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王士禎的《大將軍孝揚弟餞別海幢寺即席有詩賦荅》
全文:
元戎小隊到禪扉,蹋閣攀林興不違。
賦似江淹頻惜別,人如楚客送將歸。
貝多樹下花沾席,玳瑁潮邊雨濺衣。
最是斑騅留不得,陸郎行處正芳菲。
參考注釋
貝多
(1).梵語的音譯。意為樹葉。古 印度 常以多羅樹葉寫經。亦指佛陀在其下成道的菩提樹。《佛說自誓三昧經》:“佛告天子:昔吾出家,以汝為證;詣貝多樹,汝復為證。”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木篇》:“貝多,出 摩伽陁國 ,長六七丈,經冬不凋。此樹有三種:一者多羅娑力叉貝多;二者多梨婆力叉貝多;三者部婆力叉多羅多梨。並書其葉,部闍一色取其皮書之。貝多是梵語, 漢 翻為葉。貝多婆力叉者, 漢 言葉樹也。 西域 經書,用此三種皮葉,若能保護,亦得五六百年。” 清 閻爾梅 《遂初園詩》:“東隣賸有逃禪地,更向 祗園 種貝多。”亦譯作“貝多羅”。 清 吳偉業 《送張玉甲憲長之官邛雅》詩之三:“欲問辟支諸佛土,貝多羅樹即關頭。” 清 陳維崧 《賀新郎·中元感懷》詞:“亟倩蘭陀張浄饌,拋作貝多羅子,早勘破人間生死。”
(2).借指佛經。 唐 張鼎 《僧舍小池》詩:“貝多文字古,宜向此中翻。” 清 顧景星 《<楝亭集>序》:“貝多、金碧、象數、藝術,無所不窺。”
(3).傳說中的國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 周成王 元年, 貝多國 人獻舞萑, 周公 命返之。”
玳瑁
(1) 熱帶和亞*熱帶海洋里的一種食肉性海龜,殼長很少超過二尺,具黃色斑紋的褐色大型角質板呈覆瓦狀排列,是貿易上的優良龜甲
玳瑁筵,亦稱玳筵,指精美的筵席
(2) 從玳瑁龜殼上取得的玳瑁片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王士禎名句,大將軍孝揚弟餞別海幢寺即席有詩賦荅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