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屍素所滅,二豎胡為作。
予告遂頤和,還鄉諺如約。
陛辭意懇款,請詩應允諾。
憐汝身日羸,壯汝神猶鑠。
達生有至論,庸醫無大藥。
辟穀方赤松,先難後原樂。
詩詞問答
問:《賜錢陳群歸里時陳群有反谷之疾詩以寬其意》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藥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三十五
2. 浙江嘉禾長水塘俗名還鄉水
參考注釋
屍素
(1).謂居位食祿而不盡職。常用作自謙之詞。 三國 魏 鍾繇 《上漢獻帝自劾書》:“屍素重祿,曠職廢任。” 唐 白居易 《讓絹狀》:“臣食國家厚祿,居陛下清官,每月俸錢,尚慙屍素,無名之貨,豈合苟求。” 宋 岳飛 《奏辭開府札子》:“每懷屍素之憂,未効毫分之報。”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彼保傅令僕備位屍素,不克分君父之憂,因當引為己咎。”
(2).指居位食祿不盡職的人。《陳書·後主紀》:“政刑日紊,屍素盈朝,躭荒為長夜之飲。” 林紓 《答某公書》:“豈忍割棄可戀之日,冒沾屍素之祿,以遽遠老母!”參見“ 尸位素餐 ”。
二豎
兩個小孩,後以稱病魔
公夢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左傳·成公十年》
胡為
何為,為什麼。《詩·邶風·式微》:“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禮記·檀弓上》:“夫古之人,胡為而死其親乎?”《漢書·黥布傳》:“胡為廢上計而出下計?” 顏師古 註:“胡,何也。” 唐 李白 《蜀道難》詩:“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宋 蘇軾 《鄭州別後馬上寄子由》詩:“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 明 高啟 《贈金華隱者》詩:“嗟我胡為在塵網,遠望高峰若天壤。” 何其芳 《畫夢錄·扇上的煙雲》:“你這些話又胡為而來?我一點兒也不能追蹤你思想的道路。”
胡作非為;任意亂來。《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如今説先朝一個宰相,他在下位之時,也著實有名有譽的,後來大權到手,任性胡為,做錯了事,惹得萬口唾駡,飲恨而終。”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二折:“由他閒戲,任你胡為。”《紅樓夢》第一一一回:“ 寳釵 聽著這話,好不自在,便説道:‘我原不該給他行禮,但只老太太去世,咱們都有未了之事,不敢胡為。’” 魯迅 《書信集·致鄭振鐸》:“蓋 中國 藝術家,一向喜歡介紹 歐洲 十九世紀末之怪畫,一怪,即便於胡為,於是畸形怪相,遂瀰漫於畫苑。”
予告
(1). 漢 代二千石以上有功官員依例給以在官休假的待遇,謂之予告。告,休假。《漢書·馮野王傳》:“今有司以為予告得歸,賜告不得,是一律兩科,失省刑之意。”《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 為亭長,常告歸之田” 裴駰 集解引 三國 魏 孟康 曰:“ 漢 律,吏二千石有予告、賜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當得者也。”
(2).後代凡大臣因病、老準予休假或退休的都叫予告。 宋 楊萬里 《二月二十四日雨中泛舟賦詩》:“君王予告作寒食,來看 孤山 海棠色。”《明史·文苑傳三·李攀龍》:“﹝ 攀龍 ﹞念母思歸,遂謝病。故事,外官謝病不再起,吏部重其才,用 何景明 例,特予告歸。予告者,例得再起。”《清會典·吏部·稽勛清吏司》:“凡官年老告休者,則令致仕。大臣予告者,或加銜、或食俸,皆出特恩,以示優異焉。”《花月痕》第三回:“原來 漱玉 家中有一座園亭,是太傅予告之後,頤養之地。”
頤和
謂頤養天和。 清 劉光第 《萬壽山》詩:“宏規豈虛構,頤和祈天福。”
還鄉
返回鄉里。《南史·劉之遴傳》:“ 武帝 謂曰:‘卿母年德並高,故令卿衣錦還鄉,盡榮養之理。’”《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老弟,你這年紀正好給朝廷出力,為什麼倒要告退還鄉。” 聞一多 《紅燭·太陽吟》詩:“太陽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陽!又逼走了遊子底一出還鄉夢。”
反轉方向。鄉,通“ 向 ”、“ 嚮 ”。《莊子·漁父》:“顧見 孔子 ,還鄉而立。”
如約
謂按照約定行事。《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 使人致命 懷王 , 懷王 曰:‘如約。’乃尊 懷王 為 義帝 。”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三:“相去二三千里,豈能必如約哉!”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一:“恰好 大文 如約來了。”
陛辭
(1).指朝官離開朝廷,上殿辭別皇帝。 宋 蘇軾 《張文定公墓志銘》:“過都,留判尚書都省,請知 鄆州 。陛辭論天下事。” 明 余繼登 《典故紀聞》卷六:“翰林院侍讀學士 武周文 致仕陛辭。 成祖 賜坐與語。”
(2).面見皇帝辭官。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王司馬》:“後司馬乞骸歸,塞上復警,召復起;司馬時年八十有二,力疾陛辭。”
懇款
亦作“ 懇欵 ”。懇切忠誠。亦指懇切忠誠之情。 唐 王維 《請施莊為寺表》:“上報聖恩,下酬慈愛,無任懇款之至。” 宋 陸游 《乞致仕札子》:“天實臨之,冀俯從於懇款。伏望聖慈許臣守本官職,依前致仕。” 明 姚士粦 《見只編》卷下:“公先飲食,以示不疑,戒二賊勿多飲,以示懇欵。” 清 魏源 《與曲阜孔繡山孝廉書》:“ 岱 雲在望,昧昧我思,何日重譚,以申懇款。”
應允
答應,允許。《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 乾娘 應允,和 王婆 謝了 吳教授 自去。”《三國演義》第十六回:“ 紀靈 私忖:戟在一百五十步之外,安能便中?且落得應允。待其不中,那時憑我廝殺。”《平山冷燕》第十二回:“ 宋信 與 張寅 不知其意,只道是敬他才美,十分快活,滿口應允。” 張潔 《誰生活得更美好》:“生活不是對他應允了比別人多得多的權利嗎?”
