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一 子部一
○子部總敘
自六經以外立說者,皆子書也。其初亦相淆,自《七略》區而列之,名品乃
定。其初亦相軋,自董仲舒別而白之,醇駁乃分。其中或佚不傳,或傳而後莫為
繼,或古無其目而今增,古各為類而今合,大都篇帙繁富。可以自為部分者,儒
家以外有兵家,有法家,有農家,有醫家,有天文算法,有術數,有藝術,有譜
錄,有雜家,有類書,有小說家,其別教則有釋家,有道家,敘而次之,凡十四
類。儒家尚矣。有文事者有武備,故次之以兵家。兵,刑類也。唐虞無皋陶,則
寇賊奸宄無所禁,必不能風動時雍,故次以法家。民,國之本也;穀,民之天也;
故次以農家。本草經方,技術之事也,而生死系焉。神農黃帝以聖人為天子,尚
親治之,故次以醫家。重民事者先授時,授時本測候,測候本積數,故次以天文
算法。以上六家,皆治世者所有事也。百家方技,或有益,或無益,而其說久行,
理難竟廢,故次以術數。遊藝亦學問之餘事,一技入神,器或寓道,故次以藝術。
以上二家,皆小道之可觀者也。詩取多識,易稱制器,博聞有取,利用攸資,故
次以譜錄。群言岐出,不名一類,總為薈稡,皆可採摭菁英,故次以雜家。隸
事分類,亦雜言也,舊附於子部,今從其例,故次以類書。稗官所述,其事末矣,
用廣見聞,愈於博弈,故次以小說家。以上四家,皆旁資參考者也。二氏,外學
也,故次以釋家、道家終焉。夫學者研理於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徵事於史,
可以明古今之成敗;餘皆雜學也。然儒家木六藝之支流,雖其間依草附木,不能
免門戶之私。而數大儒明道立言,炳然具在,要可與經史旁參。其餘雖真偽相雜,
醇疵互見,然凡能自名一家者,必有一節之足以自立,即其不合於聖人者,存之
亦可為鑑戒。雖有絲麻,無棄菅蒯;狂夫之言,聖人擇焉。在博收而慎取之爾。
○儒家類一
古之儒者,立身行己,誦法先王,務以通經適用而已,無敢自命聖賢者。王
通教授河汾,始摹擬尼山,遞相標榜,此亦世變之漸矣。迨托克托等修宋史,以
道學、儒林分為兩傳。而當時所謂道學者,又自分二派,筆舌交攻。自時厥後,
天下惟朱、陸是爭,門戶別而朋黨起,恩讎報復,蔓延者垂數百年。明之末葉,
其禍遂及於宗社。惟好名好勝之私心不能自克,故相激而至是也。聖門設教之意,
其果若是乎?今所錄者,大旨以濂、洛、關、閩為宗。而依附門牆,藉詞衛道者,
則僅存其目。金谿、姚江之派,亦不廢所長。惟顯然以佛語解經者,則斥入雜家。
凡以風示儒者無植黨,無近名,無大言而不慚,無空談而鮮用。則庶幾孔、孟之
正傳矣。
△《孔子家語》·十卷(內府藏本)
魏王肅注。肅字子雍,東海人。官至中領軍散騎常侍。事跡具《三國志》本
傳。是書肅自序云:鄭氏學行五十載矣,義理不安,違錯者多,是以奪而易之。
孔子二十二世孫有孔猛者,家有其先人之書,昔相從學。頃還家,方取以來。與
予所論,有若重規疊矩云云。是此本自肅始傳也。考《漢書·藝文志》有《孔子
家語》二十七卷。顏師古注云:非今所有《家語》。《禮樂記》稱舜彈五弦之琴
以歌南風。鄭註:其詞未聞。孔穎達疏載肅作《聖證論》,引《家語》阜財解慍
之詩以難康成。又載馬昭之說,謂《家語》,王肅所增加,非鄭所見。故王柏
《家語考》曰:四十四篇之《家語》,乃王肅自取《左傳》、《國語》、《荀》、
《孟》、二戴記,割裂織成之。孔衍之序,亦王肅自為也。獨史繩祖《學齋佔
畢》曰:《大戴》一書,雖列之十四經,然其書大抵雜取《家語》之書,分析而
為篇目。其公冠篇載成王冠,祝辭內有先帝及陛下字,周初豈曾有此?《家語》
止稱王字,當以《家語》為正云云。今考陛下離顯先帝之光曜已下,篇內已明雲
孝昭冠辭,繩祖誤連為祝雍之言,殊未之考。蓋王肅襲取公冠篇為冠頌,已誤合
孝昭冠辭於成王冠辭,故刪去先帝陛下字,竄改王字。《家語》襲《大戴》,非
《大戴》襲《家語》,就此一條,亦其明證。其割裂他書,亦往往類此。反覆考
證,其出於肅手無疑。特其流傳已久,且遺文軼事,往往多見於其中,故自唐以
來,知其偽而不能廢也。其書至明代,傳本頗稀,故何孟春所注《家語》,自雲
未見王肅本。王鏊《震澤長語》亦稱《家語》今本,為近世妄庸所刪削。惟有王
肅注者,今本所無多具焉,則亦僅見之也。明代所傳凡二本,閩徐<火勃>家本,中
缺二十餘頁。海虞毛晉家本,稍異而首尾完全。今徐本不知存佚,此本則毛晉所
校刊,較之坊刻,猶為近古者矣。
△《荀子》·二十卷(內府藏本)
周荀況撰。況,趙人。嘗仕楚為蘭陵令,亦曰荀卿。漢人或稱曰孫卿,則以
宣帝諱詢,避嫌名也。《漢志·儒家》載《荀卿》三十三篇。王應麟《考證》謂
當作三十二篇。劉向《校書序錄》稱孫卿書凡三百二十三篇,以相校除重複二百
九十篇,定著三十三篇,為十二卷,題曰《新書》。唐楊倞分易舊第,編為二
十卷,復為之注,更名《荀子》,即今本也。考劉向《序錄》,卿以齊宣王時來
游稷下。後仕楚,春申君死而卿廢。然《史記·六國年表》載春申君之死,上距
宣王之末凡八十七年。《史記》稱卿年五十始游齊,則春申君死之年,卿年當一
百三十七矣。於理不近。晁公武《讀書志》謂《史記》所云年五十為年十五之訛,
意其或然。宋濂《荀子》書後又以為襄王時游稷下,亦未詳所本。總之戰國時人
爾,其生卒年月已不可確考矣。況之著書,主於明周孔之教,崇禮而勸學。其中
最為口實者,莫過於非十二子及性惡兩篇。王應麟《困學紀聞》據《韓詩外傳》
所引,卿但非十子,而無子思、孟子,以今本為其徒李斯等所增,不知子思、孟
子後來論定為聖賢耳。其在當時,固亦卿之曹偶,是猶朱、陸之相非,不足訝也。
至其以性為惡,以善為偽,誠未免於理未融。然卿恐人恃性善之說,任自然而廢
學,因言性不可恃,當勉力於先王之教。故其言曰:凡性者,天之所就也,不可
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
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
其辨白偽字甚明。楊倞注亦曰:偽,為也。凡非天性而人作為之者,皆謂之偽。
故偽字人旁加為,亦會意字也。其說亦合卿本意。後人昧於訓詁,誤以為真偽之
偽,遂譁然掊擊,謂卿蔑視禮義,如老、莊之所言。是非惟未睹其全書,即性
惡一篇自篇首二句以外,亦未竟讀矣。平心而論,卿之學源出孔門,在諸子之中
最為近正,是其所長;主持太甚,詞義或至於過當,是其所短。韓愈大醇小疵之
說,要為定論。餘皆好惡之詞也。楊倞所注亦頗詳洽。《唐書·藝文志》以
倞為楊汝士子,而宰相世系表則載楊汝士三子:一名知溫,一名知遠,一名知
至,無名倞者。表志同出歐陽修手,不知何以互異,意者倞或改名,如溫庭
筠之一名岐歟?
△《孔叢子》·三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曰孔鮒撰。所載仲尼而下子上、子高、子順之言行,凡二十一篇,又
以孔臧所著賦與書上下二篇附綴於末,別名曰《連叢》。鮒字子魚,孔子八世孫。
仕陳涉為博士。臧,高祖功臣孔藂之子,嗣爵蓼侯。武帝時官太常。其書《文獻
通考》作七卷。今本三卷,不知何人所並。晁公武《讀書志》云:《漢志》無
《孔叢子》,儒家有《孔臧》十篇,雜家有孔甲《盤盂書》二十六篇,其獨治篇,
鮒或稱孔甲。意者,《孔叢子》即孔甲《盤盂》,《連叢》即孔臧書。案《漢書
·藝文志》顏師古注,謂孔甲黃帝之史,或雲夏後孔甲,似皆非。則《孔叢》非
《盤盂》。又志於儒家《孔臧》十篇外,詩賦家別出《孔臧賦》二十篇。今《連
叢》有賦,則亦非儒家之孔臧。公武未免附會。《朱子語類》謂:《孔叢子》文
氣軟弱,不似西漢文字,蓋其後人集先世遺文而成之者。陳振孫《書錄解題》亦
謂:案孔光傳,孔子八世孫鮒,魏相順之子,為陳涉博士,死陳下。則固不得為
漢人。而其書記鮒之沒,則又安得以為鮒撰?其說當矣。《隋書·經籍志·論語
家》有《孔叢》七卷。注曰:陳勝博士孔鮒撰。其序錄稱《孔叢》、《家語》並
孔氏所傳仲尼之旨,則其書出於唐以前。然《家語》出王肅依託,《隋志》既誤
以為真,則所云《孔叢》出孔氏所傳者,亦未為確證。朱子所疑,蓋非無見。即
如舜典禋於六宗何謂也,子曰:所宗者六,皆潔祀之也。埋少牢於泰昭,所以祭
時也。祖迎於坎壇,所以祭寒暑也。主於郊宮,所以祭日也。夜明,所以祭月也。
幽禜,所以祭星也。雩禜,所以祭水旱也。禋六宗,此之謂也。其說與偽《孔傳》
偽《家語》並同。是亦晚出之明證也。其中第十一篇即世所傳《小爾雅》,註疏
家往往引之。然皆在晉、宋以後。惟《公羊傳疏》所引賈逵之說,謂俗儒以六兩
為鋝,正出此書。然謂之俗儒,則非《漢·藝文志》之《小爾雅》矣。又《水經
注》引《孔叢子》曰:夫子墓塋方一里,在魯城北六里泗水上。諸孔氏封五十餘
所,人名昭穆,不可復識。有銘碑三所,獸碣具存云云。今本無此文,似非完帙。
然其文與全書不類,且不似孔氏子孫語。或酈道元誤證,抑或傳寫有訛,以他書
誤題孔叢歟?
