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詠六藝·其五·書》
全文:
保氏當年教六書,遞更以世降紛如。
因文見道恆資此,轉注象形艱返初。
波偃露垂徒鬥巧,星離雲布益鄰虛。
公權兩字惟心正,筆諫名言實起予。
參考注釋
公權
(1).朝廷所賦之權。 唐 雍陶 《罷還邊將》詩:“白鬚虜將話邊事,自失公權怨語多。”
(2).指公法所賦予的權利,公民權。 孫中山 《大總統通令開放蛋戶惰民等許其一體享有公權私權事》:“為此特申令示:凡以上所述各種人民,對於國家社會之一切權利公權……切許一體享有,毋稍歧異,以重人權,而彰公理。”
心正
心意純正不偏。《禮記·大學》:“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脩。”
筆諫
謂借用書法運筆的道理諷喻勸諫。《舊唐書·柳公權傳》:“ 穆宗 政僻,嘗問 公權 筆何盡善,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筆諫也。” 宋 蘇軾 《柳氏二外甥求筆跡》詩之二:“何當火急傳家法,欲見 誠懸 筆諫時。”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二:“餘外舅家收 柳公權 親筆啟草二十四……前輩俱跂為 柳 筆,然非 柳 亦不能造此,但啟中有筆諫之語,豈它人上 柳 啟, 柳 自書之耶?”
名言
1.稱說;描述。 2.著名的言論或話語。起予
(1).《論語·八佾》:“子曰:‘起予者, 商 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 孔子 言 子夏 能發明我意,可與共言《詩》。”後因用為啟發自己之意。 唐 韓愈 《量移袁州張韶州端公以詩相賀因酬之》詩:“將經貴郡煩留客,先惠高文謝起予。” 宋 蘇軾 《答任師中家漢公》詩:“我時年尚幼,作賦慕 相如 。侍立看君談,精悍實起予。” 清 顧炎武 《與友人論學書》:“且以區區之見,私諸同志而求起予。”
(2).指啟發他人。《文選·應璩<與廣川長岑文瑜書>》:“ 周 征 殷 而年豐, 衛 伐 邢 而致雨,善否之應,甚於影響,未可以為不然也。想雅思所未及,謹書起予。” 呂向 註:“恐其不致至誠,不知善否之應,故以書起發其章。”
乾隆名句,詠六藝·其五·書名句