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山東連歲荐饑百姓艱苦之狀東巡曾所目睹故不》

全文:
調幕惟予責,祈年志靡已。
宇縣既雲廣,保赤無遐邇。
水旱近何多,詎可諉常有。
獨茲山左民,逢歉連年矣。
老弱委溝壑,壯者半流徙。
疾苦經目擊,賑恤莫遲待。
雜詠成四章,感愧由衷已。
歸來哀慘中,不敢忘東鄙。
大僚及科道,亟往代予視。
寧濫無或遺,足括荒政體。
如嬰乳而哺,如病藥以醫。
三時喔咻之,介遺延至此
皇天生物心,悔禍降康祉。
披來公奏章,禾稼登場美。
民艱因以愁,民蘇得無喜。
元氣未易復,既喜憂還繼。
尚有偏災者,雖小應撫敉。
嗟嗟我臣工,敬懼勿暫弛。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三時

(1).指春、夏、秋三季農作之時。《左傳·桓公六年》:“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 杜預 註:“三時,春、夏、秋。” 唐 元稹 《茅舍》詩:“我欲他郡長,三時務耕稼。”《新唐書·劉蕡傳》:“願陛下廢百事之用,以廣三時之務,則播植不愆矣。”

(2).夏至後半個月。 北周 庾信 《奉和夏日應令》詩:“五月炎蒸氣,三時刻漏長。” 明 周之璵 《農圃六書·占候·五月占》:“夏至後半月為三時,頭時三日,中時五日,三時七日。”

(3).早、午、晚。 唐 高適 《燕歌行》:“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各有佛堂以供香火,三時鐘磬,宛如梵宮。” 清 龔自珍 《尊隱》:“日有三時,一曰蚤時,二曰午時,三曰昏時。”

(4). 印度 分一年為熱、雨、寒三時。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 如來 聖教,歲為三時: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熱時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時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時也。”

(5).佛教謂 釋迦牟尼佛 逝世後,佛法將經歷的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大時期。一般認為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見 南朝 陳 慧思 《立誓願文》。 唐 窺基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佛滅度後,法有三時,謂正、像、末。具行教、行、證三,名為正*法;但有教、行,名為像法;有教無餘,名為末法。”

遺延

猶延續。 晉 潘岳 《贈王胄》詩:“情有遺延,日無餘景。”

至此

(1) 到此

你領著他們向前走,至此停下

(2) 到此時

至此,共有五十個人報名

(3) 達到這種情形

事情緣何至此?

乾隆名句,山東連歲荐饑百姓艱苦之狀東巡曾所目睹故不名句

詩詞推薦

三時喔咻之,介遺延至此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