△《新語》·二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漢陸賈撰。案:《漢書》賈本傳稱著《新語》十二篇。《漢書·藝文
志》儒家陸賈二十七篇,蓋兼他所論述計之。《隋志》則作《新語》二卷。此本
卷數與《隋志》合,篇數與本傳合,似為舊本。然《漢書·司馬遷傳》稱遷取
《戰國策》、《楚漢春秋》、陸賈《新語》作《史記》。《楚漢春秋》,張守節
《正義》猶引之,今佚不可考。《戰國策》取九十三事皆與今本合。惟是書之文
悉不見於《史記》。王充《論衡·本性篇》引陸賈曰:天地生人也,以禮義之性。
人能察已所以受命則順,順謂之道。今本亦無其文。又《穀梁傳》至漢武帝時始
出,而道基篇末乃引《穀梁傳》曰,時代尤相牴牾。其殆後人依託,非賈原本歟?
考馬總《意林》所載,皆與今本相符。李善《文選注》於司馬彪贈山濤詩引《新
語》曰:楩梓仆則為世用。於王粲從軍詩引《新語》曰:聖人承天威,承天功,
與之爭功,豈不難哉!於陸機日出東南隅行引《新語》曰:高台百亻刃。於古詩
第一首引《新語》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於張載雜詩第七首引《新
語》曰:建大功於天下者,必垂名於萬世也。以今本核校,雖文句有詳略異同,
而大致亦悉相應,似其偽猶在唐前。惟《玉海》稱陸賈《新語》今存於世者,道
基、術事、輔政、無為、資賢、至德、懷慮才七篇。此本十有二篇,乃反多於宋
本,為不可解。或後人因不完之本補綴五篇,以合本傳舊目也。今但據其書論之,
則大旨皆崇王道,黜霸術,歸本於修身用人。其稱引《老子》者,惟思務篇引上
德不德一語,餘皆以孔氏為宗。所援據多《春秋》、《論語》之文。漢儒自董仲
舒外,未有如是之醇正也。流傳既久,其真其贗,存而不論可矣。所載衛公子
鱄奔晉一條,與三傳皆不合,莫詳所本。中多闕文,亦無可校補。所稱文公種
米、曾子駕羊諸事,劉晝《新論》、馬總《意林》皆全句引之,知無訛誤,然皆
不知其何說。又據犁嗝報之語,訓詁亦不可通。古書佚亡,今不盡見,闕所不知
可也。
△《新書》·十卷(通行本)
漢賈誼撰。《漢書·藝文志·儒家》賈誼五十八篇。《崇文總目》云:本七
十二篇。劉向刪定為五十八篇。隋、唐志皆九卷,別本或為十卷。考今隋、唐志
皆作十卷,無九卷之說。蓋校刊《隋書》、《唐書》者未見《崇文總目》,反據
今本追改之。明人傳刻古書,往往如是,不足怪也。然今本僅五十六篇,又問孝
一篇有錄無書,實五十五篇,已非北宋本之舊。又陳振孫《書錄解題》稱,首載
過秦論,末為吊湘賦,且略節誼本傳於第十一卷中。今本雖首載過秦論,而末無
吊湘賦,亦無附錄之第十一卷,且並非南宋時本矣。其書多取誼本傳所載之文,
割裂其章段,顛倒其次序,而加以標題,殊瞀亂無條理。《朱子語錄》曰:賈誼
《新書》除了《漢書》中所載,餘亦難得粹者,看來只是賈誼一雜記稿耳。中間
事事有些個。陳振孫亦謂其非《漢書》所有者輒淺駁不足觀,決非誼本書。今考
《漢書》誼本傳贊,稱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於世事者著於傳。應劭《漢書
注》亦於《過秦論》xia6*注曰:賈誼書第一篇名也。則本傳所載皆五十八篇所有,
足為顯證。贊又稱三表五餌以系單于。顏師古注所引賈誼書,與今本同。又文帝
本紀注引賈誼書衛侯朝於周,周行人問其名,亦與今本同。則今本即唐人所見,
亦足為顯證。然決無摘錄一段立一篇名之理,亦決無連綴十數篇合為奏疏一篇上
之朝廷之理。疑誼《過秦論》、《治安策》等本皆為五十八篇之一,後原本散佚,
好事者因取本傳所有諸篇,離析其文,各為標目,以足五十八篇之數,故餖飣至
此。其書不全真,亦不全偽,朱子以為雜記之稿,固未核其實,陳氏以為決非誼
書,尤非篤論也。且其中為《漢書》所不載者,雖往往類《說苑》、《新序》、
《韓詩外傳》,然如青史氏之記,具載胎教之古禮。《修政語》上下兩篇,多帝
王之遺訓。《保傅篇》、《容經篇》並敷陳古典,具有源本。其解《詩》之騶虞、
《易》之潛龍、亢龍,亦深得經義。又安可盡以淺駁不粹目之哉!雖殘闕失次,
要不能以斷爛棄之矣。
△《鹽鐵論》·十二卷(內府藏本)
漢桓寬撰。寬字次公,汝南人。宣帝時舉為郎,官至廬江太守丞。昭帝始元
六年,詔郡國舉賢良文學之士,問以民所疾苦。皆請罷鹽鐵、榷酤,與御史大夫
桑宏羊等建議相詰難。寬集其所論,為書凡六十篇,篇各標目。實則反覆問答,
諸篇皆首尾相屬。後罷榷酤,而鹽鐵則如舊,故寬作是書,惟以鹽鐵為名,蓋惜
其議不盡行也。書末雜論一篇,述汝南朱子伯之言,記賢良茂陵唐生、文學魯萬
生等六十餘人,而最推中山劉子雍、九江祝生,於桑宏羊、車千秋深著微詞。蓋
其著書之大旨,所論皆食貨之事,而言皆述先王,稱六經,故諸史皆列之儒家。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改隸史部食貨類中,循名而失其實矣。明嘉靖癸丑,華亭
張之象為之注。雖無所發明,然事實亦粗具梗概。今並錄之,以備考核焉。
△《新序》·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漢劉向撰。向字子政,初名更生。以父任為輦郎,歷官中壘校尉。事跡具
《漢書》本傳。案班固《漢書·藝文志》,稱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說》、
《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隋書·經籍志》,《新序》三十卷,
《錄》一卷。《唐書·藝文志》,其目亦同。曾鞏《校書序》則雲,今可見者十
篇。鞏與歐陽修同時,而其所言卷帙懸殊。蓋《藝文志》所載據唐時全本為言,
鞏所校錄則宋初殘闕之本也。晁公武謂曾子固綴輯散逸,《新序》始復全者,誤
矣。此本雜事五卷,刺奢一卷,節士二卷,善謀二卷,即曾鞏校定之舊。《崇文
總目》雲,所載皆戰國、秦、漢間事。以今考之,春秋時事尤多,漢事不過數條。
大抵采百家傳記,以類相從,故頗與《春秋內外》、《戰國策》、太史公書互相
出入。高似孫《子略》謂,先秦古書,甫脫燼劫,一入向筆,採擷不遺。至其正
紀綱,迪教化,辨邪正,黜異端,以為漢規監者,盡在此書。固未免推崇已甚。
要其推明古訓,以衷之於道德仁義,在諸子中猶不失為儒者之言也。葉大慶《考
古質疑》摘其昭奚恤對秦使者一條,所稱司馬子反在奚恤前二百二十年,葉公子
高、令尹子西在奚恤前一百三十年,均非同時之人。又摘其誤以孟子論好色好勇
為對梁惠王,皆切中其失。至大慶謂黍離乃周詩,《新序》誤雲衛宣公之子壽,
閔其兄且見害而作,則殊不然。向本學魯詩,而大慶以毛詩繩之,其不合也固宜。
是則未考漢儒專門授受之學矣。
△《說苑》·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漢劉向撰。是書凡二十篇。隋、唐志皆同。《崇文總目》雲今存者五篇,餘
皆亡。曾鞏《校書序》云:得十五篇於士大夫家,與舊為二十篇。晁公武《讀書
志》云:劉向《說苑》以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
正諫、法誡、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為目,
陽嘉四年上之,闕第二十卷。曾子固所得之二十篇,正是析十九卷作修文上下篇
耳。今本第十法誡篇作敬慎,而修文篇後有反質篇。陸游《渭南集》記李德芻之
言,謂得高麗所進本補成完書。則宋時已有此本,晁公武偶未見也。其書皆錄遺
聞佚事足為法戒之資者,其例略如《詩外傳》。葉大慶《考古質疑》摘其趙襄子
賞晉陽之功孔子稱之一條,諸御已諫楚莊王築台引伍子胥一條,晏子使吳見夫差
一條,晉太史屠餘與周桓公論晉平公一條,晉勝智氏後闔閭襲郢一條,楚左史倚
相論越破吳一條,晏子送曾子一條,晉昭公時戰邲一條,孔子對趙襄子一條,
皆時代先後,邈不相及。又介子推、舟之僑並載其龍蛇之歌,而之僑事尤舛。黃
朝英《緗素雜記》亦摘其固桑對晉平公論養士一條,《新序》作舟人古乘對趙簡
子。又楚文王爵筦饒一條,《新序》作楚共王爵筦蘇。二書同出向手,而自相矛
盾。殆捃拾眾說,各據本文,偶爾失於參校也。然古籍散佚,多賴此以存。如
《漢志》《河間獻王》八篇,《隋志》已不著錄,而此書所載四條,尚足見其議
論醇正,不愧儒宗。其他亦多可採擇。雖間有傳聞異詞,固不以微瑕累全璧矣。
△《法言集注》·十卷(通行本)
漢揚雄撰。宋司馬光集注。雄有《方言》,光有《易說》,皆已著錄。考
