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再題安瀾園十景·其一·葄經館》
全文:
士不通經豈足用,雖然當亦異書生。
三謨二典無多語,披對能忘愧怍情。
參考注釋
不通
(1).阻塞;不通達。《左傳·成公十三年》:“東道之不通,則是 康公 絶我好也。”《楚辭·九辯》:“閔奇思之不通兮,將去君而高翔。”
(2).不相往來。《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近且婚媾不通,兄弟乖絶。”
(3).不共同使用。《禮記·內則》:“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4).不明白;不了解。《漢書·哀帝紀》:“皇天降非材之佑, 漢 國再獲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 三國 魏 阮籍 《為鄭沖勸晉王箋》:“ 沖 等不通大體,敢以陳聞。” 王願堅 《普通勞動者》:“說著,他動了真氣,象不屑於和這個不通情理的人說話似的,一翻身躺下去。”
(5).謂學識淺陋。 漢 王充 《論衡·別通》:“夫通人猶富人,不通者猶貧人也。俱以七尺為形,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無一牒之誦。”
(6).謂文理悖謬不順。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是為一論物體,一就人情,殊不通矣。”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科第·鼎甲》:“邑宰見其文,以為不通,貼文於照牆,不取。”
足用
(1).財用富足。《周禮·天官·宰夫》:“凡失財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詔冢宰而誅之;其足用長財善物者,賞之。” 孫詒讓 正義:“ 江永 雲,足用謂度支有方而用不匱。” 晉 乾寶 《晉紀總論》:“仁以厚下,儉以足用。”《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 玉姐 説:‘你們這等沒天理, 王公子 三萬兩銀子,俱送在我家。若不是他時,我家東也欠債,西也欠債,焉有今日這等足用?’”
(2).足夠套用;足供驅使。《漢書·東方朔傳》:“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 公孫淵 ﹞自以為控弦十萬,奔走足用,信能右折 燕 齊 ,左振 扶桑 ,凌轢沙漠,南面稱王也。” 宋 洪邁 《容齋隨筆·韓信周瑜》:“ 劉備 見 瑜 ,恨其兵少。 瑜 曰:‘此自足用, 豫州 但觀 瑜 破之。’”
(3).足以;可以。《孟子·公孫丑下》:“王由足用為善;王如用予,則豈徒 齊 民安,天下之民舉安。”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 鏡機子 曰:‘馳騁足用盪思,遊獵可以娛情。’”
(4).耐用。 明 李詡 《戒庵老人漫筆·今古方言大略》:“以物之足用者曰見。”按, 吳 方言中稱物之耐用為見用。
雖然
(1)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卻”等與它呼應,表示承認前邊的為事,但後邊的並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雖然年過六十,勞動勁頭卻比得上年輕的小伙子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魯迅《故鄉》
(2) 雖然如此,雖是這樣;即使這樣
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戰國策·魏策》
書生
(1) 讀書人
白面書生
(2) 指抄寫的人
乾隆名句,再題安瀾園十景·其一·葄經館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