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枕碧樓》
全文:
創得齋傍樓兩間,碧叢雲表枕孱顏。
底知秋意寖尋到,火齊珠看一兩殷。
參考注釋
秋意
(1).秋季淒清蕭瑟的景觀和氣象。 唐 顏真卿 《贈僧皎然》詩:「秋意 西山 多,別岑縈左次。」 宋 晏殊 《點絳唇》詞:「露下風高,井梧宮簟生秋意。」 清 龔自珍 《水龍吟·題家繡山停琴聽簫圖》詞:「有相思兩字,呼之欲出,秋意裂,冰紋斷。」 許地山 《黃昏後》:「滿山底岩石、樹林、泉水,受著這妙光底賞賜,越覺得秋意闌珊了。」
(2).態度冷淡。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委巷叢談》:「﹝ 杭 人﹞有諱本語而巧為俏語者……冷淡曰秋意,無言默坐曰出神。」
寖尋
漸及,逐漸到達。《漢書·郊祀志上》:「上始巡幸郡縣,寖尋於 泰山 矣。」 顏師古 註:「寖,漸也。尋,就也。」
火齊珠
(1).寶珠的一種。一說,似珠的石。《南史·夷貊傳上·扶南國》:「﹝ 扶南國 ﹞獻火齊珠。」《急就篇》卷三「係臂琅玕虎魄龍」 唐 顏師古 註:「琅玕,火齊珠也。一曰:石之似珠者也。」 沉宗畸 《題高麗閔王妃遺像》詩:「火齊珠懸玳瑁牀,水沉香爇鴛鴦被。」
(2).琉璃的別名。《太平御覽》卷八○八引 晉 呂靜 《韻集》:「琉璃,火齊珠也。」
一兩
(1).計量單位。古以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今以一斤的十分之一為一兩,一兩為十錢。《淮南子·天文訓》:「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 漢 劉向 《說苑·辨物》:「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為一斤。」《宋史·律曆志一》:「一兩者,合二十四銖為二千四百黍之重。」
(2).古代布帛,以古尺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縛一如瑱,適 齊 師」 晉 杜預 註:「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匹也。」《周禮·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 唐 賈公彥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為一兩。」
(3).猶一雙。 明 劉績 《憶原上人》詩:「一兩棕鞋八尺藤, 廣陵 行徧又 金陵 。」
(4).指少數。《三國志·魏志·華佗傳》:「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晉書·紀瞻傳》:「然失之者億萬,得之者一兩耳。」《紅樓夢》第九回:「誰敢望『請』,只求聽一兩句話就有了。」 老舍 《正紅旗下》二:「母親是不喜歡算計一兩文錢的人。」
一輛。《史記·貨殖列傳》「牛車千兩」 唐 張守節 正義:「車一乘為一兩。」
乾隆名句,枕碧樓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