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何良傅的《雷陽歌送馮南江赴戍》
全文:
雷陽三月濤聲怒,漲海冥冥亂煙嶼。
伏波廟前苦竹低,雷公山下鶖鶬舉。
氤氳霾霧濯陰霓,屼嵂火雲蒸毒雨。
一自三閭遭放時,身乘文豹驂虬螭。
忠憤氣排閶闔動,思君淚落天南垂。
馮君崛稱三吳彥,覽輝振翮風雲顫。
巍峨繡服鳳凰台,嶙峋諫草麒麟殿。
不惜捐軀批逆鱗,寧辭伏竄窮荒甸。
昔騎驄馬侍龍樓,今聽哀猿到粵洲。
壯志由來狹四海,豈應鄉土增離憂。
君不見蘇叔子,僦居民舍猶遭訾。
奇絕翻憐愜壯遊,風流盡付羅湖水。
又不見寇萊公,郡圖來獻城門東。
始知履歷非偶爾,剩有蒸羊贈狡童。
爾來四百五十載,二公精爽今猶在。
此地淒涼君再過,仰看萬里風塵改。
明朝遙矚嶺南雲,長虹夜夜流光彩。
參考注釋
一自
猶言自從。 唐 杜甫 《復愁》詩之五:“一自風塵起,猶嗟行路難。” 元 關漢卿 《雙赴夢》第二折:“一自為臣不曾把君誑;這場勾當,不由我索君王行醖釀箇謊。” 蘇曼殊 《吳門依易生韻》之四:“一自美人和淚去,河山終古是天涯。”
三閭
指 屈原 。《後漢書·孔融傳》:“忠非 三閭 ,智非 鼂錯 ,竊位為過,免罪為幸。” 李賢 註:“即 屈原 也,掌王族三姓,曰 昭 、 屈 、 景 ,故曰‘三閭’。”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故 夷 、 皓 有安歸之嘆, 三閭 發已矣之哀。”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泛湘江》詞:“喚起九歌忠憤,拂拭 三閭 文字,還與日爭光。” 清 黃遵憲 《將應順天試仍用前韻呈靄人樵野丈》:“轍亂旗翻屢敗車,行吟憔悴比 三閭 。”
文豹
豹子。因其皮有斑文,故稱。《莊子·山木》:“夫豐狐文豹,棲於山林,伏於巖穴,靜也。” 南朝 梁 江淹 《石劫賦》:“比文豹而無恤,方珠蛤而自寧。”《新唐書·西域傳下·康》:“ 開元 十五年,君 忽必多 獻舞女、文豹。” 宋 梅堯臣 《題姑蘇豹隱堂詩》:“青山崔巍藏古基,文豹不見空斷碑。”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千秋霧影飛文豹,三殿花香落錦袍。”
虬螭
(1).傳說中的虬龍與螭龍。《文選·屈原<九章·涉江>》:“世溷濁而莫予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 重華 游兮瑤之圃。” 呂延濟 註:“虬、螭皆龍類。”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蔣琛》:“虬螭窟宅兮淵且玄,排波疊浪兮沉我天。”
(2).比喻漢字書法中的篆書。 明 王世貞 《歌贈程孟孺》:“指端虹霓出鐘鼎,眼底贔屭騰虬螭。”
何良傅名句,雷陽歌送馮南江赴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