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鄭廷玉的《么篇》
全文:
正面上排祖宗。
又不是安樂窩。
割捨了我打會官司。
唱叫揚疾。
便待如何。
孛老云:兀那弟子孩兒。
你敢打我不成。
正末云:我便打你呵。
有甚么事。
唱:我這裡便忍不住。
氣撲撲向前去將他扯攞。
休休休我則怕他衣衫襟邊又印上一個。
參考注釋
孛老
古代戲曲中老年男子的俗稱。外、末、淨各種角色均可扮演。 元 曾瑞 《四塊玉·嘲妓家》曲:“孛老嚴,坡撇狠,錢上緊。” 元 張可久 《寨兒令·妓怨》曲之一:“大姆埋寃,孛老熬煎,祇為養家錢。” 清 焦循 《劇說》卷一:“末、旦、浄、醜之外,又有孤倈兒、孛老、邦老、卜兒等名目……《貨郎旦》,浄扮孛老;《瀟湘雨》,外扮孛老;《薛仁貴榮歸故里》,正末扮孛老;《硃砂擔》,沖末扮孛老。是扮孛老者,無一定也。” 王國維 《古劇腳色考》:“ 金 元 之際,鮑老之名分化而為三:其扮盜賊者,謂之邦老;扮老人者,謂之孛老;扮老婦者,謂之卜兒。皆鮑老一聲之轉,故為異名以別耳。”
兀那
指示代詞。猶那,那個。可指人、地或事。 元 馬致遠 《漢宮秋》第一折:“兀那彈琵琶的是那位娘娘?”《清平山堂話本·契約文字記》:“孩兒然後去兀那墳前,也拜幾拜。”《水滸傳》第十四回:“兀那都頭不要走!”
弟子孩兒
罵人話。娼妓生的孩兒。 元 鄭廷玉 《忍字記》第一折:“這個窮弟子孩兒,要錢則要錢,題名道姓怎的!”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這樁事都是那長老禿驢弟子孩兒,我明日慢慢的和他説話。”《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尀耐這沒廉恥的小弟子孩兒!”
鄭廷玉名句,么篇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