《漢書·藝文志》,儒家揚雄所序三十八篇,注曰:《法言》十三。雄本傳具列
其目,曰學行第一,吾子第二,修身第三,問道第四,問神第五,問明第六,寡
見第七,五百第八,先知第九,重黎第十,淵騫第十一,君子第十二,孝至第十
三。凡所列漢人著述,未有若是之詳者,蓋當時甚重雄書也。自程子始謂其曼衍
而無斷,優柔而不決。蘇軾始謂其以艱深之詞,文淺易之說。至朱子作《通鑑綱
目》,始書莽大夫揚雄死。雄之人品著作,遂皆為儒者所輕。若北宋之前,則大
抵以為孟、荀之亞。故光作《潛虛》以擬《太玄》,而又采諸儒之說以注此書。
考自漢以來,有侯芭注六卷,宋衷注十三卷,李軌解一卷,辛德源注二十三卷。
又有柳宗元注,宋鹹廣注,吳秘注。至光之時,惟李軌、柳宗元、宋鹹、吳秘之
注尚存。故光裒合四家,增以己意,原序稱各以其姓別之。然今本獨李軌注不署
名,餘則以宗元曰、鹹曰、秘曰、光曰為辨。蓋傳刻者所改題也。舊本十三篇之
序列於書後,蓋自《書序》、《詩序》以來,體例如是。宋鹹不知《書序》為偽
孔傳所移,《詩序》為毛公所移,乃謂子云親旨反列卷末,甚非聖賢之旨,今升
之章首,取合經義。其說殊謬。然光本因而不改,今亦仍之焉。
△《潛夫論》·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漢王符撰。符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人。《後漢書》本傳稱:和安之後,世務游
宦,當途者更相薦引,而符獨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進,志意蘊憤,乃隱
居著書二十餘篇,以譏當時得失。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今本凡三
十五篇,合敘錄為三十六篇,蓋猶舊本。卷首贊學一篇,論勵志勤修之旨。卷末
五德志篇,述帝王之世次。志氏姓篇,考譜牒之源流。其中卜列、相列、夢列三
篇,亦皆雜論方技,不盡指陳時政。范氏所云,舉其著書大旨爾。符生卒年月不
可考。本傳之末載度遼將軍皇甫規解官歸里,符往謁見事。規解官歸里,據本傳
在延熹五年。則符之著書在桓帝時,故所說多切漢末弊政。惟桓帝時皇甫規、段
熲、張奐諸人屢與羌戰,而其救邊、邊議二篇乃以避寇為憾。殆以安帝永初五年
嘗徙安定、北地郡,順帝永建四年始還舊地,至永和六年又內徙。符,安定人,
故就其一鄉言之耶?然其謂失涼州則三輔為邊,三輔內入則宏農為邊,宏農內入
則洛陽為邊,推此以相況,雖盡東海猶有邊,則灼然明論,足為輕棄邊地之炯鑒
也。范氏錄其貴忠、浮侈、實貢、愛日、述赦五篇入本傳,而字句與今本多不同。
晁公武《讀書志》謂其有所損益,理或然歟。范氏以符與王充、仲長統同傳,韓
愈因作《後漢三賢贊》。今以三家之書相較,符書洞悉政體似《昌言》,而明切
過之;辨別是非似《論衡》,而醇正過之;前史列之儒家,斯為不愧。惟賢難篇
中稱鄧通吮癰為忠於文帝,又稱其欲昭景帝之孝,反以結怨,則紕繆最甚。是其
發憤著書,立言矯激之過,亦不必曲為之諱矣。
△《申鑒》·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漢荀悅撰。悅有《漢紀》,已著錄。《後漢書·荀淑傳》稱,悅侍講禁中,
見政移曹氏,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申鑒》五篇。其所論辨,通見政體。
既成,奏上。帝覽而善之。其書見於《隋·經籍志》、《唐·藝文志》者皆五卷,
卷為一篇。一曰政體,二曰時事,皆制治大要及時所當行之務。三曰俗嫌,皆
禨祥讖緯之說。四曰雜言上,五曰雜言下,則皆泛論義理,頗似揚雄《法言》。
《後漢書》取其政體篇為政之方一章,時事篇正當主之制,復內外註記二章,載
入傳中。又稱悅別有崇德正論及諸論數十篇,今並不傳,惟所作《漢紀》及此書
尚存於世。《漢紀》文約事詳,足稱良史,而此書剖析事理,亦深切著明。蓋由
其原本儒術,故所言皆不詭於正也。明正德中,吳縣黃省曾為之注,凡萬四千餘
言。引據博洽,多得悅旨。其於《後漢書》所引間有同異者,亦並列其文於句下,
以便考訂。然如政體篇真實而已句,今本《後漢書》實作定;不肅而治句,今本
《後漢書》治作成。而省曾均未之及,則亦不免於偶疏也。
△《中論》·二卷(通行本)
漢徐幹撰。幹字偉長,北海劇人。建安中為司空軍謀祭酒掾屬,五官將文學。
事跡附見《魏志·王粲傳》。故相沿稱為魏人。然幹歿後三四年,魏乃受禪。不
得遽以帝統予魏。陳壽作史,托始曹操,稱為太祖。遂並其僚屬均入《魏志》,
非其實也。是書隋、唐志皆作六卷。《隋志》又注云:梁目一卷。《崇文總目》
亦作六卷。而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並作二卷,與今本合,則
宋人所並矣。書凡二十篇,大都闡發義理,原本經訓,而歸之於聖賢之道。故前
史皆列之儒家。曾鞏《校書序》云:始見館閣《中論》二十篇,及觀《貞觀政要》,
太宗稱嘗見幹《中論》復三年喪篇,今書獨闕。又考之《魏志》,文帝稱幹著
《中論》二十餘篇,乃知館閣本非全書。而晁公武又稱李獻民所見別本,實有復
三年、制役二篇。李獻民者,李淑之字,嘗撰《邯鄲書目》者也。是其書在宋仁
宗時尚未盡殘闕,鞏特據館閣不全本著之於錄,相沿既久,所謂別本者不可復見,
於是二篇遂佚不存。又書前有原序一篇,不題名字,陳振孫以為幹同時人所作。
今驗其文,頗類漢人體格,知振孫所言為不誣。惟《魏志》稱幹卒於建安二十二
年,而序乃作於二十三年二月,與史頗異。傳寫必有一訛,今亦莫考其孰是矣。
△《傅子》·一卷(永樂大典本)
晉傅玄撰。玄字休奕,北地人。官至司隸校尉,封鶉觚子。《晉書·本傳》
稱玄撰論經國九流及三史故事,評斷得失,各為區別,名為《傅子》。為內、外、
中篇,凡有四部六錄,合百四十首,數十萬言行世。玄初作內篇成,以示司空王
沈。沈與玄書曰:省足下所著書,言富理濟,經綸政體,存重儒教,足以塞楊、
墨之流遁,齊孫、孟於往代。其為當時所重如此。《隋書·經籍志》、《唐書·
藝文志》皆載《傅子》一百二十卷,馬總《意林》亦同,是唐世尚為完本。宋
《崇文總目》僅載二十三篇,較之原目,已亡一百一十七篇。故《宋史·藝文志》
僅載有五卷。其後惟尤袤《遂初堂書目》尚見其名。元明之後,藏書家遂不著錄,
蓋已久佚。今檢《永樂大典》中散見頗多,且所標篇目鹹在,謹采掇裒次,得文
義完具者十有二篇,曰正心,曰仁論,曰義信,曰通志,曰舉賢,曰重爵祿,曰
禮樂,曰貴教,曰檢商賈,曰校工,曰戒言,曰假言。又文義未全者十二篇。曰
問政,曰治體,曰授職,曰官人,曰曲制,曰信直,曰矯違,曰問刑,曰安民,
曰法刑,曰平役賦,曰鏡總敘。篇目視《崇文總目》較多其一,疑問刑、法刑本
屬一篇,《永樂大典》誤分為二耳。其《宋志》五卷原第,已不可考。謹依文編
綴,總為一卷。其有《永樂大典》未載而見於他書所徵引者,復蒐輯得四十餘條,
別為附錄,系之於後。晉代子家,今傳於世者,惟張華《博物志》、乾寶《搜神
記》、葛洪《抱朴子》、稽含《草木狀》、戴凱之《竹譜》尚存。然《博物志》、
《搜神記》皆經後人竄改,已非原書。《草木狀》、《竹譜記錄》瑣屑,無關名
理。《抱朴子》又多道家詭誕之說,不能悉軌於正。獨玄此書所論,皆關切治道,
闡啟儒風,精意名言,往往而在,以視《論衡》、《昌言》皆當遜之。殘編斷簡,
收拾於闕佚之餘者,尚得以考見其什一,是亦可為寶貴也。
△《中說》·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舊本題隋王通撰。《唐志》文中子《中說》五卷、《通考》及《玉海》則作
十卷,與今本合。凡十篇。末附序文一篇及杜淹所撰《文中子·世家》一篇,通
子福畤錄唐太宗與房、魏論禮樂事一篇,通弟績與陳叔達書一篇。又錄關子明事
一篇,卷末有阮逸序,又有福畤貞觀二十三年序。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嘗辨通
以開皇四年生,李德林以開皇十一年卒,通方八歲。而有德林請見,歸援琴鼓盪
之什,門人皆沾襟事。關朗以太和丁巳見魏孝文帝,至開皇四年通生已相隔一百
七年,而有問禮於朗事。薛道衡以仁壽二年出為襄州總管,至煬帝即位始召還。
又《隋書》載道衡子收,初生即出繼族父儒,及長不識本生,而有仁壽四年通在
長安見道衡,道衡語其子收事。洪邁《容齋隨筆》又辨《唐書》載薛收以大業十
三年歸唐,而世家有江都難作,通有疾,召薛收共語事。王應麟《困學紀聞》亦
