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作原文
祭畢迴鑾不勝戀,恰逢端午合行時。
優沾快霽真叨佑,祈後思前永切寅。
矯枉弗為罷酬節,乘閒適可例吟詩。
明朝啟幸山莊蹕,沿路農功細閱之。
詩詞問答
問:端午日作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端午日作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端午日作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九十八
2. 隆五北郊大祀予六十年中惟乾年十三年四十八年三次遣親王皇子恭代其餘五十七年歲必躬行回憶雍正年間癸丑以後皇考屢次曾命予恭代合之仍滿六十之數矣
參考注釋
迴鑾
君王出巡後還宮
不勝
受不住,承擔不了。勝:承受,經得起
刑人如恐不勝。——《史記·項羽本紀》
驢不勝怒;蹄之。——唐·柳宗元《三戒》
端午
(1).農曆五月初五日。我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亦以紀念相傳於是日自沉 汩羅江 的古代愛國詩人 屈原 ,有裹粽子及賽龍舟等風俗。《初學記》卷四引 晉 周處 《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五花絲粽》:“ 屈原 五月五日投 汨羅水 , 楚 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並帶棟葉五色絲,皆 汨羅 遺風也。” 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清 趙翼 《陔餘叢考·端午》:“古時端午亦用五月內第一午日,《後漢書·郎顗傳》以五月丙午遣太尉,又《論衡》曰,‘五月丙午日日中之時鑄陽燧’,是午節宜用午日或丙日,後世專用五日,亦誤。按《周官·壺涿氏》‘午貫象齒’ 鄭 註:‘午故書為五’,然則午五本通用……後世以五月五日為午節,蓋午五相通之誤。”
(2).泛指農曆每月初五日。 宋 洪邁 《容齋隨筆·八月端午》:“ 唐玄宗 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為千秋節。 張説 《上大衍曆序》云:‘謹以 開元 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獻之。’《唐類表》有 宋璟 《請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則凡月之五日,皆可稱端午也。”
合行
應當;應該施行。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山陵使故事》:“自 唐 至於 五代 故事,山陵使事訖,合行求去。” 明 張居正 《陳六事疏》:“凡各衙門章奏奉旨,有某部看了來説者,必是緊關事情,重大機務,有某部知道者,雖若稍緩,亦必合行事務。”
矯枉
矯正彎曲。比喻糾正偏邪。《孟子·滕文公下》“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漢 趙岐 註:“人當以直矯枉耳。”《後漢書·朱祐景丹傳論》:“ 光武 鑒前事之違,存矯枉之志。” 李賢 註:“矯,正也。枉,曲也。” 唐 元希聲 《贈皇甫侍御赴都》詩之四:“刺邪矯枉,非賢勿居。” 宋 秦觀 《送洪景之循州參軍》詩:“寒梅不自重,輒花桃李先。矯枉有佳菊,最後眾芳妍。”
適可
(1).適合;適宜。《漢書·蒯通傳》:“故里母非談説之士也,束緼乞火非還婦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適可。” 明 李贄 《答李見羅先生書》:“及其飽悶已過,情景適可,則仍舊如前鎖門獨坐而讀我書也。”
(2).只能,僅僅可以。《百喻經·雇倩瓦師喻》:“此驢今者適可能破,假使百年,不能成一。”
吟詩
(1).作詩。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蘇軾以吟詩下吏》:“ 蘇軾 以吟詩有譏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臺差官追取。” 清 杜濬 《一杯嘆》詩:“坐使吟詩作賦興索然,眼見斯文從此廢。”
(2).吟誦詩歌。 茅盾 《子夜》九:“吟詩的 杜新籜 也看見了,放下筷子,站起來招呼。” 巴金 《雪》第一章:“原來他們斜對面座位上的一個有八字鬍的中年人正在搖頭擺腦地吟詩。”
明朝
〈方〉∶明天
山莊
山中的村莊;別墅
沿路
靠路邊;一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