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郭波的《陸象山先生墓》
全文:
大道久荊榛,歧路苦未並。
博約豈不賢,末學恣馳騁。
口耳謾紛紜,徒知響與影。
吾心自神明,一掬涵萬境。
昔者斯文麾,紫陽已獨秉。
厥德天不孤,時生陸子靜。
陸朱夫何殊,性天俱炳炳。
議論偶異同,吁咈豈為痙。
考亭任重資,汲多費深綆。
象山直劈豪,舉手提要領。
一起跬步間,循循登峻岭。
一從百仞巔,洞視下萬頃。
轍跡隨入途,金蘭同有永。
何知好事徒,紛紛自燕郢。
古人亦有言,聞過乃為幸。
二翁九京中,豈不重炯炯。
低頭古墓下,想像見光景。
有劍不敢懸,為君發深省。
參考注釋
一起
(1) 一塊
作為夫婦一起生活
(2) 同一個地方
(3) 一道
(4) 〈方〉∶一共
這幾個瓜一起多少錢?
(5) 〈方〉∶一夥
這一起人剛離開,那一起人又來了
跬步
亦作“蹞步”。1.半步,跨一腳。《大戴禮記·勸學》:“是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王聘珍 解詁:“跬,一舉足也。”《荀子·勸學》作“蹞步”。 楊倞 註:“半步曰蹞,蹞與跬同。”《北史·魏收傳》:“跬步無已,至於千里;覆簣而進,及於萬仞。” 宋 范成大 《土門》詩:“顛墜較分寸,商略營蹞步。” 梁啓超 《新民說》三:“譬之蹞步,以一足立,以一足行。” 沉鈞儒 《寄大兒》詩:“小妹居對房,跬步無我離。”
(2).舉步;邁步。 宋 蘇軾 《靈壁張氏園亭記》:“使其子孫開門而出仕,則跬步市朝之上,閉門而歸隱,則俯仰山林之下。” 明 陸樹聲 《清暑筆談》:“士大夫逢時遇合,跬步以至公卿非難,而歸田為難。”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官常一》:“青雲之路,跬步可階;五尺之童,便思奔競。”
(3).指極近的距離。《舊唐書·肅宗紀下》:“忽大風飛沙,跬步之間,不辨人物。” 宋 蘇軾 《答陳季常書》:“自失官後,便覺三山跬步,雲漢咫尺,此未易遽言也。”《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時昏霧四塞,跬步莫覩物色。”
(4).形容少;極少。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計倪》:“ 桓 稱仲父, 文 稱太公,計此二人,曾無跬步之勞,大呼之功,乃忘弓矢之怨,授以上卿。” 宋 司馬光 《辭賜金第一札子》:“今臣等雖備位五使,猶在京城,跬步之勞,亦未嘗有,以何勛效再受重賜。”《朱子語類》卷五九:“自來見得此理真無內外,外面有跬步不合道理,便覺此心慊然。”
(5).喻指小節。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四》:“夫細行不矜,終為大德之累,跬步必謹,猶憂其過舉也。”《明史·張邦奇傳》:“﹝ 張邦奇 ﹞與 王守仁 友善,而語每不合。躬修力踐,跬步必謹。” 清 姚鼐 《復張君書》:“是故古之士,於行止進退之間,有跬步不容不慎者,其慮之長而度之數矣。”
(6).人跡。 唐 杜甫 《溪漲》詩:“茲晨已半落,歸路跬步疏。” 仇兆鰲 註:“跬步疏,人跡稀也。” 清 曹寅 《葺治亭後竹徑和牧中丞韻》:“跬步春園空,蒼然隔林語。”
循循
(1).有順序貌。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八:“灑掃應對至於窮理盡性,循循有序。”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二》:“夫勢無常強,而在於維持者厚;運無常盛,而在於輔翼者隆。循循行之既久,而其始非一端之能窺者。” 蘇曼殊 《天涯紅淚記》第二章:“﹝老人﹞於是出劍授生,循循誘掖,生奉老人惟謹。”參見“ 循循善誘 ”。
(2).遵循規矩貌。 唐 韓愈 《通解》:“自 桀 之前千萬年,天下之人循循然不知忠易其死也。” 宋 范仲淹 《酬葉道卿學士見寄》詩:“為郡良優優,乏才止循循。” 清 惲敬 《浙江分巡李公墓表》:“公貌循循然如無所能者。”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學》:“然其材性發舒,亦往往有長短……短者即循循無所進取。”
(3).徘徊不前貌。 宋 蘇軾 《策別二二》:“而士卒亦循循焉莫肯盡力,不得已而出,爭先而歸。” 清 李漁 《秦淮健兒傳》:“ 健兒 神氣沮喪,足循循不前。”
峻岭
連綿的高山。 晉 王羲之 《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明 劉基 《過閩關》詩:“峻岭如弓驛路賒,清溪一帶抱水斜。” 清 徐翔鵾《普安道中》詩:“橫穿峻岭幾千丈,直下危峰數十盤。”
郭波名句,陸象山先生墓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