辨《唐會要》載武德元年五月始改隋太興殿為太極殿,而書中有隋文帝召見太極
殿事。皆證以史傳,牴牾顯然。今考通以仁壽四年自長安東歸河汾,即不復出,
故世家亦云大業元年一徵又不至。而周公篇內乃雲子游太樂,聞龍舟五更之曲。
阮逸注曰:太樂之署,煬帝將游江都,作此曲。《隋書·職官志》曰:太常寺有
太樂署,是通於大業末年復至長安矣。其依託謬妄,亦一明證。考《楊炯集》有
《王勃集序》,稱祖父通,隋秀才高第,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大業末,退,
講藝於龍門。其卒也,門人謚之曰文中子。炯為其孫作序,則記其祖事必不誤。
杜牧《樊川集》首有其甥裴延翰序,亦引《文中子》曰,言文而不及理,王道何
從而興乎二語。亦與今本相合。知所謂文中子者實有其人。所謂《中說》者其子
福郊、福畤等纂述遺言,虛相誇飾,亦實有其書。第當有唐開國之初,明君碩輔
不可以虛名動。又陸德明、孔穎達、賈公彥諸人老師宿儒,布列館閣,亦不可以
空談惑。故其人其書皆不著於當時,而當時亦無斥其妄者。至中唐以後,漸遠無
徵,乃稍稍得售其欺耳。宋鹹必以為實無其人,洪邁必以為其書出阮逸所撰,誠
為過當。講學家或竟以為接孔、顏之傳,則傎之甚矣。據其偽跡炳然,誠不足
采,然大旨要不甚悖於理。且摹擬聖人之語言自揚雄始,猶未敢冒其名。摹擬聖
人之事跡則自通始,乃並其名而亻朁之。後來聚徒講學,釀為朋黨,以至禍延宗
社者,通實為之先驅。坤之初六,履霜堅冰。姤之初六,系於金柅。錄而存
之,亦足見儒風變古,其所由來者漸也。
△《帝范》·四卷(永樂大典本)
唐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文皇帝御撰,以賜太子者也。新、舊《唐書》皆雲四卷。
晁公武《讀書志》僅載六篇。陳振孫《書錄解題》亦題曰一卷。此本載《永樂大
典》中,凡一十二篇,首尾完具。後有元吳萊跋,謂征雲南僰夷時,始見完書。
考其事在泰定二年。蓋此書南宋佚其半,至元乃復得舊本,故明初轉有全文也。
《唐書·藝文志》載有賈行注。而《舊唐書·敬宗本紀》稱:寶曆二年,秘書省
著作郎韋公肅注是書以進,特賜錦彩百疋。是唐時已有二注。今本注無姓名,觀
其體裁,似唐人注經之式。而其中時稱楊萬里、呂祖謙之言,蓋元人因舊注而補
之。其詞雖不免冗贅,而援引頗為詳洽,足資參考。惟傳寫多所脫誤,謹旁考諸
書,一一釐訂,各附案語於下方。仍依舊史,厘為四卷,以復其舊焉。
△《續孟子》·二卷(福建巡撫采巡本)
唐林慎思撰。慎思字虔中,長樂人。鹹通十年進士。十一年又中宏詞拔萃魁,
授秘書省校書郎,興平尉。尋除尚書水部郎中,守萬年縣令。黃巢之亂,抗節不
屈,死。《崇文總目》及鄭樵《通志·藝文略》皆載是書二卷,與今本合。《崇
文總目》載慎思之言曰:《孟子》七篇,非軻自著書,而弟子共記其言,不能盡
軻意,因傳其說演而續之。今觀其書十四篇,大抵因《孟子》之言,推闡以盡其
義。獨其不自立論,而必假借姓氏,類乎《莊》、《列》之寓言。又如與民同樂
本《莊》暴齊王之事,而移於隔章之樂正子、魯君,義頗無取。然其委曲發明,
亦時有至理,不可廢也。昔揚雄作《太玄》以擬《易》,王通作《中說》以擬
《論語》,儒者皆有亻朁經之譏,蔡沈作《洪範九疇數》,《御纂性理精義》亦
以其亻朁經,斥之不錄。慎思此書,頗蹈此弊。然唐時《孟子》不號為經,故馬
總《意林》與諸子之書並列,而韓愈亦與荀、揚並稱,固不能以後來論定之制為
慎思責矣。
△《伸蒙子》·三卷(福建巡撫采巡本)
唐林慎思撰。前有慎思自序曰:舊著《儒范》七篇,辭艱理僻,不為時人所
知。復研精覃思,一旦齋沐禱心靈,是宵夢有異焉。明日召蓍祝之,得蒙之觀,
曰伸蒙入觀,通明之象也。因自號伸蒙子。又曰:嘗與二三子辨論興亡,敷陳古
今,編成上、中、下三卷。槐里辨三篇,象三才,敘天、地、人之事。澤國紀三
篇,象三人,敘君、臣、人之事。(案:唐人避太宗諱,故以君臣民為君臣人。)
時喻二篇象二教,敘文武之事。今觀其書,上卷設為乾祿先生、知道先生、求己
先生問答。中卷設為弘文先生、如愚子、盧乳子問答。下卷則自抒己說。惟上卷
喻時一篇,釋仲尼小天下之義,詞不近理。其餘皆持論醇正,非唐時天隱、無能
諸子所可仿佛。《崇文總目》列之《儒家》,蓋為不忝。惟其所列六人之名,書
“乾祿”為“祿”,書“知道”為“氵知氵道”,書求己為<石求><石己>,書
弘文為<弓戉><甲文>,書“如愚”為“<耒如><耒愚>”,書“盧乳”為“<盧瓦>
{乳瓦}”,而各注所以增改偏旁之故,皆怪而近妄。是則好奇之過矣。
△《素履子》·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唐張弧撰。以《履道》、《履德》、《履忠》、《履孝》等名分目,凡十四
篇。其書《新唐書·藝文志》、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尤袤
《遂初堂書目》皆未著錄,惟鄭樵《藝文略》、《宋史·藝文志》有之。蓋其詞
義平近,出於後代,不能與漢、魏諸子抗衡,故自宋以來,不甚顯於世。宋濂作
《諸子辨》,亦未之及。然其援引經史,根據理道,要皆本聖賢垂訓之旨,而歸
之於正,蓋亦儒家者流也。弧,《唐書》無傳。宋晁說之《學易堂記》,謂世所
傳子夏《易傳》,乃弧偽作。舊題其官為大理評事,而里貫已不可考。《藝文略》、
《宋志》皆作一卷。今本三卷,殆後人所分析歟?
△《家范》·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司馬光撰。光有《易說》,已著錄。是書見於《宋史·藝文志》、《文獻
通考》者卷目俱與此相合,蓋猶原本。首載《周易》家人卦辭,及節錄《大學》、
《孝經》、《堯典》、《詩·思齊篇》語,以為全書之序。其後自治家至乳母凡
十九篇,皆雜采史事可為法則者。亦間有光所論說,與朱子《國小》義例差異,
而用意略同。其節目備具,簡而有要,似較《國小》更切於日用。且大旨歸於義
理,亦不似《顏氏家訓》徒揣摩於人情世故之間。朱子嘗論周禮師氏雲,至德以
為道本,明道先生以之;敏德以為行本,司馬溫公以之。觀於是編,猶可見一代
偉人修己型家之梗概也。
△《帝學》·八卷(內府藏本)
宋范祖禹撰。祖禹有《唐鑒》,已著錄。是書元祐初祖禹在經筵時所進,皆
纂輯自古賢君迨宋祖宗典學事跡。由伏羲迄宋神宗,每條後間附論斷。自上古至
漢、唐二卷,自宋太祖至神宗六卷。於宋諸帝敘述獨詳,蓋亦本法祖之意以為啟
迪也。祖禹初侍哲宗經幄,因夏暑罷講,即上書論今日之學與不學,系他日治亂,
而力陳宜以進學為急。又歷舉人主正心修身之要,言甚切至。史稱其在邇英時守
經據正,獻納尤多。又稱其長於勸講,平生論諫數十萬言,其開陳治道,區別邪
正,辨釋事宜,平易明白,洞見底蘊,雖賈誼、陸贄不是過。今觀此書,言簡義
明,敷陳剴切,實不愧史臣所言。雖哲宗惑於黨論,不能盡用祖禹之說,終致更
張初政,國是混淆。而祖禹忠愛之忱,惓惓以防微杜漸為念,觀於是書,千載猶
將見之矣。
△《儒志編》·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王開祖撰。開祖字景山,永嘉人。皇祐五年進士。試秘書省校書郎,佐處
州麗水縣。既而退居郡城東山,設塾授徒,年僅三十二而卒。其著作亦多湮沒。
是編乃其講學之語,舊無刊本。據其原序,乃明王循守永嘉時,始為蒐訪遺佚,
編輯成帙。因當時有儒志先生之稱,故題曰《儒志編》。然考《宋史·藝文志·
儒家類》中有王開祖《儒志》一卷,則非循之所輯。或原本殘闕,循為釐訂而刻
之歟?其書久湮復出,真偽雖不可考。然當時濂、洛之說猶未大盛,講學者各尊
所聞。孫復號為名儒,而尊揚雄為模範。司馬光三朝耆宿,亦疑孟子而重揚雄。
開祖獨不涉岐趨,相與講明孔孟之道。雖其說輾轉流傳,未必無所附益,而風微
人往,越數百年,官是土者猶為掇拾其殘帙,要必有所受之,固異乎王通《中說》
出於子孫之誇飾者矣。循字進之,休寧人。弘治丙辰進士。官至順天府通判。所
著有《仁峰集》,今未見傳本,不知存佚。惟此書尚行於世雲。
(案:以上諸儒,皆在濂、洛未出以前。其學在於修己治人,無所謂理氣心
性之微妙也。其說不過誦法聖人,未嘗別尊一先生,號召天下也。中惟王通師弟,
私相標榜,而亦尚無門戶相攻之事。今並錄之,以見儒家之初軌,與其漸變之萌
櫱焉。)
自六經以外立說者,皆子書也。其初亦相淆,自《七略》區而列之,名品乃
定。其初亦相軋,自董仲舒別而白之,醇駁乃分。其中或佚不傳,或傳而後莫為
