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過清河·其二》
全文:
祗覺爽涼弗鬱蒸,幸茲攬轡得相應。
駛流竹箭橋下水,知是前朝雨後增。
參考注釋
弗郁
眾多貌。《漢書·溝洫志》:“ 吾山 平兮 鉅野 溢,魚弗鬱兮柏冬日。” 顏師古 註:“ 孟康 曰:‘ 鉅野 滿溢,則眾魚弗鬱而滋長,迫冬日乃止也。’ 孟 説非也。弗鬱,憂不樂也。水長涌溢,濊濁不清,故魚不樂,又迫於冬日,將甚困也。” 王念孫 《讀書雜誌·漢書七》:“ 顏 説亦非也……余謂弗鬱讀為沸渭(《河渠書》作沸鬱),沸渭猶汾沄,魚眾多之貌也。”
攬轡
亦作“擥轡”。1.挽住馬韁。 三國 魏 曹植 《贈白馬王彪》詩:“欲還絶無蹊,攬轡止踟躕。” 唐 張文琮 《蜀道難》詩:“攬轡獨長息,方知斯路難。” 宋 王安石 《自州追送朱氏女弟至皖口》詩:“攬轡上層岡,下臨百仞濠。”
(2).《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文帝 從 霸陵 上,欲西馳下峻阪, 袁盎 騎,並車擥轡,上曰:‘將軍怯邪?’ 盎 曰:‘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聖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騁六騑,馳下峻山,如有馬驚車敗,陛下縱自輕,柰高廟、太后何?’上乃止。”按, 漢 荀悅 《漢紀·文帝紀上》作“攬轡”。後用為諫止君王履險的典故。
(3).見“ 攬轡澄清 ”。
相應
(1) 相宜,應該
隨著工業的發展,對環境保護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
(2) 彼此相當的或互補的;互動,互惠
商定彼此都給對方公民以相應的權利
乾隆名句,過清河·其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