本相合。蓋兵毀之餘,後人掇拾而成,非其原本矣。《宋
史·藝文志》作四卷,則當由刊本舛訛,以五為四耳。自明以來流傳甚鮮。朱彝
尊自潁州劉體仁家借抄,僅得其半。後得福州林佶抄本,始足成之。其詩醞釀未
深,而格意在中、晚唐間,頗見風致。文筆亦修潔自好,無粗獷拉雜之習。蓋
不惟風節足重,即文章亦不在元祐諸人後矣。
△《劉左史集》·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劉安節撰。安節字元承,永嘉人。元符三年進士。官至起居郎,擢太常少
卿,出知饒州。遷知宣州,卒於官。是集不知何人所編。前有留元剛序,標題雖
稱《劉左史集》,而其文始終以周孚、劉安上與安節並稱,謂之“三先生”。又
只言其氣節,而無一字及文集。莫之詳也。其編次頗無法。首以奏議,次以表,
次以疏狀是矣。而以《功德疏》入之疏狀,則為失倫。又次以應酬諸啟冠墓銘之
前,又次以祭文、青詞冠經義、論策之前,則顛倒尤甚。終以《漁樵問對》,其
名與世傳邵子書同。核其文,亦皆相合。考晁公武《讀書志》曰:“《漁樵問對》
一卷,皇朝邵雍撰。(案此為《讀書志》之原文,故仍其舊稱,謹附識於此。)
設為問答,以論陰陽化育之端,性命道德之奧。邵氏言其祖之書也。當考”云云。
則《漁樵問對》有謂出自邵子者,有謂邵子之祖者,均不雲安節所撰。不知何人
編入集中。然以《太極圖》歸鶴林寺僧壽涯,以《先天圖》歸華山道士陳摶,儒
者皆齗齗爭之。以此書歸於安節,而儒者未嘗駁其非。或亦疑以傳疑歟?安節出
伊川程子之門。其生平略見卷末附錄《上蔡語錄》三則及許景衡所作祭文墓誌中。
其文章亦明白質實,不失為儒者之言。經義尤明白條暢。蓋當時太學之程式,後
來八比之權輿也。凡《周禮》十一篇、《論語》三篇、《孟子》二篇、《中庸》
一篇。其《中庸》一篇介《孟子》二篇之中,蓋繕寫偶失其次。《周禮》第四篇
前闕四行。以文義考之,其題當為《時見曰會》。其佚文三行,則不可復補矣。
△《竹隱畸士集》·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趙鼎臣撰。鼎臣字承之,衛城人。自號葦溪翁。元祐間進士。紹聖中登宏
詞科。宣和中以右文殿修撰知鄧州。召為太府卿。其集見於《宋史·藝文志》者
四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云:“其孫綱立刊於復州。本百二十卷,刊至四十
卷而代去,遂止。”是在當時版行者已非完本。劉克莊《後村詩話》又云:“
《竹隱集》十一卷,多其舊作。暮年詩無棗本。所紀卷目多寡頗不合。”疑克莊
所稱十一卷者,乃專指其詩而言也。鼎臣,《宋史》無傳,其家世無可考。獨集
中有繳進其父元祐末所上河議奏狀一首。今考《宋史·河渠志》,元祐、紹聖間,
水官建議回河,獨轉運使趙偁不以為然,力主北流之議。疏凡數上,言皆切直。
與鼎臣奏狀相合。是鼎臣即偁之子,淵源有自。其後嘗往來大名、真定間,與蘇
軾、王安石諸人交好,相與酬和。故所作具有門逕,能力追古人。劉克莊稱其詩,
謂材氣飄逸,記問精博。警句巧對,殆天造地設,略不戟人喉舌,費人心目。推
挹甚至。今克莊所摘諸句,已多佚其全篇。而即所存諸詩觀之,工巧流麗,其才
實未易及。克莊之言,故非溢美。至其雜文,刻意研練,古雅可觀,亦非儉陋者
所能望其項背。惜原集久經失傳。謹就《永樂大典》各韻中蒐采彙輯,勒成二十