繼,或古無其目而今增,古各為類而今合,大都篇帙繁富。可以自為部分者,儒
家以外有兵家,有法家,有農家,有醫家,有天文算法,有術數,有藝術,有譜
錄,有雜家,有類書,有小說家,其別教則有釋家,有道家,敘而次之,凡十四
類。儒家尚矣。有文事者有武備,故次之以兵家。兵,刑類也。唐虞無皋陶,則
寇賊奸宄無所禁,必不能風動時雍,故次以法家。民,國之本也;穀,民之天也;
故次以農家。本草經方,技術之事也,而生死系焉。神農黃帝以聖人為天子,尚
親治之,故次以醫家。重民事者先授時,授時本測候,測候本積數,故次以天文
算法。以上六家,皆治世者所有事也。百家方技,或有益,或無益,而其說久行,
理難竟廢,故次以術數。遊藝亦學問之餘事,一技入神,器或寓道,故次以藝術。
以上二家,皆小道之可觀者也。詩取多識,易稱制器,博聞有取,利用攸資,故
次以譜錄。群言岐出,不名一類,總為薈稡,皆可採摭菁英,故次以雜家。隸
事分類,亦雜言也,舊附於子部,今從其例,故次以類書。稗官所述,其事末矣,
用廣見聞,愈於博弈,故次以小說家。以上四家,皆旁資參考者也。二氏,外學
也,故次以釋家、道家終焉。夫學者研理於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徵事於史,
可以明古今之成敗;餘皆雜學也。然儒家木六藝之支流,雖其間依草附木,不能
免門戶之私。而數大儒明道立言,炳然具在,要可與經史旁參。其餘雖真偽相雜,
醇疵互見,然凡能自名一家者,必有一節之足以自立,即其不合於聖人者,存之
亦可為鑑戒。雖有絲麻,無棄菅蒯;狂夫之言,聖人擇焉。在博收而慎取之爾。
○儒家類一
古之儒者,立身行己,誦法先王,務以通經適用而已,無敢自命聖賢者。王
通教授河汾,始摹擬尼山,遞相標榜,此亦世變之漸矣。迨托克托等修宋史,以
道學、儒林分為兩傳。而當時所謂道學者,又自分二派,筆舌交攻。自時厥後,
天下惟朱、陸是爭,門戶別而朋黨起,恩讎報復,蔓延者垂數百年。明之末葉,
其禍遂及於宗社。惟好名好勝之私心不能自克,故相激而至是也。聖門設教之意,
其果若是乎?今所錄者,大旨以濂、洛、關、閩為宗。而依附門牆,藉詞衛道者,
則僅存其目。金谿、姚江之派,亦不廢所長。惟顯然以佛語解經者,則斥入雜家。
凡以風示儒者無植黨,無近名,無大言而不慚,無空談而鮮用。則庶幾孔、孟之
正傳矣。
△《孔子家語》·十卷(內府藏本)
魏王肅注。肅字子雍,東海人。官至中領軍散騎常侍。事跡具《三國志》本
傳。是書肅自序云:鄭氏學行五十載矣,義理不安,違錯者多,是以奪而易之。
孔子二十二世孫有孔猛者,家有其先人之書,昔相從學。頃還家,方取以來。與
予所論,有若重規疊矩云云。是此本自肅始傳也。考《漢書·藝文志》有《孔子
家語》二十七卷。顏師古注云:非今所有《家語》。《禮樂記》稱舜彈五弦之琴
以歌南風。鄭註:其詞未聞。孔穎達疏載肅作《聖證論》,引《家語》阜財解慍
之詩以難康成。又載馬昭之說,謂《家語》,王肅所增加,非鄭所見。故王柏
《家語考》曰:四十四篇之《家語》,乃王肅自取《左傳》、《國語》、《荀》、
《孟》、二戴記,割裂織成之。孔衍之序,亦王肅自為也。獨史繩祖《學齋佔
畢》曰:《大戴》一書,雖列之十四經,然其書大抵雜取《家語》之書,分析而
為篇目。其公冠篇載成王冠,祝辭內有先帝及陛下字,周初豈曾有此?《家語》
止稱王字,當以《家語》為正云云。今考陛下離顯先帝之光曜已下,篇內已明雲
孝昭冠辭,繩祖誤連為祝雍之言,殊未之考。蓋王肅襲取公冠篇為冠頌,已誤合
孝昭冠辭於成王冠辭,故刪去先帝陛下字,竄改王字。《家語》襲《大戴》,非
《大戴》襲《家語》,就此一條,亦其明證。其割裂他書,亦往往類此。反覆考
證,其出於肅手無疑。特其流傳已久,且遺文軼事,往往多見於其中,故自唐以
來,知其偽而不能廢也。其書至明代,傳本頗稀,故何孟春所注《家語》,自雲
未見王肅本。王鏊《震澤長語》亦稱《家語》今本,為近世妄庸所刪削。惟有王
肅注者,今本所無多具焉,則亦僅見之也。明代所傳凡二本,閩徐<火勃>家本,中
缺二十餘頁。海虞毛晉家本,稍異而首尾完全。今徐本不知存佚,此本則毛晉所
校刊,較之坊刻,猶為近古者矣。
△《荀子》·二十卷(內府藏本)
周荀況撰。況,趙人。嘗仕楚為蘭陵令,亦曰荀卿。漢人或稱曰孫卿,則以
宣帝諱詢,避嫌名也。《漢志·儒家》載《荀卿》三十三篇。王應麟《考證》謂
當作三十二篇。劉向《校書序錄》稱孫卿書凡三百二十三篇,以相校除重複二百
九十篇,定著三十三篇,為十二卷,題曰《新書》。唐楊倞分易舊第,編為二
十卷,復為之注,更名《荀子》,即今本也。考劉向《序錄》,卿以齊宣王時來
游稷下。後仕楚,春申君死而卿廢。然《史記·六國年表》載春申君之死,上距
宣王之末凡八十七年。《史記》稱卿年五十始游齊,則春申君死之年,卿年當一
百三十七矣。於理不近。晁公武《讀書志》謂《史記》所云年五十為年十五之訛,
意其或然。宋濂《荀子》書後又以為襄王時游稷下,亦未詳所本。總之戰國時人
爾,其生卒年月已不可確考矣。況之著書,主於明周孔之教,崇禮而勸學。其中
最為口實者,莫過於非十二子及性惡兩篇。王應麟《困學紀聞》據《韓詩外傳》
所引,卿但非十子,而無子思、孟子,以今本為其徒李斯等所增,不知子思、孟
子後來論定為聖賢耳。其在當時,固亦卿之曹偶,是猶朱、陸之相非,不足訝也。
至其以性為惡,以善為偽,誠未免於理未融。然卿恐人恃性善之說,任自然而廢
學,因言性不可恃,當勉力於先王之教。故其言曰:凡性者,天之所就也,不可
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
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
其辨白偽字甚明。楊倞注亦曰:偽,為也。凡非天性而人作為之者,皆謂之偽。
故偽字人旁加為,亦會意字也。其說亦合卿本意。後人昧於訓詁,誤以為真偽之
偽,遂譁然掊擊,謂卿蔑視禮義,如老、莊之所言。是非惟未睹其全書,即性
惡一篇自篇首二句以外,亦未竟讀矣。平心而論,卿之學源出孔門,在諸子之中
最為近正,是其所長;主持太甚,詞義或至於過當,是其所短。韓愈大醇小疵之
說,要為定論。餘皆好惡之詞也。楊倞所注亦頗詳洽。《唐書·藝文志》以
倞為楊汝士子,而宰相世系表則載楊汝士三子:一名知溫,一名知遠,一名知
至,無名倞者。表志同出歐陽修手,不知何以互異,意者倞或改名,如溫庭
筠之一名岐歟?
△《孔叢子》·三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曰孔鮒撰。所載仲尼而下子上、子高、子順之言行,凡二十一篇,又
以孔臧所著賦與書上下二篇附綴於末,別名曰《連叢》。鮒字子魚,孔子八世孫。
仕陳涉為博士。臧,高祖功臣孔藂之子,嗣爵蓼侯。武帝時官太常。其書《文獻
通考》作七卷。今本三卷,不知何人所並。晁公武《讀書志》云:《漢志》無
《孔叢子》,儒家有《孔臧》十篇,雜家有孔甲《盤盂書》二十六篇,其獨治篇,
鮒或稱孔甲。意者,《孔叢子》即孔甲《盤盂》,《連叢》即孔臧書。案《漢書
·藝文志》顏師古注,謂孔甲黃帝之史,或雲夏後孔甲,似皆非。則《孔叢》非
《盤盂》。又志於儒家《孔臧》十篇外,詩賦家別出《孔臧賦》二十篇。今《連
叢》有賦,則亦非儒家之孔臧。公武未免附會。《朱子語類》謂:《孔叢子》文
氣軟弱,不似西漢文字,蓋其後人集先世遺文而成之者。陳振孫《書錄解題》亦
謂:案孔光傳,孔子八世孫鮒,魏相順之子,為陳涉博士,死陳下。則固不得為
漢人。而其書記鮒之沒,則又安得以為鮒撰?其說當矣。《隋書·經籍志·論語
家》有《孔叢》七卷。注曰:陳勝博士孔鮒撰。其序錄稱《孔叢》、《家語》並
孔氏所傳仲尼之旨,則其書出於唐以前。然《家語》出王肅依託,《隋志》既誤
以為真,則所云《孔叢》出孔氏所傳者,亦未為確證。朱子所疑,蓋非無見。即
如舜典禋於六宗何謂也,子曰:所宗者六,皆潔祀之也。埋少牢於泰昭,所以祭
時也。祖迎於坎壇,所以祭寒暑也。主於郊宮,所以祭日也。夜明,所以祭月也。
幽禜,所以祭星也。雩禜,所以祭水旱也。禋六宗,此之謂也。其說與偽《孔傳》
偽《家語》並同。是亦晚出之明證也。其中第十一篇即世所傳《小爾雅》,註疏
家往往引之。然皆在晉、宋以後。惟《公羊傳疏》所引賈逵之說,謂俗儒以六兩
為鋝,正出此書。然謂之俗儒,則非《漢·藝文志》之《小爾雅》矣。又《水經
注》引《孔叢子》曰:夫子墓塋方一里,在魯城北六里泗水上。諸孔氏封五十餘
所,人名昭穆,不可復識。有銘碑三所,獸碣具存云云。今本無此文,似非完帙。
然其文與全書不類,且不似孔氏子孫語。或酈道元誤證,抑或傳寫有訛,以他書
誤題孔叢歟?