達生
《莊子·達生》:“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 郭象 註:“生之所無以為者,分外物也。”後因以“達生”指參透人生、不受世事牽累的處世態度。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素怯懦者,欲其觀古人之達生委命,彊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奮厲,不可恐懾也。” 唐 吳筠 《高士詠·陶徵君》:“吾重 陶淵明 ,達生知止足。” 清 黃鷟來 《和陶<飲酒>》之七:“快哉逍遙遊, 蒙 莊 真達生。”
至論
指高超的或正確精闢的理論。《淮南子·精神訓》:“藏《詩》《書》,修文學,而不知至論之旨,則拊盆叩瓴之徒也。” 漢 徐幹 《中論·貴言》:“或有周乎上哲之至論,通乎大聖之洪業,而好與俗士辨者何也?”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八:“ 阮亭 奉為至論, 馮鈍吟 笑為謬談:皆非知詩者。”
庸醫
醫術不高明的醫生
為庸醫所誤
大藥
道家的金丹。 唐 杜甫 《贈李白》詩:“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 唐 白居易 《浩歌行》:“既無長繩繫白日,又無大藥駐朱顏。” 清 孫枝蔚 《句容遇顏含章請予題二顏公祠》詩:“或尋神仙求大藥,或隨老衲坐 * 。” 章炳麟 《五無論》:“大藥既成,入腹不腐,神仙之説固然。”
辟穀
(1).謂不食五穀。道教的一種修煉術。辟穀時,仍食藥物,並須兼做導引等工夫。《史記·留侯世家》:“乃學辟穀,道引輕身。”《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 弘景 善辟穀導引之法,自隱處四十許年,年逾八十而有壯容。” 宋 陳鵠 《耆舊續聞》卷七:“偶遇真人,授丹砂,辟穀有年,身輕於羽。” 明 朱鼎 《玉鏡台記·燃犀》:“辟穀餐霞,生涯一鉢盂,羽化住 蓬壺 。” 清 納蘭性德 《擬古》詩之三四:“飲酒雖達生,辟穀乃長年。”
(2).泛指不吃飯。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二·粱》﹝集解﹞引 孟詵 曰:“青粱米可辟穀。以純苦酒浸三日,百蒸百曬,藏之。遠行,日一餐之,可度十日;若重餐之,四百九十日不飢也。” 郭沫若 《盲腸炎·不讀書好求甚解》:“然而他們之攻擊 * 主義也,則多因某個 * 人之不愜人意,因而遷怒及其主義,是猶因飯碗之不潔而生辟穀之想。”
赤松
(1).即 赤松子 。(1)《楚辭·遠遊》:“聞 赤松 之清塵兮,願承風乎遺則。”《韓非子·解老》:“ 赤松 得之,與天地統。” 漢 王充 《論衡·無形》:“ 赤松 、 王喬 ,好道為仙,度世不死。”參見“ 赤松子 ”。(2)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落帆 金華 岸, 赤松 若可招。” 王琦 注引《太平寰宇記》:“ 金華縣 有 赤松澗 , 赤松子 游 金華山 ,以火 * 而化。”又引《浙江通志》:“ 金華縣 北有 赤松山 ,相傳 黃初平 叱石成羊處。 初平 號 赤松 ,故山以是名。”參見“ 赤松子 ”。
(2).亦作“ 赤誦 ”。複姓。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八:“吾姓為 赤松 ,名 時喬 ,字 受紀 。”《宋書·符瑞志上》作“赤誦”。
(3).常綠喬木,樹皮較薄,淡黃紅色。木材質粗,較堅韌,供建築、造紙等用,樹幹可采松脂。又為觀賞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