卷。諸體具備,蔚然可觀。雖未能齊軌蘇、黃,然比於唐庚、晁補之諸人,則不
啻驂之有靳矣。
△《tang6*子西集》·二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唐庚撰。庚有《三國雜事》,已著錄。《讀書志》、《書錄解題》均載
《tang6*子西集》二十卷。《宋史》庚本傳亦同。《文獻通考》則作十卷。此本乃明
崇禎庚辰福州徐<火勃>從何楷家鈔傳。國朝雍正乙巳,歸安汪亮采所校刊。凡詩十
卷、文十二卷。文末綴以《三國雜事》二卷,共二十四卷。前有鄭總、呂榮義及
庚弟庾三序,俱作於宣和四年。又庚子文若書後,作於紹興二十九年。總序但云
太學諸生所錄,鬻書家所刊。榮義序亦言非完本。庾序則稱比見京師刊行者,止
載嶺外所述,因並取其少年時所作,隨卷附之。與文若書後均不言其卷數。惟紹
興二十一年鄭康佐序,乃稱初於鵝城得文四十五首、詩賦一百八十五首。續得閩
本文十二首、詩賦一百十有一首。又續得蜀本文一百四十二首、詩賦三百有十首。
屬教授王維則校讎,勒為二十二卷,刻版摹之。則此本實鄭氏所刊。晁、陳諸目
所著錄者,殆即所謂閩本、蜀本,故卷數不同歟!強行父作《tang6*子西文錄序》,
稱《次韻冬日旅舍》及《留別》二詩,集者逸之。而二詩今在集中。信當時非一
本矣。又汪亮采序稱其論三國事,雖別為撰著,亦史所稱精密之一。則《三國雜
事》二卷為亮采所增入。故又與二十二卷之數不符也。《書錄解題》稱其文長於
議論,所著名治、存舊、正友、議賞諸論皆精確。劉克莊《後村詩話》曰:“子
西諸文皆高,不獨詩也。其出稍晚,使及坡門,當不在秦、晁之下。”《文獻通
考》引劉夷叔之言,亦謂其善學東坡。今考庚與蘇軾皆眉州人,又先後謫居惠州。
宜於鄉前輩多所稱述。而集中詩文,自《聞東坡貶惠州》一首,及《送王觀復序》
“從蘇子於湘南”一句外,餘無一字及軾。而詩中深著微詞,序中亦頗示不滿。
又《上蔡司空書》,舉近代能文之士,但稱歐陽修、尹洙、王回而不及軾。又
《讀巢元修傳》一篇,言蘇轍靳惜名器太甚,良以是失士心。似庚於軾、轍兄弟
頗有所憾。殆負其才氣,欲起而角立爭雄,非肯步趨蘇氏者。二劉所言,未詳考
也。其詩刻意鍛鍊,而不失氣格。劉夷叔稱其“工於屬對,緣此遂無古意”。
(案此語見《文獻通考》。)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則稱其佳句不可勝舉。黃徹
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_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原文_國學 其它溪詩話》則稱其巧於用事。三家之評,各明一義,而均得其實。至於《白鷺
詩》之“諸公有意除鉤黨,甲乙推求恐到君”。詞意淺露,而《鶴林玉露》稱之。
《湖上詩》之“佳月明作哲,好風聖之清”。墮於惡趣,而《詩話類編》稱之。
則舍所長而譽所短矣。集中有《別永叔》詩一篇。考歐陽修沒於熙寧六年壬子。
《宋史》稱庚謫惠州,遇赦北歸,卒於道,年五十一。據集中《黎氏權厝銘》,
其北歸在政和丁酉。上距熙寧壬子凡四十六年。是修卒之時,庚方五六歲,斷不
相及。或他人之作誤入,抑別有字永叔者,如《瘧疾示聖俞》詩,乃其甥郭聖俞
而非梅堯臣也。疑以傳疑,亦姑仍原本錄之焉。