△《新語》·二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漢陸賈撰。案:《漢書》賈本傳稱著《新語》十二篇。《漢書·藝文
志》儒家陸賈二十七篇,蓋兼他所論述計之。《隋志》則作《新語》二卷。此本
卷數與《隋志》合,篇數與本傳合,似為舊本。然《漢書·司馬遷傳》稱遷取
《戰國策》、《楚漢春秋》、陸賈《新語》作《史記》。《楚漢春秋》,張守節
《正義》猶引之,今佚不可考。《戰國策》取九十三事皆與今本合。惟是書之文
悉不見於《史記》。王充《論衡·本性篇》引陸賈曰:天地生人也,以禮義之性。
人能察已所以受命則順,順謂之道。今本亦無其文。又《穀梁傳》至漢武帝時始
出,而道基篇末乃引《穀梁傳》曰,時代尤相牴牾。其殆後人依託,非賈原本歟?
考馬總《意林》所載,皆與今本相符。李善《文選注》於司馬彪贈山濤詩引《新
語》曰:楩梓仆則為世用。於王粲從軍詩引《新語》曰:聖人承天威,承天功,
與之爭功,豈不難哉!於陸機日出東南隅行引《新語》曰:高台百亻刃。於古詩
第一首引《新語》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於張載雜詩第七首引《新
語》曰:建大功於天下者,必垂名於萬世也。以今本核校,雖文句有詳略異同,
而大致亦悉相應,似其偽猶在唐前。惟《玉海》稱陸賈《新語》今存於世者,道
基、術事、輔政、無為、資賢、至德、懷慮才七篇。此本十有二篇,乃反多於宋
本,為不可解。或後人因不完之本補綴五篇,以合本傳舊目也。今但據其書論之,
則大旨皆崇王道,黜霸術,歸本於修身用人。其稱引《老子》者,惟思務篇引上
德不德一語,餘皆以孔氏為宗。所援據多《春秋》、《論語》之文。漢儒自董仲
舒外,未有如是之醇正也。流傳既久,其真其贗,存而不論可矣。所載衛公子
鱄奔晉一條,與三傳皆不合,莫詳所本。中多闕文,亦無可校補。所稱文公種
米、曾子駕羊諸事,劉晝《新論》、馬總《意林》皆全句引之,知無訛誤,然皆
不知其何說。又據犁嗝報之語,訓詁亦不可通。古書佚亡,今不盡見,闕所不知
可也。
△《新書》·十卷(通行本)
漢賈誼撰。《漢書·藝文志·儒家》賈誼五十八篇。《崇文總目》云:本七
十二篇。劉向刪定為五十八篇。隋、唐志皆九卷,別本或為十卷。考今隋、唐志
皆作十卷,無九卷之說。蓋校刊《隋書》、《唐書》者未見《崇文總目》,反據
今本追改之。明人傳刻古書,往往如是,不足怪也。然今本僅五十六篇,又問孝
一篇有錄無書,實五十五篇,已非北宋本之舊。又陳振孫《書錄解題》稱,首載
過秦論,末為吊湘賦,且略節誼本傳於第十一卷中。今本雖首載過秦論,而末無
吊湘賦,亦無附錄之第十一卷,且並非南宋時本矣。其書多取誼本傳所載之文,
割裂其章段,顛倒其次序,而加以標題,殊瞀亂無條理。《朱子語錄》曰:賈誼
《新書》除了《漢書》中所載,餘亦難得粹者,看來只是賈誼一雜記稿耳。中間
事事有些個。陳振孫亦謂其非《漢書》所有者輒淺駁不足觀,決非誼本書。今考
《漢書》誼本傳贊,稱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於世事者著於傳。應劭《漢書
注》亦於《過秦論》xia6*注曰:賈誼書第一篇名也。則本傳所載皆五十八篇所有,
足為顯證。贊又稱三表五餌以系單于。顏師古注所引賈誼書,與今本同。又文帝
本紀注引賈誼書衛侯朝於周,周行人問其名,亦與今本同。則今本即唐人所見,
亦足為顯證。然決無摘錄一段立一篇名之理,亦決無連綴十數篇合為奏疏一篇上
之朝廷之理。疑誼《過秦論》、《治安策》等本皆為五十八篇之一,後原本散佚,
好事者因取本傳所有諸篇,離析其文,各為標目,以足五十八篇之數,故餖飣至
此。其書不全真,亦不全偽,朱子以為雜記之稿,固未核其實,陳氏以為決非誼
書,尤非篤論也。且其中為《漢書》所不載者,雖往往類《說苑》、《新序》、
《韓詩外傳》,然如青史氏之記,具載胎教之古禮。《修政語》上下兩篇,多帝
王之遺訓。《保傅篇》、《容經篇》並敷陳古典,具有源本。其解《詩》之騶虞、
《易》之潛龍、亢龍,亦深得經義。又安可盡以淺駁不粹目之哉!雖殘闕失次,
要不能以斷爛棄之矣。
△《鹽鐵論》·十二卷(內府藏本)
漢桓寬撰。寬字次公,汝南人。宣帝時舉為郎,官至廬江太守丞。昭帝始元
六年,詔郡國舉賢良文學之士,問以民所疾苦。皆請罷鹽鐵、榷酤,與御史大夫
桑宏羊等建議相詰難。寬集其所論,為書凡六十篇,篇各標目。實則反覆問答,
諸篇皆首尾相屬。後罷榷酤,而鹽鐵則如舊,故寬作是書,惟以鹽鐵為名,蓋惜
其議不盡行也。書末雜論一篇,述汝南朱子伯之言,記賢良茂陵唐生、文學魯萬
生等六十餘人,而最推中山劉子雍、九江祝生,於桑宏羊、車千秋深著微詞。蓋
其著書之大旨,所論皆食貨之事,而言皆述先王,稱六經,故諸史皆列之儒家。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改隸史部食貨類中,循名而失其實矣。明嘉靖癸丑,華亭
張之象為之注。雖無所發明,然事實亦粗具梗概。今並錄之,以備考核焉。
△《新序》·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漢劉向撰。向字子政,初名更生。以父任為輦郎,歷官中壘校尉。事跡具
《漢書》本傳。案班固《漢書·藝文志》,稱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說》、
《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隋書·經籍志》,《新序》三十卷,
《錄》一卷。《唐書·藝文志》,其目亦同。曾鞏《校書序》則雲,今可見者十
篇。鞏與歐陽修同時,而其所言卷帙懸殊。蓋《藝文志》所載據唐時全本為言,
鞏所校錄則宋初殘闕之本也。晁公武謂曾子固綴輯散逸,《新序》始復全者,誤
矣。此本雜事五卷,刺奢一卷,節士二卷,善謀二卷,即曾鞏校定之舊。《崇文
總目》雲,所載皆戰國、秦、漢間事。以今考之,春秋時事尤多,漢事不過數條。
大抵采百家傳記,以類相從,故頗與《春秋內外》、《戰國策》、太史公書互相
出入。高似孫《子略》謂,先秦古書,甫脫燼劫,一入向筆,採擷不遺。至其正
紀綱,迪教化,辨邪正,黜異端,以為漢規監者,盡在此書。固未免推崇已甚。
要其推明古訓,以衷之於道德仁義,在諸子中猶不失為儒者之言也。葉大慶《考
古質疑》摘其昭奚恤對秦使者一條,所稱司馬子反在奚恤前二百二十年,葉公子
高、令尹子西在奚恤前一百三十年,均非同時之人。又摘其誤以孟子論好色好勇
為對梁惠王,皆切中其失。至大慶謂黍離乃周詩,《新序》誤雲衛宣公之子壽,
閔其兄且見害而作,則殊不然。向本學魯詩,而大慶以毛詩繩之,其不合也固宜。
是則未考漢儒專門授受之學矣。
△《說苑》·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漢劉向撰。是書凡二十篇。隋、唐志皆同。《崇文總目》雲今存者五篇,餘
皆亡。曾鞏《校書序》云:得十五篇於士大夫家,與舊為二十篇。晁公武《讀書
志》云:劉向《說苑》以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
正諫、法誡、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為目,
陽嘉四年上之,闕第二十卷。曾子固所得之二十篇,正是析十九卷作修文上下篇
耳。今本第十法誡篇作敬慎,而修文篇後有反質篇。陸游《渭南集》記李德芻之
言,謂得高麗所進本補成完書。則宋時已有此本,晁公武偶未見也。其書皆錄遺
聞佚事足為法戒之資者,其例略如《詩外傳》。葉大慶《考古質疑》摘其趙襄子
賞晉陽之功孔子稱之一條,諸御已諫楚莊王築台引伍子胥一條,晏子使吳見夫差
一條,晉太史屠餘與周桓公論晉平公一條,晉勝智氏後闔閭襲郢一條,楚左史倚
相論越破吳一條,晏子送曾子一條,晉昭公時戰邲一條,孔子對趙襄子一條,
皆時代先後,邈不相及。又介子推、舟之僑並載其龍蛇之歌,而之僑事尤舛。黃
朝英《緗素雜記》亦摘其固桑對晉平公論養士一條,《新序》作舟人古乘對趙簡
子。又楚文王爵筦饒一條,《新序》作楚共王爵筦蘇。二書同出向手,而自相矛
盾。殆捃拾眾說,各據本文,偶爾失於參校也。然古籍散佚,多賴此以存。如
《漢志》《河間獻王》八篇,《隋志》已不著錄,而此書所載四條,尚足見其議
論醇正,不愧儒宗。其他亦多可採擇。雖間有傳聞異詞,固不以微瑕累全璧矣。
△《法言集注》·十卷(通行本)
漢揚雄撰。宋司馬光集注。雄有《方言》,光有《易說》,皆已著錄。考
《漢書·藝文志》,儒家揚雄所序三十八篇,注曰:《法言》十三。雄本傳具列
其目,曰學行第一,吾子第二,修身第三,問道第四,問神第五,問明第六,寡
見第七,五百第八,先知第九,重黎第十,淵騫第十一,君子第十二,孝至第十
三。凡所列漢人著述,未有若是之詳者,蓋當時甚重雄書也。自程子始謂其曼衍
而無斷,優柔而不決。蘇軾始謂其以艱深之詞,文淺易之說。至朱子作《通鑑綱
目》,始書莽大夫揚雄死。雄之人品著作,遂皆為儒者所輕。若北宋之前,則大
