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敦素堂》
全文:
書堂敦素稱,素色正含冰。
設以還淳喻,惟應從儉能。
太平斯日久,黻飾以時增。
心識良言當,行之愧未能。
參考注釋
心識
(1).心志。 三國 魏 嵇康 《釋私論》:“然斯數子,皆以投命之禍,臨不測之機,表露心識,猶以安全;況乎君子無彼人之罪,而有其善乎?”
(2).才智。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答王太尉書》:“孤雖庸薄不及通賢,猶曰生民寧無心識。” 隋 薛道衡 《隋高祖頌》:“至於入穴登巢,鶉居鷇飲,不殊於羽族,取類於毛群,亦何貴於人靈,何用於心識?”
(3).心智。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白馬寺》:“有沙門 寶公 者,不知何處人也,形貌醜陋,心識通達,過去未來,預覩三世。”舊題 宋 蘇軾 《艾子雜說》:“數日,復又聞彼二人相謂曰:‘吾自食肉後,心識明達,觸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窮理。’”
(4).神志。 唐 韓愈 《進撰平淮西碑文表》:“聞命震駭,心識顛倒。非其所任,為愧為恐。經涉旬月,不敢措手。”
(5).意識。 許地山 《綴網勞蛛·換巢鸞鳳》:“ 和鸞 和 祖鳳 雖有主僕底名分,然而在他們底心識里,這種階級的成見早已消滅無餘。”
(6).道家指與實體相對的精神。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學賦》:“輟陰陽於形有,傳變化於心識。”
良言
善意而有益的話。《漢書·路溫舒傳》:“誹謗之罪不誅,而後良言進。”《金*瓶*梅詞話》第二一回:“我 西門慶 一時昏昧,不聽你之良言,辜負了你的好意。” 楊朔 《三千里江山》第五段:“古語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做個領導人,說話更該慎重。”
乾隆名句,敦素堂名句
名句推薦
昔作樹頭花,今作冢下骨。
胥偃《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