△《洪龜父集》·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洪朋撰。龜父,朋字也。南昌人。黃庭堅之甥。兩舉進士不第。年僅三十
八而卒。故事跡不傳。然其詩則最為當代所推重。《豫章續志》載黃庭堅之言曰:
“龜父筆力扛鼎,他日不患無文章垂世。”及其沒也,同郡黃君著裒其詩百篇為
集。庭堅在宜州,見其本,又稱為篇篇可傳。呂本中作《江西宗派圖》,所列凡
二十五人。首陳師道,次潘大臨,次謝逸,次即及朋。《紫微詩話》又盛推其
《寫韻軒》詩。王直方《詩話》亦稱其“一朝厭蝸角,萬里騎鵬背”句。劉克莊
《後村詩話》復稱其《游梅仙觀》詩,能以直節期乃弟。且稱龜父警句,往往為
前人所未道,惜不多見云云。則朋雖終於布衣,其名在宋代且居三洪上矣。陳振
孫《書錄解題》載有朋集一卷,久無傳本。故厲鶚作《宋詩紀事》,僅從《宋文
鑒》、《聲畫集》諸書摭得遺詩數篇。即《江湖小集》所載,亦未為完備。今采
掇《永樂大典》,分體排比,釐為上、下二卷。雖王直方、劉克莊所稱諸名句今
悉不見全篇,未免尚有佚脫。然核黃氏所編僅一百首,今乃得一百七十八首。陳
氏所載僅一卷,今乃溢為二卷。疑《永樂大典》所據之本,別經後人綴緝,續有
所增。約略大凡,其所闕諒亦無幾矣。
△《跨鼇集》·三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新撰。晁公武《讀書志》曰:“李新字元應,仙井人。早登進士第。劉
涇嘗薦於蘇軾,命賦墨竹。口占一絕立就。元符末上書奪官,謫置遂州,流落終
身。”今考集中《上李承旨書》,稱“某叨冒元祐第”。《吊安康郡君詞序》稱
“解褐通籍,在元祐庚午”。與公武早登進士之說合。《上皇帝wan6*6*書》首稱
“元符三年五月十一日興元府南鄭縣丞李新”云云。《上吳戶部書》稱“庚辰之
初”云云。元符ji6*元凡三年,止於庚辰。與公武元符末上書之說合。《謝循資啟》
稱“妄投北闕之書,久作南冠之縶”。與公武謫置之說亦合。惟《馮隱士碑陰文》
稱“崇寧二年跨鼇居士以言抵罪,羈於武信”。《遺愛碑記》亦稱“崇寧初入遂
寧境”。則其謫置在上書後三年。又《與馮德夫手簡》稱“歸來山谷幾半歲,時
時掖老母登高,指煙雲明滅處,正前日羈管所”。則未嘗終於謫置。《再與瀘南
安撫手簡》稱“祗役新疆,苟攝支邑”。《上鄭樞相書》稱“陸瀋州縣三十許年,
始以城役改官”。其他轉資到任諸謝啟,雖不能定在何時,而《更生閣記》稱
“宣和癸卯八月誤恩二郡”,復有《謝茂州到任啟》,正在是歲。則新斥廢以後,
仍官至丞倅,亦未嘗流落終身。均與公武所記不合,豈宋人重內而輕外,不掛朝
籍,即謂之流落耶?新受知蘇軾,初自附於元祐之局。故其所上書,詞極切直。
然一經挫折,即頓改初心。作《三瑞堂記》以頌蔡京。《上王右丞書》以頌王安
石。《上吳戶部書》至自咎“前日所言,得疾迷罔,謂白為黑”。其操守殊不足
道。且所作《韓長孺論》,譏其馬邑之役,沮前日之議,敗今日之功,所以陰解
滅遼之失也。作《武侯論》,謂其當結魏以圖存,所以陰解和金之辱也。無非趨
附新局,以冀遷除。公武但記其上書得罪,而不詳其後事,亦未免考之未審也。
惟其詩氣格開朗,無南渡後啁哳之音。其文序記諸篇,忽排忽散,雖似不合格,
而他作亦多俊邁可誦。在北宋末年,可以稱一作者,固不必定以其人廢之矣。集
本五十卷。今散見《永樂大典》者,裒合編次,尚得三十卷。集中《更生閣記》,