抵以為孟、荀之亞。故光作《潛虛》以擬《太玄》,而又采諸儒之說以注此書。
考自漢以來,有侯芭注六卷,宋衷注十三卷,李軌解一卷,辛德源注二十三卷。
又有柳宗元注,宋鹹廣注,吳秘注。至光之時,惟李軌、柳宗元、宋鹹、吳秘之
注尚存。故光裒合四家,增以己意,原序稱各以其姓別之。然今本獨李軌注不署
名,餘則以宗元曰、鹹曰、秘曰、光曰為辨。蓋傳刻者所改題也。舊本十三篇之
序列於書後,蓋自《書序》、《詩序》以來,體例如是。宋鹹不知《書序》為偽
孔傳所移,《詩序》為毛公所移,乃謂子云親旨反列卷末,甚非聖賢之旨,今升
之章首,取合經義。其說殊謬。然光本因而不改,今亦仍之焉。
△《潛夫論》·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漢王符撰。符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人。《後漢書》本傳稱:和安之後,世務游
宦,當途者更相薦引,而符獨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進,志意蘊憤,乃隱
居著書二十餘篇,以譏當時得失。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今本凡三
十五篇,合敘錄為三十六篇,蓋猶舊本。卷首贊學一篇,論勵志勤修之旨。卷末
五德志篇,述帝王之世次。志氏姓篇,考譜牒之源流。其中卜列、相列、夢列三
篇,亦皆雜論方技,不盡指陳時政。范氏所云,舉其著書大旨爾。符生卒年月不
可考。本傳之末載度遼將軍皇甫規解官歸里,符往謁見事。規解官歸里,據本傳
在延熹五年。則符之著書在桓帝時,故所說多切漢末弊政。惟桓帝時皇甫規、段
熲、張奐諸人屢與羌戰,而其救邊、邊議二篇乃以避寇為憾。殆以安帝永初五年
嘗徙安定、北地郡,順帝永建四年始還舊地,至永和六年又內徙。符,安定人,
故就其一鄉言之耶?然其謂失涼州則三輔為邊,三輔內入則宏農為邊,宏農內入
則洛陽為邊,推此以相況,雖盡東海猶有邊,則灼然明論,足為輕棄邊地之炯鑒
也。范氏錄其貴忠、浮侈、實貢、愛日、述赦五篇入本傳,而字句與今本多不同。
晁公武《讀書志》謂其有所損益,理或然歟。范氏以符與王充、仲長統同傳,韓
愈因作《後漢三賢贊》。今以三家之書相較,符書洞悉政體似《昌言》,而明切
過之;辨別是非似《論衡》,而醇正過之;前史列之儒家,斯為不愧。惟賢難篇
中稱鄧通吮癰為忠於文帝,又稱其欲昭景帝之孝,反以結怨,則紕繆最甚。是其
發憤著書,立言矯激之過,亦不必曲為之諱矣。
△《申鑒》·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漢荀悅撰。悅有《漢紀》,已著錄。《後漢書·荀淑傳》稱,悅侍講禁中,
見政移曹氏,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乃作《申鑒》五篇。其所論辨,通見政體。
既成,奏上。帝覽而善之。其書見於《隋·經籍志》、《唐·藝文志》者皆五卷,
卷為一篇。一曰政體,二曰時事,皆制治大要及時所當行之務。三曰俗嫌,皆
禨祥讖緯之說。四曰雜言上,五曰雜言下,則皆泛論義理,頗似揚雄《法言》。
《後漢書》取其政體篇為政之方一章,時事篇正當主之制,復內外註記二章,載
入傳中。又稱悅別有崇德正論及諸論數十篇,今並不傳,惟所作《漢紀》及此書
尚存於世。《漢紀》文約事詳,足稱良史,而此書剖析事理,亦深切著明。蓋由
其原本儒術,故所言皆不詭於正也。明正德中,吳縣黃省曾為之注,凡萬四千餘
言。引據博洽,多得悅旨。其於《後漢書》所引間有同異者,亦並列其文於句下,
以便考訂。然如政體篇真實而已句,今本《後漢書》實作定;不肅而治句,今本
《後漢書》治作成。而省曾均未之及,則亦不免於偶疏也。
△《中論》·二卷(通行本)
漢徐幹撰。幹字偉長,北海劇人。建安中為司空軍謀祭酒掾屬,五官將文學。
事跡附見《魏志·王粲傳》。故相沿稱為魏人。然幹歿後三四年,魏乃受禪。不
得遽以帝統予魏。陳壽作史,托始曹操,稱為太祖。遂並其僚屬均入《魏志》,
非其實也。是書隋、唐志皆作六卷。《隋志》又注云:梁目一卷。《崇文總目》
亦作六卷。而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並作二卷,與今本合,則
宋人所並矣。書凡二十篇,大都闡發義理,原本經訓,而歸之於聖賢之道。故前
史皆列之儒家。曾鞏《校書序》云:始見館閣《中論》二十篇,及觀《貞觀政要》,
太宗稱嘗見幹《中論》復三年喪篇,今書獨闕。又考之《魏志》,文帝稱幹著
《中論》二十餘篇,乃知館閣本非全書。而晁公武又稱李獻民所見別本,實有復
三年、制役二篇。李獻民者,李淑之字,嘗撰《邯鄲書目》者也。是其書在宋仁
宗時尚未盡殘闕,鞏特據館閣不全本著之於錄,相沿既久,所謂別本者不可復見,
於是二篇遂佚不存。又書前有原序一篇,不題名字,陳振孫以為幹同時人所作。
今驗其文,頗類漢人體格,知振孫所言為不誣。惟《魏志》稱幹卒於建安二十二
年,而序乃作於二十三年二月,與史頗異。傳寫必有一訛,今亦莫考其孰是矣。
△《傅子》·一卷(永樂大典本)
晉傅玄撰。玄字休奕,北地人。官至司隸校尉,封鶉觚子。《晉書·本傳》
稱玄撰論經國九流及三史故事,評斷得失,各為區別,名為《傅子》。為內、外、
中篇,凡有四部六錄,合百四十首,數十萬言行世。玄初作內篇成,以示司空王
沈。沈與玄書曰:省足下所著書,言富理濟,經綸政體,存重儒教,足以塞楊、
墨之流遁,齊孫、孟於往代。其為當時所重如此。《隋書·經籍志》、《唐書·
藝文志》皆載《傅子》一百二十卷,馬總《意林》亦同,是唐世尚為完本。宋
《崇文總目》僅載二十三篇,較之原目,已亡一百一十七篇。故《宋史·藝文志》
僅載有五卷。其後惟尤袤《遂初堂書目》尚見其名。元明之後,藏書家遂不著錄,
蓋已久佚。今檢《永樂大典》中散見頗多,且所標篇目鹹在,謹采掇裒次,得文
義完具者十有二篇,曰正心,曰仁論,曰義信,曰通志,曰舉賢,曰重爵祿,曰
禮樂,曰貴教,曰檢商賈,曰校工,曰戒言,曰假言。又文義未全者十二篇。曰
問政,曰治體,曰授職,曰官人,曰曲制,曰信直,曰矯違,曰問刑,曰安民,
曰法刑,曰平役賦,曰鏡總敘。篇目視《崇文總目》較多其一,疑問刑、法刑本
屬一篇,《永樂大典》誤分為二耳。其《宋志》五卷原第,已不可考。謹依文編
綴,總為一卷。其有《永樂大典》未載而見於他書所徵引者,復蒐輯得四十餘條,
別為附錄,系之於後。晉代子家,今傳於世者,惟張華《博物志》、乾寶《搜神
記》、葛洪《抱朴子》、稽含《草木狀》、戴凱之《竹譜》尚存。然《博物志》、
《搜神記》皆經後人竄改,已非原書。《草木狀》、《竹譜記錄》瑣屑,無關名
理。《抱朴子》又多道家詭誕之說,不能悉軌於正。獨玄此書所論,皆關切治道,
闡啟儒風,精意名言,往往而在,以視《論衡》、《昌言》皆當遜之。殘編斷簡,
收拾於闕佚之餘者,尚得以考見其什一,是亦可為寶貴也。
△《中說》·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舊本題隋王通撰。《唐志》文中子《中說》五卷、《通考》及《玉海》則作
十卷,與今本合。凡十篇。末附序文一篇及杜淹所撰《文中子·世家》一篇,通
子福畤錄唐太宗與房、魏論禮樂事一篇,通弟績與陳叔達書一篇。又錄關子明事
一篇,卷末有阮逸序,又有福畤貞觀二十三年序。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嘗辨通
以開皇四年生,李德林以開皇十一年卒,通方八歲。而有德林請見,歸援琴鼓盪
之什,門人皆沾襟事。關朗以太和丁巳見魏孝文帝,至開皇四年通生已相隔一百
七年,而有問禮於朗事。薛道衡以仁壽二年出為襄州總管,至煬帝即位始召還。
又《隋書》載道衡子收,初生即出繼族父儒,及長不識本生,而有仁壽四年通在
長安見道衡,道衡語其子收事。洪邁《容齋隨筆》又辨《唐書》載薛收以大業十
三年歸唐,而世家有江都難作,通有疾,召薛收共語事。王應麟《困學紀聞》亦
辨《唐會要》載武德元年五月始改隋太興殿為太極殿,而書中有隋文帝召見太極
殿事。皆證以史傳,牴牾顯然。今考通以仁壽四年自長安東歸河汾,即不復出,
故世家亦云大業元年一徵又不至。而周公篇內乃雲子游太樂,聞龍舟五更之曲。
阮逸注曰:太樂之署,煬帝將游江都,作此曲。《隋書·職官志》曰:太常寺有
太樂署,是通於大業末年復至長安矣。其依託謬妄,亦一明證。考《楊炯集》有
《王勃集序》,稱祖父通,隋秀才高第,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大業末,退,
講藝於龍門。其卒也,門人謚之曰文中子。炯為其孫作序,則記其祖事必不誤。
杜牧《樊川集》首有其甥裴延翰序,亦引《文中子》曰,言文而不及理,王道何
從而興乎二語。亦與今本相合。知所謂文中子者實有其人。所謂《中說》者其子
福郊、福畤等纂述遺言,虛相誇飾,亦實有其書。第當有唐開國之初,明君碩輔
不可以虛名動。又陸德明、孔穎達、賈公彥諸人老師宿儒,布列館閣,亦不可以
