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黃庭堅的《次韻子瞻武昌西山》
全文:
漫郎江南酒隱處,古木參天應手栽。
石坳為尊酌花鳥,自許作鼎調鹽梅。
平生四海蘇太史,酒澆不下胸崔嵬。
黃州副使坐閒散,諫疏無路通銀台。
鸚鵡洲前弄明月,江妃起舞襪生埃。
次山醉魂招彷佛,步入寒溪金碧堆。
洗湔塵痕飲嘉客,笑倚武昌江作罍。
誰知文章照今古,野老爭席漁爭隈。
鄧公勒銘留刻畫,刳剔銀鉤洗綠苔。
琢磨十年煙兩晦,摸索一讀心眼開。
謫去長沙憂鵩入,歸來杞國痛天摧。
玉堂卻對鄧公直,北門換仗聽風雷。
山川悠遠莫浪許,富貴崢嶸今鼎來。
萬壑松聲如在耳,意不及此文生哀。
參考注釋
勒銘
(1).鐫刻銘文。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濁漳水》:“祠東側有碑,隱起為字,祠堂東頭石柱,勒銘曰: 趙 建武 中所修也。” 宋 陸游 《夜泊水村》詩:“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 燕然 未勒銘。”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會 飲馬川 西,忽得 明成祖 勒銘紀功之石於石崖。”
(2).指刻在金石上的銘文。《晉書·郭璞傳》:“ 會稽 當出鍾,以告成功,上有勒銘。” 宋 楊億 《成都》詩:“ 張載 勒銘堪作戒,莫矜 函谷 一丸封。” 清 林則徐 《杭嘉湖三郡觀風告示》:“由制義以及弦詩對策,仿闈試而略有變通,加經解而迨論史勒銘,備眾體而學兼今古。”
(3).喻建立功勳。《後漢書·隗囂傳》:“夫以二子之賢,勒銘兩國,猶削跡歸愆,請命乞身, 望 之無勞,蓋其宜也。” 明 梁辰魚 《浣紗記·允降》:“上 稽山 看妖氛清盡,勒銘歸國。”
刻畫
(1) 雕刻和繪畫
塔之基層四方各有一門,門楣原有刻畫。——郭沫若《游西安》
(2) 精細地描摹,塑造
刻畫入微
刻畫英雄人物形象
刳剔
(1).剖殺,割剝。《書·泰誓上》:“焚炙忠良,刳剔孕婦,皇天震怒。” 孔穎達 疏:“刳剔謂割剝也。”《墨子·明鬼下》:“昔者 殷王 紂 ……播棄黎老,賊誅孩子,楚毒無罪,刳剔孕婦,庶舊鰥寡,號咷無告也。”《魏書·蕭衍傳》:“遂使頑嚚子弟,肆行淫*虐;狡猾羣小,縱極貪惏;剝割蒼生,肌肉略盡;刳剔黔首,骨髓俱罄。”《新唐書·韋處厚傳》:“ 李載義 數破 滄 、 鎮 兵,皆刳剔以獻, 處厚 戒之,前後完活數百千人。”
(2).削除,剷除。 宋 陸游 《直奉大夫陸公墓志銘》:“上官委以事,公至忘寢食寒暑,以趨事赴功。在 玉山 時,刳剔蠹弊,根原窟穴,毫髮必盡。”
銀鉤
亦作“ 銀鉤 ”。 1.銀質或銀色的鉤子。《晉書·索靖傳》:“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鉤,飄若驚鸞。” 南朝 梁 劉孝威 《釣竿篇》:“金轄茱萸網,銀鉤翡翠竿。” 唐 駱賓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俠客珠彈垂楊道,倡婦銀鉤採桑路。”《宋史·樂志十五》:“翠簾人靜月光浮,但半捲銀鉤。”
(2).一種銀質的婦女飾物。 唐 徐堅 《棹歌行》:“櫂女飾銀鉤,新妝下翠樓。”
(3).比喻遒媚剛勁的書法。 唐 杜甫 《陳拾遺故宅》詩:“到今素壁滑,灑翰銀鉤連。” 元 張遜 《水調歌頭·宴顧仲瑛金粟影亭賦桂》詞:“把鸞箋,裁繡句,寫銀鉤。” 清 蔣士銓 《臨川夢·想夢》:“他一不合銀鉤寫,錦字松煙。”
(4).比喻彎月。 宋 李彌遜 《游梅坡席上雜酬》之二:“竹籬茅屋傾樽酒,坐看銀鉤上晚川。”
黃庭堅名句,次韻子瞻武昌西山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