述政和丁酉剿茂州叛羌旺烈事,所述宋兵怯弱之狀,殆可笑噱。核其地理,即今
之金川土司。而諸書言蜀事者,未嘗舉是篇,則是集亦罕覯之笈矣。
△《忠愍集》·三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若水撰。若水本名若冰,欽宗為改今名。字清卿,曲周人。靖康初以上
舍登第。由太學博士歷官吏部侍郎。從欽宗如金營,以力爭廢立,不屈死。建炎
初贈觀文殿學士,謚忠愍。事跡具《宋史》本傳。《書錄解題》載《李忠愍集》
十二卷,蓋以其追謚名集。劉克莊《後村詩話》作《忠烈集》,當由傳寫之誤。
《宋史·藝文志》作十卷。考《書錄解題》稱後二卷為附錄其死節時事。《宋志》
蓋但舉其詩文,其實一也。若水當金兵薄城之時,初亦頗主和議。於謀國之計,
未免少疏。而卒能奮身殉節,搘拄綱常。與斷舌常山後先爭烈。使敵人相顧嘆
息,有“南朝惟李侍郎一人”之語。其末路足以自贖。史家以忠義稱之,原其心
也。其詩具有風度,而不失氣格。其文亦光明磊落,肖其為人。南宋時蜀中有鋟
本劉子翬《屏山集》,有《題忠愍集》詩,詞極悲壯。今原集不傳。茲就《永樂
大典》中所散見者,掇拾編次,釐為三卷,以建炎時誥詞三道附錄於後。其子淳
跋是集云:“秭歸費守樞為先公作文序,能不沒其實。”今費序已佚,惟淳跋僅
存,亦並附諸篇末。雖蒐羅補綴,非復蜀本之舊。然唐儲光羲詩格古雅,其集亦
裒然具存。徒以苟活賊庭,身污偽命,並其詩亦不甚重。至於張巡所作,僅《聞
笛》及《守睢陽》兩篇,而編唐詩者無不採錄。豈非以忠孝者文章之本耶?今若
水詩文,尚得三卷,不止巡之兩篇。殘編斷簡,固皦然與日月爭光也。
△《忠肅集》·三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傅察撰。察字公晦,濟源人。晁公休為作行狀,言生於元祐四年。年十七
舉進士。當在崇寧五年。周必大序作十八,則大觀元年登第也。初,察登第時,
蔡京欲以女妻之。察固辭。後娶趙挺之女,以外家恩例,為青州司法參軍,歷轉
吏部員外郎。宣和七年,借宗正少卿,接伴金使。適金兵至韓城鎮,挾以行,不
屈死。贈徽猷閣待制。事跡具《宋史·忠義傳》。此本稱《忠肅公集》,則乾道
中所贈謚,而其孫伯壽裒集遺文時所題也。周必大序稱文務體要,詞約而理盡。
詩尤溫純該貫,間作次韻,愈多而愈工。史亦稱其文溫麗有體裁。今觀其詩,古
體學韓不成,近體亦乏深致。文則皆表啟儷偶之詞,不出當時應酬之格。而《請
東封》、《頌西封》,以及青詞、疏文、祝文,尤宣、政間道教盛行,隨俗所作。
皆不足為典要。必大所云,蓋曲徇其孫之請,而史又沿必大之文。然察使不辱命,
抗節隕身。人品可傳,則文章亦重。必大所序,在談藝為曲筆;以名教論之,雖
謂之直道可矣。
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_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原文_國學 其它0

猜你喜歡

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_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原文_國學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