空談惑。故其人其書皆不著於當時,而當時亦無斥其妄者。至中唐以後,漸遠無
徵,乃稍稍得售其欺耳。宋鹹必以為實無其人,洪邁必以為其書出阮逸所撰,誠
為過當。講學家或竟以為接孔、顏之傳,則傎之甚矣。據其偽跡炳然,誠不足
采,然大旨要不甚悖於理。且摹擬聖人之語言自揚雄始,猶未敢冒其名。摹擬聖
人之事跡則自通始,乃並其名而亻朁之。後來聚徒講學,釀為朋黨,以至禍延宗
社者,通實為之先驅。坤之初六,履霜堅冰。姤之初六,系於金柅。錄而存
之,亦足見儒風變古,其所由來者漸也。
△《帝范》·四卷(永樂大典本)
唐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文皇帝御撰,以賜太子者也。新、舊《唐書》皆雲四卷。
晁公武《讀書志》僅載六篇。陳振孫《書錄解題》亦題曰一卷。此本載《永樂大
典》中,凡一十二篇,首尾完具。後有元吳萊跋,謂征雲南僰夷時,始見完書。
考其事在泰定二年。蓋此書南宋佚其半,至元乃復得舊本,故明初轉有全文也。
《唐書·藝文志》載有賈行注。而《舊唐書·敬宗本紀》稱:寶曆二年,秘書省
著作郎韋公肅注是書以進,特賜錦彩百疋。是唐時已有二注。今本注無姓名,觀
其體裁,似唐人注經之式。而其中時稱楊萬里、呂祖謙之言,蓋元人因舊注而補
之。其詞雖不免冗贅,而援引頗為詳洽,足資參考。惟傳寫多所脫誤,謹旁考諸
書,一一釐訂,各附案語於下方。仍依舊史,厘為四卷,以復其舊焉。
△《續孟子》·二卷(福建巡撫采巡本)
唐林慎思撰。慎思字虔中,長樂人。鹹通十年進士。十一年又中宏詞拔萃魁,
授秘書省校書郎,興平尉。尋除尚書水部郎中,守萬年縣令。黃巢之亂,抗節不
屈,死。《崇文總目》及鄭樵《通志·藝文略》皆載是書二卷,與今本合。《崇
文總目》載慎思之言曰:《孟子》七篇,非軻自著書,而弟子共記其言,不能盡
軻意,因傳其說演而續之。今觀其書十四篇,大抵因《孟子》之言,推闡以盡其
義。獨其不自立論,而必假借姓氏,類乎《莊》、《列》之寓言。又如與民同樂
本《莊》暴齊王之事,而移於隔章之樂正子、魯君,義頗無取。然其委曲發明,
亦時有至理,不可廢也。昔揚雄作《太玄》以擬《易》,王通作《中說》以擬
《論語》,儒者皆有亻朁經之譏,蔡沈作《洪範九疇數》,《御纂性理精義》亦
以其亻朁經,斥之不錄。慎思此書,頗蹈此弊。然唐時《孟子》不號為經,故馬
總《意林》與諸子之書並列,而韓愈亦與荀、揚並稱,固不能以後來論定之制為
慎思責矣。
△《伸蒙子》·三卷(福建巡撫采巡本)
唐林慎思撰。前有慎思自序曰:舊著《儒范》七篇,辭艱理僻,不為時人所
知。復研精覃思,一旦齋沐禱心靈,是宵夢有異焉。明日召蓍祝之,得蒙之觀,
曰伸蒙入觀,通明之象也。因自號伸蒙子。又曰:嘗與二三子辨論興亡,敷陳古
今,編成上、中、下三卷。槐里辨三篇,象三才,敘天、地、人之事。澤國紀三
篇,象三人,敘君、臣、人之事。(案:唐人避太宗諱,故以君臣民為君臣人。)
時喻二篇象二教,敘文武之事。今觀其書,上卷設為乾祿先生、知道先生、求己
先生問答。中卷設為弘文先生、如愚子、盧乳子問答。下卷則自抒己說。惟上卷
喻時一篇,釋仲尼小天下之義,詞不近理。其餘皆持論醇正,非唐時天隱、無能
諸子所可仿佛。《崇文總目》列之《儒家》,蓋為不忝。惟其所列六人之名,書
“乾祿”為“祿”,書“知道”為“氵知氵道”,書求己為<石求><石己>,書
弘文為<弓戉><甲文>,書“如愚”為“<耒如><耒愚>”,書“盧乳”為“<盧瓦>
{乳瓦}”,而各注所以增改偏旁之故,皆怪而近妄。是則好奇之過矣。
△《素履子》·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唐張弧撰。以《履道》、《履德》、《履忠》、《履孝》等名分目,凡十四
篇。其書《新唐書·藝文志》、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尤袤
《遂初堂書目》皆未著錄,惟鄭樵《藝文略》、《宋史·藝文志》有之。蓋其詞
義平近,出於後代,不能與漢、魏諸子抗衡,故自宋以來,不甚顯於世。宋濂作
《諸子辨》,亦未之及。然其援引經史,根據理道,要皆本聖賢垂訓之旨,而歸
之於正,蓋亦儒家者流也。弧,《唐書》無傳。宋晁說之《學易堂記》,謂世所
傳子夏《易傳》,乃弧偽作。舊題其官為大理評事,而里貫已不可考。《藝文略》、
《宋志》皆作一卷。今本三卷,殆後人所分析歟?
△《家范》·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司馬光撰。光有《易說》,已著錄。是書見於《宋史·藝文志》、《文獻
通考》者卷目俱與此相合,蓋猶原本。首載《周易》家人卦辭,及節錄《大學》、
《孝經》、《堯典》、《詩·思齊篇》語,以為全書之序。其後自治家至乳母凡
十九篇,皆雜采史事可為法則者。亦間有光所論說,與朱子《國小》義例差異,
而用意略同。其節目備具,簡而有要,似較《國小》更切於日用。且大旨歸於義
理,亦不似《顏氏家訓》徒揣摩於人情世故之間。朱子嘗論周禮師氏雲,至德以
為道本,明道先生以之;敏德以為行本,司馬溫公以之。觀於是編,猶可見一代
偉人修己型家之梗概也。
△《帝學》·八卷(內府藏本)
宋范祖禹撰。祖禹有《唐鑒》,已著錄。是書元祐初祖禹在經筵時所進,皆
纂輯自古賢君迨宋祖宗典學事跡。由伏羲迄宋神宗,每條後間附論斷。自上古至
漢、唐二卷,自宋太祖至神宗六卷。於宋諸帝敘述獨詳,蓋亦本法祖之意以為啟
迪也。祖禹初侍哲宗經幄,因夏暑罷講,即上書論今日之學與不學,系他日治亂,
而力陳宜以進學為急。又歷舉人主正心修身之要,言甚切至。史稱其在邇英時守
經據正,獻納尤多。又稱其長於勸講,平生論諫數十萬言,其開陳治道,區別邪
正,辨釋事宜,平易明白,洞見底蘊,雖賈誼、陸贄不是過。今觀此書,言簡義
明,敷陳剴切,實不愧史臣所言。雖哲宗惑於黨論,不能盡用祖禹之說,終致更
張初政,國是混淆。而祖禹忠愛之忱,惓惓以防微杜漸為念,觀於是書,千載猶
將見之矣。
△《儒志編》·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王開祖撰。開祖字景山,永嘉人。皇祐五年進士。試秘書省校書郎,佐處
州麗水縣。既而退居郡城東山,設塾授徒,年僅三十二而卒。其著作亦多湮沒。
是編乃其講學之語,舊無刊本。據其原序,乃明王循守永嘉時,始為蒐訪遺佚,
編輯成帙。因當時有儒志先生之稱,故題曰《儒志編》。然考《宋史·藝文志·
儒家類》中有王開祖《儒志》一卷,則非循之所輯。或原本殘闕,循為釐訂而刻
之歟?其書久湮復出,真偽雖不可考。然當時濂、洛之說猶未大盛,講學者各尊
所聞。孫復號為名儒,而尊揚雄為模範。司馬光三朝耆宿,亦疑孟子而重揚雄。
開祖獨不涉岐趨,相與講明孔孟之道。雖其說輾轉流傳,未必無所附益,而風微
人往,越數百年,官是土者猶為掇拾其殘帙,要必有所受之,固異乎王通《中說》
出於子孫之誇飾者矣。循字進之,休寧人。弘治丙辰進士。官至順天府通判。所
著有《仁峰集》,今未見傳本,不知存佚。惟此書尚行於世雲。
(案:以上諸儒,皆在濂、洛未出以前。其學在於修己治人,無所謂理氣心
性之微妙也。其說不過誦法聖人,未嘗別尊一先生,號召天下也。中惟王通師弟,
私相標榜,而亦尚無門戶相攻之事。今並錄之,以見儒家之初軌,與其漸變之萌
櫱焉。)
0
猜你喜歡
畫題
《林泉高致》 《世說》所載戴安道一事,安道就陳卷三 秦一
《戰國策》 ○衛鞅亡魏入秦 衛鞅亡魏入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清史稿》 (表略)卷七十五
《蘇軾集》 ◎書二十首 【謝歐陽內翰書卷一百二 表第三
《明史》 ◎諸王世表三 (略)安娜_卡列寧娜(上)-第2部-23
《安娜·卡列尼娜》 弗卷七十五 列傳第十三
《金史》 ○盧彥倫(子璣 孫亨嗣) 毛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第五十七下
《漢書》 明年,上將大誇胡人以多禽獸,秋,卷四十二 志十七
《清史稿》 ◎災異三 洪範曰:“木曰曲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新唐書》 ◎藩鎮宣武彰義澤潞 劉玄佐德伯家的苔絲(上)-第三期-旗鼓重整
《德伯家的苔絲》 1卷十三
《水經注》 ○漯水 △漯水出雁門陰館縣卷一百 列傳第六十
《宋書》 ◎自序 昔少暤金天氏有裔子定賢篇
《論衡》第三折
《竇娥冤》 〔外扮監斬官上,雲〕下官監斬官是序 得寶子
《樂府雜錄》 《得寶歌》,一日《得寶子》,又曰紅與黑(中)-卷下-19
《紅與黑》 啊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明史》 ◎文苑三 ○文徵明(蔡羽等卷一百七
《蘇軾集》 ◎外製制敕七十三首 【司馬卷十 孝文本紀第十
《史記》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高祖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