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翠微原文
倚山為宅似城闉,耕鑿懸知可療貧。
政想綠陰當瓮牖,但愁翠雨濕綸巾。
投林鼠雀終無角,出谷峰巒半似人。
濁世無憂惟隱者,願分藜藿老天民。
詩詞問答
問:賦翠微的作者是誰?答:顧盟
問:賦翠微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賦翠微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真韻
參考注釋
城闉
城內重門。亦泛指城郭。《魏書·崔光傳》:“誠宜遠開 闕里 ,清彼 孔 堂,而使近在城闉,面接宮廟。”《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崇徽章而出寰甸,照殊策而去城闉。” 李善 註:“闉,城曲重門也。” 宋 陸游 《野興》詩:“東望城闉十里遙,野人生計日蕭條。” 清 姚燮 《歲暮》詩:“獨立城闉移遠目,忍將舊事説安饒。”
耕鑿
(1).耕田鑿井。語出古詩《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後常用“耕鑿”形容人民辛勤勞動,生活安定。 唐太宗 《臨層台賦》:“肆黎元於耕鑿,一文軌於車書。” 清 查慎行 《恩賜新刻御製詩集》詩:“耕鑿萬方民擊壤,《簫韶》九奏帝垂裳。” 清 梁章鉅 《歸田鎖記·致劉次白撫部書》:“俾濱海臣庶,均各安耕鑿於 堯 天 舜 日之中。”
(2).泛指耕種,務農。 南朝 梁 蕭統 《錦帶書十二月啟·太簇正月》:“某執鞭賤品,耕鑿庸流,沉影南畝之間,滯跡東皋之上。” 唐 吳筠 《高士詠·龐德公》:“耕鑿勤厥躬,耘鋤課妻子。” 清 趙翼 《山行雜詩》之七:“洵美此家居,足以老耕鑿。”
懸知
料想;預知。 北周 庾信 《和趙王看伎》:“懸知曲不誤,無事畏 周郎 。”《太平廣記》卷七一引《玄門靈妙記》:“法之效驗,未敢懸知。” 宋 秦觀 《和東坡紅鞋帶》:“懸知百年事已定,卻笑列仙形甚臞。” 明 吳承恩 《移竹寺中得詩》之四:“懸知此君意,亦自要狂夫。”
療貧
解除貧乏。 金 元好問 《閻商卿還山中》詩:“半世虛名不療貧,棲遲零落百酸辛。” 金 張宇 《和劉敏之韻》:“客至慙無酒,詩成莫療貧。” 清 姚鼐 《送余伯扶重遊武昌》詩:“落楓未盡還為客,挾冊棲遲不療貧。”
瓮牖
亦作“瓮牖”。以破瓮為窗,指貧寒之家。《禮記·儒行》:“篳門圭窬,蓬戶瓮牖。” 鄭玄 註:“以瓮為牖。” 孔穎達 疏:“又云:以敗瓮口為牖。”《莊子·讓王》:“桑以為樞而瓮牖。” 成玄英 疏:“破瓮為牖。” 宋 邵雍 《安樂吟》:“收天下春歸之肝肺盆池,資吟瓮牖。” 元 關漢卿 《裴度還帶》第一折:“久淹在桑樞瓮牖,幾時能勾畫閣樓臺?” 清 姚鼐 《寄朱二亭》詩:“居惟瓮牖仍耽酒,行過旗亭就賣漿。”
愁翠
即愁眉。 戰國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賦》有“眉如翠羽”之句,故稱。 唐 溫庭筠 《詠嚬》:“毛羽斂愁翠,黛嬌攢艷春。”參見“ 愁眉 ”。
雨濕
亦作“ 雨溼 ”。指陰雨天。 晉 王羲之 《雜帖四》:“月半,念足下,窮思深至,不可居忍。雨溼,體氣各何如?” 唐 杜甫 《兵車行》:“新鬼煩寃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仇兆鰲 註:“ 後漢 陳寵 為太守, 洛陽城 每陰雨常有哭聲。”一本作“ 雨溼 ”。
綸巾
古代用青絲帶做的頭巾,又名諸葛巾
投林
謂鳥獸入林。借喻棲身或歸隱。《晉書·文苑傳·李充》:“窮猨投林,豈暇擇木!” 唐 杜甫 《獨坐》詩:“仰羨黃昏鳥,投林羽翮輕。”《紅樓夢》第五回:“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浄。”
鼠雀
(1).鼠與雀。 唐 李商隱 《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城空鼠雀死,人去豺狼喧。” 宋 王安石 《答曾公立書》:“然而有官吏之俸,輦運之費,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廣之,以待其飢不足而直與之也,則無二分之息可乎?”
(2).指訟事。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只因饒舌,遭此斷腸,謝卿唱疊驪駒,恨我災成鼠雀。”參見“ 鼠牙雀角 ”。
出谷
從幽谷出來。常喻指境遇好轉或職位升遷。 唐 皮日休 《旅舍除夜》詩:“出谷空嗟晚,銜杯尚愧先。” 前蜀 韋莊 《三用韻》:“未化投陂竹,空思出谷禽。” 清 曾紀澤 《次韻答左子興》之二:“鳥方出谷已遷木,龍未躍淵猶在田。”參見“ 出谷遷喬 ”。
峰巒
連綿的山峰
峰巒起伏
峰巒重疊
濁世
(1) 黑暗的時代;亂世
(2) 佛教用語,指塵世
無憂
(1).沒有憂患;不用擔心。《左傳·昭公三十二年》:“ 范獻子 謂 魏獻子 曰:‘……從王命以紓諸侯, 晉國 無憂。’”《史記·張儀列傳》:“為大王計,莫如事 秦 。事 秦 則 楚 韓 必不敢動;無 楚 韓 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 唐 羅鄴 《上東川顧尚書》詩:“龍節坐持兵十萬,可憐 三蜀 盡無憂。” 宋 朱熹 《次瑞泉詩韻》:“終待寒泉食,無憂水鏡昏。”
(2).佛教語。參見“ 無憂王 ”、“ 無憂樹 ”。
藜藿
(1) 指粗劣的飯菜
堯王天下也,…糲粢之食,藜藿之羹。——《韓非子·五蠹》
(2) (藜藿——吃野菜。動用)
天民
(1).指賢者。因其明乎天理,適乎天性,故稱。《莊子·庚桑楚》:“人之所舍,謂之天民;天之所助,謂之天子。”《孟子·盡心上》:“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 宋 陳師道 《理究》:“賢而在下謂之天民,賢而在上謂之天吏。” 明 方孝孺 《林泉讀書齋銘》:“匪學奚知,匪行奚臻,主敬立誠,卓為天民。”
(2).指人民;普通人。《禮記·王制》:“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窮而無告者也。”《墨子·非攻下》:“夫取天之人,以攻天邑,此刺殺天民。” 清 魏源 《長沙秋懷》詩之四:“我本赤子一,天民天自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